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都讲究衣锦还乡,独霸山西的阎锡山,回家乡时是怎么做的
Posted 乡亲
篇首语:未曾哭过长夜的人,不足以语人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古人都讲究衣锦还乡,独霸山西的阎锡山,回家乡时是怎么做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古人都讲究衣锦还乡,独霸山西的阎锡山,回家乡时是怎么做的
阎锡山号称「 ”山西王”,是我国近现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政治军事人物。 (阎锡山旧照) 阎锡山出生于山西五台县河边村一个小地主家庭。从读书开始,到入伍参军,经过多年的努力和血拼,最终成为了山西的实际掌权者。 古人很讲究「 ”衣锦还乡”。项羽甚至说,如果一个人发达以后,衣锦不还乡,如同「 ”锦衣夜行”。所以项羽在革命还没有成功后,就急急忙忙大封天下,回到他的故乡彭城。甚至还把都城定在彭城。可见其想在家乡炫耀的念头,有多么强烈。 不光是古人会这样,其实当下人也是这样。当下不少人过年回乡,其目的就是要展现出自己的风光。一些人将自己一年的积蓄都穿戴在身上,还有一些人开着豪车摇下车窗,一路大声按着喇叭。生害怕曾经的熟人,没有看到自己的风光模样。 那么,掌控了整个山西的阎锡山,当他衣锦还乡的时候,他是怎么做的呢? (阎锡山故居) 一听说最高领导要衣锦还乡,阎锡山手下的官员们,便纷纷削尖脑袋,又是张罗着安排车队,又是准备规格最高的仪仗。都想要把这次阎锡山回乡行,搞得风风光光,以期能得到阎锡山的赏识。 要知道,当时的小汽车可是非常罕见的,哪怕是一辆,就足以表明尊贵的身份。结果官员们硬是给阎锡山搜罗来了数十辆小汽车,光是排在一起,就已经非常震撼了。 面对官员们搜罗来的数十辆小汽车,再看着阵容庞大的仪仗队,阎锡山也是一阵无语。就在官员们纷纷观察着阎锡山的面部表情时,阎锡山却是面无表情地表示:这些东西都给我退回去,只留下一台汽车,再带上两三个护卫足够了。 虽然手下的官员们,满肚子困惑。但表面上,还是纷纷拍着阎锡山什么「 ”清廉”「 ”节俭”之类的马屁,并按照他的吩咐执行了命令。 一些个自作聪明的官员认为,阎锡山这是在故意装低调,扮猪吃老虎呢。因此他们只留下了一辆最破旧的汽车,满心以为猜到了领导的心思。 阎锡山对此也没有多说,带着两三个护卫,坐上那辆破旧的汽车,便回乡探亲去了。 (阎锡山全家福) 到了村口之后,阎锡山命令手下人将汽车停在村口,带着手下徒步进了村。 由于长期在外奋斗,曾去过日本读书,回国后又一直在为革命的事情奔波,阎锡山已经多年没有回乡了。 不过这次回来,面对着乡里乡亲亲切的招呼声,阎锡山收起了领导的威严,反而像小时候一样,亲切地和乡亲们打招呼。每走几步,就会停下来和乡亲拉一拉家常。 由于阎锡山身穿简朴的服装,乡亲们对他还是和以前一样,没有距离,一切一如往常。或许,这才是阎锡山回乡所真正追求的。 这次以后,阎锡山每年都会抽时间回家乡一趟。甚至在战争时期,也从没有间断。一直到他前往台湾,这样的习惯才被打破。而他每次回乡,也务必让自己排场低调,衣着朴素,始终保持着和乡亲们的亲切感。 抛开阎锡山的政治立场不谈,面对日寇的入侵,他在抗战中的功绩,也是不可磨灭的。但最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始终保持着当年的一份初心,不以排场和阵仗耀武扬威,始终保持纯粹,这便是值得学习的高贵品质。 (参考资料:《山西王阎锡山》)相关参考
阎锡山小气抠门简直出名,甚至现在山西人被全国认为抠门都跟这个阎老头的所作所为分不开,更过分的是,据说他因为抠门把本来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定的民国主席,也就是民国第一把交椅白白丢掉了,让人哭笑不得。当然这只
民国时期大小军阀无数,盘踞在山西的阎锡山虽然说不上举世无双,但是其地盘是最为稳定的一个。阎锡山执政时期,山西各方面都位居上游,对内推行“六政三事”(水利、蚕桑、植树、禁烟、天足、剪发、种棉、造林、畜牧
阎锡山坟场实景:墓前石碑高5米,位置远离故里,让人感伤我们都知道在清当局倒台后,中国的形式十分复杂,首要照样军阀混战。个中最为有名的就数东北的张作霖和山西的阎锡山了。这两小我也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
说到孙嘉淦其实大家也知道的他也算是一代名臣了,而且也是做了一辈子的清官,但是最后当他告老还乡的时候他做了一件非常难以理解的事情,到底是什么事情呢?话说当时竟然拉了几车的砖头回家了,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孙嘉淦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孙嘉淦作为在大清帝国中历经了康熙、雍正、乾隆朝的三代老臣,深受皇家的垂青与信任。孙嘉淦不爱钱
在近代地方军阀中,阎锡山不算是最强大的一个,但绝对是最稳定的一个。阎锡山自1911年成为山西都督,直到1949年随蒋介石败退台湾,掌控山西38年,成为无人能动的山西土皇帝。不过,在阎锡山的背后,还有一
山西人阎锡山的抠门是出了名的.甚至现在的山西人被认为抠门都跟他有关。可就是这样一个抠门将军在教育上却出手大方。辛亥革命第二年,也就是1912年,山西全省建校总数只有五千多个,儿童入学数14万名,培育教
古人做好人好事留不留名?留,不仅要留,还要大张旗鼓地留。但是留名也要看事情的大小,扶老太太过马路这种小事就不值得嘚瑟了。只有影响比较大的事儿才算事儿,尤其践行的是儒家思想,那就更是个事儿。应该不应该大
1911年12月初,南北议和已经开始,袁世凯违约进攻山西民军。大军压境,阎锡山分析敌我双方力量,觉得难制胜,遂致函袁世凯称,如果袁能「”协同军民,颠覆帝制,然后敷政共和,与民更始”,则拥袁为中华民国「
山西王阎锡山,几乎天不怕地不怕,但在此人面前,却吓得不敢抬头
阎锡山,山西五台县河边村人,小名为“万喜”,被称为“山西王”,出身于一个小地主家庭。本来家境还算不错,但由于之后经商失败,欠下了不少债,被迫与父亲一起到太原躲债。虽然小时候没有读过多少书,但他天资聪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