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国史案牵连要被处死,但高允仍坚持说真话,魏太武帝却赦免了他

Posted 国史

篇首语: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受国史案牵连要被处死,但高允仍坚持说真话,魏太武帝却赦免了他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受国史案牵连要被处死,但高允仍坚持说真话,魏太武帝却赦免了他

北魏高允,幼年就成了孤儿,但他很早熟,器度非凡。少时出家当和尚,不久还俗,千里投师求学。他曾做过数年郡功曹小吏,因廉洁奉公而受到 嘉奖;也曾随岳平王讨伐北凉(今甘肃境内),因战功卓著而封爵。历经拓跋焘、拓跋晃、拓跋浚、拓跋弘、拓跋宏五代君主,任从事中郎、侍郎、中书令、光禄大夫,98岁高龄才去世,追赠司空,获谥号曰文。 【高允】 一 清河人玄伯见到他后惊叹道:"高允品德高尚美好,举止神情文雅,将来必定成大器而成为一代人杰。" 高允十几岁的时候祖父也去世了,他回家奔丧,把家产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却出家当了和尚,不久还俗。 高允天生喜欢文史典籍,身上背着书籍不远千里到外地求学,很快就掌握了许多知识,尤其精通天文历法方面的学问。 后来高允被聘为从事中郎,当时正是春天,很多囚徒没有处置,高允和吕熙等人分别去各个 州郡处理这些事情。吕熙等人都因为受贿而被抓了起来,只有高允一个人为官清廉,最后受到了嘉奖。 二 高允兼任了著作郎,和崔浩一起奉命写国史,完成了《国记》。当时崔浩找了很多懂得天文 历法的人,考证出汉代以来日食、月食和五大行星的运行规律,另外制定出了一部历法,拿给高允看。 高允指出了里面的不足之处,崔浩却认为他错了,两人争执不下。 一年多以后,崔浩对高允说:"上次我们争论的问题,我确实没有认真地思考,后来经过进一步考证,果然和你说的一样。" 崔浩不由感叹地对别人说:"高允的学问太精深了!"大家也对高允非常佩服。 【崔浩】 有一次,魏太武帝拓跋焘问高允:"朝廷的大事那么多,应该最先处理什么事呢?" 当时全国的土地多数都被封禁了,而且不靠务农吃饭的人也很多,北魏的农业受到了极大的损害。高允针对这个情况说道:"我小时候很穷,所以只懂得种地的事,请让我谈谈农业吧。古人说,一平方里的土地可以开垦出三顷七十亩的良田。 如果辛苦耕耘,一亩地可以增产三斗,如果懒惰就会减产三斗。天下良田那么多,増加或减少的粮食又该是多少呢?如果官府和农民家都储存了足够的粮食,那么即使是遇上饥荒,也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 拓跋焘觉得这个想法非常好,于是解除了对土地的封禁,把良田分给了农民。 三 拓跋焘命崔浩主持修订国史,高允也参与其中。拓跋焘特别面谕他们要「 ”务从实录”。于是崔浩他们便当真「 ”实录”起来,把拓跋焘先祖辈们的履历行状和「 ”丰功伟绩”据实列叙,几乎是无论善恶毫不讳言,却不知帝王们不为好龙的叶公者几稀,再加上小人们谗夫交构,拓跋焘勃然大怒,一纸诏命,竟将崔浩收系于狱中。 高允也参与了修史,自然也要受到牵连,眼看着命将不保了。 而他曾是太子拓跋晃的师傅。太子知道此事后,便想保全高允。特意将他召来,面授机宜,告诉他魏太武帝问起来就顺着自己的话去说。 太子对魏太武帝说:"高允做事一向很小心谨慎,这次编写国史,一切都是崔浩的意思,他只是照着崔浩的话去做罢了,所以请饶他一命。" 魏太武帝拓跋焘问高允:"国史是不是都是崔浩写的?" 【拓跋焘】 但面对此时此刻,高允老老实实地回答:"《太祖记》是邓渊写的,《先帝记》和《今记》是 我和崔浩一起写的。崔浩一般都是做综合的工作,主要负责统筹安排。书里面注解部分,我做得比崔浩还多。" 魏太武帝听了之后大怒,对太子说:"他的罪比崔浩还重,怎么能放了他?" 太子赶紧为他辩护:"高允是小臣,见到圣上就紧张得胡言乱语了。我以前问过他,他每次都说是崔浩写的。" 拓跋焘又问高允是不是这么回事,高允回答道:"我是个平庸的人,写书的时候错误百出, 应当灭族,今天我已经甘愿受死,所以不敢不说真话。太子殿下因为我长期为他讲课。所以可怜我,想让我活下来。其实他并没有问过我什么,我也没有说过那些话,我说的都是实话。" 太武帝拓跋焘为之动容,颇为感慨说:「 ”临死不移,人情之所难,为臣不欺君,不愧贞臣,应赦其罪。” 高允就这样被放免了。 四 拓跋焘审问崔浩的时候,崔浩怕得话都说不出来,结果皇帝更生气了,命令高允替他写诏书, 崔浩以下,仆人以上共128人,全部灭五族。 高允勉强拿起笔,迟疑着没有写,拓跋焘则频繁下令催促。 高允请求见拓跋焘一面再写,他说:"崔浩犯的罪,如果还有撰写国史以外的原因的话,这不是我敢知道的。如果只是因为国史一件事的话,那么秉笔直书虽然对朝廷有触犯,但罪不至死啊。" 拓跋焘极为诧异地瞪了高允半晌,一声断喝,让人将他拿下。太子晃赶紧又苦苦哀求,好一阵,拓跋焘的怒气才有所平息。指着高允对太子说:「 ”非允敢谏,更要致死数千人了。” 第二天,果然有诏令下来,命令诛死崔浩,并夷其族。其余有牵连的僚属只杀本人,不罪及妻孥及家族。虽然仍是一场令人齿冷的文字狱。毕竟要少连累许多冤魂了。 自然,事后高允与太子会就此事有过议论。他们的对话,读来也令人肠热。不妨顺录于下: 太子道:「 ”我欲为卿脱死,卿终不从,致触上怒。事后追思,尚觉心悸。” 高允道: 「 ”史所以记善恶,垂戒今古。崔浩非无它罪,但作史一事,未违大礼,不应加诛。臣与浩同事,浩既诛死,臣何敢独生。蒙殿下替臣救解,恩同再造,不过违心苟免,非臣初愿,臣今独存,尚有愧死友哩!” 高允很长寿,他一直活到了98岁,死后得到了朝廷从来没有给过的封赏,谥号为文。 一场几乎是势不可免的大祸,竟因为高允的坦诚和直谏,不仅保全了自己,还救了许多人的性命。 这种事在中国历史上不可谓不是一个奇迹。而高允,不可谓不是一个铁骨侠肠的硬汉子!

相关参考

热血青年伪造“总理遗言” 众亲友受牵连被捕

三十年前,一份伪造的“总理遗言”震惊了中国;三十年后,涉案人员现身讲述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我们将如何看待这件令他们付出了青春、爱情、家庭等惨痛代价的“总理遗言”案?《重返1976:我所经历的“总理遗言

宁可被杀头也不污蔑他人

  北魏太武帝当政时期,司徒崔浩奉旨率领众位史官编修国史,太子的老师、中书侍郎高允也参加了国史的编辑工作,因为这些史官把北魏朝廷的许多丑事都不加避讳地写在了史书上,还把这些文字刻在了石碑上,因而惹怒了

激怒皇帝却因实话实说被当场赦免

北魏太武帝当政时期,司徒崔浩奉旨率领众位史官编修国史,太子的老师、中书侍郎高允也参加了国史的编辑工作,因为这些史官把北魏朝廷的许多丑事都不加避讳地写在了史书上,还把这些文字刻在了石碑上,因而惹怒了那些

为什么预判准确也要被袁绍处死

自古君主要成就一番事业,需要一些优秀人才的辅佐,而对于这些辅佐的人来说,他们在把君主推上成功之路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体现了自己的价值。这就是一些智谋型人才积极出谋划策,甚至犯颜直谏的动力所在。

汉武帝刘彻后悔处死太子刘据,那么对于卫子夫的感情如何

巫蛊一案水落石出之后,陷害太子的人都遭到了汉武帝的严惩,首恶江充被夷三族,苏文、莽通全被处死,奉命捉拿太子刘据,逼得太子自杀的商丘成、张富昌、李寿也纷纷被杀,诬陷太子的李广利与刘屈牦也都被灭族。汉武帝

满仓儿案牵连众多,为何多次审判都没有解决

满仓儿案,原只是明朝孝宗时期一件武官女儿被骗卖案件,但经过几次审判依旧没有解决,最后惊动明孝宗,引发三法司会审,该案件并无特殊之处,却透露出明朝中后期的司法混乱与官员行政的腐败低效率。明朝孝宗时期,千

为了躲避皇位之争,装傻充愣了一辈子,只为日后不受牵连

摘要得到了该得到的,就不要在贪图能力之外的,想要的越多失去的就越多。前言在中国历史上争夺皇位,真的是非常惨烈,历朝历代都在上演着皇位之争,今天就是说一下雍正在位时候的斗争。雍正之子——弘昼可以说眼前的

敢说真话的“人民公敌”

一个民族要生存下去,不能没有说真话的人,让谁来说出真理?命运不仅要选择有识之士,还要选择无畏之人。特别是晚清的外交领域,中国迫切需要一个认识世界的窗户。奏谤清朝有个规定,要出使各国的大臣都写日记。日记

高允简介 南北朝时期北魏大臣中书博士高允生平

高允(390年487年),字伯恭,渤海县(今河北景县)人,南北朝时期北魏大臣。历仕郡功曹、中书博士、侍郎,修国记,以经授太子,以修史暴露国恶罪将受极刑,太子营救获免。后拜中书令、封咸阳公。高允历仕北魏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史上最残酷的朝代

265年,司马懿孙司马炎废魏称帝,建立晋朝,史称西晋。司马炎即晋武帝。280年,晋武帝灭吴,统一南北。西晋的统一只是昙花一现,因为晋武帝并非雄才大略的君主,他是靠着爷爷老子夺的江山。只不过他的对手比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