从《敦煌进奏院状》看沙州归唐
Posted 节度使
篇首语:知识是心灵的眼睛。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从《敦煌进奏院状》看沙州归唐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从《敦煌进奏院状》看沙州归唐
王丹誉:从《敦煌进奏院状》看沙州归唐 在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珍藏着一件举世瞩目的珍贵文物——编号「 ”S1156”,名称是《敦煌进奏院状》。它是全世界现存的年代最早的一份中国古代报纸。这份报纸「 ”发行”于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长97公分、宽28.5公分,无报头,共2000余字,用毛笔抄写,是驻敦煌地区的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派驻唐朝的进奏官(类似于当今的驻京办主任),从当时唐朝行在(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凤翔)发给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的报告。它的主要内容是以报告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向朝廷,为张申请旌节(唐代节度使的政治权力和待遇)的进展情况。发报人自称「 ”夷则”,是张淮深派驻朝廷负责官报抄传工作的进奏官。这份报纸被尘封在敦煌一个名叫藏经洞的石窟达1002年之久,1907年才被欧洲人从中国敦煌盗运出境,后藏于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 1983年,经中国新闻史学泰斗、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教授方汉奇对此经过严格考证,确认它为中国古代的报纸,并且是现存最早的中国古代报纸,以文物命名的规范,将其命名为「 ”敦煌进奏院状”。 从编号「 ”S”说起 此件的编号为「 ”S1156”,是因为当年它被斯坦因从中国敦煌盗运至欧洲,并轰动一时。这位斯坦因,全名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简称斯坦因,因为各语种的音译差异,文献中也有称其为「 ”司代诺”、「 ”司坦囊”等。他原籍匈牙利,是一名犹太人后裔,1904年加入英国籍。他因最早将《敦煌进状院状》等文献公诸于世,而成为国际敦煌学开山鼻祖之一,并因此成为世界著名考古学家、艺术史家、语言学家、地理学家和探险家。他是当代英国与印度所藏敦煌与中亚文物的主要搜集者,也是该学科最早的研究者与公布者之一。他的代表作至今仍是敦煌和吐鲁番学研究者的工具书。 斯坦因照片 斯坦因曾经分别于1900-1901年、1906-1908年、1913-1916年、1930-1931年四次进行了令世人关注的中亚考察,重点是中国新疆和甘肃,所发现的敦煌、吐鲁番文物及其他中亚文物是至今国际敦煌学研究的重要资料。 他在第一次中亚探险中,发掘和田地区、尼雅遗址,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撰写了《去东突厥斯坦从事考古和地形考察的初步报告》。此后,写出考古报告是《古代和田》,并有一版通俗读物《沙埋和田废墟记》旅行记名冠一时。第二次中亚探险,他发掘古楼兰遗址,盗运走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中24箱经卷和5箱绘画和古代丝织艺术品。他在让敦煌文物轰动整个欧洲的同时,完成了自己的考古报告《西域考古记》和旅行记《沙漠契丹废址记》。第三次中亚探险,他重访尼雅、楼兰遗址、敦煌,再次卷走大量文物。考察结束后,他写下了《亚洲腹地》、《在中亚的古道上》等行记。1930年-1931年,他的第四次中亚探险,因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的出台的《文物保护法令》的管制,无功而返。 斯坦因对考古、探险执著而终身未娶,甚至在考察中冻掉几个脚趾头也再所不惜。他勤俭一生,没有财产,只有书籍和贴着「 ”私人信件”、「 ”工作记录”、「 ”地图资料”等的箱子。他终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信扎不计其数。 在中国,斯坦因长期以来被称为「 ”强盗”,因为中国人都要不会忘记:他两次掠走中国莫高窟中遗书、文物一万多件这笔「 ”血债”。而很少有人顾及他在学术上所取得的成就。确实因为斯坦因从我国新疆、甘肃、宁夏等地发掘并劫走大量的珍贵文物,而且由于他的盲目挖掘,使许多原保存在流沙中的文物毁于一旦。他的大肆盗掘行为,严重地损伤了中华民族的感情。而在西方,他却被当代历史学家欧文·拉提摩尔誉为「 ”(斯坦因)同代人中(他是)集学者、探险家、考古学家和地理学家于一身的最伟大的一位人物”。 因为斯坦因的名字英文首个字母是S,因此世人就对他带回的文化以S开头进行编号。此件为第1156号,因此编号为「 ”S1156”。 《敦煌进奏院状》的前世今生 这件唐代《进奏院状》的实物,是一种从官报(后世的政府公报),发展而来的半官方文书,并且成为一种流传后世的传播载体,因此既带有官方的性质,但不是中央政府统一下发的正式官报。 《进奏院状》是以传报来自朝廷方面的消息为主,由地方藩镇驻朝廷的进奏官负责向地方传发,将朝廷有关公文和消息报告给地方当局的「 ”报”被称为「 ”《进奏院状》”。它的基本内容为谕旨、奏章报告、朝廷动态,在当世名人的著作以及有关唐代的史籍中,对于进奏院、进奏官及进奏院状的记述比较常见。 节度使张议潮出巡图(敦煌壁画)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空前繁荣的朝代。从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开国,到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史之乱,这一百多年史称初唐、盛唐,地方官员特别是军政长官要了解朝政,自身对朝廷和其他地方甚至国外都需作宣传介绍,这种形势客观上要求,政治、经济等重要信息公开传播,而在笔、墨、帛、纸等都已产生并普及的情况下,这种手写的《进奏院状》蔚然兴起。 唐代进奏院状中虽然有很多新闻性内容,但只送呈节度使本人(或者相关授权人)阅读参考,因为送阅者明确为节度使本人,因此没有副本,也不抄送州一级长官。如果有的内容确需州县官员掌握,则由节度使(道,唐朝一级行政区)发牒(下行文书)通报。因此,从唐代《进奏院状》的上行官文书性质和传报途径的单线方式来看,它只是一种半官方的情报报告。 《进奏院状》的起源,可追溯到西汉时的「 ”邸报”。唐进奏院是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道)的驻京办事处。汉朝初建时称「 ”邸”,就是各郡、封国,在京城长安的驻京办事机构。中唐以后,许多地方虽然是处于半割据状态,但绝大数仍然尊奉唐中央政府。藩镇割据,「 ”号令不出国门”。藩镇设在京都的进奏院(俗称「 ”邸”),遂演变成了节度使的谍报机关,唐政府也无暇顾及。邸的长官称「 ”邸务留后使”,由该节度使的亲信担任,其下属称为「 ”邸吏”,尽是一邦精明强干特务分子。他们统一由节度使委派,唐政府只承认其合法地位而已。 唐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留京诸道的「 ”邸”一律被改称为「 ”进奏院”,进奏院的长官「 ”邸务留后使”改称「 ”知进奏官”(简称「 ”进奏官”),他们给本使的特种报告则称为「 ”进奏院状”,也称为 「 ”状报”、「 ”报状”、「 ”上都留后状”、「 ”留邸状报”等名目。 进奏官除了表面上所做呈递和承转文书、查询与地方有关的政务外,更重要的任务就是不断向本节度使提供朝廷和京城重要消息,搜集军事、政治、经济各种重要情报,并及时报告本节度使。进奏官给节度使的汇报材料的称进奏院状或进奏官报。其中包含唐政府公开发布的官方新闻,如皇帝谕旨、官员迁除、军事动态、朝廷活动等,还有进奏院自行采集的小道消息,如某使在京家眷受恩宠、某使向朝廷奏报要事,甚至有向本使密报的朝廷绝密情报。 《敦煌进奏院状》所言何事 此件是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归义军的进奏官,向归义军节度使向第二代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汇报,归义军节度张淮深向唐朝政府「 ”请旌节”情况进展的书面报告。旌节,古代指使者所持的节,以为凭信。后借以泛指信符。唐制,节度使赐双旌、双节。旌,以专赏;节,以专杀。行则建节,树六纛。亦借指节度使军权。这里泛指朝廷对节度使的加封等政治待遇。 第二代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画像 当时已经到了唐末,唐中央政府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皇帝经常避乱在外,往往是「 ”朝廷无天子,行在无宰相”,但是远在千里之外的沙州节度使,手握雄兵,坐拥千里,但视中原王朝为正统,依然遵守臣礼,敬奉中央政府。以归顺唐室为夙愿,受到唐朝册封为殊荣,并且唐政府为自己的强大后盾。 唐懿宗咸通八年(867年),归义军驻京代表张议潭(节度使张议潮之兄)在长安去世,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亲自入朝,以其侄(张议潭之子)沙州刺史、左骁卫大将军张淮深,兼任归义军兵马留后使(参谋长兼任后方总指挥,实际最高长官)。至咸通十三年(872年),节度使张议潮在长安去世,其侄张淮深正式成为第二代归义军节度使。 归义军是什么组织,张淮深向为何向唐朝「 ”请旌节”。 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沙州土豪张议潮乘土蕃王朝发生分裂,出发生内乱,遂率当地汉族民众起义驱除了当时统治当地的土蕃赞布政权所派的守将,收复了被土蕃占领60多年的瓜州和沙州。张议潮遂自领二州,宣布脱离土蕃赞布政权,归顺唐政府,并派亲信高进达率团赴唐朝首都长安报捷。60多年之后,唐朝已经灭亡,而归义军治下之民依然引以为荣,在呈状中写道:「 ”本使太保(朝廷于大顺元年对张议潮加封)本起甲族,破却土蕃,再有收复。尔来七十余年,朝贡不断,太保功成事遂,仗节归唐,累拜高官,出入殿庭……却着汉家衣冠,永抛蕃丑。” 大中三年(849年),张议潮攻占土蕃统治下的甘、肃二州。 大中四年(850年),张议潮收复伊州。 大中五年(851年),沙州都法律洪辩遣弟子司真入朝。 大中五年(851年)七月,刺史张议潮遣他的亲哥张议潭将自从德宗贞元二年(786年)以来沦陷土蕃65年的瓜、沙、伊、西、肃、甘、兰、鄯、河、岷、廓等十一州版图和户籍,奉献入朝大唐。十一月,唐政府设归义军驻沙州,任命沙州刺史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上述十一州的观察使,授检校吏部尚书衔。同时,批准归义军在京城长安设置邸舍(派驻中央的联络机构,类似于现在的地方驻京办),以便中央与之联络。 唐懿宗咸通八年(867年),沙州刺史、左骁卫大将军张淮深,兼任归义军兵马留后使。 …… 从张议潮起义至入献十一州,历时五年,从二州到十一州,随着地域的不断扩大,,至张议潮先派亲信事将入朝唐朝,后派自己的亲哥张议潭入朝并为质,仍至自己亲自入朝不归,至咸通十三年(872年)在长安去世,第二代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张议潮之侄、议潭之子)的碑文中皆有载录。 第二代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收复甘州形势图 归义军节度使在使用中原王朝封官、封号的时候,普遍比真正加朝廷加封的实职际官职要高一级,并且大多时候即就是同一级的官职在任职履历上也被归义军有所提前。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作为地方节度使还是方国之主都十分渴望得到中央的封官,并以此为政治资本和最高荣誉。正因为此,他们才在会在自己的中央封官职务和任职时间有意提高(提前),也不足为怪。 唐朝中央赐给沙州节度的敕书 特别有意思的是第二任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在书他前任张议潮履历时,竟然也在所封职官和任命时间上有意提高和提前。这种煞费苦心,就是造成一种水涨船高的态势,目的就是为抬高自己身价做铺垫。 于是,到光启三年(887年),已经正式继任沙州节度使15年的张淮深,想得到唐朝应该给他的加封的官爵、名号,而特意派员向朝廷申请相关加封。这就是他所谓的「 ”请旌节”。 敦煌藏经洞最初开启的情景相关参考
敦煌莫高窟内藏有一份千年前手写的《进奏院状》,被认定为是最早的报纸类刊物。首次印刷出版的报纸则出现于1493年的罗马,从此以廉价和时效性被广为沿用,被称为世界上涨价幅度最低的消费品之一。然而,地球上仍
永平公主(?—?),唐僖宗李儇次女,母不详。某年十月十四日,与唐懿宗第十一女和僖宗长女一起获封。贺封公主表臣某言:臣得进奏院状报,奉去年十月十四日敕旨,皇帝第十一妹封遂宁公主,长女封唐兴公主,次女封永
张议潮和他的归义军(02)——张议潮的沙州起义,为何能够速胜?上文《张议潮和他的归义军——沉默中的等待》中讲到,吐蕃在公元764—776年,三年间,先后占领了凉州(甘肃武威)、甘州(甘肃张掖)、肃州(
同学们!老师们,大家早上好!今天啊,咱们来聊个特别有意思的话题:手实。初看「”手实”二字,可能很多人会一头雾水,其实解释起来非常简单,无外乎两个字:户籍。唐大历四年,沙州敦煌县悬泉乡宜禾里手实在唐朝时
史上首位详勘藏经洞的专家,将敦煌文化推向世界,其实非我族类就像参观故宫,我们不仅仅是看宫殿建筑,那里还有大量的文玩字画等宝贝一样,敦煌石窟,也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雕像和壁画,还有数以万计的经卷、法器、字
沈尹默曾用“且安笔砚写敦煌”称赞从敦煌壮游归来的好友张大千。张大千向来以“君子动口,小人动手”的“小人”自居,只会动手画画,拒绝动口发言,仅有的“动口”与“立言”都留给了敦煌。一次是做敦煌口述,由
时隔经年,应#未开放区域#活动之约,我又赴敦煌。航班到达敦煌上空的时候,已是晚上十点过后。我从机舱的窗户往外看了一眼,虽然依然是黑蓝黑蓝,但依旧是我熟悉的模样,戈壁大漠周边横亘着数不清的丘峰,敦煌一如
唐大中十年的时候,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驻守西部边城沙州。当时张议潮正任仆射一职,人称张仆射。有一天,探子星夜来报:“吐浑国王正在召集各路吐蕃兵马,很快就会来侵略沙州。”张仆射闻讯,立刻点齐兵将,率领部队
提示:这段文字不仅告诉了我们合黎山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还告诉我们合黎山是匈奴制作弓箭、车辆、穹庐的「”加工基地”,匈奴人当然不能丢了它的,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河西走廊的战略意义。而比这更有意思的是合黎山的
差科簿(汉语拼音:chaikebu),中国唐代地方机构为征发徭役而制定的簿册。由县令亲自注定,作为向管内百姓差派徭役的依据。敦煌、吐鲁番所发现的文书中有这种差科簿的残卷。从天宝十载(751)敦煌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