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穿鲜卑服改穿汉服,不说鲜卑语改说洛阳话,助他成为杰出君王
Posted 鲜卑
篇首语:韬略终须建新国,奋发还得读良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不穿鲜卑服改穿汉服,不说鲜卑语改说洛阳话,助他成为杰出君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不穿鲜卑服改穿汉服,不说鲜卑语改说洛阳话,助他成为杰出君王
南北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时期之一,「 ”南朝”与「 ”北朝”基本上是划江淮为界。北朝大部分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同南朝汉族的政权相对峙,战争时有发生。这个时候,北朝出现了一位被历史上公认的杰出君王,他就是北魏第七代皇帝拓跋宏。 北魏,是由中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拓跋部于三八六年建立的政权,皇兴五年(471年),皇位传至拓跋宏手中。北魏实行「 ”子贵母死”的制度,当拓跋宏立为太子后,其生母被赐死,三岁的他由祖母冯太后(文明太后)抚养。冯太后是一个极具才略的政治家,在献文帝(拓跋弘)时就掌握了北魏朝政大权。拓跋宏五岁做了皇帝,国政全杖冯太后处理,她前后当政二十五年,顶着巨大的压力,排除许多阻挠,对国家进行了多项改革,收到良好的效果。拓跋宏在祖母的影响下,深受汉族文化的熏陶,耳濡目染,从经史百家中学习了汉族封建统治经验,为他以后当政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图1 北魏(386年—534年) 四九〇年,冯太后薨毙,二十三岁的拓跋宏开始亲政,在政治上他是冯太后的肖孙,这两个人的事业有共同之处,都是用「 ”汉化”来巩固自己的统治,而孝文帝(拓跋宏)更是把它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北魏从平城(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中国南方的富庶,一直吸引着拓跋部这个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北魏前几任皇帝都曾经有过把首都南迁的打算。平城是北魏政权的根本所在,夏和柔然时时威胁着北魏的边境,鲜卑部和汉族大地主之间还存在很大隔阂,如把都城迁往中原,不能不使鲜卑统治者有所顾忌,因各方面条件还不成熟,迁都问题一度搁浅。 自拓跋部统一中国北方,特别是孝文帝亲政前后,北魏把实行「 ”文治”提到了重要位置。因塞北地处贫瘠,北魏政权也愈来愈依赖中原地区盛产的粮食、布帛等生活资料的支持。北魏向南出征,千山万水,路途遥远,且平城山多物乏,天寒风大,居住条件比中原相差甚远,迁都河南洛阳便成了当务之急。 图2 孝文帝迁都洛阳路线 孝文帝高瞻远瞩的指出:迁都洛阳是北魏政治、经济的需要,是我们的根本出路所在。但鲜卑贵族们大多数不赞成,迁都事宜讨论多次,都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四九二年,南方士族领袖王肃逃奔北方,孝文帝接见了他,两人十分投机,只恨相见太晚,于是孝文帝把一些政务交给王肃来做。历史上记载,那时的孝文帝「 ”方议兴礼乐,变风华,凡礼仪文物,多肃所定。”就是说,所议定倡兴的礼乐、风俗、礼仪等文件,大多数都是王肃制定的。可见,孝文帝是何等器重王肃啊!孝文帝信心坚定,又进一步说服皇亲贵族支持他迁都,但收效甚微。 决心已定的孝文帝,四九三年不得不以南伐为名来达到迁都的目的。这年秋天,他率北魏步骑兵三十万来到洛阳,这几天洛阳连降大雨,道路泥泞不堪,文武官员心情十分沉重。雨越下越大,孝文帝全副武装,上马下令往南进发。大臣们面带惧色,一起跪在马前叩头谏请停止进军。这是孝文帝一计,他见众人不愿南伐便说:「 ”不愿南征,就迁都洛阳,二者选一。”多数王公大臣不愿迁都,更不愿打仗,这时都选择了迁都。孝文帝这场戏演的很出色,大军在洛阳停下来,迁都就要成为事实。 图3 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汉名元宏,即北魏孝文帝 留在平城的贵族们知道要迁都,引起了很大震动。孝文帝派大贵族于烈、拓跋澄回平城做说法工作,孝文帝也亲自回去,召集文武百官,晓以利害,不安的情绪才渐渐平静下来,迁都问题宣告暂时成功。 孝文帝汉化改革,经过的时间很长,道路也很曲折。在鲜卑贵族中,始终有人反对,落后的保守势力一直阻碍改革的进行。孝文帝排除各种干扰,于四九五年,下令禁止穿戴鲜卑服装,一律穿汉服;禁止说鲜卑语,改说河南洛阳话;迁来洛阳的「 ”代迁户”都要落籍,死后全部葬在洛阳北邙山上。同时要求任城王严格督察,违者重罚。 四九六年,孝文帝又命令改去鲜卑姓,使用汉姓,他自己改姓元,名「 ”元宏”,同时把鲜卑贵族的穆、陆等八姓定为国姓,与汉族大姓崔、卢,郑等享有同样的待遇和政治特权。「 ”以贵承贵,以贱袭贱”,按门第高低来分配官职,完全承袭了曹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 图4 北魏彩绘壁画 孝文帝又通过婚姻的方式来加强鲜卑族和汉族大姓的关系,把汉族四大姓的女子嫁与他的五个弟弟,在政治上,进一步把鲜卑族和汉族高门结合起来,构成汉化的核心,使北魏的国家机器随着封建化逐渐完成而更加完备。 孝文帝执政前后,还接受汉族地主李冲的建议,创立了「 ”三长制”、「 ”均田制”,同时参照「 ”南朝”典章、制度,进行荐擢官制、整顿吏制、颁俸禄制等方面的改革。孝文帝还提倡学习汉族文化知识,同本民族的文化相融合,他还亲自动手用汉字写诏令和诗文。林林总总,这些改革对北魏当时都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四九九年,孝文帝在南伐归途中病逝,时年三十三岁。孝文帝的改革,虽然对鲜卑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触动了贵族们的利益,阶级矛盾并未缓和。孝文帝死了二十五年后,六镇戍卒和各族人民发起动乱,又因魏孝明帝治国无方,百姓纷纷逃亡,或依附好强,北魏走向崩溃的边缘,政权开始分裂。 图5 太和五铢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铸造 总之,不管怎么说,孝文帝对北魏的改革是积极进步的,他适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北魏生产、经济、文化、军事、政治、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对巩固北方的统一,促进民族大融合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得到了历史的认可。所以说,孝文帝是北魏乃至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的君主。 最后,用一首诗作为结束吧: 史上帝王何其多, 不乏图强搞改革。 北魏崛起因汉化, 当属孝文称俊杰。 文:穆炳森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相关参考
公元前后,佛教传入中国。自东汉汉明帝派遣使者到西域广求佛像及经典,并迎请高僧齐聚洛阳,兴建第一座官办寺庙白马寺之后,数百年间,佛教发展迅速,及至南北朝时期,已遍布全国。北魏《洛阳伽蓝记》中记载:洛阳城
穿汉服的活动已经有好多年了,以前是汉服爱好者的活动。这几年汉服热是越来越热,除了爱好者,还有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普通民众加入,商家显然看到商机。随着多方力量的加入,汉服的设计也越来越精美,越来越符合现代
什么是「”汉服”呢?就是古代汉民族所穿的传统服饰。从黄帝时代,自满清入关推行「”剃发易服”以后,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就逐渐消亡了。现在很多人美女外出穿汉服,为了对古代汉服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我们一起来看看,
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公元495年(太和十九年)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后又改鲜卑姓氏为汉姓,藉以改变鲜卑风俗、语言、服饰。此外,鼓励鲜卑和汉族通婚;评定士族门第,加强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的联合统治
古代的鲜卑族是现在哪个民族如今,鲜卑族已经融在其他民族之中,成为民族融合道路上又一消失的古代民族。但根据吉林大学古DNA实验室(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周慧教授的古人
...本文要述之战无关,暂且不表。拓跋魏国原称代国,出自鲜卑旁支,占
女人不穿内裤,似乎时尚得很,据说麦当娜读书时,“从不害怕,常不穿内裤,耸立在人墙的顶层,来制造男孩子们哄堂大乱”。如今那些自比前卫的女性,穿着三根线缝合起来的内裤在台上昂首阔步,自以为开一代风气之先,
九江是位于江西省最北边的一个地级市,在江西省内极为重要,目前南昌和九江构成的昌九发展轴成为江西发展的核心板块,但是,熟悉江西风土人情的朋友会知道,九江有一个奇特的特点:九江人不说江西话!有人可能会问,
北魏时期,边镇军事豪强乘机扩充实力,其中尔朱荣实力最盛。六镇鲜卑和鲜卑化贵族与将士的待遇及升迁不如洛阳鲜卑贵族,最後发起的反汉化的六镇起义。 六镇起义是哪六镇 1、沃野镇,最早在沃野县,就是今
公元490年,冯太后去世,国家局势稳定,她的孙子孝文帝拓跋宏亲自执掌朝政大权。拓跋宏在祖母的教育下,念了不少书,对汉族文化有较深的了解。他认识到,鲜卑人要想在中原站稳脚跟,就必须抛弃民族偏见,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