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官出了三道考题,考生却读出另一层意思,朝廷下旨革职永不叙用

Posted 考题

篇首语:有知识的人会得到世人的美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考官出了三道考题,考生却读出另一层意思,朝廷下旨革职永不叙用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考官出了三道考题,考生却读出另一层意思,朝廷下旨革职永不叙用

科举考试自隋朝创立后,成了历代王朝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同时,出身寒门的读书人也可通过科举走向仕途,成为官僚阶级。不过,到了明清时期,科举之路越来越坎坷,「 ”朝为田舍郎,暮等天子堂”已经成为极少数才能实现的愿望,大多数士子只能在一次次落第中蹉跎人生。 随着应试考生的不断增多,主持科举的考官们同样也有自己的苦恼。自朱元璋将八股文确认为科举文体后,明清两代的科举命题被限定在四书五经之中。据统计,四书五经只有十七万字左右。而朝廷有明文规定,考题不能重复,这样一来,考官们就要在十七万字中绞尽脑汁出题。 有人会说,四书五经有十七万字,难不成还不够出题的吗?笔者列出一些数据,读者们也就有个大概的认识了。以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为例,全国16个省举行乡试,每省出题八道,全国乡试命题总数就是128道,这些题目都是不能相同的。如果将全国县试、府试和院试、科试所命的试题加起来,保守估计也在八百道以上。这仅是一次乡试、会试所产生的考题,若是乘上明清开科的次数,考题总数就多达十六万道。 因此,乡试主考官们为了出题,只好挖空心思,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对四书五经中的文字进行组合时,往往会将数句完整的句子打乱,组成一个考题,此谓「 ”截搭题”;或将几句内容互不相联的话捏在一起出题,将本来不当连的地方连起来,不当断的地方断开,使考题显得新奇、诡异、冷僻,此谓「 ”割裂题”。 考生们若是遇上这两种考题,即便是对四书五经倒背如流也不得不倒吸一口凉气,能否取得功名全靠命。可话又说回来,考官们出题也有很大的风险性,如果考题太过离谱会遭到朝中御史言官的弹劾,甚至还有杀身之祸。清代著名学者俞樾就因出题不慎几乎丢了命。 俞樾,道光三十年进士,后受咸丰帝赏识,外放河南学政。他不仅擅长写八股文,而且也是公认的命题高手,尤其他的「 ”割裂题”被视为一绝。咸丰年间,俞樾在担任河南学政时,命了三道他自认为很有创意的割裂题: 第一道为「 ”君夫人阳货欲”,是以《论语》季氏第十六「 ”邦君之妻”章末句「 ”异邦人称之为亦曰君夫人”,与阳货第七十首句「 ”阳货欲见孔子”隔篇截搭而成;第二道题为「 ”王速出令反”,是由《孟子》中的「 ”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截搭而成;第三道题为「 ”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是由《孟子》中「 ”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将去之”一句割裂而成。 俞樾的这三道考题一出,舆论大哗,有人将他的三个题目连起来,「 ”君夫人阳货欲”「 ”王速出令反”「 ”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然后指责他有重大的政治问题。俞樾自己仔细一看,全身直冒冷汗,这可是句句都要命啊。 为何这么说呢?因为头一道题目可以理解为皇后想红杏出墙,这是欺君罔上,毁谤王室成员;第二道题「 ”王速出令反”显然是在鼓动王室成员造反;第三道题就更严重了,表明自己要谋权篡位。 俞樾越想越害怕,也觉得委屈,他自己命题时原意并非如此,虽有戏谑成分,但绝不敢有不臣之心。按照他的意思「 ”王速出令反”中的「 ”反”字诗通假字,通「 ”返”,《孟子》中的意思是:「 ”大王下命令,将俘虏尽快释放,让他们回家吧。”因此,这个「 ”反”字,绝对不是造反的意思。而「 ”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将去之”的意思说:「 ”你们何必害怕没有君子,我准备离开这里”,显然,这句话也不存在政治问题。 但我们知道,清代是文字狱盛行的时期,要是在乾隆时代,想怎么处分俞樾也不为过。好在他的座师曾国藩为他说了好话,俞樾这才得以从轻发落,得了个革职永不叙用的处分。仅因出了几道考题,而丧失自己的美好前程,俞樾的例子足以说明科举考官们出题确实不易,隐藏了巨大的政治风险。

相关参考

清朝俞鸿图泄露考题 成为最后一个被腰斩的人

清代雍正年间,有个叫俞鸿图的人,他49岁时死了老婆。后又花了一千多两银子娶了21岁的女子林氏,这林氏,外表长的如花似玉,内心却水性杨花。­这一年,俞鸿图奉旨出任湖北学府主考官。任职期间,规定不准携带家

清朝舉辦選拔留學生考試,考生當場出考題難倒考官,張之洞點贊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某日,湖北武昌城內久已荒廢的貢院戒備森嚴,氣氛緊張,一場由湖廣總督府主持的特殊高考正在這裡進行。突然,一個大頭兵模樣的考生站起來質問考官:「總督布告上說考試科目分漢文、日語及

清朝舉辦選拔留學生考試,考生當場出考題難倒考官,張之洞點贊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某日,湖北武昌城內久已荒廢的貢院戒備森嚴,氣氛緊張,一場由湖廣總督府主持的特殊高考正在這裡進行。突然,一個大頭兵模樣的考生站起來質問考官:「總督布告上說考試科目分漢文、日語及

古代考生作弊到底有多严重 自己性命不保连考官也会不得好死

古代考试作弊是怎么样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历史上的清朝总是饱受非议的一个王朝,主要是统治者延续了明朝“闭关锁国”的政策,且后期的统治者非常无能

曹雪芹为什么要写香菱学诗 林黛玉为何教香菱写诗

...是温馨动人的,但也是歧义最少的。可是,这一次,我却读出了另外一些意思。曹雪芹在这里很详细的写林黛玉教香菱写诗,除了表现林黛玉和香菱的才学以及相知之外,到底还有什么含义呢?想着想着,突然就明白了。林黛玉...

雍正年间科举泄题,主考官和雍正定下一计,40多人名落孙山

在根据二月河小说改编的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发生在雍正登基之初的科场舞弊案可谓惊心动魄,因为弘时联合张廷璐等人泄漏考题,然后高价售卖。还好李卫带人硬闯考场,才没造成太大的影响。罪犯张廷璐因为此案而被判

長孫無忌家那只名叫王八的千年狐狸精

古代有考生,名字與考官相似,考官便出一上聯嘲諷他——藺相如,司馬相如,名相如,實不相如考生一聽,考官明里說歷史,實際在笑我不如他啊,哼,我才不給你面子。他對的是——魏無忌,司馬無忌,彼無忌,此亦無忌。

長孫無忌家那只名叫王八的千年狐狸精

古代有考生,名字與考官相似,考官便出一上聯嘲諷他——藺相如,司馬相如,名相如,實不相如考生一聽,考官明里說歷史,實際在笑我不如他啊,哼,我才不給你面子。他對的是——魏無忌,司馬無忌,彼無忌,此亦無忌。

苏轼最神奇的千古奇诗,普通人只能读出三句,能读出四句才是高手

苏轼最神奇的千古奇诗,普通人只能读出三句,能读出四句才是高手古往今来历朝历代,郁郁不得志的文人从来都不缺,而能以失意困顿为契机写下大量名垂千古的旷达之作,却唯有东坡一人。东坡生性豪放,敢说敢言,常常将

唐伯虎与王阳明竟然是同科考生,但状元却是另一位大名人

提起唐伯虎,中国人没有不知道的,属于中国历史上最顶尖的大名人之列,尤其是周星驰的《唐伯虎点秋香》,更让他的大名做了一次全民普及,不管是大学教授,还是市井小儿,都对他的趣事耳熟能详。提起王阳明,无数人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