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场黄袍加身的表演,三位一代明君的政权更迭
Posted 皇帝
篇首语:世上最累人的事,莫过于虚伪的过日子。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两场黄袍加身的表演,三位一代明君的政权更迭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两场黄袍加身的表演,三位一代明君的政权更迭
壹 郭威 950年冬,中原大地正值五代的后汉年间。 邺都古城里,身材魁梧的郭威正看着一份诏书,左右思量。 这是封皇帝的密诏。密诏内容是:诏令邺都行营的马军都指挥使郭崇诛杀郭威,诏令镇宁(治澶州,今河南濮阳)节度使李洪义(皇帝的舅舅)诛杀正在澶州的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王殷。 到底怎么回事?原来是朝中的年轻皇帝刘承佑,派了个供奉官,拿着密诏一个人就出发了,先到了澶州,找到皇帝舅舅说:「 ”皇帝叫你把王殷干了!”,然后计划再到邺都,找郭崇干了郭威。 计划本没有问题,可关键是皇帝舅舅是个怂蛋,向来胆小怕事。他接到密令犹犹豫豫,生怕王殷已经知情有所防备了,迟迟不敢动手。左右为难后,他干脆把传旨的供奉官带到王殷了那去,让他们两人自己对决。 王殷毫不客气,直接扣留了孟业供奉官,再把密诏送给了郭威。 郭威看着密诏,来回走动,想起了中原大地这数十年历史。从907年朱温建立后梁至今,不停的战乱、割据,不断的篡位、再到被灭,已经四十多年。 前面四朝,平均每个朝代仅10余年,共计产生皇帝6姓(朱、李、石、刘、及李嗣源、李从珂的本姓)11君,每个皇帝平均在位3年多,基本没有善终。 后梁太祖朱温以武力篡位称帝,为人滥杀无辜,喜欢睡自己儿媳妇,爱骂儿子猪狗不如,最终被儿子朱友珪叛乱杀死;朱友珪弑父篡位,帝位来历不明、为人荒淫无度,被群起攻之,最终命亲信杀死自己,身死名裂,享年29岁;后梁末帝朱友贞推翻其兄后称帝,但因其猜忌重臣,在与李存勖的梁晋争霸中节节败退、丧失国土,最后也命亲信诛杀了自己,身死国灭,享年35岁。 后唐庄宗李存勖早年胆略过人、军事过硬,灭亡后梁、建立后唐,晚年却爱好唱戏,重用伶人及太监、诛杀功臣,导致军中上下离心,最终酿成邺都兵变、兴教门之变,被流矢射中,时年41岁;后唐明宗李嗣源因功高受到李存勖猜忌,起兵反叛,在李存勖被杀后即位称帝,后儿子李从荣因未被立为储君,趁李嗣源病重而起兵夺位,虽未成功,但他病情加重,受惊崩逝;后唐闵帝李从厚在李嗣源灵柩前继位,后李嗣源养子李从珂起兵叛乱,李从厚仓皇出逃,后被杀死,在位仅五个月,时年20岁;后唐末帝李从珂治国无能,起兵成功后,为履行对士兵们的许诺,大肆搜刮百姓财产用了行赏,最终被李嗣源女婿石敬瑭打败,自焚而死,后唐灭亡。 后晋高祖石敬瑭勾结契丹,割让幽云十六州、称儿国、赠送大量财物,换取契丹出兵援助,打败李从珂后,即位称帝,终因忧郁成疾,在屈辱中死去,时年50岁;石敬瑭养子石重贵称帝,因不肯向契丹称臣,两国开战,后因醉生梦死、贪图享受、贪得无厌、作战不力,被契丹攻入京城,自焚未遂后被俘虏至契丹北去,屈辱地生活在异国他乡。 后汉高祖刘知远追随石敬瑭逐步升迁,在石重贵与契丹的战争中,观望不战,待契丹撤兵后,称帝并建立后汉,后因刚被立为皇储的长子之死而病重驾崩。算是五代第一个得以善终的皇帝。 一直到现在的皇帝刘承佑。 这期间,父子相残2次,兄弟反目3次,郎舅相争1次,下属劝进、勉为其难即位5次,重臣「 ”清君侧”2次,还陆续有人勾结契丹、引狼入室。 现在看来又到动乱时刻了。 郭威从历史回到现实中,不禁来回摇头,王殷是好兄弟,皇帝舅舅不堪重用,这小皇帝真是傻的够可以的。他难道不知道郭崇是跟随自己一起平叛立功,一起扛过枪、砍过人,搞不好还是曾坦诚相见一起干过坏事的亲密战友么? 不管皇帝傻不傻,当务之急就是皇帝要害自己这个重臣、功臣。想当初的五个顾命大臣,其中宰相兼枢密使杨邠、掌管禁军的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史弘肇、掌管财政的三司使王章都被皇帝给干掉了,只剩下听命于皇帝的宰相苏逢吉以及自己。 怎么办?他马上找来智囊魏仁浦。 魏仁浦说「 ”方今天下,你身为重臣,手握重兵,据守重镇,又被小人污蔑,想要善终,难啊!事到如今,不能坐以待毙。” 就差直接说出「 ”反”字来了。两人相视一笑,这就把手下将领召集过来。 郭威拿着诏书,痛哭流涕地对部将们说:「 ”刘承佑听小人的话,要我诛杀诸位,可大伙功劳卓著、保家卫国,我怎么忍心杀你们而独活于乱世呢?” 五代的将领们,没几个有文化,大多不识几个字,更别说鉴别郭威手中诏书的真假。就是认出来,也没人管,这个时代就是「 ”造反有理”,天子嘛,「 ”当兵强马壮者为之,宁有种耶!”。 于是群情激愤,推举郭威起兵「 ”清君侧”。郭威举兵南下,在澶州与王殷合兵,渡河南下,并且给士兵们开出筹码:胜利后,都城开封的金银财宝可以随便劫掠! 可以合法的、公开的抢劫!这下,就算郭威不领头,估计将士们都起兵了。 相比之下,皇帝刘承佑就太小儿科了,没什么战斗经验,既不能激励士兵,又没有可用将领。双方决战一展开,就兵败如山倒,刘承佑则匆匆忙忙带着宰相苏逢吉回开封,没想到城门紧闭,进不去了。刘承佑被开封抛弃了。 于是他带着左右出逃。出逃时还发生一件啼笑皆非的事情。 大家都逃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亲信以为追兵已到,为了不让刘承佑受辱,一刀将他杀了,再回头一看,才发现是保护刘承佑的亲兵在后面。 苏逢吉见状,就说:「 ”大家自杀吧,反正没有活路了。”于是,集体自杀。 郭威知道刘承佑被杀后,痛哭,大叫:「 ”我有罪啊,护驾不利!” 大军进入开封,遵照命令,大肆劫掠。搞得京城像座空城似的,郭威这才停止这场公开、合法的抢劫。 郭威是胜利了,可没有百官和百姓的拥戴。想想也是,如此明目张胆的抢劫,谁敢靠近你? 关键是政敌还未清除完。刘家还有三个人,三个势力强大的人:后汉开国皇帝的弟弟、刘承佑的叔叔——河东节度使刘崇在太原拥有重兵;刘崇的儿子刘赟在徐州拥有重兵;刘承佑的另一个叔叔刘信在许州(今天许昌)拥有重兵。 他们三个,谁来做皇帝都比郭威自己做来得名正言顺。所以,称帝不能着急,男人要学会隐忍。 正在这时,刘崇派人进京打探情况。 郭威指着脖子上的纹身,对使者说:「 ”你看,我年轻的时候在脖子上纹了一只飞雀,人们都叫我郭雀儿,自古哪有皇帝脖子上有刺青的?你叫刘崇不用怀疑我!”(纹身算是风俗,可郭威不纹个猛虎之类的却纹个飞雀,够个性!) 嘴上忽悠一下是短期行为,革命仍需努力。于是他入宫请太后册立新帝。 太后数来数去,说:「 ”你看刘崇、刘信、刘赟及开封府尹刘勋谁可以?” 郭威一比较,前面三人不正是我所担忧的吗?还是立刘勋好。没成想,刘承佑这个叔叔病得都起不了床。 我真怀疑郭威是故意的。最后郭威说:「 ”那就立刘崇的儿子刘赟为帝!赶紧派人去接他吧。” 这把刘崇高兴得直哼小曲,高兴,儿子都做皇帝了,自己就是太上皇了。 接下来的剧情却与刘崇所想完全不一样。 实际剧情是这样的: 突闻契丹南下,郭威留下已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的王殷、已任侍卫马军都指挥使的郭崇在开封,自己要率军抵御。 部队走到澶州,早上起来将士们大声鼓噪,说:「 ”不走了,我们刚刚攻陷京城,又这么抢劫,他们肯定不会放过我们,所以不能让刘家的人当皇帝!” 那谁当皇帝呢?肯定是谁救了我们命,谁让我们合法抢劫的,谁就来当这个皇帝! 将士们就要冲进郭威住的驿馆里。 可能郭威太投入了,他设计的情景应该是推辞不就,所以没有给他们留门,大家进不去。 还好,将士们的自我发挥能力不错,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大家翻墙进来。 但组织有所疏忽,搞得现场乱的很,这么多人翻墙进去,拥作一团。 大家都要求郭威称帝,有的人顺手就把一面裂开的黄旗包在了郭威身上。 郭威「 ”身不由己”,「 ”黄袍加身”了。 留在京中亲信一听说澶州军变了,马上准备下一步。此时准备入京登基的刘赟已经走到了宋州(今河南商丘)。 为避免刘赟听到消息出问题,郭崇率了七百骑兵前去迎接,名为保护,实为拘禁。顺便再派兵马,把许州攻陷,刘信自杀身亡。 刘崇本想当太上皇的,没当成。他派人去求郭威:「 ”太上皇我没当成,但你好歹把儿子刘赟还我。” 可刘赟已经被杀了,郭威又不会变魔术,再变一个刘赟出来。 刘崇老羞成怒,就此自立于太原,建立北汉,跟郭威结下了死仇。 郭威返回开封后,951年正月,正式称帝,建立后周(951-960)。 贰 少年赵匡胤 郭威「 ”黄袍加身”时,赵匡胤正在郭威账下当小兵。估计是表现不错,达到了专业演员的水准,带头爬墙、盖黄旗的有可能是他。事后论功行赏,他被提拔为禁军东西班行首,并拜滑州副指挥。 其实,赵匡胤在郭威账下当了3年小兵。这中间,郭威平定河中,随后又移师北伐,大败契丹,封为邺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兼枢密使,节制河北各州郡。 3年时间,大小数战,赵匡胤没有丝毫提升。按照后来赵匡胤的军事表现和武艺水平,这很不符合常理。不过,想想赵匡胤初入江湖时的挫折以及走投无路贸然投奔郭威的无奈之举,我又有些理解了。 他这叫做懂得藏拙,懂得隐忍。 他投奔郭威时已经20岁。 公元927年的一个仲春,天气乍暖还寒,阵阵北风吹来,仍使人觉得丝丝寒意。赵匡胤就在这极为平常的一天出生于洛阳夹马营的赵家。 史载,他出生官宦世家,至少是个官五代。但乱世谁都是朝不保夕,赵匡胤父亲家中出了变故,慌乱中,辗转南逃,从东北来到洛阳。机缘巧合下,在这参军入伍,娶妻生子。 到赵匡胤出生时,他已是28岁的大龄父亲。 普通小孩子出生,爸爸妈妈会觉得他哭也漂亮,笑也迷人,拉的屎都是香的,悉心呵护。但这也局限于父母的想法,旁人就只看看热闹。 而皇帝赵匡胤出生的前景,是后来官员记叙的。那是当朝开国皇帝,描述他必然要比回忆自己父母还要深情,还要美化。所以他的出生,必有异兆。 据说,他出生时,赤光满屋,并有一股异香围绕他,整晚都没有散去,体上的金色几天都不变。故名,香孩儿。 又听说,李嗣源每天在宫里焚香,不知道心里在嘀咕什么。但李嗣源是搞「 ”部将拥戴劝进、勉为其难为帝”的典型,他自己肯定不想当皇帝。 两下一凑活,后人得出结论,原来李嗣源焚香祷天,故天降香孩儿,下来拨乱反正、一统中原的,金色不就是黄袍的颜色嘛。这就是「 ”君权神授”,天子。 赵匡胤即位的合法性来源于此。 不过对当时的赵匡胤来说,这些都是子虚乌有的事。只不过辉煌的先祖事迹、强者为王的时代,激发了赵匡胤的雄心壮志。而他父亲既把骁勇善战的基因遗传给了赵匡胤,又天天给他上骑射的兴趣班。 赵匡胤长大一点,身宽体肥,方面大耳,脸色黝黑,豪爽豁达。他又不用种田种地,也不需干啥家务,没事就出入军营,骑马、射箭。 他母亲想劝他读书,赵匡胤振振有词的反驳说:「 ”太平年代才读书,乱世要练武,现在强身健体,将来才有机会安邦定国、出人头地!” 母亲时刻提醒他,做官能够达到祖先的级别就可以了,不要丢咱赵家的脸,好高骛远。 赵匡胤听了不高兴:「 ”你这不是瞧不起你儿子吗?想那李世民,出身和我差不多,他怎么能当皇帝?我不也可以和他一样,成就一番事业?” 五代以来,对拥兵大将来说,「 ”登天子堂”算什么,要的是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像赵匡胤这种好武之人,也树立了看似远大、实则普遍及朴素的志向。 赵匡胤坐不住,常常骑马出去,四处交友,拓宽人际关系,比试武艺和骑射技术。在赛中学、学中赛,不断提升格斗技巧,为今后成为武术大师打下坚实基础。 据说有一天,一个人牵了匹烈马给他,说这马太厉害,没人能够驾驭,知道你骑术高超,让你给试试。 赵匡胤当然不怕,跃跃欲试,不管它没马鞍没缰绳,毫不客气飞身上马,急行而去,瞬间跑了五六里。到了前方城池时,城门过低,马不停蹄,下又下不来。正在想办法,头就撞上了城墙。赵匡胤反应极快,一个后空翻,立足一看,马恰在一箭之外,于是飞奔追上,再一个立定腾空起跳,恰落在马背上,手上马鞭抽向马头。马就服气了,认定正主了。 这明显就是《射雕英雄传》里郭靖驯服汗血宝马的场景,是典型的武学高手的技术。 少年时期的赵匡胤纯属游侠作风,爱喝酒交友,喜到处闯荡。即使日后当了皇帝仍不改本色,还是经常豪饮、微行,酒宴上安邦定国,不惧微服私访。所以江湖上一直流传着赵匡胤的传说,各种戏曲、小说仍然记载着他的豪侠故事。 写到这,就不禁想到《天龙八部》里的萧峰,最让人热血上涌的一幕便是他大喝一声「 ”拿酒来!”与赵匡胤并无二出。 所以,金庸在小说里写聚贤庄一战,专门给萧峰安排了一套「 ”太祖长拳”,应该也是致敬赵匡胤。 等到赵匡胤17岁,父亲给他迎聘了贺氏。此时,赵家已随同朝廷迁往开封。 本来挺喜庆的事情,却碰到契丹入侵后晋,都城开封正遭受蹂躏。素有大志的赵匡胤恨不得投身军中,杀敌立功,只是新婚燕尔,如胶似漆,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蜜月期一过,赵匡胤按捺不住了。此时后汉陆续收复中原,皇帝变成了刘承佑。可战争仍在继续,凤翔节度使王景崇、永兴(今长安)节度使赵思绾,共同推举河中(今永济)节度使李守贞为秦王,一起叛变。 赵匡胤父亲奉命随军出征凤翔王景崇,郭威便是领军出征李守贞。 那年,赵匡胤已经22岁了,由于家庭人口增加,使得家庭经济状况每况愈下。赵匡胤在家闲着也是闲着,惹起一腔热血壮志,于是离家向西投向父亲部队。 赵匡胤行侠仗义、锄弱扶强的江湖岁月开启了。但迎接他的并不是鲜花美酒,而是风霜雨雪。 凤翔的位置大概在今天的陕西宝鸡,河中的位置在今天的山西的运城永济,赵匡胤的出发点是开封。三点成一线,河中在中间,凤翔在西边。河中的南方一直下去是襄阳。 那时候又没有导航,估计赵匡胤也没带地图,方向感也不太好,又是初入江湖,社会经验不足。走着走着迷了路,估计是差不多到河中的位置,就往南走了。后来发现不对了,索性将错就错,直朝大路走,南下到了湖北。 走到复州(今天门),打听到父亲的一个朋友在这,于是上门投奔。 那朋友心想,兵荒马乱的,你到处瞎闯,连父母都不知道,还是打发你回去吧。于是,给了他些钱,直接轰走了。 多年以后,赵匡胤当了皇帝还开那人玩笑,说:「 ”当年你怎么就不收留我呢?” 那人回答很绝妙:「 ”浅水不养龙,再说当年要是我收留了你,你就没机会当皇帝了。” 赵匡胤一阵大笑,就此了结往事。 随后,赵匡胤又去了随州,投靠别人的部队。但感觉很不爽,不久就离开了。 如此东游西荡,匆匆数月。出门在外,要紧的是钱要带够。走到襄阳,赵匡胤没了盘缠,一文钱难倒英雄汉。 他见到一座寺庙,要求提供食宿。一言不合,动起手来;三招两式,胜负已分;和尚速跑,入寺报信,大呼高手闹事;老僧出马,以为精彩,未料情节逆转。 老僧一较量,怕伤了熟人,问道:「 ”施主师承何人?” 答曰无门无派。 老僧大惊:「 ”世上能在我手下走过十招的屈指可数,施主真乃武学奇才,看施主也不是奸恶小人,今晚就住下,我们好好切磋。” 当晚,两人一老一少,彻夜长谈。赵匡胤只觉进入了一个新奇的武术世界,武学造诣尤其是拳术和棍法突飞猛进。以此为基础,日后的太祖「 ”一条盘龙棍打遍天下无敌手,三十二势太祖长拳垂名数百年”。 盘桓数日,老僧交代:「 ”老衲出世已久,年岁已高,太平之后自会见面;送你白银十两,望你行侠仗义,惩恶扬善。” 按照这个套路,就是武侠小说的风格了,但我认为这是比较契合实际的推理。 如果我按史料,跟你这样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赵说,看你骨骼清奇,生有异象,而且早有预兆,你将是万中无一的军事天才,以后统一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重任就交给你啦。 这话可信吗?反正我是不信。其次,即使确有其事也不可能挂嘴上传出去,如果人家知道他以后要做天子,这样的话,他可能三天都活不了。 不过有了老和尚的指点,赵匡胤才知道自己游荡的方向搞错了,于是直向北行,总算快到了原来走岔路的地方。 这里,郭威正领军讨伐李守贞,中途安营扎寨休息。 赵匡胤由士兵引导,见到人生的导师——郭威同志。 郭威见他魁梧高大,是块打战的好料子,于是盘问家中底细。赵匡胤如实报来。 郭威奇怪道:「 ”你父亲和我同僚,一样带兵打战,前段时间又在凤翔刚立功,你不去他那,怎么跑我这来投效呢?” 赵匡胤肯定不能如实说自己本来是向西寻父的,只是迷路了,碰巧到了你这。 他很委屈的说:「 ”父母过于宠爱我,不让我出来打战,我是偷偷离家出走的,来到你这历练历练。” 郭威道:「 ”将门出品,定非凡品,你就留我账下吧。” 郭威话虽如此,但心里肯定不以为然。赵匡胤估计也历练够了,知道自己贸然来访有些不妥,所以3年时间里没有什么突出表现。 不过没关系,年轻人,不要太在乎一时的挫折,人生是一场马拉松,积累蓄势就有超车的机会。现在,是学习提升的阶段,只要有酒喝、有朋友交、可以论武、可以进步,就是莫大乐事。 在这里,赵匡胤不仅学习了运筹帷幄、行军打战的本领和权谋,还切身体会到了关系网的重要。他学习郭威,也结交了十个意气相投的铁哥们,号称「 ”义社十兄弟”,有李继勋、石守信、王审琦、韩重赟、刘光义等等。这些人后来发挥了莫大的作用。 在郭威导师的教导下,赵匡胤终于成长起来了,并在接下来的柴荣时代迸发出炫目的光彩。 之所以郭威是伟大的导师,是因为他自编自导自演,「 ”黄袍加身”获得了完美的谢幕。尚属小兵的赵匡胤逐渐成熟的心灵受到了强烈冲击,这一演出深深地落在了他的眼里、印在了他的心里。 郭威不会想到,自己无意间收留的这个小子,居然会成为一代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武术家及自己建立的后周的埋葬者。 叁 柴荣 郭威登基为帝后,赵匡胤继续蛰伏了两年,直到953年三月柴荣加封晋王、调任开封府尹。 郭威有儿子,可惜在自己做皇帝前被刘承佑杀光了。剩下最亲的人只有三个:外甥李重进、女婿张永德以及内侄柴荣。三人其实都是外人,但柴荣还是郭威的养子,改姓郭,比起李重进、张永德又亲近了一层。 柴荣需要招揽年轻的人才,以建立自己的班底。比柴荣还小五岁的赵匡胤因机缘,得到赏识,终于搭上建功立业的快船。他调任开封府马直军使,成为柴荣身边的一个中下级军官。 等郭威逐个解决了那些深具威胁的重臣,到了954年正月,郭威病重,命柴荣兼侍中,判内外兵马事。这就已经掌握军政大权,尤其是有了最高军事指挥权。 没多久,郭威就驾崩了。柴荣继位。赵匡胤被调入禁军。 接下来的事情有些平铺直叙,柴荣励精图治,南征北战,揭开一统天下的序幕。赵匡胤追随左右,劳苦功高,节节高升,羽翼初丰。 历经五年治理、征战,后周的领土、人口在柴荣手上增加了一倍,财力雄厚,足以相抗任何强国,恢复大一统气势已成。于是他撇弃了「 ”先南后北”的既定战略和伐蜀的下一战术,准备收回幽云十六州。 959年三月,柴荣决定亲征契丹。 时任契丹皇帝耶律璟是历史上有名的「 ”睡帝”。他不好女色、不爱权力、不理朝政,却有三个爱好:一爱打猎,到处乱窜;二好喝酒,经常大醉,醉了就随便杀人,然后睡觉;三信女巫的话,靠取人胆来延年益寿。这样的皇帝,自然难以开疆拓土,能保住现状就不错了。 所以柴荣的亲征很是顺利,等契丹反应过来慌忙集结部队时,时间已经过了42天。42天里,后周部队兵不血刃,未有一战,关南悉平,夺回幽云十六州的两州十七县、户一万八千。 这种业绩,后来几无敌手。直到明朝朱元璋时代才真正收回幽云十六州。 就在柴荣志得意满之际,没想到,龙精虎猛的他竟然在大夏天病了起来。可能是连日行军,水陆交替,再加上攻辽情急,导致他心力交瘁。 柴荣这病,来的不是时候,来得尤其凶猛。如果不治,大厦将倾,局势大变。契丹北汉,虎视眈眈;文臣武将,必将各谋前程。 到时可能会因为一病导致断了他幽云十六州的未竟念想,导致各路人马心怀叵测,导致后周基业葬送。 不过柴荣不愧是猛人,深知危险的他不甘心就此退兵,他一面退兵,一面命李重进率兵出土门(即太行山的井陉,是河北入山西的捷径)攻打北汉,算是搂草打兔子,威慑一下敌人。 果不其然,北汉和契丹见状也退兵了。 外交上是没有危险了,国内的局势也得稳住。 稳固局势,那就从张永德开始吧。因为路途中还发生了一件怪事。 柴荣从行囊中取出文件,准备批阅的时候,突然发现里面有一块二三尺的长木,上面刻有三个大字「 ”点检做”。张永德正是殿前都点检,殿前司最高将领。 这是谁放的?趁柴荣病重,准备夺权?还是提醒柴荣张永德想当皇帝?柴荣不知道,我们也不知道。总之成了千年迷案。 从被害者张永德的角度推断,应该是李重进放的。两人素有矛盾,趁着柴荣病重扳倒张永德,掌握侍卫亲军的李重进就可以毫无顾忌了。 柴荣一定想起了石敬瑭,石敬瑭也是李嗣源的女婿,照样抢了李嗣源养子李从珂的帝位。再想起张永德毫无主见的样子,如果他直接被贪图富贵的属下怂恿想当皇帝,怎么办? 病重之际,最喜欢琢磨人。 琢磨完的结果就是,他返回京城后,马上下达了命令:韩通升为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同平章事;镇宁节度使兼殿前都点检张永德落军职、为同平章事;赵匡胤升为殿前司都点检。 说白了,张永德军职被撸了,实际被挂了起来;韩通则是提拔起来制约李重进的,分他侍卫亲军的权;赵匡胤是天降馅饼,成为战斗力最强的殿前司的统帅。 柴荣心里也安定了。李重进、张永德,你们斗吧,看你们谁能蹦得高,总会有人制你们。然后他赶紧定下继承人。 一是将原皇后的妹妹符氏立为皇后,即小符后(大符后已经驾崩了);二是将儿子柴宗训立为梁王,以免大臣心不安;三是任命宰相范质、王溥并参知枢密院事,魏仁浦除仍担任枢密使外,另任宰相,宣徽南院使吴延祚也升为枢密使,由他们分权制衡。 总之,要永保柴家的可持续发展。 可怜的一代劳模柴荣,上天毫不眷顾。五月初二发病,随后回京,六月初九选好继承人和皇后,六月十五日安排好中枢机构,六月十九日,又把范质等召入,临死嘱托他们尽力辅佐新君。 当天,柴荣病逝,终年38岁。 小符后为皇太后,7岁(虚岁)柴宗训登基为帝。 英雄志向无涯而生命有崖。 所以,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不注意身体,工作狂打下的江山,可能是为别人做嫁衣裳。 雄才大略的柴荣,临死前仍精心安排文臣、武将和皇室,但智者千虑,终有一失,遗憾总与他相伴而生。看似完美的计划,敌不过人性的弱点。 他忽略了最致命的一环。那就是在这个时代,在这个丛林世界里,奉行的是弱肉强食,最不值钱的就是人的忠心,最不容易遵循的就是皇帝的命令,更何况还是先皇的遗命。 他好比留下了大堆的金银珠宝,交到柴宗训这个刚上学的小孩手上,太惹人垂涎了。在暴力夺权的时代,没有年富力强且道行高深的君主,是不可能有稳定政局的。 肆 陈桥驿 此时的赵匡胤已经有了自立的想法。他从张永德的被撤看到了危险,位高权重终是为人所忌,除非自己当皇帝。 战将出身最善于发现战机,从而一击致命。柴荣安排的文臣、武将、皇室架构,出现了破绽。那就给他来个庖丁解牛,迎刃而解。机会一旦被赵匡胤捕捉,柴荣的巨人肩膀就注定被赵匡胤踩上,当了垫脚石。 赵匡胤环顾朝内,现今唯有李重进、韩通、小符后父女值得好好研究了。 李重进不用说,老上级、老资格,侍卫亲军的一把手。 韩通也不用说,侍卫亲军的二把手,也是顾命大臣,手握重兵。 小符后的父亲符彦卿更是个超级牛人。他老爹是李克用的养子,自己是后唐、晋、汉、周的四朝老臣,还是柴荣的岳父,两个女儿先后都是皇后,自己又是天雄军节度使。郭威当年为柴荣礼聘大符后的时候,正是他起兵攻入开封之后、称帝不久。由此可见符彦卿确实是个能左右局势的牛人。 赵匡胤深谋远虑、有样学样。前些年,就给弟弟赵光义谋了一门好亲事,娶了符彦卿另一个女儿,就是小符后的妹妹。所以,符彦卿、小符后的事情可以交给赵光义去解决。只要把握了宰相和小符后,事情就容易多了。 唯有李重进、韩通需要注意。 959年七月,一系列眼花缭乱的调动开始了。总之通过一番运作,赵匡胤原本无法插手的侍卫亲军这边,除了一二把手是李重进、韩通外,其余高级将领都与赵匡胤交好;殿前司这边,都点检是赵匡胤,其余二三四五把手慕容延钊、石守信、王审琦、韩重赟,不是与之交好就是赵匡胤的结义兄弟。 赵匡胤的心思及这种大规模的变动,难道没人注意吗? 别说现在,柴荣临终安排时,就有人看出不妥,提醒柴荣说赵匡胤群众基础好,不要提拔他。但柴荣不理,这六七年间,是柴荣亲手把他从一个禁军低级军官逐步提起来的。他资历浅,又年轻,应该比较放心。 柴荣是这种想法,其他人更不用说。 有人提醒宰相范质小心赵匡胤,范质理都不理。 韩通的儿子(这孩子的背有些驼,可眼睛、脑袋比较好使)提醒老爸,韩通就习惯性地一瞪眼:「 ”你个小年轻知道什么,赵匡胤就一暴发户,有几斤几两我还不清楚?我还怕他?!” 高手过招,就怕大意。低估敌人的后果很严重,一不留神,就见血封喉。 这样,禁军两大系统的主要骨干,都被赵匡胤的兄弟们掌握了。 谋士方面,他早已吸纳了赵普、王仁赡、楚昭辅、李处耘、吕余庆、沈义伦等智囊。再加上他多年谦恭下士,四处撒网,功劳服众,朋友众多。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东风与郭威「 ”黄袍加身”时并无二致。 半年过去,转眼就是年底。 十二月,赵匡胤的兄弟韩令坤、张令铎率军前往河北成德。事情虽简单,背景却很复杂。成德、魏博(天雄)、卢龙(幽州)是唐末以来最重要的藩镇,合称河北三镇或河朔三镇。卢龙已经被契丹占据,只剩成德、魏博。我们只需知道魏博和成德非常之重要就行了,紧邻北汉、北慑契丹、南镇都城,而且天雄军(魏博)节度使是符彦卿,成德节度使、真定尹是后周的开国元勋郭崇。 河朔三镇 不过,谁去多想呢?正值年关,朝中的大臣是丝毫不以为意,准备喜气洋洋过大年。文武百官竞相祝贺。 正月初一,就是镇州、定州(今天的保定——石家庄一线)忽然传来消息,北汉与契丹合兵入侵了。 消息属实吗?朝中大臣没人去核实。只是事后诸葛亮们去翻阅辽史,才发现当年并无相关记录。在刚刚结束的十二月,契丹王子造反,国内正忙于审讯、平叛、祭拜天地祖先,根本没空。 管他是误报还是韩令坤做了手脚,战争,只有战争才能带出军队,只有战争才是期待的东风,只有战争才能轮到赵匡胤出马。 当务之急就是调兵遣将,打退来犯之敌。当时军政决于韩通,他还负责京城巡检。中枢大臣们掰掰手指,数来数去:李重进虽是侍卫亲军统帅,可他打战不行,攻打寿州,毫无寸功,而且远在淮南,等他赶到,黄花菜都凉了;要说战斗力,最厉害的当属殿前司,武艺最高强的当属殿前都点检赵匡胤。 朝廷大臣们商议出的结果是,让赵匡胤、慕容延钊出兵。 好,就你了,赵匡胤。该你出场了! 正月初二,慕容延钊做先锋,率部前进。 史料没有记载,接下来,赵匡胤是否也召集了紧急会议。但据推测,接下来的事情应该是这样的。 赵匡胤组织石守信等战将,赵普、苗训、楚昭辅等谋士,来到赵家吃个年饭,老母亲杜氏、弟弟赵光义、妹妹肯定在场。 边吃边喝边聊,说得热闹辉煌。赵匡胤不禁提起了当年闯荡江湖的逸闻轶事,他说:「 ”当日我见到一个老和尚,他告诉我,别谦虚,点检做天子,实乃天定。我自然莫名其妙。问及当今局势,他又说,夹马营已呈异兆,香孩儿早现奇征,施主你福泽深厚,今后戒杀好生,中原统一、天下太平指日可待。我自觉落魄无路,他又指点我说,再向北行,就有奇遇,还送我十六字,即‘遇郭乃安,历周始显,两日重光,囊木应谶’。” 大家伙给我参详参详,老和尚这十六字秘诀到底是什么个意思。 这一参详,大伙都明白啦。接下来,是兄弟们显身手的时候了。 正月初三,赵匡胤调集各路人马,准备出征。石守信等人留待京城,以观动态。 接下来主力部队慢慢悠悠,晃晃荡荡,一天走了二三十里,来到陈桥驿。大家也还不辛苦,刚好日落西山。 陈桥驿 那就别走了,契丹也不急在这一小会,关键是我们自己要养足精神。好好休息吧,明天继续赶路。 这时,我们的苗训同志出场了。他很神秘,在今天的我们看来,他不过就是会点天气预报、懂点天文地理什么的。但在那时候,这就很了不起。大家认为他是一个前后能算五百年的人物。 他独自一人站在营外,抬头望天,姿势久久不变。 相声要两个人才能演下去。苗训再能,也得要一个捧哏的。楚昭辅出现了。他应该在附近看了很久了。见时间差不多了,就正式亮相,说不准他还约了不少将士旁观。大事小事,总是少不了观众的。一场别开生面的相声就此开始了。 「 ”苗先生,你在望什么?” 「 ”看到西边太阳没?” 「 ”嗯,有问题吗?” 「 ”仔细瞧瞧,太阳下面是不是另有一个太阳?” 「 ”哦,真的呀。有什么说法?” 「 ”天无二日,两日相争,必有一亡。你瞧好了,一个太阳消失了,另一个太阳紫云环绕,绚丽夺目。” 「 ”真的呀,什么意思?” 「 ”天机不可泄露,不过,你是点检身边的人,但说无妨。先前的太阳,说的是小皇帝;后来的太阳,说的是点检。” 「 ”何时应验呢?” 「 ”就在眼前。这就叫‘一日复一日,点检做天子’。” 围观群众配合着相声的进度,先是使劲眯眼看太阳,果然是两个;接下来就是传播「 ”天机”和「 ”一日克一日,点检做天子”的异象。 于是人心浮动。拥立新皇帝好啊,能升官发财。再说以前也这样干过,再干一回,挺过瘾的。 晚上了。赵匡胤同志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激动啊。怎么办呢?喝点酒吧,管它军营与否,管它是否打战。最好把自己灌醉,喝它个两眼迷蒙。最后是人不醉心自醉。 外面将领们正在议论,说:「 ”小皇帝现在年幼无知,我们在外面抛头颅洒热血,他哪知道我们的艰辛?还不如顺应天意,先立点检为天子,再考虑打契丹的事吧。” 看似要做很重大的决定,实际上只是再次演练一遍,大伙见多识广,自然一致同意。大家商议妥当,也不进去禀报赵匡胤了。大家再把赵匡胤的心腹小将连夜派回京城通报石守信。 于是,陈桥驿和京城的将领们都不睡觉了,静静等天明。 只有赵匡胤一个人,醉了,睡得不错。 天色刚明,大家闹哄哄地走向赵匡胤的卧室,路上高呼「 ”万岁”、「 ”万岁”。 赵匡胤似乎刚醒,忙问什么事。 大家把事一说,赵匡胤自然不许,说:「 ”这怎么合适?在下何德何能?怎么能陷我于不忠不义?” 有人不依不饶,还在那劝。赵匡胤仍是不许。这时,只见手下将领都举着明晃晃的刀子,站在前面大呼:「 ”我们愿意奉你为帝!” 赵匡胤还没来得及回答,就有人将早已准备好的黄袍拿出来,披在赵匡胤身上。大家下拜,三呼万岁。 事情就这么定了。 赵匡胤很为难啊,只得被大家拥着上马。不过,他想起了郭威下令抢劫的事,这次不能这样干了。他马上与手下将士约法三章,说:「 ”你们自己贪图富贵,非得奉我为帝,那是不是都听我的?如果听我的,我有三个要求。” 哪三个要求呢?第一,太后和小皇帝,得好好尊重人家,不能冒犯;第二,大臣们和我是同僚,你们不得欺负他们;第三,朝廷府库和老百姓家里,你们不能去劫掠。 大家忙齐声答应。这次出来真不错,不劳心不劳力,出京旅游一趟,就成了拥立新皇的功臣,加官进爵、事后重赏是免不了的,何必还要杀人抢劫? 于是,整好列队,准备出发。另外派楚昭辅等人先去通报消息。赵匡胤的母亲得到楚昭辅消息后,说:「 ”我儿子素有大志,今天果然成功当皇帝了。” 小符后、小皇帝和大臣们手足无措。城门被石守信一打开,先头部队一进京,韩通就被一个脾气火爆的将领手起刀落了。 这就是陈桥兵变唯一的流血事件。韩通是京城中唯一能起点风浪的人物,就这样烟消云散了。 赵匡胤还要表演一番。按照郭威的表演,还得百官、百姓拥戴。于是他入了城,交代将士们一律回营,自己则回公署,脱下黄袍,上班去了。 过了不久,手下就将中枢大臣范质、王溥带到公署。赵匡胤见了,鼻涕眼泪马上出来了,很无奈很委屈的说:「 ”我是无辜的,柴荣待我这么好,可我却被将士们逼成这样,我没脸见人啊!” 范质本想蹬鼻子上脸说他两句,手下直接拔剑,说:「 ”我们已经定了,拥立新皇帝!谁反对,谁有意见?先问问我的宝剑答不答应!” 两人见状,只得拜了下去。这就是武将实力的体现,印证了「 ”盛世读书,乱世习武”的真理。识时务者为俊杰吧。 然后才是读书人发挥作用的时候,召集百官,举行了个禅让仪式。 赵匡胤拜受诏书,即皇帝位,时年33岁。 整个兵变,部署得当,基本按预定计划进行,顺利实现了改朝换代。郭威这位导师在天之灵,不知道该怎么想。不过,他怎么想,也不会有人去关心了。 倒是魏仁浦这个原创作者被气得吐血。好你个赵匡胤,你有本事夺位,但你好歹也换个法子,哪有这样直接抄袭的?知识产权还要不要保护?直接被气得病不离身,直到去世。 至此五代结束,历史进入宋朝。相关参考
他47岁起兵称帝,一生娶了4个寡妇,为何被万人称颂是一代明君
隋唐两个大一统王朝,让百姓享受了近三百年的安稳生活,不过唐朝灭亡之后的数十年时间,出现了又一个乱世,这一时代,政权更替频繁,梦想称帝者你方唱罢我登场,但是谁也没有统一天下的豪气,直到一个人的出现,让百
在魏晋南北朝之前,中国的朝代更迭之间会连结根基的尊敬,王不杀王,保住前朝王室的人命产业平安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不光如斯还会封公封候,养尊处优。好比周有待商王室,王莽优遇西汉宗室,魏代汉时优待汉献帝,司马
在魏晋南北朝之前,中国的朝代更迭之间会连结根基的尊敬,王不杀王,保住前朝王室的人命产业平安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不光如斯还会封公封候,养尊处优。好比周有待商王室,王莽优遇西汉宗室,魏代汉时优待汉献帝,司马
日本曾经的首都,却是多灾多难之乡,历经政权更迭,城市近半荒芜
文|吕利随着日本宫内厅在近年放宽了游览限制,如今游客无须事先预约或等待春秋季的特别开放,只要乘坐地铁乌丸线在今出川或丸太町站下车来到京都御苑,就能一睹京都御所的真容。现存的京都御所位在京都御苑中央偏西
先皇刚驾崩,13岁太子就宠爱先皇妃子,昏庸无能却造就一代明君
先皇刚驾崩,13岁太子就溺爱先皇妃子,昏庸无能却培养一代明君今天要说的就是一位昏君,但有趣的是,这名昏君的无能却培养了一代明君,这个昏君就是宇文。在中国古代史中,能被成为乱世的典型朝代就是南北朝,其时
西周王朝建立初期周成王并以惊人的智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治举措,而且收获不浅。被世人评为一代明君的周成王姬诵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呢?对当时的政治局面有何影响?周成王(公元前1055年—前1021年)。汉族
一代明君唐太宗英明神武,为何教出来的儿子,却没有一个中用?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唐朝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最为繁荣昌盛的朝代之一,而这源于在唐朝涌现出了许多的治国明君。在这些皇帝中
周成王姬诵简介周朝开创成康之治的一代明君 周成王姬诵(公元前1055年—前1021年)。姓姬,名诵,周武王之子,是中国西周第二代国王,谥号成王。周成王继位时年幼,由周公旦辅政,平定三监之乱。周成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为了王位兄弟相残、父子反目的情况时有发生。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会痛批那个不择手段的上位者,但小编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个人却是个例外。他饿死父亲,杀死兄长,结果却被称为「”一代明君”,后
唐代最著名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一生英明神武,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为璀璨的时代,最后却落得了英年早逝,52岁便命丧黄泉,而他的父亲唐高祖李渊足足活了71岁。关于唐太宗死亡的原因,众说纷坛,《旧唐书》里说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