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如何写史
Posted 史学
篇首语:习惯使我们双手机巧,使头脑笨拙。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朝历代如何写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朝历代如何写史
中国古代关于「 ”史”的意义,概有二说:一说以「 ”史”为记事之义;一说以「 ”史”为掌官书的职名。古者左史记事,右史记言,叙述前迹,褒贬得中,足为后人借鉴,乃可称史。换言之,史的本质是「 ”中正不阿”,史的功用是「 ”有裨治道”,这就是中国古代对于史的观点。西晋目录学家荀勖撰«中经新簿»,分书籍为甲、乙、丙、丁四部,史始独立为丙部,而隋唐诸志则列史为乙部。因此史学在古时又称为「 ”乙部”或「 ”乙部之学”,其地位仅次于经。 现代所说的「 ”历史”,概由「 ”历代之史”简约而来,始自十九、二十世纪之交,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包括自然历史和社会历史;狭义的历史,则仅指社会历史,即人类社会已发生的事件、经历的过程,以及对这些事件和过程的记述。研究历史的学问,称为「 ”历史学”,亦称「 ”史学”,其总体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一)基础层次,主要是史料方面,包括史料学、历史文献学、考古学、金石学、甲骨学、档案学等; (二)撰述层次,指完成对历史过程、本质、规律的叙述、编纂和揭示,包括通史、断代史、专门史、国别史、区域史,以及与史学相关的边缘学科和分支学科等; (三)指导层次,主要是史学理论,包括历史理论和史学方法等,这对第一、二个层次的史学起着指导作用。此外,研究历史学本身发展历史的史学史,也属于史学研究范围,而且备受史学研究者本身的重视。 至于史的目的,唐代刘知几说:「 ”达道义,彰法式,通古今,著功勋,表贤能,叙沿革,明罪恶,旌怪异。”近人梁启超说:「 ”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较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概括而言,历史就是「 ”叙述进化之现象”。 中国历代史学概说 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是指秦代(公元前221—前206年)统一中国以前的历史时期,可远溯至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一般是指夏、商、周三代。中国远在商代甚至以前,已经有了文字,可以用来记录时事,商代还出现了史官。«尚书»是中国最早的史料汇编,保存了商、周时代的一些重要文献。«春秋»是中国传世的最早一部编年体史书,按年月日顺序记录史事,此书原是鲁国的国史,出于鲁国史官之手,而经孔子整理。如果考究中国古代史学发达兴旺的原因,不能不强调孔子与«春秋»联结在一起所起到的特殊作用。 其后相继出现了一些叙述春秋战国时期史书的典籍,如编年体的«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及略具国别断代史性质的«国语»和«战国策»等,各有特色。«左传»一书叙事详备,文笔生动,是中国最早一部史学名著,在先秦史学中成就最高。 如果说,«春秋»是记事之史,«国语»是记言之史,那么«左传»已经发展到成为一种言事两者兼载的编年史了。 汉魏南北朝时期 两汉时期出现了两部史学巨著,一是西汉(公元前206—公元3年)时司马迁的«史记»,另一是东汉(公元25—220年)时班固的«汉书»,并称「 ”史汉”。«史记»开创了综合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于一书的纪传体通史体例,记载了二千六百余年间的史事;«汉书»则记西汉一代史事,开创了纪传体断代史的先例。二书各有所长,在中国史学上都有突出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著作非常丰富,以断代史和人物传记最多,断代史著作多已亡佚,现存的名著有西晋(公元265—317年)时陈寿的«三国志»和刘宋(公元420—479年)时范晔的«后汉书»等。«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合称「 ”四史”,是正史中的代表作。 隋唐五代时期 隋代(公元581—618年)统一和安定的时间较短,只是为其后的史学发展开出端绪。唐代(公元618—907年)史学理论家刘知几所著的«史通»,对中国古代史学作了系统性的评论,在史书编撰、书事曲直、史家修养、史馆监修等方面,都提出了重要的看法。中唐以后,开始出现旨在「 ”通变”和「 ”致用”的通史,杜佑的«通典»,是中国第一部典制通史。 五代各朝(梁、唐、晋、汉、周)在分裂动荡的政治环境下,仍然设置史馆,史官制度亦大致上承袭唐朝的体例,保持由官方征集史料、纂修实录等史籍的基本格局。隋唐至两宋时期,官方史学发展迅速,中国传统史学的成熟化,首先就是表现于官方史学的建设方面,包括史馆建置与记史、修史制度,以及官方对本朝史事的记述和纂修。 宋元时期 北宋(公元960—1126年)时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是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内容以有关国计民生的政治史为重点,在史学上产生很大的影响。南宋(公元1127—1279年)时袁枢据此编成«通鉴纪事本末»,首创将史事分别立目、独立成篇、各篇按时间顺序编写的纪事本末体。 南宋时又有郑樵撰«通志»,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宋末元初马端临撰«文献通考»,是继«通典»之后又一部典制通史,但旨在通古今的典制,而不涉时政。«通典»«通志»和«文献通考»,并称「 ”三通”。 「 ”三通”的影响及于后世,清代和近代都有续作。清代有«续通典»«续通志»和«续文献通考»,又有«清通典»«清通志»和«清文献通考»,合称「 ”九通”;连同近代刘锦藻的«清续文献通考»,成为「 ”十通”。 明清时期 明朝(公元1368—1644年)大致沿袭元朝的史官制度,没有常设的修史馆局,如有修史之事则临时抽调人力,翰林院就是提供修史人员的重要机构。缺乏修史组织,是明朝官方史学不能振作的原因之一。 清代(公元1644—1912年)到了乾嘉时期,历史撰述与评论、历史文献学等方面都有成绩,考史著作以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赵翼的«廿二史劄记»为代表,并称「 ”清代三大考史名著”。史学理论家章学诚所著«文史通义»,对中国古代史学作了尖锐的批评,且提出自己的史学见解,在史学理论方面有很大建树。«史通»与«文史通义»是中国古代两大史评,后世亦将刘知几与章学诚二人并列。 近代以来 清朝末年,随着时代的变迁,历史的发展越来越趋复杂多端,以及在西方文化影响下,梁启超倡导新史学,既着眼于创新,实亦致力于中国古代史学的传承。20世纪初年,出现了不少关于新史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著译,中国通史、中国文化史之类的新式著作,亦应运而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夏曾佑著«中国历史教科书»,分章分节叙述历史事迹,称为「 ”章节体”。其后史学界普遍采用这种体裁,直至现在。 同时值得注重的一事,乃学者于埋首历史研究和撰写史学著作之外,从事历史教学工作者大不乏人,为普及历史知识于大众作出贡献,成为近代史学的一大特色。马克思主义史学传入中国后,唯物史观与中国历史研究的结合取得可观的成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有全面性的发展。相关参考
《文摘报》(2018年01月13日08版)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手迹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可以,强烈推荐《半小时漫画中国史》这本书。它一改历史学家严谨、专业、逻辑性强的写史方法,用通俗、搞笑的漫画来展现中国历朝的历史。看半小时漫画,通三千年历史,脉络无比清晰,看完就能倒背。笑一顿的工夫,理
雍正 史上最勤政的皇帝 封建皇帝再牛也最好别去得罪那些写史的,否则这些人凭着个人的好恶,心眼一动鼻子一歪,说不定给你戴上多少帽子帮你留下多少骂名。雍正就是一个例子,亘古未有那样勤勉的一个皇
《三国演义》本身就是一部虚拟史书,罗贯中以写史的态度写小说,故此有时看到他所写的虚构战例,从古代军事学角度,还真挺科学的。单挑,也就是武将个人之间的对战,这种场面在《三国演义》里面俯拾皆是,但实际历史
中国历朝历代皇帝顺序上古时代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前2697~前2599少昊金天氏前2598~前2515颛顼高阳氏前2514~前2437帝喾高辛氏前2436~前2367帝挚高辛氏前2366~前2358唐
中国历朝历代所有302位皇帝寿命列表大全(收藏)1
我国历史悠久,朝代更零星纷繁。每朝的创建者要首手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国号(朝代名称)。国号就是一个国家的称号。名不正言不顺,确立了国号就名正了,代表一个新的国朝从此诞生。同时这也是有说法的:《史记
公元前七七零年平王东迁,建立了东周王朝。但此时周已衰弱到了极点,统治范围方圆不足六百里,各诸侯国纷纷割据称雄,不再朝见周王,其统率诸侯的权利也是名存实亡。此间,全国共分为一百四十多个大小诸侯国,而其中
夏(约前21世纪初―约前16世纪初)商(约前16世纪初―约前11世纪初)西周(约前11世纪初―前771年)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5-前221)秦(公元前221-前206)西汉
夏(约前21世纪初―约前16世纪初)商(约前16世纪初―约前11世纪初)西周(约前11世纪初―前771年)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5-前221)秦(公元前221-前206)西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