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北宋的仁政得失——仁而不止,过犹不及
Posted 仁政
篇首语:青春不以山海为远,志愿只向家国未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浅谈北宋的仁政得失——仁而不止,过犹不及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浅谈北宋的仁政得失——仁而不止,过犹不及
大家都知道,说到统治者的宽厚——尤其是对于官员士大夫们,历朝历代中当属宋朝为甚,他们对于儒家的核心思想「 ”仁”非常之推崇,后期甚至到了随意践踏司法的地步。 孔子曾经回答过学生——过,犹不及,意思就是说不要觉得做过头了总比做不到要好些,其实都是一样的,只有不偏不倚,方为至上的中庸之道。 这话一点都没有错,我们就分别来谈谈北宋的几位君主所行的「 ”仁”道,然后再来看看这给宋朝的统治,分别带来了哪些利弊。 宋太祖赵匡胤 几乎大部分的朝代的作风和传统都和开国君主有莫大的关系,一般来说,开国君主都会为本朝本代从中央到地方,从司法到制度,从生产到军事等方面,定下一套规程,然后后世子孙照章办事即可,毕竟祖训不可违。 宋太祖赵匡胤 当然了,也有不少朝代中途会搞一些维新或者是变法,但基本上都是小打小闹,不伤其根本,而一旦变得过了,很少能够成功——就算暂时成功也很快会被「 ”复辟”,比如宋朝的熙宁变法,比如明朝的张居正的变法,再比如清朝的百日维新,无一例外。 所以,这开国君主的做法,往往就代表了这个朝代的许多观念和传统,那我们就来看看宋太祖在这方面的举措。 赵匡胤 说来也是奇怪,赵匡胤其实是个标准的「 ”武人”出身,年轻时候就非常彪悍,没他不敢做的事,《宋史》里面记载过,他骑烈马的时候速度太快一头撞在门框上,人都飞出老远了,摸摸头一点事儿都没有,爬起来继续驯马;在屋子里赌钱的时候被人一喊急了,直接把墙都撞翻了跑出来,照样生龙活虎。 而且赵匡胤也是从底层军官做起,刀头舔血,斩将夺旗,一步步的升上来,最后成为了殿前点检的最高级武将,并且成功「 ”黄袍加身”,开创了宋朝。 按道理说这本该是个非常崇尚暴力和喜欢武将的人,但事实却正好相反,他对武将极为防范,反而对士大夫极为宽容,甚至在遗训上都明确写出——不得杀士大夫! 至于赵匡胤自己就更不用说了,虽然他非常重视律法,更是花费了大量的心思,以及财力物力让属下来制定律法,但是真的官员犯了法要惩治的时候又每每心软,这里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他对丞相赵普。 赵匡胤和赵普 说来这位赵普也是位妙人,说他饱读诗书吧,其实他也就那样——号称是「 ”半部论语治天下”,许多当时真正的饱学之士对他多有诟病,但是他头脑灵活,有大局观,帮赵匡胤做了许多方向性的正确决定。 但是有一次赵普生病,赵匡胤体谅这位老兄弟,亲自去赵府探望,没想到正撞着当时的吴王钱缪送礼给赵普,那礼物说是几十坛子当地的咸菜土特产,可一打开却是珠光宝气,都是金子珠宝,亮瞎了在场众人的眼。 当时赵普自己都吓的要死,跪地请罪,没想到宋太祖却不以为然道:「 ”但受之无妨。彼谓国家事,皆由汝书生耳。”,不仅没有重罚赵普,甚至都没有没收「 ”赃物”,就这么轻轻松松的把赵普放过了。 如果说这是朋友之间相处的话,谁都要称赞宋太祖的义气和胸襟,可这是治国啊,决不能因为个人感情或者功劳大小就随意践踏法律的尊严,可以说,在这件事上,赵匡胤开了一个不那么好的头! 宋仁宗赵祯 说到「 ”仁”之一字,又岂能忽视这位陛下? 能以「 ”仁”作为庙号的皇帝可是少之又少,但是赵祯却是当之无愧,甚至《宋史》里面专门提到,「 ”‘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 宋仁宗赵祯 而说到仁宗,自然不能不提那位后世被称为包青天的著名清官包拯,其实和赵普一样,包拯的学问在当时的文官群体中并不算突出,比起欧阳修,范仲淹这些饱学之士有不小的差距,但是他天性刚烈,正直不阿,不畏权贵,甚至可以说有点「 ”一根筋”。 当时仁宗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勉强也可以算作皇亲国戚,贪赃枉法,强夺民田,包拯知道后马上就去弹劾,其实这种事在当时非常普遍,仁宗也就在中间「 ”和稀泥”,说包爱卿忠心为国,朕已经知道了,这件事朕自会处置云云。 但是包拯不依不饶,一直据理力争,非要仁宗马上做出决定,甚至说到激动处,口水都喷了仁宗一脸。 ——这在那个年代可是非常严重的罪过了,甚至严格一点都可以判包大人「 ”大不敬”之重罪了。 当时连旁边的侍从们都惊呆了,但是仁宗却只是擦干了口水后,无奈的同意了包拯的请求,这从正面来说当然体现了皇帝的大度——而且包大人确实也是无心之失,但是法律就是法律,有时候必须要一视同仁,仁宗多少也该提醒包大人几句才是。 这里我倒不是说包大人的不好,毕竟每个历史人物都要放在当时的背景下来评述才公正,但当时既然有这样的律法,那就应该统一执行才是,不能只以「 ”动机好坏”就轻易改变律条,否则一来可能导致某些官员好心办坏事,二来也容易让某些权臣轻视皇帝,觉得统治者软弱可欺。 宋徽宗赵佶 上面说的宋太祖和赵普,宋仁宗和包拯,虽然也有「 ”过于仁厚”的嫌疑,但总的来说在当时的环境下还是利大于弊的,而下面我们要说的这位本该投胎艺术家却投错了胎成了皇帝的宋徽宗,就完全是在胡乱仁慈了——对清官仁,对贪官更仁,还真是某种程度上的「 ”一视同仁”。 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宋徽宗才是北宋的最后一任皇帝,当时金兵一来他吓得赶快把皇位传给儿子钦宗了,但这个烂摊子主要还是他造成的,钦宗更多只是背锅。 徽宗赵佶 当时宋朝有一种规则叫作「 ”御笔诏令”,就是说在发现司法出现遗漏或者错误的时候,身为最高统治者的各位帝王,可以直接一道「 ”敕令”下去,强行凌驾于法律之上,改变之前的宣判结果。 由于这个绝大部分都是宽容或者轻判甚至是赦免,所以也被称作是「 ”恩赦”。 这个恩赦,其实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补救刑狱繁滥和收买民心,稳定朝政的一种补充手段,比如在出现明显错判,或者法律上有不足的时候来这么一下,会是皆大欢喜的局面。 但是宋徽宗却把这个当做收买人心的最好甚至唯一方式了,可能在他看来只要他「 ”御笔一挥”,就能够救一个人并获得一个人的忠诚,乃是极为「 ”惠而不费”之事,所以频频发动这个「 ”恩赦”技能。 结果他的大量毫无道理的恩赦,造成了当时法度的极大混乱——「 ”吏不知所守,民不知所从”,大家都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 而且这个「 ”恩赦”得益的更多是蔡京童贯为首的奸党们,所以这个「 ”仁政”完全就是弊大于利了。 结论 宋朝(尤其北宋)的这种宽松仁义的政治风格,其实从初衷来说是好的,宋太祖赵匡胤有感于国家蒙受了五代十国多年来的战乱和暴虐,希望能够官员和百姓一个相对宽厚的生态环境,这无可厚非,而且早期总的来说是利大于弊的。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官员数量越来越多,尤其是毫无作为的「 ”冗官”,大量「 ”吸取”着国家的鲜血,这时候本该需要相对严厉一些的法度来震慑他们,结果仁政依旧,这就不合时宜了。 到了后期,整个国家的矛盾已经十分尖锐,可是统治者们看不出问题所在,依然还在「 ”依照祖训”来行仁政,不杀士大夫——哪怕是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只要不犯「 ”十恶之罪”也基本没事。 这种仁政其实已经不能叫做仁政——或者只能说是对贪官和权贵的仁政,而对广大底层官吏和百姓们来说,却是不折不扣的暴政了,比如说宋徽宗时期的「 ”花石纲”奉送局等,所以不仅没有稳定朝政,反而大大激化矛盾。 所以说,仁而不止,过犹不及,仁政虽好,也要把握尺度才行,北宋已经给我们做出了足够的榜样。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参考文献: 《宋史》 《宋会要》 《资治通鉴》相关参考
經過了仔細了解之後,我們也能夠看到很多特別出色的國君。他們用自己的努力造就了朝代的輝煌,也讓自己在歷史上永遠留名。基本上每一個皇帝都有自己的特征,要么賢明,要么會用昏庸,或者是愚昧。在這樣的過程中,也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葩王朝,他富足发达,但又积贫积弱。终北宋一朝再对北方游牧民族入侵时总是胜少败多甚至于到最后被金国所灭。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北宋为什么会在如此富足和先进的情况下,最后却在对落后野蛮人
《荀子·王制》: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北宋的农民起义次数有很多,比较出名的就有山东宋江和两浙的方腊,这些甚至还被施耐庵搬到了《水浒》作品之中,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但是这其中北宋初年的王小波和他的妻弟李顺的
浅谈对教主道君皇帝宋徽宗的认识是怎样的?宋朝初年,道教十分盛行,皇帝也信奉道教,企图利用道教来神化自己,管治天下,因此,宋朝皇帝对道教的态度之好甚至超过了唐玄宗,尤其是北宋第八代皇帝宋徽宗赵佶对道教格
核心提示:只见他左腿两处中弹,膝盖骨、脚腕骨被打折,血流不止,把田沟里的水也染红了,一时昏迷不醒。杨庆兰来不及细想,一把背起陈赓,急忙往山下走去。本文摘自《党史纵览》2012年第1期,作者:戴和杰,原
清朝是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统一的全国,但是治理天下需要的是知识分子,为了维护国运的长久,清朝政府大量起用各族人才,不仅巩固了清朝的统治,并且把它推向了繁荣的盛世阶段。>> 康熙的仁政,措施之一是惩
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简称“通鉴”,即“鉴于往事,有资与治道”,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本书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蜈蚣百足,行不及蛇;雄鸡两翼,飞不过鸦。...相传这是北宋名相吕蒙正结合自身的荣辱兴衰所作,目的是为了教化和劝戒当时的太子后来的宋真宗。那么历史上的吕蒙正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孔子那么牛,想恢复周礼实行仁政,为何春秋时没人重用他?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说起孔子大家都不陌生,这位春秋战国时期的“大牛”,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也可以说是上下五千年,对咱们中华民
元朝仁政为什么还被推翻,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说到元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时期,而且在历史上人们对于元朝的印象都非常的不好,认为元朝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