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自己亲儿子都杀的孝文帝,怎么把北魏给整没的
Posted 鲜卑
篇首语:一知半解的人,多不谦虚;见多识广有本领的人,一定谦虚。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连自己亲儿子都杀的孝文帝,怎么把北魏给整没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连自己亲儿子都杀的孝文帝,怎么把北魏给整没的
我们以前总有个概念,觉得汉化是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必须要做的,但是北魏在前期对汉化这个事不像后来这么激进,太武帝拓跋焘曾经这么形容汉化这件事,他说:「 ”对汉化一定要谨小慎微,就像我们抓小鹿,你如果着急小鹿就跑了,你如果慢慢靠近,反而能抓住它”。 游牧民族为什么要汉化 现在做企业文化的都知道,改变行为习惯容易,让大家改变思想是非常困难的,汉化不仅仅是接受汉族的生活方式,还要接受汉族的语言文字,政治制度,还有思想文化等。北魏本来是游牧民族,他们进入中原以后,要学会农业种植,相比于游牧,农耕收益稳定单位产出高,所以原来游牧会逐渐放弃。我们在历史上看到游牧民族南下,其主要原因是游牧收益不稳定,遇到干旱或者冰雪就养活不了大家了,以至于不得不冒险到中原抢劫农耕文明。 因此游牧民族一旦迁入中原就得学习汉人的生活习惯,如何种田,如何养蚕,如何织布等。还有汉人的一套管理制度也要学习,特别是孔孟思想的儒家,对于政治稳定是非常重要的。 就像我们现在借鉴西方的法律制度一样,吸取西方走过的弯路,曾经遇到类似问题别人已经解决了,都可以拿过来借鉴,特别是西方这么多年在金融监管方面法律制度。既然汉化是走汉人以前走的路,为什么北魏这么保守呢? 为什么北魏刚开始拒绝汉化 之所以北魏这么谨慎,除了游牧名族马背上的荣耀,还有鲜卑族没有完全接受农耕生产方式,类似于半农耕半游牧的生活方式。春天的时候主要从事游牧,因为春季牧草充沛,牛奶产量大,依靠奶酪可以熬到秋天丰收,秋天的庄稼又可以过渡到来年春天,以这样一种生活方式循环着。 而且畜牧相对于农业,在战争期间所占税负比重非常大,北魏早期每二十户要缴纳一匹战马和一头牛,因此北魏对游牧依赖还是非常大的。而且他们的生活习惯短时间内也没有改变,比如北魏拓跋珪、拓跋焘几位皇帝都非常喜欢打猎,拓跋焘一次打猎射死几千头鹿,用500多辆车才搬运回来。 北魏汉化除了生活方式方面的阻力,还有民族矛盾方面的阻力,主要是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之间的矛盾。北魏如果想进入中原,必须和汉人合作,特别是汉人的世家大族。身居北方的汉人,常年受到游牧民族侵扰,类似于匪患一样,无法根治,需要一个统一政权能够控制这种现状,是汉人贵族想要的结果。 但是在政治地位上,汉人肯定不满足于被统治,需要争取更多的政治地位。北魏著名的士大夫崔浩就是这个斗争的典型,崔浩出生在河北清河崔氏,是北魏世家大族,而且是北魏三朝老臣。崔浩当时在汉人集团中影响力也非常大,他的任何主张都影响鲜卑贵族和皇帝敏感神经,他推崇儒家文化,要求按照儒家伦理来规范制度,并建议恢复西周的礼制。 崔浩之死 随着崔浩影响力不但扩大,他有意培植汉人在北魏朝廷中的势力,汉人比例在北魏朝廷中越来越大,甚至能够和鲜卑贵族分庭抗礼。鲜卑贵族团结在以太子为首的势力集团周围,于是崔浩就上报太武帝拓跋焘,太子有意谋反,提前篡位,这个危险的政治举动引来了杀身之祸。 崔浩 与北魏贵族矛盾不仅限于此,崔浩在给北魏编撰《国史》的时候,记录了拓跋早期野蛮落后的风俗,这些记录让鲜卑贵族看到后十分愤怒,拓跋焘最终决定处死崔浩,很多汉人包括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都被株连,这就是著名的「 ”国史之狱”。 这一次的「 ”国史之狱”让汉人与鲜卑人的矛盾公开化,更让北魏执政者不敢对汉化操之过急,因为汉化就需要重用这些汉人大臣,这会让鲜卑贵族十分不满。 冯太后的改革 孝文帝登基的时候只有5岁,所以实际的执政者是他的祖母冯太后,冯太后出身十六国中的燕国,在她执政20年时间里,为了适应形势的变化,效仿汉晋进行一系列改革,比如建立俸禄制,在以前北魏延续游牧民族劫掠文化,官员是没有俸禄的,所有的收入都来自于抢劫,当进入中原定居以后,这种制度显然是不可行的。 冯太后剧照 推行均田制,就是国家会定期向农民授予土地,这个在大东北是完全没有问题的,看过《闯关东》都了解,遇到灾年,很多人跑去东北开荒,这里土地宽广超乎你想象,因此冯太后这项政策吸引了大批的流亡农民,而且以前依附于贵族的那些农民也能够获得土地,而国家按照土地进行收税,不再像游牧时期,按照人丁收税,因此税负收取要稳定可靠很多。同时她还废除了鲜卑巫术,尊崇孔礼,禁止同族通婚等等制度。 冯太后改革巨大成果,让孝文帝从小耳濡目染,490年冯太后去世以后,24岁孝文帝开始亲政。因为冯太后是汉人,在汉人的一系列改革下,北魏享受了红利,因此孝文帝对于汉化的改革更加激进。 孝文帝的改革 为了摆脱鲜卑贵族的影响,孝文帝决定以迁都方式摆脱他们,只有这样才能将汉化深入推进。当时迁都的可选项很多,除了洛阳还有河北郓城,郓城作为一个战略要地,易守难攻,而且郓城地处华北平原,粮草获取方便。但是孝文帝受到「 ”得中原者得天下”的中原文化影响,认为洛阳才是天下中心,尤其唐朝后期,政治与经济中心都迁至洛阳。 为了迁都洛阳,孝文帝玩了一个小套路,他声称要攻打南朝,接着要求大部分贵族一起亲征,此时夏季的雨季,道路非常不适合行军,这些鲜卑贵族都叫苦连天。而且越是雨天,孝文帝越要行军,后来这些贵族就跪求孝文帝不要南征了。孝文帝就顺着台阶说道:「 ”此次兴师动众,如果动而无功,岂不让人笑话?若是不想继续南征,那就迁都于此,诸位以为如何?同意的站到左边,不同意的站到右边。”这些鲜卑贵族只好同意,于是孝文帝顺利从平城迁都到洛阳。 孝文帝的改革继续深入,要求说汉语,使用汉字,并且禁止穿以前鲜卑人的衣服,全部要穿汉服,同时鼓励鲜卑人与汉人通婚,将鲜卑复姓更改为单姓,比如皇家拓跋姓更改为元。 孝文帝的改革激起了鲜卑族极大的反弹,特别是围绕太子周围的鲜卑贵族,他们于是勾结太子,希望能够搬回平成。太子比较胖,因此不适应洛阳的炎热潮湿的气候,尤其不喜欢读书,更对孔孟经典十分反感,他于是在这些贵族的怂恿下,偷偷跑回了平成。 因为杀死了汉族精神领袖崔浩,与汉族矛盾已经开始激化,此时他担心因为太子,会造成鲜卑与汉族的分裂,于是囚禁了太子元恂,同时把他贬为庶人,也就是老百姓。又过了一年,又有人举报太子谋反,孝文帝忍无可忍,逼迫太子元恂自尽,死时年仅15岁。 北魏的灭亡 孝文帝改革表面上看是成功的,但是在孝文帝去世后30年北魏就灭亡了,我们就不禁反思,北魏的灭亡是否因为孝文帝的汉化? 先说北魏如何灭亡的,北魏亡于「 ”六镇之乱”,六镇是指沃野镇,怀朔镇,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怀荒镇,主要是在北方防止其他游牧民族侵扰的驻军。这些驻军原是鲜卑族最荣耀的部队,但是孝文帝南迁以后,南方鲜卑贵族就觉得这些北方的驻防官民,野蛮粗鲁,不懂礼仪,在升迁的时候就没有予以考虑。 因此在北边这批鲜卑族,干着最脏最累的活,负担重税,还要抵御强敌。孝明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南侵,怀荒镇要求开粮仓,大家好吃饱了打仗,可是长官拒绝开粮仓,导致边镇军民起义。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叫破六韩拔陵的将领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首领,他骁勇善战,迅速对洛阳首都形成威胁。而此时南方鲜卑贵族由于常年的养尊处优,早已失去战斗力。 孝明帝只能下令各地方自行招兵买马,进行抵御,这些军阀在镇压起义过程中迅速崛起。其中有两只军阀发展后来最强大,一个是个叫高欢,他拥立北魏皇室子元善见为帝,并把都城搬到郓城,这个政权被称为东魏。另一个是宇文泰,他拥立元宝炬为帝,定都长安,我们称它为西魏。 汉化是游牧民族进入中原的必须要走的路,但是不能操之过急,孝文帝时期要求官员30以上必须说汉语,否则不予升迁,这就造成了汉族与鲜卑族的公然决裂,人为造成了游牧与农耕的对立。 后来契丹人建立的辽国,也遇到类似问题,但是它遵循着「 ”一国两制”的策略,汉人用汉人制度管理,契丹用契丹人方式管理,顺利解决了游牧与农耕对抗问题。我们看清朝,清朝面临着满族、汉族融合问题,满族入关以后依然保持着自己的传统,而不是全盘接受汉族文化,没有像北魏一样激起原贵族的矛盾。 相关参考
西晋灭亡之后,中国北方迅速陷入了混乱之中,这期间涌现出了多个昙花一现的小国家,因此也被称为「”五胡十六国”时期。在五胡十六国后期,后燕「”战神”慕容垂基本统一了黄河流域,眼看就要成就霸业,却在公元39
石敬瑭认贼作父作者兰台,系今日头条签约作者如果要评选历史上「”老天爷”最不喜欢的皇帝,我一定会投后晋高祖石敬瑭一票的。石敬瑭,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儿皇帝”,为了满足自己的野心,他不惜认贼作父,认比自己
...谁杨大眼(生卒年不详),原名不详,中国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宣武帝时名将。杨大眼是武都(今属甘肃)的仇池首领杨难当之孙,为侧室所生。杨大眼擅长奔跑,勇猛善战,眼睛比较大,因为眼睛大,而被称为“大眼”,敌人...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孝文帝颁布了均田制,是把国家掌握的无主的荒地分给农民,获得稳定赋税。太和改制的一项就是恢复了中原实行的百官俸禄制,使得汉族官僚物质待遇得到了提高。推行汉化:胡汉通婚,孝文
...的皇后张氏。吕雉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竟煞费苦心地把自己的外孙女嫁给了自己的儿子,把这段婚姻变成了一段千古笑话。汉惠帝刘盈释放审食其之后,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警惕,紧盯着长乐宫,防范审食其甚于防贼!在刘盈同...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鲜卑族,南北朝时北魏的开国皇帝,拓跋珪曾经看上了一个女人,叫贺夫人,这个贺夫人是拓跋珪母亲的妹妹,也就是拓跋珪的姨母,拓跋珪和这位姨母生下了一个儿子叫拓跋绍,拓跋绍性情很残暴,曾被父
公元493年,统治北方的北魏王朝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皇帝不顾很多大臣反对,执意要把国都从平城迁到洛阳。这位皇帝,就是著名的北魏孝文帝元宏。迁都洛阳,无疑是孝文帝短暂而轰轰烈烈的一生中,最为精彩的
汉文帝——刘恒为何在宫中为自己亲舅舅轵侯薄昭大摆 ”活人祭”
轵侯薄昭是汉文帝刘恒的亲舅舅,吕太后八年(公元前180年),吕雉驾崩,太尉周勃和丞相陈平等人平灭诸吕叛乱后,因为,刘恒没有什么势力,比较容易掌控,所以,决定拥立他做皇帝,但是,此时,身在代地的刘恒一直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刘邦的三儿子刘恒,即後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後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 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
1、起义背景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社会经济有所发展,社会比较稳定;可是多数鲜卑贵族在政治上无所追求,在生活上日益奢侈腐朽。特别是孝文帝死后,情况更加严重。孝文帝的儿子宣武帝,好游骋(chěng逞)苑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