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救千余位投降的人,这个太监为何敢擅改圣旨
Posted 宦官
篇首语: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为救千余位投降的人,这个太监为何敢擅改圣旨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为救千余位投降的人,这个太监为何敢擅改圣旨
自古以来人们都不喜欢宦官,认为他们大都不是什么好人。不管人们喜不喜欢,太监都是皇帝身边非常重要的人,虽然绝大多数都从事着又脏又累的工作,但也有极少数权势滔天,做出许多伤天害理之事的人。由于太监这一职位的特殊性,平常人一提起这两个字可能都会感到一丝厌恶。但任何事务都有例外,给人印象极差的太监中也有不少心善之人,甚至还有心怀大义的好太监。能在青史中留下丰功伟绩的好太监真是太少了,在唐朝末年到五代初年的太监张居翰,就是这样一位令人敬佩的好宦官。 说起来,张居翰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唐昭宗在位时,他曾任职范阳监军的职位,一个宦官能坐上监军职位,可见他的能力很受上级认可。到了天复年间,宦官遭到屠杀和压制,许多宦官都没能逃过这一劫。前面之所以说张居翰幸运,是因为他在这场大劫难中,受到贵人帮助而躲过了这一劫,他的贵人就是节度使刘仁恭。那时幸亏刘仁恭出头保护了他,才使他没有像其他宦官一样,死在锋利的刀剑之下。如果张居翰没逃过这场屠杀,恐怕历史上也就少了一个有能力,且心地善良、为人正直的宦官了。 避过劫难之后,张居翰就跟随晋王去攻打了潞州,并且担任了昭义监军的官职。在军队中,监军负责一般是全军的补给以及与朝廷的联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他先后两次都做过监军的工作,可见他的工作能力是十分优秀的。宦官的身份并没有妨碍他发挥自己的能力,为唐军的行动做了很多有益的事。 张居翰一生做的最出名的一件大事,就是他善意地改了皇帝诏令中的一个字,从而拯救了一千多人的生命。同光三年(923年)九月,后蜀蜀主王衍被魏王攻破之后,被迫投降。但当王衍准备进入京城时,庄宗李存勖因急于出征平叛,担心王衍一众来降的千余人,可能趁其京城空虚而节外生枝,于是便采纳了伶人景进的建议,下达了一条密令,让魏王把王衍及其部众千余人都杀掉。 但是,这一诏令在经过张居翰复查时,他仔细思考了这道指令的利弊,认为王衍及其手下既己投降,现在出尔反尔,要把他们全都杀掉,实在不合天理人情,便将诏书贴在柱子上,用笔将「 ”行”字涂掉,改为「 ”家”字,于是马上要被砍头的「 ”王衍一行”便成了「 ”王衍一家”。只一个字的改动,使得跟随王衍的近千人人逃过了庄宗的死刑处置,只有王衍一家被杀死。虽说没能拯救所有人的性命,但多数人因为他的这一举动而获得了新生,的确是一件大好事。这随行的一千多人被张居翰保住了性命,他们能遇上这样心地善良的人是何其幸运啊! 按朝廷法度,擅自修改皇帝的诏书定是死罪无疑,但张居翰为了大局和千余人的性命,宁愿冒着杀头的危险,而改动了皇帝旨意,这既需要勇气,也需要有一定的政治头脑才行。张居翰敢于这样做除了善心泛滥之外,更主要的是他经过分析断定,王衍一行人到了京城来投降,只要妥善安排,同时加强监管,是不会出现叛乱行动的,尤其是杀掉头领王衍,更使他们失去了统一行动的能力。另一方面,留下投降的人,对后面的战斗更有好处,有利于朝廷剿灭叛军的举动。 事情的发展果然比较理想,执行命令的向延嗣根本想不到他看到的旨意是被张居翰改动的,所以丝毫没有产生怀疑。另外,当时由于行政管理并不规范,军队四处征战的行动很多,庄宗在外征战自顾不暇,并且那投降的一千人也平安无事,所以他还哪有心思追究此事呢。就这样,投降的后蜀百官及王衍的仆役等一千余人的性命,被一个宦官给拯救了,实在是一件利国利人的好事。 后来,明宗即位,张居翰认为自己年纪大了,所以便请求辞官回乡,得到批准。之后在天成三年时,归隐长安的张居翰因病去世,享年71岁。张居翰虽然是一位宦官,但他担任的职务大多与皇宫琐事无关,其一生所作所为称得上是一个正派君子,又有几人能抛弃自己的安危,去帮助他人呢?佛语有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如此看来,他的善举一定积攒下大量的福报,值得称道!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旧五代史·卷七十二·列传二十四》《新五代史·卷三十八·宦者传第二十六》相关参考
这些年,古装剧泛滥,每每打开电视机,一台接着一台的古装剧,其中不乏一些粗制滥造,歪曲历史,将一些史实修改的面目全非,一塌糊涂,既给不了人们真实的历史故事,更是误人子弟,导致人们对当时的历史看法出现了偏
喜欢看古装剧的人,经常都会看到太监拿着圣旨到大臣家里去宣读。有的圣旨是升官发财,有的则是大祸临头。古代的通讯和科技并不发达,很多东西都要靠人工来完成,就连圣旨也是要靠人工完成的。既然圣旨也是人工做的,
对于一些重要的事情,皇帝会通过圣旨传达,无论是权势滔天的文臣,还是战功显赫的武将,一旦接到圣旨,如同皇帝本人亲临,必须按照圣旨中的要求去做。一般来说,没有人敢擅自修改圣旨内容,哪怕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行,
看过古装剧的都知道,古时候是有着一种特殊的人服侍皇帝以及他的家人的,那便是太监跟宫女了。而一般当太监的人,基本上都是没读过书而且家境特别的贫寒。可在影视剧中,为什么读皇帝圣旨的人都是太监,他们没读过书
在古代封建时期,圣旨就等于皇帝的亲传命令,也是最高指令,如果有人敢抗旨不从最严重可能会被诛九族。所以一般官员都没这个胆量敢违抗圣旨,不过圣旨既然有如此强大的作用,那会不会被人伪造加以利用呢?历史上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对中国古代的皇帝最好的阐释了,拥有登峰造极的权力,世界都是他说了算。面临如许的权力,谁也不心动,所以汗青上由皇位造成的悲剧数不堪数。在皇帝身边干事,最主要的就是会鉴貌辨色察,而这个
在中国封建社会,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圣旨也是皇权的一种象征。通常情况下,皇帝只会以口述的方式,让太监传达自己的意思,也就是“口谕”。但遇到一些大事,或者要对功臣嘉奖时,才会用到圣旨。然而,却有这么
明成化年间,有一人被称为「”明朝天下第一清官”。「”清”到何种程度,一件小事,就知道他是何等嫉恶如仇。他被任命为湖广按察使,初到任所,先不办公,而是让人去打水,打来上百桶的水,把整个厅堂都认真冲洗一遍
历史上会处世的太监,宣读圣旨时故意写错一字,救近千人性命说起太监很多人都会想起明朝那个有名的九千九百岁魏忠贤,他依靠谄媚得到明熹宗的喜爱后,大肆培养自己的党羽,以至于崇祯皇帝刚进宫那会儿,都不敢吃宫里
历史上会处世的太监,宣读圣旨时故意写错一字,救近千人性命说起太监很多人都会想起明朝那个有名的九千九百岁魏忠贤,他依靠谄媚得到明熹宗的喜爱后,大肆培养自己的党羽,以至于崇祯皇帝刚进宫那会儿,都不敢吃宫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