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乌巢被劫,袁绍应该如何选择
Posted 资本家
篇首语:听闻少年二字,当与平庸相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面对乌巢被劫,袁绍应该如何选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面对乌巢被劫,袁绍应该如何选择
在乌巢被袭的同时,虽然主将淳于琼因为夜袭的突然,未能了解具体情况,但出于基本业务能力,他还是立刻将救援信号快马送往四十里外的官渡大营。面对紧急军情,两个解决方案摆到了袁绍的面前。 一个是由将领张郃提出的:「 ”曹公兵精,往必破琼等;琼等破,则将军事去矣,宜急引兵救之。”(出自《三国志·张郃传》) 即官渡之战时双方的一个共识,曹操兵力虽少但是战斗力强,袁绍兵力虽多但战力不行。现在曹操率五千精兵,还是采用偷袭,淳于琼纵有一万多兵力,但一定敌不过,所以必须要马上救援乌巢。 二是由谋士郭图提出:「 ”郃计非也。不如攻其本营,势必还,此为不救而自解也。”(出自《三国志·张郃传》) 这个计策说白了就是「 ”围魏救赵”的翻版。可是在真实的历史上,当庞涓听闻齐国直奔魏国都城大梁而去时,并未选择回师救援而是继续猛攻赵国邯郸,因为他相信齐国不可能在自己之前攻破大梁。果然,庞涓攻破了邯郸时,齐国连大梁的城墙都还没有看到。虽然最后齐国在桂陵以逸待劳挫败了星夜赶路的魏军,但这只是一场战术小胜,而从战略角度上来说却是一场惨败。魏国真正的衰败,还要等到十三年后的马陵之战,此是题外话了。 因而三国迷们常争论的两个计策孰优孰劣,其实并没有意义,一个是实战经验,另一个还是失败案例的纸上谈兵。在乌巢问题上,真正值得研究的,应该是袁绍的选择是如何做出来的? 其实,袁绍为什么会选择攻击曹操本营,在历史上早有端倪,与其说是郭图的锅,不如说是袁绍自己的主意,郭图只是察言观色后拍了马屁而已。 《后汉书·袁绍传》记载,当袁绍得到曹操攻打乌巢的消息后,对长子袁谭说: 「 ”就操破琼,吾拔其营,彼固无所归矣。” 于是派遣张郃、高览攻击曹操本营,结果如何,大家都知道,自不必多说。所以大家明白为什么后来郭图的谗言这么容易成功,而张郃、高览连辩解都不敢就直接投奔曹操了吧! 就让曹操击破淳于琼好了,我去夺了他的大本营,让他无家可归!语气看起来似乎还有点洋洋得意,可在旁观者看来却实在有点想当然了。那么袁绍何以有如此清奇的脑回路呢? 其实易地而处,有这个想法是很正常,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嘲笑别人傻的时候,自己往往也是如此。比方说,在游戏中,眼看就要推掉对方的水晶了,结果突然发现对方五人全部在偷自己的家,而己方只有一两个英雄在家。这时候是选择立刻回去呢?还是相信自己的队员,赌一把自己会比对方先胜利。 相信不少的人会选择赌一把,这其实就是每个人思维中的资本家意识和企业家意识的不同。 在偷袭乌巢一战中,我们站在袁绍的角度,可以算这么一笔账: 一、放弃乌巢,全力进攻曹操本营。 最好结果:攻破曹操本营,乌巢也得以守住,可以长驱直入许昌,曹操从此成为丧家之犬。 一般结果:虽然攻破曹操本营,但是乌巢也失守,粮草尽失。但可以夺取曹军粮草,并劫掠许昌周边解决短期粮草问题,与此同时从后方立刻重新输送粮草。 最坏结果:乌巢失守,曹操本营也没有攻破。粮草尽失下,只能暂时撤军,等后方粮草运到后再重整旗鼓。 二、全力救援乌巢。 最好结果:即保住乌巢粮草,也消灭了曹军偷袭的部队。 一般结果:粮草被毁,但是消灭了曹军精锐;或者打退曹军,粮草保住。 最坏结果:粮草被毁,曹军也安然脱身。 显然如果以资本家的角度,简单的从利益考虑,前者高风险同样也代表着高收益,可能一举击溃曹军,取得胜利。而后者最多消灭数千的曹军,然后大概率维持现状,如果运气不好的话,可能还会出现粮草被毁,曹军也没消灭的最坏情况。 所以如果抛去我们事后诸葛亮的身份,站在当时的角度,怎么看都是选择进攻曹营更划算一点。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曾引用过英国评论家邓宁格的话:「 ”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非常胆壮起来。只要有10%的利润,它就会到处被人使用;有20%,就会活泼起来;有50%,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有100%,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有300%,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 没错,选择前者正是有着一本万利,足以让人不惧怕任何的危险的利润,即使是多谋少断的袁绍,也难得的为此果断了一回。甚至他还耍了一个小聪明,派出一队轻骑援助乌巢,万一运气好,即攻破了曹营,也守住了乌巢,还顺便擒住了曹操呢? 但是资本家盲目追逐利益的过程中,有着最大的弊端就是选择性忽视风险。无论是进攻曹营,还是驰援乌巢,两个方案最大的风险,就是万一乌巢真的被劫了这么办?乌巢被劫后会产生怎么样的后果? 显然资本家思维,或者直接说我们普通人的赌徒思维,会选择忽视或者刻意弱化风险发生的后果,直到最后怪罪于「 ”墨菲定律”。 注:墨菲定律是一种心理学效应,指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人们往往会感叹事与愿违,但实际其实是利润蒙蔽了双眼,忽视了正在发生的危险。这种情况即使在现代,依然在炒房、股票、期货等金融领域中经常发生,我们总是愿意相信上涨,而否定一切下跌的可能,从而一直扮演着袁绍的角色。 相反来说,企业家的思维,更重视的是杜绝任何风险发现的可能。这也是为什么曹操偷袭乌巢,看上去同样是一场冒险的赌博,而他却获得了胜利,这并不是因为运气。 我们同样可以算这么一笔账,在偷袭乌巢之前,从长远考虑,双方都陷入了持久战,但是袁绍在资源上存在着优势,如果没有转机的出现,现状之下一定是曹操方先崩溃。 不过在这之前,曹操曾经袭击过一次袁绍的运粮队,使得袁军短时间内处在了和曹军一样的缺粮境地。 所以这时候对曹操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会,和袁绍的情况相反,如果曹操放弃了,无论未来如何反展,都会是失败的结局。而如果选择偷袭,最坏的结果就是被袁绍吃掉这五千的精兵(当然了,如果曹操自己被乱军杀了,就万事皆休,一了百了了),但不管怎么发展结局都不会比继续僵持下去更差。 简单的来说,这笔账算下来从曹操的角度看,放弃奇袭乌巢,继续保持对峙的风险才是最大的。但这里有个问题,为什么不考虑曹操本营被袁绍击破的可能呢? 因为,袁绍进攻官渡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双方攻防博弈已近一年,但始终没有进展,所以现在也不可能在短短的一晚时间内,仓促之下就可以攻下了官渡。至于兵力的问题,官渡地势狭窄,袁绍兵力优势无法展现,而守城平时也不会一股脑的都上前线,都是有轮换、预备役,在一晚的时间内少五千和多五千并没有区别。 更何况,曹操在出发之前已经预料到袁绍可能的进攻,留下曹洪、荀攸,早做好防守的准备。袁绍正是以无备攻击曹操的有备,曹操却是以有备攻击乌巢的无备,如此袁绍安能不败,曹操又怎么会不胜。 这种情况在《孙子兵法》中其实也曾提到,称为「 ”以正合,以奇胜”。曹操以官渡本营无懈可击为正合,奇袭乌巢为奇胜。而袁绍实际是恰恰相反,防守乌巢保证粮草,稳定军心才是正,却不受重视;袭击曹营又在对方计算之内,如此正不合,攻不奇,焉能胜。 因而官渡之战的胜负看似存在着无数的巧合,其实早已经因为双方统帅的不同而决定。用当时郭嘉的说法是「 ”十胜十败论”,用我们现在的角度来说,其实正是袁绍资本家思维和曹操企业家思维的不同而导致。 这也是我们真正应该要从历史中学到的地方,当面对两难抉择时,不妨拿出纸笔认真算一笔账,看看自己更倾向于资本家的思维,还是企业家的思维?也许就能让自己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风险。相关参考
在三国演义》里,官渡之战是由袁绍70万人攻击有7万守军的官渡,力战数月不克,由于许攸投敌,泄露军事机密,最终乌巢被烧,导致军队的全面崩溃。在演义中感觉上许攸投降成了整个战役的转折点,整个故事里面困扰曹
1、曹操决定亲往乌巢劫粮。傍晚,曹操教荀攸、贾诩、曹洪同许攸守护大寨,夏侯惇、夏侯渊领一军埋伏于左;曹仁、李典领一军埋伏于右,以防袁军劫寨。贾诩这时已和张绣一起投了曹操。2、曹操又教张辽、许褚在前;徐
1、曹操决定亲往乌巢劫粮。傍晚,曹操教荀攸、贾诩、曹洪同许攸守护大寨,夏侯惇、夏侯渊领一军埋伏于左;曹仁、李典领一军埋伏于右,以防袁军劫寨。贾诩这时已和张绣一起投了曹操。2、曹操又教张辽、许褚在前;徐
众所周知,奇袭乌巢是官渡之战的重要转折点,也被认为是导致袁绍战败的直接原因。而作为袁绍方在乌巢的主将,淳于琼也一战成名,乌巢酒徒之名至今依然是如雷贯耳,只不过不是什么好名声而已。但历史真的如我们了解的
沮授,三国历史上最被低估的谋士,没有之一。他是《三国演义》中出现过的人物,是袁绍的谋士,曾屡次为袁绍献策,最著名的就是在乌巢之战前,夜观天象,发现乌巢屯粮处有险情,让袁绍提防,但却被袁绍拒绝。袁绍战败
为了抓捕刘备,曹操只率了五千轻骑,狂追不止。 这五千轻骑,应该是曹操的精锐作战部队,当初他就是靠了这五千之众,奔袭乌巢,一举烧掉袁绍的粮草,彻底将袁绍逼入了绝路。
关羽斩了颜良、文丑,这两场仗打下来,袁军将士被打得垂头丧气。但是袁绍不肯罢休,一定要追击曹操。监军沮授说:“我们人尽管多,可没像曹军那么勇猛;曹军虽然勇猛,但是粮食没有我们多。所以我们还是坚守在这
进了黄公馆的杜月笙得了老板娘林桂生的提拔,老板黄金荣又对他恩宠有加,整日夸奖他绝顶聪明,不管吩咐什么事体,杜月笙都能办得漂漂亮亮。心细如发的林桂生觉得杜月笙能有更大的前途,她觉得应该找一个合适的差事交
官渡之战前,曹操因袭取袁绍在鸟巢的屯粮之所而取得了战事的转机。乌巢既为袁军的屯粮之处,更是其全部战事的关键所在之一,对于这样关系全局的处所,袁绍的谋臣将士中难道就没人注意到其重要吗?不然。张就意识
...个臭主意,不去救淳于琼,而是反攻曹操大营,结果导致乌巢失陷,全军崩溃。那么郭图这个人到底如何?还是从三国志的记载来看——献帝传曰:沮授说绍云:「将军累叶辅弼,世济忠义。今朝廷播越,宗庙毁坏,观诸州郡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