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朱元璋统治时期大明王朝的经济制度,洪武之治实至名归

Posted 制度

篇首语: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浅谈朱元璋统治时期大明王朝的经济制度,洪武之治实至名归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浅谈朱元璋统治时期大明王朝的经济制度,洪武之治实至名归

朱元璋作为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和「 ”总设计师”,为国家创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尽管他在位期间也犯过一些错误,但俗话说瑕不掩瑜,洪武之治绝非浪得虚名,他依然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之一。今天咱们就简单聊聊洪武年间明朝的经济制度,它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促进人口增长,稳定社会环境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从均工夫到户帖制度 新朝初立,百废待兴,要制定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战略必须先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劳动力是急需解决的问题。1368年明廷颁布了一项役民政策叫「 ”均工夫”。《明史-食货志》记载,它规定每一顷田地要抽一个壮丁(也叫丁夫)前往南京为国家提供劳役,而不满一顷的农户,以他田足之。当时这种平均主义思想催生而出的制度,并不符合经济发展的需求与老百姓的实际生活状况。比如你让一个关中的丁夫千里迢迢赶到南京来服劳役,在当时交通条件非常不便的情况下几乎是难以完成的任务。均工夫的办法根本无法成为国家征收徭役的可行措施。 这均工夫政策实行了两年多,也没有多大起色,作为明朝这艘巨舰的掌舵人,朱元璋很快便调转船头,在全国推行户帖制度。户帖就是由大明朝廷统一制作发给老百姓征税派役的文书。上面有你家的人数、姓名、籍贯、性别,甚至连你家有几头牛都记录在上面。叫做「 ”籍天下户,置户籍户帖。”此制度并非朱元璋首创,早在唐文宗统治时期,中国就有最早的关于户帖制度的记载。而在明朝第一个实行户帖制度的是宁国知府陈灌,后来朱元璋觉得它靠谱,就在全国进行推广。不过老朱家实行户帖制度可不是用严格来形容的,那得叫狠辣!如果官府核对户帖上内容与老百姓家里的情况有出入,那么这家人就要被发配去戍边;如果有人隐匿瞒报户帖上的内容,那对不起,恐怕此人脑袋就要搬家了。《明会典》的记载言「 ”不合者遣戍,隐匿者斩。”由于明朝执行户帖制度的严厉程度为历朝之最,使得朝廷在户籍管理和征税劳役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黄册与里甲制度 其实户帖制度只不过是管理征税劳役的基础形态,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又建立了「 ”升级版”的黄册制度。黄册不仅包含户帖上的信息,还会将百姓的田宅、资产甚至是职业也一并记录在案,当时黄册上的老百姓主要分为三大类,即民、军和匠。民籍包括读书人、医生和农民家庭;军籍除了一般服兵役的军人以外,还包括了校尉、力士、弓兵和铺兵(指古代负责巡逻和传递公文的士卒),而匠籍就是指手工业户。按照朝廷的规定,黄册一式四份,一份由户部保管备案,布政司、州和县各级政府各存一份,可以说是层层管理,十分严格。黄册记载的内容不得随意更改,违令者要被从重治罪。由于户部造册用的封面是黄色的,所以统称为「 ”黄册”。 里甲制度与黄册的关系就像孪生姐妹一样,它们同时诞生且唇齿相依,没有前者的保驾护航后者就无法有效执行。里甲制度规定一里共有110户,其中缴纳人头税(丁粮)最多的10户担任「 ”里长”,其他100户则为「 ”甲首”。而这110户以外的人则要区分为承担差役的「 ”带管户”和不承担差役的「 ”畸零户”。这10名里长按照先后顺序,以10年为一个周期,带领10名甲首轮流承担差役。而且里甲中的民户必须十分了解本区内的丁口职业,需要相互做担保。 整治通天诡寄的鱼鳞图册 尽管洪武年间,朝廷对户帖和黄册制度执行得相当严格,但俗话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些腰缠万贯的土豪依然有办法浑水摸鱼,规避徭役,比如将自己家的田产记在亲戚或奴仆的名下,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习惯,造成乡里欺骗州县,州县欺骗户部,朝廷把这种行为定性为「 ”通天诡寄”。后来朱元璋想出了一个损招,他鼓励帮助土豪作弊的人家检举揭发,朝廷一旦查实,就将瞒报的田产永久赐予举报人,不过此举并未奏效,瞒报少报的情况依然屡禁不止。鱼鳞图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既然你们执意作弊,那朝廷就大规模丈量土地,详细记载每块土地的面积,土质和所有者,并将其画成图册,由于图册的样子有点像鱼鳞,所以就叫「 ”鱼鳞图册”。这鱼鳞图册的内容十分详实,不但有整块土地的总图,还有分割成小块土地后的分图,几乎把偷税避役门全给关上了。 粮长制度 粮长制度是明廷保证田赋收入稳定的一个重要措施。这里说的田赋是明代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它沿袭了唐宋的两税制,分夏税和秋粮两次缴纳。夏税不能拖延至八月,秋粮不可拖延至明年二月。所缴纳的实物以米麦等粮食为主,丝绢为辅。粮长的主要任务就是向老百姓催收、经收和解运田赋,所以工作是非常辛苦的,他们要负责亲自押运征收上来的粮饷到京师,称为「 ”京运”。或运到地方卫所以供军队所需,称为「 ”对拨”。除此以外,他们还要编制黄册和鱼鳞图册,可以说粮长对大明的赋税徭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明廷给粮长的待遇也是十分优厚的,如果粮长按期押运粮饷到京师,可以获得朱元璋的亲自召见,并得到赏赐,这对他们来说即是莫大的荣耀,又是一笔丰厚的经济收入。有些表现特别优异的粮长甚至可以借此平步青云。《明史-严震直传》就记载了这么个故事,此君本是当地富民被选为粮长,押送万石粮食到了京师,被朱元璋看中,于洪武二十三年受封为通政司参议,后又升迁至工部侍郎,三年后竟然当上了工部尚书。 开垦荒地 在元末农民大起义的战火中建立起来的明王朝面临着一个很棘手的问题,那就是战争导致百姓流离失散,土地荒芜,就算用赤地千里来形容也一点都不夸张。为此朱元璋于1370年下诏,凡是有能力开垦土地的,无论数量多寡,一律免除三年租税,这种鼓励农业发展的经济政策使得农民们的积极性得到显著提高,大量原先荒芜的土地被开垦。当然这过程中也引发了另外一个问题,受到元末农民大起义的影响,原先许多地主带着家眷逃离了自己的故乡,等到明朝建立,天下初定,他们回来后却发现自己原先的土地已经被农民所占据,这就产生了纠纷。对于此类问题明廷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各处人民因战乱遗留下来的田地,如今被他人开垦成熟的,归开垦着所有,若原土地所有者回来,官府可以用附近的荒田进行拨付。这条政策等于在国家层面上承认了土地开垦者的所有权,适合当时明朝经济发展的需要。 全民屯田 明王朝是一个农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田地对人民来说是获取生存资源的最主要的途径。因此朝廷几乎实行了「 ”全民屯田”的政策,并分为军屯、民屯和商屯三种。其中军屯是组织最为严密,规模最大的屯田制度。明朝初年,朱元璋为了通过农民战争实现统一地方割据势力的目标,制定了「 ”且战且耕”的策略,士兵屯田的比例是三分守城,七分屯田,每军种田五十亩为一分,有的卫所可能是百亩、七十亩或三十亩不等。另外屯军对明廷也是负有纳税义务的,叫做「 ”屯田籽粒”,但在洪武时期并没有统一的额度标准。 民屯则是由地方官府管理,也叫「 ”移民屯种”,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将犯了罪的人迁徙到需要屯田的地方去「 ”劳动改造”为国家做贡献。如《明史-太祖纪》记载「 ”宥杂犯死罪以下及官犯死罪者,谪凤阳输作屯种赎罪”。另一种情况就是由政府大规模组织从人口密集的地区向人迹罕见的地区迁徙居民进行屯种的方式,并配给耕牛、工具和种子,免除他们三年的租税。比如洪武三年,朱元璋就从江南移民14万户到老家凤阳进行生产建设。 而商屯则是明朝政府为解决边防军粮草问题所设计出来的一种特殊制度。它规定商人要将粮食运送到边防地区的粮仓。作为回报,政府会授予他们贩盐的经营许可证,凭借这张许可证,商人们可以到官家盐场支取一定数量的盐,然后到指定地点进行销售的一种方式。在古代贩盐的利润率是比较高的,所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视贩私盐为犯罪行为,予以打击。通过商屯的方式赋予商人贩盐的权利,对他们来说无疑是极具诱惑力的。 兴修水利,鼓励种植 历史上有所作为的君主几乎都会通过兴修水利,鼓励种植的方法来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条件,朱元璋也不例外。洪武八年,他就任命耿炳文(就是后来在靖难之役中惨败给朱棣的那位老将)疏通泾阳洪渠堰,灌溉泾阳、三原、临潼等五县200余里的田地。《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二十八年,全国共开塘堰四万零九百八十七处,疏通河流四千一百六十二处,修建陂渠堤岸五千余处。而在农作物种植方面,明廷也十分重视麻棉与桑枣、漆树等农作物的栽培。 提高了工匠的地位 明代与元代在经济政策方面有个最大的不同那就是对待工匠的态度上。元朝将手工业工人视为工奴,他们具有明显的奴隶制社会的烙印,即终生依附性。曾混迹于社会底层的朱元璋深知民间疾苦,对工匠给予了优待。根据《明太祖实录》的记载,朱元璋命令工部对于凡是在京城为国家服务的工匠,必须按月给予薪米盐蔬,如果不为国家服务了则停发,但不要为难他们,让其自己去谋生。可以说朱元璋此举不但给予了工匠们渴望已久的自由,更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封建专制时代,这一点还算是比较开明的。 货币政策的悲剧 洪武年间,明朝政府曾经想以纸钞代替金银在全国范围内流通,并且强行推广。朱元璋于1375年正式设立宝钞提举司,下设钞纸、印钞二局和宝钞、行用二库。该机构最初隶属于中书省,中书省被废除后隶属于户部。朝廷规定民间不得以金银交易,必须用纸钞,违令者要被治罪。应该说这本来是一种很好的事情,但以朱元璋为首的统治集团由于经济学知识的匮乏,不按照经济规律办事,肆无忌惮的发行,导致货币快速贬值,光在洪武十八年,明廷发行的大明宝钞9946599锭,再加上当时明朝的造币水平极为粗糙,非常容易被仿制,使得大明宝钞的信用一落千丈。到了洪武末年,大明宝钞早已经名存实亡了。 一家之言 现在我们回过头看大明王朝的这些经济政策,尽管在制度本身上并没有什么创新,但其逻辑之严密,执行之严格堪称历代之最。这些措施为明初经济的快速恢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有些政策在我们现在看来显得保守刻板,但却符合当时新朝初立,百废待兴的国情。洪武元年,朱元璋曾在接见各地州府官员的时候对他们说:「 ”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拔其根。要安养生息之。”这话说的是入木三分,恰当好处,朱元璋出身贫苦人家,从挣扎于社会底层到成就帝业,他十分了解社会各阶层的困苦之处,吸取了过去的教训,殚精竭虑,励精图治,成就了自己的洪武之治。当然我们也没必要神话他,他依然会受到历史局限性的影响,比如在发行大明宝钞这件事上,由于对经济发展的规律缺乏正确的判断,导致货币政策最终宣告失败。不过明初的经济政策总体上说还是功大于过的,洪武年间对于老百姓来说依然是一个相对比较安稳的时代。 参考资料: 《明史》 《明实录》 《明会典》

相关参考

历代王朝皇帝谱系大明王朝皇帝即位顺序和血缘关系图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因太子朱标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

若不是为大明做了几件好事,我都不认你

天顺八年(1464年)二月二十三日,明英宗朱祁镇驾崩,朱元璋打下的大明江山至此已经走过96年历程。明朝这场球赛「”上半场”在经历洪武之治、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后,被明英宗和明代宗这哥俩你来我往这么一折腾

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如何从一个和尚到帝王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字国瑞,明朝的开国皇帝,俗称洪武帝、朱洪武,庙号太祖,其统治时期被称为“洪武之治”。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幼名重八,参加农民起义军后改名元璋。朱元璋出生于

谈谈明初让人叫苦不迭的 ”财务制度”

由于年少时的痛苦经历,朱元璋在建立「”大明集团”并出任首席CEO之后,对于贪官污吏的仇恨已经达到一个峰值,甚至有些心理扭曲。洪武年间所发生的的「”洪武四案”便是以贪污腐败为导火索,朱元璋为「”主谋”的

大明王朝的高考南北榜是怎么来的

明朝洪武三十年殿试开科取士,也就是大明朝的高考。朱元璋以刘三吾、白信蹈为测验官,究竟所录五十一名满是南方人,史称南榜。北方人一名未取,这是以前从未有过如许的事情。于是,会试落选的北方举人是以联名上疏,

大明王朝的高考南北榜是怎么来的

明朝洪武三十年殿试开科取士,也就是大明朝的高考。朱元璋以刘三吾、白信蹈为测验官,究竟所录五十一名满是南方人,史称南榜。北方人一名未取,这是以前从未有过如许的事情。于是,会试落选的北方举人是以联名上疏,

浅谈明朝内阁制度的优缺点,以及其对明朝产生的深远影响

当年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认识到了宰相权力对皇权的影响,于是朱元璋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那就是废除存在两千多年之久的宰相制度,并且在《皇明祖训》中表示子孙后代不可再立宰相。从此皇帝开始兼理相职,相当于大大

大明王朝的“仁宣之治”是怎么回事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仁宣之治”是怎么回事?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明朝,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不过,相对于汉唐盛世时万邦来朝的气魄,明朝似乎是逊色了一些;相对于汉唐开拓的伟业,明

大明王朝為何把幾十萬軍隊留在貴州就地為民

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擊破各路農民起義軍後,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結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統治。新建的大明王朝,實際上控制的國土面積並不是很大,長城以外是蒙古的兀良哈、韃靼、瓦剌三部,

大明王朝為何把幾十萬軍隊留在貴州就地為民

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擊破各路農民起義軍後,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結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統治。新建的大明王朝,實際上控制的國土面積並不是很大,長城以外是蒙古的兀良哈、韃靼、瓦剌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