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以法兴国

Posted 官吏

篇首语:学者有自立之志,当拔出流俗,不可泛泛与世浮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秦·以法兴国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秦·以法兴国

后世诟病秦法,以为苛法亡国,不细究秦法历程,单以秦末酷法一概而论,似有不妥。秦因法而兴,不仅求于下,而以上率下,莫敢不从;不限法家之法,而崇「 ”法”之神,博取百家;不独令民从,而先明吏治,以法成俗。有此三者,法可称善。 秦简,图片来自网络 秦王论法 法之威成于上,法之效行于下。昭襄王是秦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君王,是横扫六国的虎狼之王,也是崇法遵法之王,使法之精神深入秦国上下。 有一次,年事已高的昭襄王生病,市井之中,消息不胫而走。百姓知道秦王身体不好,有人特地买牛用来祷告,希望秦王早日康复。昭襄王身边近臣报告了此事,以深受百姓爱戴为由,向秦王表示祝贺。 昭襄王不喜反忧,派人走街串巷,查探虚实,果有此事。他要求对此严肃追责,那些擅自买牛祷告的人们被要求向国库缴纳两幅皮甲作为处罚,此举令朝臣大惑不解。百姓自发买牛祈福,可见尊奉秦王、政通人和,不受褒奖,反而受罚,如何服众?昭襄王知其惑,向众臣解释其意。自发祈福虽是拥戴秦王,但私自举行此类活动不合秦法,民知法违法,当按律惩处。如果因私忘公、因情废法,那么秦法何存。法不严则不立,法不立是乱亡之始。因此,昭襄王坚持处罚那些擅自举行祈福活动的人,以儆效尤,维护秦法威严。 生死为小,律法为大。秦王尚且如此,不以己身废法,臣民俱服,唯法是从。秦法严格似乎不近情理,还「 ”弃五苑枣蔬而治”的典故,但在大国兴霸的激荡时代,法无例外才能举国效之。秦法之严在明,秦法之信在行,治国大要以上率下、知信行合一也。 图片来自网络 为吏有道 法之严成于吏,法之行化于民。把法律精神化为民众风俗,关键在于官吏系统,从以吏为师到以法为教,秦可谓切中肯綮。秦法之严,首在从严治吏,明确规范官吏的行为和道德,要求为吏有道。 1975年底,湖北云梦睡虎地发掘了秦代墓葬,墓葬主人是秦国官吏,出土大量秦简,打开了一座秦史宝库。这批秦简包括大量的法律文书,如《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等秦律十八种,以及《效律》、《秦律杂抄》,其中《为吏之道》放在主人胸部,位置醒目,足见其地位尊崇。这些具体条文法与《法经》、《商君书》的思想共同构成了严谨的秦法体系,内容清晰,要求明确,并形成了可评价、可考核、可追责的责任体系。 法严且密,落地落实,容不得懒政怠政,秦国的「 ”官”不好当。例如,牛、马都是战国时代重要的战略资源,秦国每年对于牛、马的养殖保育都要严格考核。《厩苑律》规定,养牛不善导致死亡,使「 ”国有资产”流失,「 ”吏主者、徒食牛者及令、丞皆有罪。”养马也是如此,「 ”蓦马五尺八寸以上,不胜任,奔挚不如令,县司马赀二甲,令、丞各一甲。”秦有「 ”物勒工名”传统,配以严法,责任链条清晰,一旦出现问题,负有领导责任的官员和具体承办人员都要追责问责。责任意识层层传导压实,绝无虚华之风,极大提升了秦国的行政效率和治理能力。 秦法对于官员的廉洁操守有明确要求。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记载,「 ”府中公金钱私贷用之,与盗同法”,「 ”吏有故当止食,弗止,尽禀出之……当坐所赢出为盗”。官吏挪用公款、多吃多占,视同盗窃,要除以重刑。此外,《语书》、《为吏之道》堪称当时秦国官吏的行为准则,要求官吏学法懂法、明法尊法,勤政爱民、廉洁奉公。 昭襄王中后期,儒家大师荀子曾入秦游历,赞叹道「 ”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 ”其士大夫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 ”其朝廷,其朝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此时,秦国吏治清明,政风化俗,百姓淳朴,政通人和,俨然新兴大国景象。 徙木立信,图片来自网络 取法百家 法之善取于博,法之明成于辩,细究秦法,绝不限于法家之法,儒、道、墨、法,兼收并蓄,相融相合,皆为秦法所用。睡虎地秦简之《为吏之道》生动还原了秦法「 ”杂家”面貌。 「 ”临财见利,不取苟富;陆难见死,不取苟免。欲富太甚,贫不可得;欲贵太甚,贱不可得。毋喜富,毋患贫,正行修身,祸去福存。”这明显是儒家修身修己的思想。「 ”怒能喜,乐能哀,智能愚,壮能衰,勇能屈,刚能柔,仁能忍,强良不得。”这有浓厚的道家辩证思维。「 ”除害兴利,兹爱百姓。”又看到了墨家兼爱尚同的痕迹。《为吏之道》对于官员有「 ”五善”、「 ”五失”的明确规范,把条文之法转化为朗朗上口的通俗要求,便于对照执行、监督检查,渗透着严谨的法家思维。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在统一天下后第一次东巡新土,安抚天下,在山东立石铭刻,留下了《琅琊台刻石》,其中铭文:「 ”圣智仁义,显白道理”「 ”忧恤黔首,朝夕不懈”。这似乎不是我们印象中严法治国的秦,而是追求仁政爱民的理性大国。 秦之兴,始于法,成于法。献公之时,庶长茵迎立不以为功;孝公之时,商鞅徙木立信;惠文王之时,墨家首领腹䵍独子违法被严惩;至昭襄王,秦法大成。秦如饥似渴,对兴国之法来者不拒,墨、儒、法、道汇流入秦,找到了一起绽放的空间。秦之有胜,「 ”非幸也,数也”,诚然如是。 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参考

嬴政在秦王朝的治国方针有理论的建树,却带来了不可挽救的灾难

本文系作者俊仔说娱乐独家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就确定了以法治国的方针,并且形成了较好的法制社会环境。在统一全国后,由于各个诸侯国家并不是都像秦国那样实施以法治国的方针,这就必须确

秦始皇真的有焚书坑儒吗?

是的,他的确有焚书坑儒.但是推翻上面所说,秦始皇留下的书籍为医药卜筮等,而坑儒则是由于当时秦以法治国,直到汉朝汉武帝独尊儒术,儒道才得以抬头.在秦始皇当政时期,许多儒生反对以法治国,所以造成所谓的焚书

被宦官和太医忽悠掉的秦二世胡亥

说起赵高,那可是秦代的头号人物。在想当初,他曾仗着自己有点小才,就忘乎所以了,结果被大臣蒙毅抓到了他犯法的证据,并决定绳之以法。但是秦始皇呢,觉得他精通法律,是个人才,如果就这么杀了他太可惜了,于是就

古代中国提出 ”以法治国”的第一人是谁

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是早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主张:「”治国使众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张晋藩先生曾撰书称,管仲是提出以法治国的第一人。​《管子校注·明法解第四十六》说:「”威不两错,政不二门。以法治国,

依法治国和以法治国的区别

1、概念不一样: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以法治国是用法律治理国家,法律就是一部真理。2、历史背景不同:依法治国是对新中国历史经验进行

法家的以法治国和现在的依法治国有什么异同

1、理论前提不同法家推行“法治”的理论是基于他们对人性和历史演进的看法。法家主张“好利恶害”的人性论。现代法治的基本内涵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统治阶级以法对国家权力的制约,以有效地制

北魏孝文帝是如何“以法治国”的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公元467-499年)亲政后,推行汉化改革。他先整顿吏治,颁布俸禄制,立三长法,实行均田制;参照南朝典章,修改北魏政治制度,严厉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处死太子元恂。汉化改革使鲜卑经

商鞅究竟是帝国英雄还是历史罪人

近期东南卫视、广东卫视诸家电视台都推出电视剧《大秦帝国》,洋洋洒洒近五十集的宏篇巨制,把商鞅塑造成一位因主持改革而使帝国日益强大的英雄,一位主张以法治国的先驱,一位最后以身殉国的伟人。我非常“佩服”编

商鞅变法的商鞅是帝国英雄还是历史罪人

商鞅变法的商鞅是帝国英雄还是历史罪人?近期东南卫视、广东卫视诸家电视台都推出电视剧《大秦帝国》,洋洋洒洒近五十集的宏篇巨制,把商鞅塑造成一位因主持改革而使帝国日益强大的英雄,一位主张以法治国的先驱,一

法家的思想,法家主要思想

法家主要思想?法家是中国历史上研究国家治理方式的学派,提出了富国强兵、以法治国的思想。法家是中国历史上研究国家治理方式的学派,提出了富国强兵、以法治国的思想。法家思想的中心内容是什么?法家是中国历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