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祸未平东事又起
Posted 琉球
篇首语:我以为我们之间的故事是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事情,后来我才发现,在念念不忘的日子里,我遗忘了我们之间的故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西祸未平东事又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西祸未平东事又起
十九世纪的七十年代对于晚清政府来说委实是一段艰难的岁月,在这一段时间内,晚清领导集体不得不要同时应付多个难题,稍有差错,就容易落得个任人宰割的境地。可想而知,此时之危局,对于整个清朝来说,几乎可以说重如泰山。 我们先追溯到六十年代,尤其是在太平天国被基本镇压之后,晚清的统治者们原本可以歇上一口气,简单的庆贺一下大清的基业并没有被南方太平军毁之一旦。奈何,这庆功宴还没摆上,新疆那边又传过来说地方上闹叛乱,整个西北地区几乎乱成一团,急需要朝廷增派兵力前往镇压,但是此时朝廷哪里还有精力去管那么远的事情,于是制定下了「 ”先捻后回”的方针,待平息了近患再动手处理边疆事务。 清廷无力无暇顾及新疆,这令觊觎新疆已久的俄国尤为兴奋。俄国人敏感的意识到,这是一次扩张领土的大好时机。因为当时的阿古柏政权有着英国的支持,所以一旦让阿古柏彻底掌握了新疆,那俄国在插手就来不及了。所以见到中国几乎没有什么动静,俄国直接向晚清政府表达了自己可以帮忙的意愿。 此时的晚清政府恰由颇为上进与善于政务的恭亲王奕䜣当家,所以晚清政府当局很清楚的意识到俄国人的意图旨在新疆,所以不管俄国如何大献殷勤,通通视作是不怀好意之举,更别提答应俄国人的请求了。 没有得到中国方面的同意,但是眼看着阿古柏势力逐渐坐大,俄国人决定绕过清政府,主动先将伊犁等地区大约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掌握在自己手中,而后便对清政府说成代为保管。并且向清政府承诺称,只要中国军队有了收复乌鲁木齐的能力,便即刻归还所占之土地。 俄国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在俄国做出如此行径的同时,左宗棠悄然的进入到西北地区,准备开始着手镇压阿古柏政权的事宜,但是,新疆地区远非中国内地可比,军事物资极为匮乏。不打无准备的仗,左宗棠一开始就已经制定好了「 ”缓进速决”的军事战略,利用大部分时间来多方面筹措战争所需物资。 (图片来自网络) 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东边的日本又开始蠢蠢欲动,对琉球甚至是台湾指手画脚,其觊觎之心表露无遗。经过一段时间的维新运动,日本的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进而不再满足于自身国土狭小,对西边的琉球,朝鲜甚至是台湾,都有了吞并的念头,但是日本在进步的同时,清朝国力同样也有所发展,所以日本长久以来都在进行试探着清政府的态度。 琉球国介于中国和日本的中间,迫于两方的压力,处于极度尴尬和危险的境地,甚至日本欺负到头上来了也不敢多说什么,只是寄希望于中国能够挽救一下自己,不免多年以来对中国的纳贡称臣。可是琉球很快就会失望了,虽然清朝口口声声的说琉球是自己的小弟,但是和朝鲜、越南等国比起来,却差人一等,自然不太容易受到清政府当局的重视。 再者,当时清政府还面临着来自诸多势力的压力,委实没有精力再去管琉球的事情。日本似乎看透了中国的态度,通过拿「 ”琉球漂民事件”做文章,以此再确定一下清政府的反应。1873年,日本方面派出使团来到中国,对此时时间表态,要清政府给出一个说法,并且还扯上台湾,称不惜动用武力。 当时的清政府大体上还是保持着「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称台湾土著居住的「 ”蕃地”属于「 ”政教不及”的「 ”化外之地”,所以,大清国对于「 ”生蕃”杀人事件不能承担任何责任。这种在旁人看来模凌两可的说法却正中日本下怀,他们乐观的意味,清政府方面对于台湾提不上太大的重视,于是便将台湾纳入争取的目标之一。 在1874年,日本主动挑起事端,侵犯中国台湾地界。不过,当时的台湾显然并非如同琉球一样得不到清政府的重视,毕竟还是属于自己的地盘,所以清廷命福州船政大臣丁宝桢组织武装力量即刻抗击日军。当时的日军战斗力并不强悍,再加上遭到清军与当地民众的双重抗拒,甚感吃力。 虽然经过列强的调停,使得中日之间的事态并没有扩大,但是很明显,日本在和谈之后得到的利益是极为显著的,除去一些补偿之外,最重要的是达到了既定目的,获得了清政府在琉球事务上的退让,于此,日本加快了在吞并琉球上的步伐,而清政府出于诸多的考虑,也难以再多说什么,双方保持着不撕破脸的原则,互相打上了太极。 (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当地民众奋起反抗) 在这期间,清政府内部对于海防建设还是塞防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李鸿章等人认为应该暂时的放弃新疆,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如何加强海军建设,他强调未来的威胁应该是来自于海上。而左宗棠等人则认为新疆不仅是我国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固有领土,更是攘卫内地的战略要地,并且去过放弃了新疆,则更加会引起列强的觊觎之心。 鉴于左宗棠对于收复新疆的决心,清廷高层不得不慎重考虑左宗棠的意见,并且在物资上给予相应的保障,而左宗棠本就抱着必死的决心和充分的准备在前线浴血奋战,很快就镇压住了阿古柏政权,殷待解决的,便是俄国当初所做出的那个承诺了。 令人所不耻的是,俄国方面显然没有要归还伊犁的意思,尽管当初口口声声说中国军队收复了乌鲁木齐就归还伊犁,但是事后却一直推脱,直到左宗棠将伊犁周围的地区都纳入怀中,对伊犁围而不攻,使其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孤城,这时候俄国才正式同中方开始谈判。 奈何,俄国在谈判时竟然厚颜无耻的提出了归还伊犁的条件,不仅要中方补偿军费,还要将伊犁周边的大部分战略要地永久性的割让给俄国。这个消息传回北京引起惊涛骇浪。拿了别人的东西还要别人用别的东西来赎还,左宗棠无不愤慨的说这是「 ”强盗行径”,并且主动向中央请缨对俄国用兵。 但是,恰此时机,东方的日本又冒了出来,直接和中国撕破脸面,直接将琉球撤藩置县,这就等于正式的将琉球纳入了日本的版图,而中国对于琉球再无沾染之权。中日之间的关系同样也是降到了冰点,稍不留意就会发生战端。 虽然清政府有意在琉球事务上拖延,并且请求美国前总统格兰特从中调停,但是格兰特在日本也理屈词穷,回到中国对李鸿章表示,「 ”中国之大害,在弱之一字”,中国只有「 ”设法自强,诸事可得自主”。 (1879年,美国前总统格兰特与李鸿章) 很明显,日本是看到了中国在伊犁问题上陷入了麻烦,索性直接拿了琉球,并且看架势对台湾也有意夺取。很显然,以当时中国的力量,是很难同时双拳出击的。而且从当时的情形来看,俄国是极有可能和日本人沆瀣一气共同来对付中国的。所以,如今已经到了不得不做出最后的选择的时候。是保住新疆,还是保住琉球。 事已至此,也难以再有双全之法。 当时清廷内部再次对此时进行讨论,虽有部分声音称日本「 ”无赖之横”,并且前瞻性的指出日本狼子野心,「 ”琉球既灭,行及朝鲜”,但是此时情事之危急,若是让日俄联手,则悔之晚矣。所以,当时的主流还是以放弃琉球,以平息东部的麻烦,集中精力投入到伊犁问题的解决上。 清政府终于做出了最后的决策,在琉球问题上持着保守的态度,对于日本在琉球的行径也不再多说什么。而在左宗棠、曾纪泽等人也在伊犁问题上加快步伐,最终以武力作为后盾,在外交上取得重大的进展,成功的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使得伊犁得以回归,并且因祸得福,加强了清政府对于新疆事务上的管理。 总结: 清政府在这段时期所面临的边土抉择不仅仅是出于自身国力的无奈,还反映了国家之间惟有利益才是永恒的,其他皆为空谈。纵观当时中国身处的局势动态,很清晰的就能够看出谁是中国真正的大敌。前人之事,后人之师,虽说我们国家在国势上不断壮大,但是仍然需要清晰的明白「 ”防人之心不可无”的道理,如此,我们才能够在世界舞台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相关参考
清朝文字狱的起因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清除一些曾听命于明朝的官员及知识分子。以及将旧的史书销毁,对坚持续写史书者和收藏者,施罪流放或诛杀。二,清朝初期,反清的运动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对巩固清朝统治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通过多年战争,终于统一了天下。他怀着胜利者的喜悦,称自己为始皇帝,要将开创的江山传承千秋万代。但他没有料到的是,一个宦官竟然搅动起一场政治风暴——赵高主谋发动的沙丘政变,不仅
古语有云:「”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平蜀未平。”形容的是川蜀之地素来多兵戈之事,可是中国还有一个地方福建,却素来被战争所遗忘,被称之为兵家不争之地,这种原因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一、经济回报效果不高自古以
苏秦(?-公元前284年)字季子,东周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乘轩里人,是战国策士,纵横家。出身寒门,却少有大志。据传他随鬼谷子学游说术,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史记》学成之后,苏秦曾先后游说周
郦道元与《水经注》 一、郦道元的生平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北魏范阳郡涿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北魏平东将军、青州刺史、永宁侯郦范之子,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文学家。
一、【正视历史,面向未来作文】中日又起争端,历史伤痛的一幕幕,又一次侵入脑海,触动心扉,对于那公然挑衅和蔑视的一个个行为,我们又将何去何从?又将如何面对未来?翻开中国历史浸着浓浓鲜血一页,哭喊、哀嚎、
【出處】《漢書》。霍光是西漢名將霍去病的同父異母的弟弟。有一年霍去病打敗匈奴後,回家探親,在回長安時把霍光也帶到京城,被漢武帝封為郎中。此後,由於霍光為人乖巧,很少得罪人,處事又謹小慎微,在跟隨漢武帝
苏秦是战国时期的东周洛阳人《战国策》里说"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可以说是家徒四壁,苏秦决定改变,司马迁在《史记苏秦列传》中称他"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说明他曾经拜鬼谷子为师
西晋惠帝初年,关中饥馑,瘟疫流行。同时,陕甘地区的少数民族叛乱,中央派大军讨伐,于是战乱又起,当地老百姓苦不堪言。处境危险之下,当地六个郡的老百姓开始携妻挈子,向有粮食的地区逃亡。数万家百姓进入汉川,
核心提示:才说了几句,宗棠兴致又起,复连类及西陲事。曾讳一听,头都要炸了,不得已,疾趋而出。本文:《兰州晚报》2014年9月25日第B07版,作者:清民志微,原题:《曾国藩牛还是我牛》除了进士,左宗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