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当年为何没能征服日本
Posted 历史
篇首语:我要做的绝不止此。我不是寻求者。我要为自己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太阳!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忽必烈当年为何没能征服日本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忽必烈当年为何没能征服日本
我以为拖下的胡子倒是蒙古式,是蒙古人带来的,然而我们的聪明的名士却当作国粹了。(清末)留学日本的学生因为恨日本,便神往于大元,说道:「 ”那时倘非天幸,这岛国早被我们灭掉了!” 这是鲁迅先生在《坟•说胡须》中写下的话。 鲁迅先生所指,是1274年和1281年,忽必烈两次派军队跨洋征伐日本,即元朝伐日之战。这场战争对中日后来的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在日本,形成了「 ”神风”的国家神话;在中国,则有天时不济的感慨。看法殊异,却共同认定:如果不是遭遇台风,日本绝非元朝对手。 事实真的如此吗? 通过翻检史料,学者周思成发现,事实远比传说复杂: 首先,两次远征,元朝军力明显不足,在战争过程中,元军战果甚少,基本处在下风; 其次,元军未派出一流指挥官,几名高级将领互相掣肘。 其三,元朝准备严重不足,甚至不知对手是谁,不了解对方的地理环境。 其四,元军舰船虽多,但为赶工期,粗制滥造,甚至是河船改装的,经不起风浪。 综合以上因素,可知元朝伐日之战必败。忽必烈甚至有取败的动机:元军参战主力是南宋降卒,这些士兵社会地位低,皆被刺青,放归社会亦为害,不如在战场上消耗掉。 基于这些对细节的钩沉,便有了《大汗之怒:元朝征伐日本小史》(汉唐阳光•山西人民出版社),本书最大特色在于:在描绘大历史进程的同时,呈现出以往被忽略的、卷入战争中的小人物们。 被后人视为奸臣的贾似道。 比如南宋僧人祖元,曾得南宋权臣贾似道欣赏,因战祸到了日本,又被北条时宗(镰仓幕府第八代执权)推重,后者恰是元朝伐日之战的日方主持者…… 再如竹崎季长,本是下级武士,多妄言,饱受邻里嘲笑。幸元军来袭,建功心切又无纪律的竹崎率先冲阵,受伤而还,意外成了勇气的象征。可战争结束后,却未得封赏,竹崎只好踏上漫漫上访路…… 日本描绘的竹崎季长冲阵。 还有日将少弍资时,才十二三岁。按当时日本作战礼仪,单骑来到阵前,射出一支小响箭,表示战斗开始。没想到,元军竟爆发出一阵哄笑,因元军作战前,「 ”种种乐器之声及歌声群起”,与这样的热闹相比,响射太过儿戏。少弍资时满脸通红,跑回本阵…… 《大汗之怒:元朝征伐日本小史》虽是一本小书,却呈现出历史的丰富与多元。为更好解读它,特专访了本书作者周思成先生。 日本首次被别人打 问:从本书后记看,您在写博士论文期间,完成了这本小书,您为何如此关注这段历史? 周思成:中日有两千多年的友好历史,其间发生过三次大战,即唐朝白江口之战、明朝壬辰倭乱(即明朝抗日援朝之战),再有就是元朝伐日之战了。白江口之战的史料甚少,人们较多关注后两场战争。 忽必烈 元朝伐日之战对日本的民族主义形成意义重大,在近世之前,日本这是首次被别人打,刺激了民族意识,此前都是它打别人。从明治维新起,一直到昭和时期,日本反复提起这场战争,强调「 ”神风”的作用,将自己称为「 ”神国”。二战时,日军成立自杀式攻击队,便命名为「 ”神风攻击队”。 在中国,元朝与传统中原王朝是什么关系,尚有争论,不像强汉、盛唐那么受重视。但元朝伐日之战打的是日本,所以近代以来,一旦受日方刺激,人们又会想起这一话题。 不论在日本还是在中国,人们对这场战争仍有不少的刻板印象,有必要对事实加以钩沉。 主要史料已经穷尽 问:元朝伐日之战的史料太少了,还能钩沉出什么新东西吗? 周思成:确实如此。因年代久远,留下来的记录很少,日本相关研究较多,所用材料、陈述方式大同小异,主要史料已基本穷尽了。 日本当时实际的统治者北条时宗 相比之下,明朝抗日援朝之战的材料就丰富得多。可以从中、日、朝三方记载中,还原出历史的原貌,而元朝伐日之战的记录太简单。相关研究的突破点在两方面: 首先,相关海域的考古记录,这些年陆续有成果出来。 其次,从元朝文人的文集、碑传中,找一些相关材料,毕竟元朝伐日之战有较大社会影响。 在后一方面,我做了一些工作,将找到的细节材料组合起来,放在本书中。 渲染此战,是为捏造「 ”举国一致” 问:为何日本这么重视这场战争? 周思成:黑船来航(1853年)后,日本被迫打开国门,为凝聚民族认同,需要竖立一个「 ”举国一致”的标本。元朝伐日之战被塑造成民族神话——天皇亲自祈祷,强藩全力作战,武士表现勇猛,国民也很支持……这一神话被反复宣讲。 其实,当时日本的实际统治者是镰仓幕府,它是军政府,一旦对元妥协,其统治合法性便消失了,只能死战到底。可见,镰仓幕府是为了自身利益而参战的,并不是「 ”举国一致”。 当时日本武士参战,也只是为了获取个人的荣誉和利益,并不像日本民族史学所强调的那样,是所谓「 ”一致对外”。 忽必烈为什么要伐日 问:一些通俗历史作品称,忽必烈之所以伐日,因贪图日本出产黄金,是这样吗? 周思成:在伐日前,忽必烈没有制定完善的计划,具体目的是什么,从史料中,目前找不到任何证据,写作者只能各自发挥想象力。 日本绘制的《元寇袭来绘图》局部 我认为,忽必烈面临合法性危机的压力,他靠权谋上位,不被其他家族成员认同,只能不断开疆拓土,来证明自己是合格的大汗。 然而,如果内部问题解决了,是一个健康帝国,扩张可能是有利的,如果内部问题没解决,不是一个健康帝国,扩张不仅治不了病,反而可能是毒药。 问:元朝战力超强,为什么伐日却两度惨败? 周思成:蒙古帝国能所向披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情报工作做得好,充分了解对手,可在伐日之战中,却毫无作为,甚至不知敌将是谁。当然,镰仓幕府对元朝也不太了解,只是笼统地称为「 ”异国人”。 在战略上、战术上,忽必烈可能太藐视对手了。两次伐日失败后,元朝吸取了教训,做了一些改变,比如雇了两名海盗头子领导水军,改用抗风能力更强的船只,忽必烈本想第三次伐日,但他去世了,未能进行。 忽必烈没拿出全部力量对付日本,包括打安南失败,犯的也是同样错误。 没有台风,伐日也未必能成功 问:在战争中,日本也没派出主力部队,却几乎全程压倒元军,为什么? 周思成:战争开始时,正是镰仓政府最盛期,它是一个武家政权,非常尚武,重视军事训练,武士的作战能力很强。元朝伐日之战后,大量有功武士要求兑现赏赐,镰仓政府拿不出这么多资产,由盛转衰。 文永之役参战的日本高级武士,日方文献认为他们使用毒箭,给元军造成很大损失,但本书认为此说无据。 忽必烈不了解相关信息,派兵数量太少。我认为,以当时元军规模,勉强能打下九州,很难征服日本全境。 问:既然如此,日本为何将元军视为劲敌? 周思成:日本的作战方式、武器有问题。当时日军的作战方式还是单打独斗,武士骑马对冲,到一定距离后互相射箭,决定胜负,有点像近代欧洲骑士的战法。这种作战方式决定,日军披甲重,箭也重,射距、频率均不及元军。 元军则采用集团作战,用快弓进行覆蓋式射击,会战时满天箭雨,日军很吃亏,死伤较多,所以视元军为劲敌。 元朝百姓竟以为打赢了 问:对于伐日这一错误决策,南宋降将均大力支持,为何他们能忽悠了忽必烈? 周思成:在南宋降将中,确有一些人是有才干的,但此时他们的年龄都已比较大,剩下的人在元灭南宋中没出什么力。忽必烈看不起这些人,为给未降的南宋将领树个典型,也会重用一些降将,封个「 ”江汉大都督”之类听上去很漂亮、其实没什么职权的官。南宋灭亡后,降将们连这样的虚衔也捞不到了,他们鼓动打日本,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 在元朝伐日之战中,忽必烈没把降将放在重要位置上,只是当成炮灰用。可见,彼此在互相利用而已。 问:第一次伐日失败,元主将之一刘复亨反而受了赏赐,他后来的墓志铭中竟说他「 ”统军四万、战船九百征日本,与倭兵十万遇,战败之”,这不是睁眼说瞎话吗? 周思成:不奇怪,当时百姓对这场战争既不关心,也不了解。《元史•日本传》中说:「 ”惟虏掠四境而归。”《元史•世祖本纪》也说:「 ”赏东征元帅府日本战功,锦绢、弓矢、鞍勒。”元朝单方面宣布取胜了,大家也就以为胜了,所以看到刘复亨的墓志铭,也不知道他在说谎。 个体命运是历史魅力的所在 问:本书中涉及了很多小人物,在以往写作中常被忽略,为什么您特别关注他们的命运? 周思成:个人兴趣吧。我喜欢历史,就源于对个体命运的关注,他们或处在战乱中,或处在和平中,从中能体会出人在不同环境中会如何,所以我特别喜欢读传记,这是历史研究的魅力所在。 在历史研究中,主要分析的是思潮、制度等,但我很关注历史中的个人。毕竟历史是由各种小人物呈现出来的,在元朝伐日之战中,触动我的不只是忽必烈,也包括被斩首的元朝使节,乃至被卷入战争的旁观者。 在史料中,我读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小人物,他生活在北方,因受大户欺压,族产尽失,还背上一身官司,只好跑到南方,参加了元朝伐日战争。对他来说,这场战争只是为了满足野心而已,他想在遥远的国度建功立业,以摆脱个人困境。这场战争是统治者为证明自己的威望而发动的,个人参与,是为满足个体所需,而非民族主义。 在书中,我没写这个案例,但它深深地打动了我。 对那段历史应有距离感 问:对于今天读者而言,了解这历史的意义何在? 周思成:可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历史。历史的意义不只是胜负,还有胜负背后的东西。 元朝伐日之战变成日本现代民族神话的资源,反而给社会心理造成扭曲,进而影响了民族发展,对于这一历史教训,所有人都应引为镜鉴。 元朝伐日之战,被日本称为「 ”一千万人(日本当时人口)打败两亿人(元朝当时人口)”,其实元朝未派主力部队 此外,真实的历史和塑造的历史是有区别的。比如明朝抗日援朝战争,明朝为树立万历皇帝的形象,将其列入「 ”万历三大征”,成了帝国荣耀。后人也引用它,用来证明「 ”历史上能打赢”。但历史学家的任务在于探求真相,而不被帝国的意识形态塑造的刻板印象迷惑。 历史有不同的侧面、不同的人物,不能标签化。如果这本书能帮助读者意识到这一点,我就很满足了。 问:阅读这本书,您的建议是什么? 周思成:读书是个人的事,每个人的感受差异很大,我不好提什么建议。我个人有点希望,就是希望大家能对那段历史有一点距离感,这样才能客观、冷静。带入感过强,可能会有先入之见。 文/唐山 周思成: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生,现就职于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主要研究领域为蒙元史、民族史和军事史,通晓英语、法语、德语,能阅读日文、俄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拉丁文、波斯文、阿拉伯文、藏文、维吾尔文和蒙古文。相关参考
忽必烈生于1215年,是成吉思汗幼子拖雷的第四个孩子,他的生母是唆鲁禾帖尼。据说他是成吉思汗最钟爱的孙子。从小,忽必烈就同父亲拖雷一起征战沙场,父亲去世时他才17岁。然而直至过了而立之年,忽必烈才
蒙古帝國征服金朝以後,負責漠南漢地事務的忽必烈於1260年在中原即位稱帝。同年,高麗元宗向其稱臣,高麗成為其東藩。1264年忽必烈定鼎燕京,以易經「大哉乾元」之意,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並於兩
蒙古帝國征服金朝以後,負責漠南漢地事務的忽必烈於1260年在中原即位稱帝。同年,高麗元宗向其稱臣,高麗成為其東藩。1264年忽必烈定鼎燕京,以易經「大哉乾元」之意,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並於兩
近期,汉唐阳光·山西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大汗之怒:元朝征伐日本小史》,4月26日,在北京言几又书店,出版社邀请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张帆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郑小悠与本书作者周思成举办了一场读书分享会「
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在灭亡金朝之后,又迫使朝鲜半岛称臣,志得意满之下定都于大都(北京)。他即位后很快开始进攻日本。 忽必烈对日本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第一,自唐代最后一代遣唐使之后,日本已经数
元世祖忽必烈两征日本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伴随着摧枯拉朽的“神风”降临,最终元朝将日本纳入帝国统治之下的野心破灭。相较于当时的元帝国与日本,的确在军事科技以及兵员国力上都有极大的差别。那么问
忽必烈的征日准备工作已经进行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他命令高丽人制造船只,运送他的军队横跨日本海,从日本列岛的最南端发起攻击。1274年11月,他派遣了一支由蒙古人、汉人、女真人组成的一万五千人的军队和
蒙哥汗二年(1252年)六月,忽必烈到曲先腦兒(蒙語腦兒意為湖,蒙古駐夏之地)朝見蒙哥。蒙哥命忽必烈率軍征雲南。老將兀良合台(速不台之子)總督軍事,士人姚樞、劉秉忠等人隨行參謀。同年秋,忽必烈從蒙古起
...汗建立的一套制度,基本是延续他们蒙古族的传统。等到忽必烈继位尤其是建立元朝后,他就放弃原来的制度,改革使用汉族封建王朝的政策和制度。忽必烈从小尊崇汉族文化尤其是儒家,深受其的影响。等到蒙古帝国的对外征...
...汗建立的一套制度,基本是延续他们蒙古族的传统。等到忽必烈继位尤其是建立元朝后,他就放弃原来的制度,改革使用汉族封建王朝的政策和制度。忽必烈从小尊崇汉族文化尤其是儒家,深受其的影响。等到蒙古帝国的对外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