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乐融融的萧规曹随背后,藏着怎样一场不见刀光剑影的政治角力
Posted 太后
篇首语:枕上从妨一夜睡,灯前读尽十年诗。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其乐融融的萧规曹随背后,藏着怎样一场不见刀光剑影的政治角力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其乐融融的萧规曹随背后,藏着怎样一场不见刀光剑影的政治角力
萧规曹随,一个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曹随萧规,一场不见硝烟的朝堂角力。 汉惠帝二年,大汉朝第一代大管家萧何,寿终正寝了。 远在齐国的曹参听说了消息,不是想着如何给昔日的同僚进行吊唁,却是叫仆人立刻收拾行装,准备赴京城接任相国职务。 在常人看来,这就是做人有点不够厚道了,别人逢丧你却谋喜,况且怎么就确定这宰相之位一定是花落己家? 就在一府上下都还纳闷的时候,朝廷的宣读圣旨便到了。 不过,坐上相国之位的曹参,却没有任何一展身手的迹象。除了任命了一些属官外,便再无任何动作,所有事务规章在他面前也都一概外甥打灯笼——照旧。 他自己呢,每日除了饮酒就是作乐。而且是不但自己莺歌燕舞,还纵容整个相国府里一片歌舞升平。 一朝丞相如此荒废怠政,顶头上司皇帝自然是不愿意的。 在汉惠帝看来,曹参这家伙大概属于光拿工资不干活的主儿,亏得萧何临终时还在自己面前大力地举荐,莫不是看自己年龄小,没把自己当回事儿? 不行,得敲打一下他,让他知道一下朝堂上还有自己这么一号人物。 于是,汉惠帝找到了曹参的儿子曹窋。 曹窋位列中大夫,是朝堂谏官,由他出面再合适不过了,既能合情合理地把话捎到,又不会伤了曹参作为相国的颜面。 曹窋也很听话,或许他自己对老爹也是有意见的,回家就旁敲侧击地问道:"老爹呀,只见您担任相国了,咋不见您有具体的施政举措啊?" 按说这儿子也是朝廷重臣,讨论一下政事也是无妨,没想到曹参听了之后却是勃然大怒,扒掉裤子就对曹窋一顿板子。 满身伤痕的曹窋一瘸一拐地向汉惠帝复命去了,弄得汉惠帝挺不好意思,毕竟因为自己让人家爹揍了儿子。 但是,事情毕竟没有搞清楚,就还得继续,不能半途而废。既然人家亲儿子都刨不出来,只能自己这个后台老板赤膊上阵了。 "与窋胡治乎?乃者我使谏君也。" 哎呀,都怪我让曹窋问你,连累你把儿子给胡揍一顿。 明面上是表达歉意,其实暗含着责怪了。 曹参一听赶紧就脱官帽谢罪,竟引出了那段精彩而又千古传颂的君臣对话。 "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 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 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 上曰:"君似不及也。" 这段对话曹参也是扯淡,一问汉惠帝跟刘邦哪个更圣明? 试问哪个皇帝敢说自己比老子圣明?一句不孝就能让其江山不稳。 二问自己和萧何哪个本事大?如果皇帝说他比萧何本事大,那岂不是变相地认为刘邦用人失误么?到头来还是刘邦不圣明。 在政治序列里,前人永远是高高在上的爷,尽管后人永远都在修正前人的错误。 所以,汉惠帝就只能按照曹参设计的套路来回答,堪称完美。 水到渠成之后,曹参便接着说了:"那不就齐了,既然我们这二人组合没有他俩那二人组合俩水平高,那我们还忙活啥,原来咋办还咋办不就齐啦?" "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汉惠帝也很爽快地说道:"善。君休矣!" 那好吧,您继续回家爽吧。 这就是"萧规曹随"典故的全部了。 表面看起来,这段对话洋溢着一种君明臣贤和君慈臣爱的氛围,但事实上,整个事件却是大有玄机。 为什么这么说? 一个很明显的漏洞是:曹参"曹随萧规"的动机是什么? 人都有实现个人价值的愿望和倾向。在《史记》中,太史公将曹参列入世家的序列,那也是诸侯将相的级别,于治国怎么会没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 即使萧何之策再怎么深入人心,难道就没有一点应该或者说可以改动的么?难道曹参就不想在历史上刷一下存在感? 还是他仅仅只是不愿意做出改变而已? 欲弄清楚这个疑问,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汉初大政 经过秦末群雄并起以及楚汉争雄的一番折腾,刚立国的大汉江山民生凋敝,百废待兴,汉太祖刘邦和丞相萧何顺应形势,奉行"黄老之术",采取了休养生息与民让利的治国方略。 即使到了汉惠帝一朝,曹参接任相国,这一过程仍未结束,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也依然是无为而治。 在这种局面下,曹参没有做出要特别改变的理由,与其费心费力小打小闹,还不如落个清闲,这样无功便也是有功。 吕后不轨 虽然是汉惠帝当朝,但真正掌握皇权的却是吕后,其权欲熏天、心狠手辣,可谓是人尽皆知,且早就对整个功臣集团虎视眈眈。 当初,汉高帝刘邦刚刚驾崩时,出于对功臣的忌惮,吕后便偷偷与审食其密谋,准备对功臣集团来个一网打尽,幸得明白人郦商出面劝阻,才避免了一场朝堂火并。 四月甲辰,高祖崩长乐宫。四日不发丧。吕后与审食其谋曰:"诸将与帝为编户民,今北面为臣,此常怏怏,今乃事少主,非尽族是,天下不安。"(《史记.曹相国世家》) 尽管如此,吕后却从来没有疏于对功臣的防范。 汉惠帝干到第七个年头的时候,因为长期的连病带吓,年纪轻轻就晏驾了,可是吕后呢,唯一的儿子挂了,却哭得一点也不悲哀,就被一个明眼人看出了端倪。 这个名眼人就是早已溜之大吉的留侯张良十五岁的儿子张辟疆。 该哀不哀必定谋灾。 洞悉了吕后心思的张辟疆对当朝的丞相说道:"现在汉惠帝也驾崩了,即位的皇帝年龄就更小了,吕后竟连哭的心思都没有,这是在想辙算计你们呢。" 如梦方醒的左右丞相(王陵和陈平),赶紧凑请将保卫京城的南北二军的兵权交给了吕后的几个娘家人,才算是让吕后彻底安心。 辟彊曰:"帝毋壮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请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将兵居南北军,及诸吕皆入宫,居中用事,如此则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脱祸矣。"(《史记.吕太后本纪》) 在这种情况下,曹参动作越少,便越不容易被吕后抓住把柄,从而借机改变整个朝堂的架构。 帝后角力 这是曹参"萧规曹随"最主要的,同时也恰是最被忽略的一个因素。 虽然吕雉以太后身份执政,掌握着帝国的实际权力,但十六岁登基的汉惠帝刘盈,难道就没有试图摆脱过老妈的掌控,为真正的君临天下作出过努力么?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所谓"老子英雄儿好汉",想太祖高皇帝刘邦,看似不学无术,但也算是为人豁达和戎马一生,作为嫡长子的刘盈,正常情况下也不会是庸庸之辈。 汉惠帝只是性格上宽仁柔弱而已(正是由于老妈太过强势的原因吧),但这却不能说明他就是一个任母摆布的政治木偶。 事实上,汉惠帝刘盈在年龄稍大之后,和吕后之间是有过一番角力的(尽管这角力只是一种不见刀光剑影的点到为止)。 汉惠帝元年十二月,吕太后设计把赵王刘如意骗到了京城,深知老妈心思的汉惠帝抢先一步将赵王接到自己身边,同吃同住,把这个弟弟保护得严严实实。 无奈的是,心狠手辣又诡计多端的吕太后,最后还是找到机会毒死了赵王。 所谓母因子才贵,赵王如意一死,他那可怜的妈妈戚夫人——吕雉的眼中钉肉中刺,便立刻成了无根的浮萍,朝夕不保。 果不其然,戚夫人被吕太后做成了"人彘",扔进了猪圈里。 按理说,做了如此惨无人道之事,当是设法掩盖,以免弄得人尽皆知,败坏了自己的光辉形象,可是呢,吕后却专门让人带着汉惠帝前去观看,这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 难道吕雉当真地认为,砍人手脚挖人眼睛这种事很值得讴歌么? 显然不是,残忍和没有人性常识是两回事。 或许有人会说,吕后可能是想给儿子上一堂生动的实践课,让他也学会残忍吧。毕竟在吕后的世界里,残忍是碾压政治对手的不二武器。 但是,以汉惠帝那样的性格,能不能承受住那样震撼的刺激,吕后心里难道没数? 还是那句老话:权力面前无父子。天性仁慈的刘盈看到戚夫人悲惨的情形,悲悯之心油然而生的同时,内心里也涌动起一股强烈的恐惧。 居数日,乃召孝惠帝观人彘。孝惠见,问,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岁余不能起。使人请太后曰:"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孝惠以此日饮为淫乐,不听政,故有病也。(《史记.吕太后本纪》) 一句:"作为太后的臣子,我还是没有能力治理天下啊。"表面上看来是感情受伤,但更深层次的,恐怕是一种政治角力之后的臣服吧? 但事实上,汉惠帝并没有从此放弃对皇权的争取,所谓"没有能力治理天下"也不过权宜之言。 为什么这么说? 转过来年,一贯配合吕后的萧何驾鹤西去了,汉惠帝立刻从新上任的相国曹参身上看到了希望。 如果曹参接受了汉惠帝的指示对朝堂重新进行一番打理,那就相当于向吕后表明,从此以后朝臣听从的是皇帝的命令。 试想,久经考验老谋深算的曹参,明知吕后的手段和本事,怎么可能轻易地在皇帝和太后之间选边站,从而打破汉初一段时期外戚、功臣、诸侯三者之间这一脆弱的平衡? 反正娘俩个谁说了算,他曹参一干人等都是大汉的功臣,自己还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好。 所以,才有了这么一段"萧规曹随"的经典对话。 帝王将相看似很随意的一句话,都有可能是一场不起硝烟的较量,而我们老百姓,也就做个呲牙咧嘴的看客吧!相关参考
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开始在今天的陕西省临潼区骊山脚下建造一座堪称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在以后的2000多年时间里,围绕着这座神奇的陵墓也引发了越来越多的谜团和猜想。20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有道是:时势造英雄。为蜀汉建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南阳人魏延,是一位声名显赫的大英雄。他禀性刚烈、率真招忌,没有死在铁马秋风的百战险地,却横死于本部营垒阴谋争权构陷的明枪暗箭
一场必败之战,一群不退之人。一2014年5月,上海闸北一文具市场,200余商户被清退,工程师开凿市场西外墙。历史泥浆窸窣剥落,古老砖墙重现人间。墙上有无数弹孔,像无数双凝望的眼睛。枪声在时光极深处响起
文:秦牧言(读史专栏作者)楚汉相争,风云际会,英雄并起,纵横驰骋,总有说不尽的传奇与感叹。01、刘邦定位:功狗第一汉五年,随着不可一世的项羽自刎在乌江之畔,纷纷扰扰的天下也渐渐安定下来,接下来便到了论
没想到龙波就是萧规,其实从之前透露出的种种迹象来看,龙波和萧规的经历的确有些相似之处。萧规是退伍士兵,后来自己的姐姐被当地贪官看上,最后全家被害死,萧规报案无门于是对朝廷彻底失望。此后萧规成为蜉蝣的首
汉朝碾压匈奴的背后,是一场领先欧洲千年的 ”科技革命”在支撑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千秋远说起汉朝的功勋,您九成九会说是——北逐匈奴。您没说错:西汉有卫青、霍去病北逐匈奴、封狼居胥的豪情,东汉则有消灭北匈奴、迫降南匈奴的壮举。总之这一时期,大汉的军旗高高飘扬在苍凉大
一、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陈州。暮春时节的山水格外明净,万物生机盎然。陈州城的知州官邸里,有个头发花白的男子躺在病榻上,气若游丝,在妻子儿孙的哭喊中撒手人寰。这个看似普通的半老头子,虽然已经闭
其实,萧规这个人,在剧中已经出现了,只不过他用的是另外一个名字,所以很多人不知道,还以为是另外一个人。而蚍蜉则是一个组织,虽然没有端掉老窝,但是前面的剧情中已经有了暗示,那就是曾经出现过一句话当中就有
11月24日上午,暖暖的冬日,我们出安阳市区在安丰乡一个路口换乘三轮车,西行3公里左右,三轮车师傅说:“到了,这就是考古的那个地方固岸村。”一眼望去,这里与普通的农村没什么区别,惟一能吸引我们好奇心的
季我努学社>整理出版中国近代史料,传播历史知识本文作者为季我努学社青年会员郑成志。>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农业大国,长期以来,人口一直是我国重要的资源,并且人口数量一直居于世界前列。在清代中期,我国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