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汉者当涂高,谁才是涂高
Posted 公孙
篇首语: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代汉者当涂高,谁才是涂高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代汉者当涂高,谁才是涂高
如果读过《三国志》的朋友,相信对代汉者,当涂高也这句话并不陌生。这一句话在多处出现过。易中天教授也曾经谈到过这句话的影响力,因为这句话是直接导致刘禅不战而降的主要原因。当时蜀汉的文官都很相信这句话,自然无人反驳当时提出投降的谯周。 这句话据《三国志》中的记载,因为是出自一本叫《春秋谶》的书。谶就是一种预言。在古代谶纬神学是很流行,而且很多儒生都在研究这些东西。 《春秋谶》曰\'代汉者当涂高\',此何谓也?——《三国志.蜀书·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 有人问周群的父亲这个问题。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周群是谁呢?周群是当时蜀汉的儒学泰斗,据陈寿的《三国志》记载,此人懂得气运,也很懂得占卜。 《三国志》中记载这么一件事。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当时刘备,诸葛亮心中是没有底的。因为刘备逢曹操必败,在刘备有生之年似乎没有一次遇到曹操是不失败的。但是刘备最信任的谋士法正是力主拿下汉中。诸葛亮就写信问杨洪,这个事情怎么办,要不要和曹操争汉中呢? 杨洪当时的回答就是:汉中则益州咽喉,如果汉中没有了,那么益州别人随时可以拿下了。所以当时诸葛亮听完分析,觉得有道理,诸葛亮的决心是下了。 刘备呢?他当然也没有信心,所以他就去问周群。周群给他的答复就是: 群对曰:"当得其地,不得其民也,若出偏军,必不利,当戒慎之!——《三国志.蜀书·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 周群预言完全正确,最后刘备和曹操打和,曹操主动退出汉中,将汉中之地让给了刘备,但是他分批带着了汉中的百姓,张鲁带走五万多,曹操强迫迁走的也有好多万,两者结合十多万百姓被迁往曹操的地盘之中。刘备拿下的汉中是一座空城。 陈寿用这一点证明了周群的水平,周群最后被举茂才。 周群的厉害源于家传,他的父亲比周群更厉害,三国志的评价是名亚董扶、任安。他的父亲叫周舒,他对这句话的解释就是:当涂高者,魏也。这句话在当时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大家都私下在议论这件事情,而且认为这是天意也是天命。 当然刘备占领蜀地就没有人敢这样说了,因为有一个不长眼的张裕说了一句: 岁在庚子,天下当易代,刘氏祚尽矣。主公得益州,九年之后,寅卯之间当失之——《三国志.蜀书·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 结果被刘备杀掉了。 但这句话并没有就此消失,相反继续流传开来。陈寿的老师谯周就周舒这句解释不解,所以向当时的大儒杜琼请教,杜琼给出了很详细的解释。 琼答曰:"魏,阙名也,当涂而高,圣人取类而言耳。" 琼又曰:"古者名官职不言曹,始自汉已来,名官尽言曹。吏言属曹,卒言侍曹,此殆天意也。——《三国志.蜀书·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 持相同解释的是曹丕当了皇帝之后,臣下的人也是这样说。 许昌气见于当涂高,当涂高者当昌于许。当涂高者,魏也;象魏者,两观阙是也;当道而高大者魏。魏当代汉。今魏基昌于许,汉征绝于许,乃今效见——《三国志.魏书·文帝纪》 蜀汉和魏居然持相同的观点,这其中不得不令人深思,稍后会谈到陈寿这样写的动机。 这句话的杀伤力在哪里呢?后来邓艾围城,姜维还在外,南中还在手中的时候,谯周居然力劝刘禅投降,而且说的十分理直气壮的样子,最后刘禅被谯周说动,开城投降。有些朋友不了解这个背景就大骂谯周,觉得此人怎么可以这么无耻。 如果了解这句代汉者,当涂高也的影响力,你就会知道在当时谯周的观念中,让刘禅投降那是为了天下,而不是卖国。在当时儒生的观念中天下横在国之上。 比较神奇的巧合是地点还是在益州,这句话又发生了作用,早三国几百年前,东西两汉交替之时,有一个割据益州的军阀叫公孙述,他为了称帝,所以就引用了很多谶语,比如说: 《录运法》曰:"废昌帝,立公孙。"《括地象》曰:"帝轩辕受命,公孙氏握。" 当然他也用到了代汉者,当涂高也这句话。 所以当时的刘秀就开始反驳他这些套路,一一指出他就是在胡说八道。 帝患之,乃与述书曰:"图谶言\'公孙\',即宣帝也。代汉者当涂高,君岂高之身邪?——《后汉书.列传·隗嚣公孙述列传》 这里说的昌帝应该指的是海昏侯刘贺,公孙是指汉宣帝刘病已。但这一切都被公孙述拿来用在自己身上。 周舒的解释当涂高是魏,刘秀这里的解释就是君岂高之身邪。显然这三个字有了两种解释,那么是不是只有二种呢?当然不止了,还有第三种解释,这种解释是谁给出来的呢?袁术。 熟知三国的朋友都知道袁术称过帝,建号仲氏。这个家伙占领南阳,占据扬州的地盘之后,觉得自己的实力是最强的,而且当他得知孙坚捡到传国玉玺,就把他的家人全部抓起来,逼着孙坚交出玉玺。所以他觉得自己是天命所归。 玉玺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因为这是皇权和天意的象征,刘备在称帝的时候,在当时的舆论中也曾说关羽镇守荆州的时候,有人从汉水之中得到玉玺上交。 术以袁姓出陈,陈,舜之后,以土承火,得应运之次。又见谶文云:"代汉者,当涂高也。"自以名字当之,乃建号称仲氏。——《典略》 袁术认为当涂高就是他的名字。 那么代汉者,当涂高也到底什么意思呢?是姓涂的?是身材很高大的?还是就代表魏?还是袁术以为的自己的名字呢?还有其他解释吗?当然有,还有很几种解释,这里就不一一展开了。 这些都对吗?这些都不对,也都对,为什么呢? 代汉者,当涂高就是一个筐,你有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放,它真正作用不在于这字具体代表什么?而是这句话给当时老百姓带来的心理影响作用,让老百姓觉得自己是天命,这样自然会顺从和支持自己。 从这个角度去看,你就会发现陈寿将这句话放在《三国志》中也是想达到一种意思。他的老师就是谯周,也就是力主刘禅投降的那位。谯周是很认可当涂高就是魏的意思,那陈寿自然也认可,此时陈寿身为晋官。晋继承魏的传承,自然视魏是正溯,如果你仔细体会,这句话放在这里正好也表达陈寿认为蜀汉灭亡就是天命,魏统一天下也是天命。 陈寿把代汉者,当涂高也放到《三国志》里面,一句话在蜀纪,一句话在魏纪,两者相呼应,即洗白了自己的老师,又能体现魏、晋的正统性,一箭三雕。 公孙述,袁术弄出这句话也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天命,因为只有天命才有资格当皇帝。所以不要小看谶语在古代的影响力,这种说法在古代凝聚人心,为自己取得至高点作用是至关重要 。 历代野心家都会充分利用这些谶语为自己服务,还有就是利用童谣之类的。这种事例翻开史书比比皆是。 比如陈涉起事那一次,《史记》记载十分形象。 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史记.陈涉世家》 之所以谶语有这么大的影响力,这与中国古代的天命说以及信奉鬼神之说是很有关系的。 如果要追根溯源,或许又要追到汉武帝时期。你翻开司马迁写的《史记》你就会发现他居然花了一千多个字在《高祖本纪》中不记载刘邦具体的事例,而是组织刘邦一家及其他人一起帮刘邦吹牛,神话刘邦是天命。具体不展开,有兴趣可以看一下《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中为什么要帮刘邦吹牛?为什么要神话刘邦?》 汉武帝十分迷信奉太一神,开展刻意的造神,董仲舒送上的天人合一正好合他的胃口,彻底帮他解决刘氏为什么拥有天下的问题。汉武帝本人很迷信这些东西,巫蛊一案中弄死自己的儿子,逼死自己的老婆也在所不惜,这就是所谓天命的代价。但凡事有正就有反,所以也就从那个时期留下了这么一句:代汉者,当涂高也。被很多人拿来利用。 当然这样的谶语放到科技发达的今天,或许大家都只当作一种笑谈,不会产生很大的心理暗示和心理作用,谶语自然失去应有的市场。所以谶语的流行与受教育程度直接相关,古代大多以文盲为主正好给谶语提供很好的温床。这才是代汉者,当涂高也被反复使用和解读的真正原因。相关参考
为何司马懿见一石碑上写着”牛继马后“四字,便杀掉了一员大将?
为何司马懿见一石碑上写着”牛继马后“四字,便杀掉了一员大将?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司马懿亲眼见证了曹魏篡夺东汉的全过程,印证了东汉末年那句疯传的预言“代汉者当涂高”。但曹魏的江山并没有维
很多人读西游记时可能有这么一个疑问,太上老君、如来佛与玉皇大帝这三个人到底谁是老大?有人说是玉皇大帝,因为是他高坐在凌霄宝殿的王座上,管理三界众生。有人说是太上老君,因为他是三清之一,为道教至尊,玉帝...
金翅大鹏PK九灵元圣,谁才是最强魔头?西游记中形形色色的妖怪很多,说到最强,我想,大家都会在金翅大鹏和九灵元圣中选择。也有人说青牛。青牛比他们二位差远了。青牛和孙悟空大战部分胜败,他厉害,完全是靠天上
金翅大鹏PK九灵元圣,谁才是最强魔头?西游记中形形色色的妖怪很多,说到最强,我想,大家都会在金翅大鹏和九灵元圣中选择。也有人说青牛。青牛比他们二位差远了。青牛和孙悟空大战部分胜败,他厉害,完全是靠天上
刘伯温和姚广孝:谁才是大明朝天下第一谋士? 两个和尚 明朝的历史是由和尚创立的,却随即也是由和尚打破,朱棣一生中能改变他命运的,只有两个人,朱元璋、姚广孝。一个是他亲爹,一个是他谋士。这谋士却非同
究竟谁才是《三国演义》第一高手假如问三国中哪团体武力最高,普通各人的答复是吕布,但是我的答复是一个知名小将。 让我们看看书中第15回,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援用策曰:“神
三国时期谁才是玩政治的高手?都说曹操、刘备是政治家,然而,比较起来,刘备比曹操还是差了一些。曹操不为汉献帝干,不被董卓拉拢,是自己单干打下了曹魏江山,后任用曹氏宗亲巩固政权。而刘备借荆州、夺汉中、取西
原标题:谁才是基督教的真正创始人?历史研习社回复「书单」给你50份良心书单作者︱任超,来源丨澎湃私家历史>基督宗教到底有多少个教派?恐怕永远是一个不可能准确回答的问题。不说那些曾经在历史长河中浮出水面
对于普通人来说,「”宰相”可能是我们最熟悉的古代官职了。「”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协助皇帝处理政事,是我们对于这个官职最为直接的印象。清代的「”宰相刘罗锅”,明代传奇「”宰相刘伯温”,南宋卖国求荣
对于普通人来说,「”宰相”可能是我们最熟悉的古代官职了。「”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协助皇帝处理政事,是我们对于这个官职最为直接的印象。清代的「”宰相刘罗锅”,明代传奇「”宰相刘伯温”,南宋卖国求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