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读史之大唐(196):贞观19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早些
Posted 延寿
篇首语:你要学会努力奔跑,别被世俗跌得一塌糊涂。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轻松读史之大唐(196):贞观19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早些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轻松读史之大唐(196):贞观19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早些
第一篇 创始团队:最初的神明(196) 冷兵器时代,人多很重要。但面对高句丽十五万大军,唐军好像并不在意。听李世民那意思,他不担心自己人少,只担心别被对方跑了。 当时他作了个形势分析:敌人上策是找个山头挖沟守着,等我们粮尽了打反击;中策是带上安市(辽宁海城)城里的弟兄们,赶紧跑路;下策是上来跟我干。我预判,他必出下策,这两天就可以收拾他们。 高句丽那边,意见不是那么统一。有个德高望重的老干部说:李世民当初年轻轻就打遍天下,现在带着全国的精锐而来。咱们还是小心点,先不要跟他打,只派小股部队骚扰唐军粮道,等他粮尽退兵,有的是机会。 但带队的高延寿没听,他大概想:我大老远跑来,敌人面都没见着,你跟我说机会!率领部队继续前进,不过也加了点小心,走到距安市40里处,停下来安营扎寨。 高延寿想打可以理解。当初杨广带一百万部队来,都没搞出什么名堂,何况现在我比你人多。而且两军在装备技术上,也没有大的差距。 其实,差距藏在他看不见的地方。 一支部队,作战指挥、战斗精神、战术水平这些看不见的东西,构成了战斗力最重要的部分。唐军从国内统一战争,到建国后与周边强敌的作战,一直就没停过,打造出一支百战之师。现在没有相关记录了,但可以肯定:有光辉战史和荣誉称号的部队不少,象什么‘武牢英雄团’、‘赤水旅’、‘铁山突击连’等等。这些,都不是从数目字可以算出来的东西。 李世民自打做了皇上,有二十年没亲自带兵打仗了。一来底下高手不少,二来国家政策也不支持。但看他这次的表现,仍旧保持了高水准。 他第一步仍然是打心理战,做了两个动作:第一,派出小股部队前出,与敌军接触后伪装败退。第二,他给高延寿写封信,说:「 ”听说你们有大臣杀害国王(指前两年泉盖苏文杀高建武的事),我这次主要为讨伐有罪大臣而来。带的粮草不足,所以沿路从各个城里借点。两国交战,不是我的本意。” 他这些鬼话当然没人信。但前锋失利加上这封信,势必使高延寿产生一个错觉:对方心虚,有谈判的意愿。 这个判断使高延寿信心大增,又前进三十里,两军相接,进入临战状态。胜利的天平,开始向唐军倾斜。 当晚,李世民紧急召开军事会议,亲自作出部署。唐军驻扎的位置在安市城东南,本身就是个群山环绕的口袋阵。高延寿军沿河谷从东往西来,李世民安排长孙无忌带一万一千人,埋伏在口袋阵最东边的山谷中,李世勣带一万五千人在西边正面迎敌,李世民亲率四千精兵坐镇北边山顶。他这四千兵可不是一般的兵。后边打完仗撤军,‘(上)从飞骑三千驰入临渝关。’临渝关就是山海关,‘飞骑’是李世民创建的一支禁军精锐部队。这支部队的成员都经过严格筛选和训练,比方其中规定:‘长六尺阔壮……负米五斛行三十步’,要求身高一米八以上、背五六百斤米还能走四十五米远。看来,唐朝中央警卫团的入选标准相当高哇!当然,还有其它作战技能方面的考核,武器装备、包括着装都和一般部队不一样。当初李世民以重装骑兵‘玄甲军’平定天下,‘飞骑’就是个豪华版的‘玄甲军’。 驻跸山之战 6月22日,两军接战。高延寿在阵前看半天,只看见李世勣那一万五千人在前方布阵。人不多嘛,指挥部队一拥而上发起进攻。长孙无忌等他进了口袋,从山谷飞驰而出断其后路。李世民等长孙无忌出动后,擂鼓摇旗发出全军总攻的信号。之后,再次干起老本行,率‘飞骑’直冲而下、拦腰切入敌阵。 李世勣的长枪阵(此阵前年曾大破草原劲旅薜延陀)、李世民的玄甲军,这两件当时独步天下的‘杀手锏’一出,高句丽军刹时崩溃。眼看退路被堵,全体收缩在口袋阵中间的一座小山上。李世民骑马转了一圈,先不着急进攻,而是把长孙无忌喊来:「 ”你去,叫工兵把他们来那座桥给我拆了!” 高延寿一看,这是要赶我们喂鱼的节奏啊。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第二天(6月23日),率余部三万六千八百人投降。唐军第二阶段的安市围城战,以一场漂亮的歼灭战而开局。 李世民得意洋洋接受高延寿等人投降,问:「 ”年轻人,以后还敢和我老人家交手吗?”把他设指挥所的那个北山,改名为‘驻跸(bì)山’,命工程部长作‘破阵图’(可能是某种大型雕刻作品);叫大笔杆子许敬宗写篇事迹材料、在山上刻石立碑;又给家里写信,说‘朕为将如此,何如?’总之,来一次全方位无死角的美颜自拍。 只是他没想到:驻跸山的胜利,竟是这次亲征光辉的顶点。历史仿佛故意跟他开个玩笑,下一步,将给他安排一块超级大‘鸡肋’。 歼灭高句丽野战主力,唐军的第二阶段作战,转入攻城环节。 之前驻跸山大战还有个小插曲。李世民战前带一帮高级将领搞战场侦察,李道宗跟在身后,曾提议:敌人主力前来,后方必定空虚。陛下给我五千兵马,直捣其老窝,这十万兵可不战而胜。李世民不知是专心看地形没听见,还是对这个方案不认可,就没吭声。李靖后来说的失误,就指没听这个建议。 海上方向,张亮兵团已登陆辽东半岛,并攻克卑沙城(辽宁大连)建立起桥头堡。这时,也北上进军至建安(辽宁盖州,安市以南一百五十里),‘再战于建安城下,皆破之,于是列长围以攻焉。’城下两次战斗获胜,同步开始围攻建安。 柏杨《白话资治通鉴》 攻城战,是唐军相对比较陌生的作战样式。因为此前的对手主要是突厥等游牧民族。这帮人不建城也不守城,奉行的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的方针,一般守城的反而是唐军。高句丽恰恰相反,这班人历来是建城、守城的好手,所选地址又多在山水险要之处。 冷兵器时代,地利是一种巨大的优势,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世勣虽然带了重型投石机和撞车,但也不是万能的,这些装备在开阔地带能充分发挥威力,山地就不容易施展。好比现在的精确制导弹药,也受气象、地形等因素的制约。 关于唐军这次攻城,记载最简洁的是《旧唐书·太宗本纪》:‘秋七月,李(世)勣进军攻安市城,至九月不克,乃班师。’打了六十多天没打下来,只好撤兵。 实际作战当然不象这么平淡。它既是一场残酷的厮杀与搏斗,又是一次智慧与意志的比拼。 安市的选址相当巧妙。大概只有城西面有点空地,李世勣从这里发起进攻,‘抛石撞车坏其楼雉,城中随其崩坏,即立木为栅。’重型攻城装备虽然用上了,但不知是距离不够还是瞄准不便,反正效果不明显,没能打出大的缺口,用木料修修还能接着守。于是唐军又找别的地方,大概城东南地势比较高,城墙修得相对较矮,便派李道宗在这个地方堆土。花了五十万工、整整六十天,堆出一个比城墙还高的土山,这里又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一边是唐军日夜堆土,一边是高句丽拼命加高城墙,双方开展了一场推土搬砖比赛。而且弟兄们一边吃土一边还要拼刺刀:‘士卒分番交战,日六七合。’李道宗大概每天上上下下很辛苦,不小心把脚给扭了。李世民说来来,我会点针灸,给你扎一扎。‘道宗伤足,上亲为之针。’ 眼看唐军在这场搬砖比赛中取得领先,所筑土山‘渐以逼城。’一场突如其来的事故,彻底粉碎了唐军的希望。 土堆的山毕竟不牢靠,某日突然崩塌,倒向城墙把墙给压垮了。本来这是绝好的机会,偏偏唐军值班领导傅伏爱私自离队、不在指挥岗位上。可能天天堆土太辛苦,跑山下喝酒去了。反而被城中守军抓住机会,一个反击占领了山顶。李世民大怒,把傅伏爱斩首示众,下令全军反攻。打了三天,没能夺回山头。李道宗知道事情严重,光脚(表示认罪)来到李世民大旗下自请处罚。李世民铁青着脸:「 ”你确实该杀,看你前面的功劳,这次就算了。” 杀了李道宗也解决不了问题。仗打到这个地步,就算攻下安市,也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 ‘上以辽左早寒,草枯水冻,士马难久留,且粮食将尽。癸未(9月18日),敕班师。’ 套用一下某首歌的歌词: 贞观十九年的第一场雪, 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早些; 止步安市的数万大军, 守望那最后的残阳热血…… 凛冬将至,此时不要说进军,撤得稍微慢一点,恐怕都将危及全军安全。望着残破的安市城墙,李世民无奈下达了班师命令。 撤军前,李世民在城下举行盛大的阅兵式。城中悄无声息,唯有安市城主登城拜辞。李世民在城下留绢百匹,表彰其坚守城池的英勇。这个将一世英主李世民挡于城下的勇士,史书竟失其名,直到高句丽国灭亡,也未再见其身影。 10月1日,李世民回军渡过辽河。天气骤变,‘暴风雪,士卒沾湿多死者。’撤军命令还是下得晚了点。时间,终究没有站在李世民这边。 柏杨《白话资治通鉴》 李世民的征辽之役,至此基本结束,但我们的复盘检讨还没有完成,回到最初的问题:李靖未说完那半句话,究竟是什么? 先说他讲出来那句。李世民问:这次为什么失败?李靖说:「 ”这个事李道宗知道。”(‘此道宗所解。’)暗示应该采纳李道宗的直捣黄龙之计。其实,类似提议后面还有过一次。安市久攻不克,有人提议不如越过去打后方的乌骨城(辽宁凤城),乌骨拿下,即可越鸭绿江直奔平壤。但长孙无忌不同意,说:「 ”天子出征不比平常,须有万全之策。我军如前出,后方敌人这些城中仍有十万之众,他们若抄我军后路,这风险谁能承担?”另外李世民前面也提过一次,说可以绕过安市先攻建安。所以唐军起码有三次施行‘蛙跳战术’的机会。 然而注定,蛙跳战术不会成为唐军的选项。理由很简单:有李世民在,不敢。打不下高句丽,不过一个小小的挫折,皇上有个三长两短,则是一个帝国生死存亡的大事。因此唐军在战役指挥上,势必采取‘稳’的方针,体现在作战行动中,就是一字长蛇、逐城逐地的推进。李靖的话,正点出唐军不敢冒险、战役指挥上保守的毛病。 保守本身不是毛病,但具体到这场战役就是致命的毛病,要害在于时间。前人已有分析,因为地域气候的限制,唐军作战窗口只有半年时间(农历二三月至八九月间)。他们既面对坚固设防的山城体系,又面对敌野战机动兵团的严重威胁,同时还要完成和时间的赛跑。这种情况下,灵活机动的指挥就显得尤为重要,换句话说,就是必须下决心打机动战、速决战。而唐军的指挥层,并没有这种决心。从头到尾,唐军的时间表都在滞后。甚至使人怀疑:李世民是不是有一个零敲牛皮糖、咬一口算一口的‘B计划’? 李靖没说出口的另一半,应当在全局战略方面。他本人没有上前线,思考问题肯定是全局的多、细节的少。但战略方面的失误,他是不太好、也不太敢讲的。道理很简单:指出领导战术方面的失误关系不大,是人就会犯错误;而讲领导战略上犯了错误,问题就很严重——难道你比我站得高、看得远?但事实就是:李世民确实在战略上出了(或许是明知故犯的)大问题。 这个问题,就隐藏在(前述)他和隋炀帝两人不同的打法之中。 皇上亲征必须要稳。稳不是问题,只要你能满足条件。这里的条件,简单说,就是充足的兵力。出兵多,可以多路并进、城城包围。对方无力互救,则容易各个击破;我方手有余兵,则可以灵活穿插。唐军为什么走那么慢?杨广当年派了百万兵,唐军总兵力才十万。从头到尾,都处于以少打多的状态。打一仗,就要喘口气休整一番。李世民说:我也想快,但弟兄们快不起来呀!隋炀帝尽管失败,但他的打法是没错的——杀鸡就要用牛刀。你又想稳,又想半年时间解决问题,只好靠人多。而李世民的情况却是:又要用小刀,又要按牛刀的耍法,失败是必然。 李世民是军事家,难道他不清楚这情况,不想派更多的兵吗?国力不允许而已。他当时国家户口三百万,杨广那时九百万,李世民说:我也想多派兵,但家底不允许啊!李靖如果让他放开了讲,他另外一句大概会说:明知兵力不够还要上,皇上你这是战略上的冒进啊! 这里多说一句:兵少可能也是决定李世民亲征的一个因素。因为亲征,精锐的禁卫军得以参战,成为全军的总预备队。他不去,这些人要在家里陪着;去了,则大大加强远征军力量。 最后的小结:唐军战略决策上冒进,战役指挥上保守,这一对无法调和的矛盾,注定了唐军的失败。就算攻下安市、后面还有建安,攻下建安、仍有乌骨;即便轻兵深入,真如李道宗所言能直捣黄龙?从高宗时打高句丽的情况看,恐怕仍属一厢情愿。 10月11日,李世民回军抵达营州(辽宁朝阳),下令安葬阵亡将士遗体,‘上自作文以祭之,临哭尽哀。’不知此时,他回想起临行前踌躇满志、作文刺讽曹操,将作何种感想?不过,他的另外一个举动给了我们答案。《资治通鉴》在列举此行战果和伤亡统计数字后说:「 ”上以不能成功,深悔之,叹曰:‘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 本篇修订版,可关注微信公众号‘ 一分钟神思漫游’相关参考
《大唐贞观第一纨绔》这本小说好看吗?总觉得穿越者都好厉害,而且实在没有金手指和系统的情况下,每一个领域的知识都知道,而且一个个足智多谋智商完全碾压古人,最离谱的是自身带着BUFF,鸽子送信是利用反巢的
好看的唐朝穿越小说,求穿越到唐朝的穿越类小说(最好是贞观时期的
求穿越到唐朝的穿越类小说(最好是贞观时期的、男主的)《贞观攻略》、《天唐锦绣》、《大唐绿帽王》、《大唐风华路》、《大唐贞观第一纨绔》、《大唐超级奶爸》……还有好多求好看的穿越大唐的小说唐朝好男人,化工
年轻的毛泽东不但认真学书本,还经常出去徒步游学,读「”无字的书”。用今天的活来说,就是向社会学习,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游学,简单地说就是一边旅游一边学习。毛泽东在游学中学到了不少书本上没有的活知识,了
年轻的毛泽东不但认真学书本,还经常出去徒步游学,读「”无字的书”。用今天的活来说,就是向社会学习,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游学,简单地说就是一边旅游一边学习。毛泽东在游学中学到了不少书本上没有的活知识,了
庞勋起义:大唐帝国与使徒庞勋三年又三年的死亡之约皇帝选择年号当然会图个吉祥,一定不会和平头老百姓一般,看见啥就是啥,完全不顾及狗儿还是雪儿。比如开元,贞观,神龙,元和,大中祥符……这些年号听上去就挺美
《西游记》唐僧的历史真相:无装备、无保镖、无签证的偷渡者唐僧就是唐代那个法号玄奘的僧人,他也是《西游记》中「”取经四人组”的核心人物。但历史上真正的唐僧却和小说里的情形相差的距离,比漫长的取经路还长,
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励精图治,出现了清明政治,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在本文中,作者二混子stone以幽默搞笑的方式,用极简的文字和漫画把的贞观之
道光十六年(1836年)初春,广州异乎寻常地下了一场雪,当地老人相信这是上天发出的某种征兆。未来的天王洪秀全第二次来到广州参加府试,按照清代的科举制度,如果府试过关,再顺利通过一场由广东学政主持的院试
「欧洲历史(瞎到爆)的第一起刺杀」 先前直播时,海狮有提到欧洲历史的第一起刺杀。之所以把这篇当成是整篇连载的开头呢,完全是因为「历史之父」希罗多德就是把这篇故事当成开头。不过整起事件的发生实在是
盛唐任四镇节度使、掌管大唐半数以上正规军的第一武将,45岁暴亡
盛唐时期没有哪位将领可以与初唐李靖这样的天才级将领相提并论。所谓名将,至少要在外战中有一次灭大国的战绩,按此标准,唐王朝真正能算上名将的无非是李靖、李绩、苏定方等寥寥几人,薛仁贵都只能算是半个。盛唐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