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听说评书的瞎说,鞭锏与战锤其实中国古代武将更喜欢前者

Posted 敌人

篇首语:做人不是一味低调,也不是一味张扬,而是始终如一的不卑不亢。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别听说评书的瞎说,鞭锏与战锤其实中国古代武将更喜欢前者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别听说评书的瞎说,鞭锏与战锤其实中国古代武将更喜欢前者

笔者之前读二十四史的时候,一度对武将的具体战例很感兴趣,于是专门读了历朝历代的武将列传,结果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同样作为对付重甲的武器,从宋代至明末,鞭锏在史书中的出场次数远多于锤子。 具体出场次数如下所示:(注:1.锏又通假为「 ”简”,锤子包括骨朵、铁锤、铁椎;2. 只选取与军事有关的,其余工具、仪仗之类不在此列。) 一、鞭锏。《宋史》:1. 及所制神盾、劈阵刀、手刀、铁连槌、铁简;2. 遇夏兵三万,有驰铁骑挑战者,(张)玉单持铁简出斗,取其首及马,军中因号曰张铁简;3. (任福)挥四刃铁简,挺身决斗,枪中左颊,绝其喉而死;4. 桑怿,开封雍丘人。勇力过人,善用剑及铁简,有谋略;5. 金将有持双铁简跃马而前,(毕)再遇以左刀格其简,右刀斫其胁,金将堕马死;6. (王)继勋有武勇,在军阵,常用铁鞭、铁槊、铁楇,军中目为「 ”王三铁”;7. (呼延)赞具装执鞬驰骑,挥铁鞭、枣槊,旋绕廷中数四;8. (王珪)少拳勇,善骑射,能用铁杵、铁鞭;9. (李怀岊)多屯边郡,常持大铁鞭以斗贼,屡中流矢,至供奉官; 《鄂王行实编年》:10. 先臣(岳飞)被发,挥四刃铁简,直犯虏阵;《金史》:11. 查剌左右手持两大铁简,简重数十斤,人号为"铁简万户";《续资治通鉴长编》:12. 选马上使金□屈刀、枪槊、铁鞭、铁简、棍棒勇力过人者为平羌指挥;13. 马上铁鞭、铁简、棍子、双剑、大斧、连枷之类,并是一法,每两条共重十斤为及等,但取左右实打有力者为中;14. 修岢岚军城指挥使□式,因笞掠军士,其觽辄倡反,奔溃入城,而兴轮铁简击仆数卒;15. 珣、瑜善骑射,舞铁鞭,召试崇政殿,以其材勇绝人,特录之;16. 继又一将复以枪进,珪挟其枪以铁鞭击杀之; 《明史》:17. (贺世贤)挥铁鞭驰突围中,击杀数人,中矢坠马而死;18. (黄得功)喜持铁鞭战,鞭渍血沾手腕,以水濡之,久乃得脱,军中呼为黄闯子;《武备要略》:19. 第刀只可敌无甲之兵,若遇铁骑重甲,非鞭不可;《武艺图谱通志》:20. 明人多一鞭简,可于马上释放亦可搁架劈砸,该稷山之役,盖此之功;《李朝实录》:21. 麻贵所率鞑子二百余名, 皆持环鞭, 乱打如雨疾雷, 不及掩耳, 铳筒亦不暇放。 二、锤子。《宋史》:1. 每战,(岳云)以手握两铁椎,重八十斤,先诸军登城;2. 宜中召震计事,伏壮士袖铁椎击杀之;《北记》:3. (金军)人马皆全副甲,腰垂八棱棍棒一条;《元史》:4. 蔡州破,金守将佩虎符立城上,苫彻拔都儿以铁椎击杀之,取虎符以献;《明史纪事本末》:5. 土木之变,王振被将军樊忠以锤击杀。 (注:1. 岳云所用兵器「 ”铁椎”,据王曾瑜先生考证,当为铁锥枪,不是锤子。此处存疑;2. 金军「 ”八棱棍棒”,既可以「 ”腰垂”,则当为短兵器;而「 ”八棱”之形,与鞭锏形制皆不符,疑即为八棱锤。) 以上皆为手动统计,肯定会有遗漏之处,但是已能得出大概之情形,即开篇所说的结论——宋明时期,鞭锏在史书中的出场次数远多于锤子。 除了具体的战斗场景外,我们还可以从当时的军事条令中得到类似的结论。前引鞭锏第13条,是宋代宰相韩琦为提高军队作战能力而提出的建议,其中关于近战肉搏兵器的部分如下:「 ”凡马上使枪,左右十刺,得五中木人为及等。马上铁鞭、铁简、棍子、双剑、大斧、连枷之类,并是一法,每两条共重十斤为及等,但取左右实打有力者为中。马枪、铁简俱及等为第三,步刺枪、步斫剑即胜者为第二,马上盘锯刀、木槊五十斤以上勇力过人者为第一。”这其中没有关于锤类武器的要求。给人一种感觉,如果做一个不恰当的类比的话,鞭锏相当于ak-47、m-16之类的突击步枪,属于进攻武器;而锤子相当于手枪,属于自卫防身武器。 那么,为何会出现这种局面?鞭锏相对于锤子的优势何在?试分析如下。 一、杀伤力。即使不做实际的数值测算,我们也能得出,在重量相差不大的前提下,锤子的杀伤力是大于鞭锏的。这是由它们的具体形制所决定的。锤子重心在前,鞭锏重心在后,所以杀伤力肯定是锤子占优。那么,杀伤力居于劣势的鞭锏是如何比锤子更流行的?原因在于,虽然最大杀伤力不如锤子,但鞭锏的杀伤力一定是足够的。打个比方,一锤子下去300斤,鞭锏也就200斤,可是让敌人受到重创只需要200斤。所以一锤子能直接把对方打死,顺带碎颅爆浆效果;而挨了鞭锏一下能把对方打晕,这在战场上其实战效果足够了。最直接的方式当然是进行实物打击力量测量,但是限于实际条件,本人只能从史书中找寻具体战例,来展现鞭锏的杀伤力。 1. 《宋史》记载,宋夏战争中的一次战斗,西夏军队派人出阵挑战,宋将王珪出战。先杀了一名敌将之后,「 ”继又一将复以枪进,珪挟其枪,以鞭击杀之”;2. 《金史》记载,有「 ”铁简万户”之称的查剌「 ”身率锐士,以铁简左右挥击之,无不僵仆”;3. 《明史》记载,南明时期的猛将黄得功「 ”行至土桥,方作食,伏起,出不意,上马举铁鞭,飞矢雨集,马踣,腾他骑驰。有骁骑舞槊直前,得功大呼,反斗,挟其槊而抶之,人马皆糜”。 这三个具体战例,直接展现了鞭锏的威力。有意思的是,虽然相隔几百年,但是马上使用鞭锏对付骑枪的方法出奇的一致——先避过对方的枪头,然后用胳膊夹住(挟)对方枪杆,然后攻击敌人。这一招看来是经过实战检验的,明初成书的《水浒传》里也有类似的战斗场景:第八十七回,病尉迟孙立大战寇先锋,「 ”望孙立胸前尽力一枪搠来。孙立挺起胸脯,受他一枪,枪尖到甲,略侧一侧,那枪从肋罗里放将过去,那寇将军却扑入怀里来。孙立就手提起腕上虎眼钢鞭,向那寇先锋脑袋上飞将下来,削去了半个天灵盖”。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且也符合明末武术家程子颐在其《武备要略》一书中对于鞭锏的描述:「 ”第刀只可敌无甲之兵,若遇铁骑重甲,非鞭不可”、「 ”若遇坚甲,连架击之,无有不毙者,且利于马战”。 二、重心。不同于锤子重心在前,鞭锏重心靠后,所以更容易挥舞,更灵活;由此,双手鞭锏就成为可能,可以增加攻击距离以及杀伤力。比如《武备要略》中记载的双手鞭锏,以及著名的「 ”李纲锏”,长96.5cm。而锤子,纵观古今中外,应用于实战的双手锤几乎不存在,只有用于仪仗的金瓜之类。 三、攻击距离。1. 长度,所谓「 ”一寸长,一寸强”。以单手兵器为例,从存世的鞭、锏、锤的实物来看,锤子的长度一般在40cm--50cm上下,而鞭锏一般在60cm--80cm。根据《皇朝礼器图式》的记载,清代有制式双锏、双锤,其中锤长61cm,锏长86cm,这多出来的20+cm在实战中就是一个巨大优势; 2. 有效战斗部。锤子主要靠锤头杀伤敌人,用于实战的锤子的锤头直径一般在3--6cm,可以握在掌中;而鞭锏至少前三分之一部分(即20+cm)都可以造成杀伤。锤子的战斗部是点,鞭锏的是线,后者容错率更高。有意思的是,鞭锏的战斗部正好是比锤子多出来的那20+cm……锤子:就是针对我是不? 四、防守。其实是第三点的延伸,因为鞭锏足够的长度,所以可以更好地进行格挡,而锤子基本没有什么防守技能。 五、无甲械斗。因为鞭锏的长度以及灵活性,所以即使是无甲状态下面对刀剑,也能打一打,而锤子基本毫无还手之力。而且鞭锏对付刀剑,有一个特别的技法,就是直接攻击刀剑本身。因为鞭锏本质就是铁棍子,靠钝击杀伤,缺个口没什么,属于混不吝型的;而刀剑主要是靠刀刃的锋利来杀伤,被砸了几个缺口杀伤力会下降。以及,考虑到古代兵器质量的参差不齐,鞭锏打断刀剑的几率也是有的。当然,这也跟鞭锏的战斗部是一条线这一特性密切相关。 六、鞭锏不断进化。1. 明代出现了所谓「 ”雷火鞭”,就是把铁鞭制作成中空型的,既可以当火门枪用,用完了还可以作为近战兵器使用。此即《武艺图谱通志》中所记载的「 ”明人多一鞭简,可于马上释放亦可搁架劈砸。该稷山之役,盖此之功。曰神鞭,曰雷火鞭,曰鞭铳,盖此物也。”雷火鞭,既能当火门枪听响吓人(所谓马上释放),也可抡圆了当铁棍子用(亦可搁架劈砸),效果比三眼铳好多了。因为就火器来说,大家都是渣渣,可是转换成冷兵器,雷火鞭可顺手多了,因为它就是一根中间钻孔的铁鞭。 2. 明清时期,因为火器的发展,重甲逐渐退出战场,鞭锏也渐渐流入民间。其中锏进化成了铁尺、手叉,是清代常见的民间防身、械斗武器,也是捕快的常备武器,类似现在的甩棍。为了便于格挡敌人的刀剑,手叉又发展出了牛角护手。据说日本江户时期町奉行们使用的十手就是受铁尺手叉的影响,不过十手一般是单护手,铁尺手叉是双护手。 附录:撒手锏,又名杀手锏,就现在掌握的资料,至少有三种使用方法,现介绍如下。一、像投掷标枪一样,用锏尖杀伤敌人。多用于追击敌人,或与敌人相隔一定距离时突然袭击;二、双方持械对峙,直接扔出去攻击对手,也是用锏尖杀伤敌人;三、用配重攻击敌人,一般用于近战。比如作势下劈,敌人举械格挡,此时不用常规的锏身攻击敌人,而是直接顺势投掷,用配重砸击对方头面部。此招出手极其隐蔽,且距离近,配重沉重,极难躲避,很容易重创敌人。灵魂画师出场。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超重装轻骑兵,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参考

世人皆知“一将功成万骨枯”,其实上一句更经典,你听说过吗

谈到古代经典文化,想必没有哪个国家可以与中国相媲美,毕竟延续五千余年从未断绝,这一点几乎无人不服。古人通过文学作品,或者民间谚语,创造出至今仍有借鉴意义的名言警句,其中不少达到家喻户晓之地步,比如“一

世人皆知“既生瑜何生亮”,其实后面更经典,你听说过吗

诸葛亮三气周瑜是小说《三国演义》最广为人知的故事,它说的是年轻气盛的周瑜被老辣的诸葛亮气的吐血而亡,临死前留下一句长叹,“既生瑜,何生亮?”《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成为神的存在,鲁迅曾对罗贯中笔下的诸

世人常说“贫贱夫妻百事哀”,其实前面一句更经典,你听说过吗

越长大越孤单,烦恼也就越多,估计这是大部分人的心声。成年后的我们,懂得了生活的艰辛,不管愿不愿意,早晚都要步入婚姻的殿堂,浪漫的时光肯定会有,但柴米油盐酱醋茶成了主流。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看似幸福美满的

众人皆知“兔子不吃窝边草”,其实后面一句更经典,你听说过吗

歇后语:兔子不吃窝边草,下一句是啥?估计知道的没几个人,这句话之所以广为流传,还得从胡雪岩开始说起。清末年间,随着执政者的腐败,导致国力下降,西方列强趁此机会,用西洋火器轰开清朝固壁自封的大门,并被迫

第一章 风声起,战云密布_三、短兵相接,中日的和与战

>  战前冲突>>  根据日本的大陆政策,日本第一个侵略的对象就是中国。1872年,日本开始侵略中国附属国琉球,准备以琉球为跳板进攻台湾。日本天皇下诏,单方声称琉球为日本藩属。1874年,发生了琉球漂

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十大评书演义,您听过几个

  评书是中国传统曲艺的一种表演艺术形式,深受中国普通老百姓的喜爱。特别是在七八十年代,评书几乎是家家都在听,多年来很多的老艺术家创作和播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评书,深受大家喜欢。在此小编特推出十部最有影

赵云为何会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三国武将

提起赵云,我们马上想到的是一个银盔素甲,白马长枪的玉面将军形象,这其实主要是受《三国演义》以及历朝历代的小说、评书还有我们当今的影视作品的影响,真实历史中的赵云,与我们心中的赵云形象差的很远。那么为什

“杂牌将军”赵云为何会是最受欢迎三国武将

提起赵云,我们马上想到的是一个银盔素甲,白马长枪的玉面将军形象,这其实主要是受《三国演义》以及历朝历代的小说、评书还有我们当今的影视作品的影响,真实历史中的赵云,与我们心中的赵云形象差的很远。那么为什

中国古代武将单挑发生的次数并没有三国演义中那么的多 单挑情节

>>  古代武将单挑发生的次数多吗?在演义中以及明代的章回中出现了大量的这种武将单挑的情节,导致痴迷于演义的读者认为古代武将单挑的事情发生得很多。其实事实上,单挑的情节虽然有,但是还比较少的。>>  

古代皇帝为何喜欢用舅舅,不喜欢用叔叔

为何皇帝更相信舅舅,要防着叔叔呢。其实不止叔叔,伯伯堂哥都是要重点防范的对象。古代皇家是家天下的制度,刘邦当年和大臣们杀白马盟誓:非刘不王。这就限制了皇族之外的人对皇家权力的染指。因为和皇帝家不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