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硕特部

Posted 和硕

篇首语: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和硕特部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和硕特部

  和硕特,蒙古族中的一个古老而又活跃的部落。在历史的长河中,“和硕特”一词有过不同的音读,不同的译写,也有不同的概念内涵。北魏时期历史学家把这个词音译成”贺术也骨”起,“和硕特”又有“斛薛”、“孤舒”、歌舒、“哥系”、”豁沙忽勒”、“忽沙兀勒”、“火朱勒、“和硕特”、“霍硕特”等十余种不同的音译。其中“贺术也骨”一译出现在《魏书·蠕蠕传》中,该书称:柔然汗国曾将游牧在贝加尔湖南岸的“贺术也骨国“征服。这个称之为“国”的“贺术也骨”应是“和硕特”一名最早的汉文音译。

  “斛薛”、“孤舒”、“歌舒”、“哥系”四名均出现在《新唐书》和《旧唐书》之中。“斛薛”为东突厥汗国下辖的一个部落,“歌舒”是唐代著名将领歌舒瀚所统领的部落。“歌舒”为部落名,“瀚”即“汗”,“首领”或“王”之意。“孤舒”和“哥系”见于《新唐书》、《旧唐书》地理志,是唐朝在新疆和布克赛尔和博尔塔拉一带建立的一个“州”的州名。"孤舒"和“哥系”应是一个词的异写,“和硕”的对音。“孤舒”之“孤”字,似应为“狐”字之讹误。如是,则这个“州"名更加音近于“和硕"。

  “豁沙忽勒"和“忽沙兀勒”、“火朱勒”三种译写均出现于张尔田译拉施特《史集》之中。它们是被作为成吉思汗之弟哈萨尔的属部而记载的。“豁沙忽勒”、“忽沙兀勒”、“火朱勒"均指同一部落。

  “和硕特”之名,古代蒙古族卫拉特史学家认为是明朝时期西蒙古脱欢太师给西走的和硕特部落命的名。清代以来的史学家大都用这一译名来指这一部落康熙之后甚至用“和硕”一词作为赐号,例如“和硕”亲王、“和硕”公主等等。“霍硕特"这一译法仅见于清末阿拉善旗与清朝中央的往来文书之中,不过也极少使用。

  对于“和硕特”一词的蒙古语发音,一方面由于历史时期的不同,另一方面由于地域上的差别,所以其语音相当纷繁。经我们查核,共归纳出HeShoud、HeShi、HeShia、HeShad、HeShüd、Hexilig、qūsiqūl、Hoos、HoSho、Khosunl0种语读方式。

  如果我们把“和硕特"各种不同的汉字音译与蒙古语的词根进行比较和对应,那么,就可以看出,北魏时期的“贺术(也骨)”,隋唐时期的“斛薛”、“哥舒”、“哥系”、“孤舒”,明朝、北元时期的“忽沙(兀勒)”都出自于一个词根。汉文的“和硕”音译完全可以与蒙古语对应。

目录

和硕特含义

  关于“和硕特”一词的含义,研究蒙古学的人士对此问题解释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尚无统一的认同。著者收集到的观点有:

  1、军队番号说。

  这一观点认为“和硕特”一词的含义是“一支特别组成的部队。此一释意的根源来自于成吉思汗给木华黎分配军队时的一项政策。当时成吉思汗要木华黎国王除了已配置的诸“千户”之外,还可以从呼伦贝尔至大兴安岭西麓一带的部落之中“每两人当中挑选出一人”来组成一个战斗部队,以防守蒙古帝国的东方防线。,又.拉施特的《史集》称,成吉思汗在给木华黎分配属民时,命木华黎在部落中“每十人中选出两个人”组成一支部队,总人数为3000。由于这两条史料的原因,人们便将这一支队伍称之为“和硕特”意思是这些人是从“十中选二”或“二人中选一”而来的。《史集》将其写成“豁沙忽勒”这种形式。

  2、“一双”或“一对”说。

  有人认为“和硕特”是“和硕”的复数式,其词根是“和硕”,而“和硕”这个词语在古代蒙古语和古突厥语中是“一双”或“一对”的意思。这个解释在《史集》中也予以采用,对程与上个解释相同。《新唐书》、《旧唐书》把歌舒部落所在地称为“双河都督府”,其用意也在于“一双”、“一对”。

  3、“县"、“旗"、“基层单位”说。

  明清以来,“和硕”一词的含义又延伸为“县”或“旗"。在青海地区的和硕特和其他蒙古人还以“和硕”来称呼游牧行政单位。

  4、“帐幕"、“房子"说。

  这一解释最初来自于蒙古文、汉文对照的《蒙古秘史》。这一著作对文中使用的HeShi一词,汉文音注为“豁室”,意译为“房子"。对文中使用的Hexilig一词汉文音注为“豁失里黑",汉文意译为“帐房”。“豁室”无疑是“和硕”的异译。该作者将和硕意译为房子的根据大约是到了明清时期,蒙古人把汉民所说的房子称为HeShi,而把蒙古人的帐幕称作Hexilig。现代新疆的和硕特人则把Hexilig用来指捆缚帐幕中腰部的一条编织宽带。

  5、“勇士"、“先锋"、“顶尖者”说。

  这一解释来源自两个方面。其一是托忒蒙文的《四卫拉特传》载,在17世纪20年代,卫拉特数与吉尔吉斯人作战,而卫拉特人中的和硕特勇于战斗,搏斗冲杀,让对方胆寒,于是吉尔吉斯人便把这支部队呼之为“和硕"。其二是在卫拉特蒙古的语言中把先锋、冒尖者称为“和硕”。例如他们把移动羊群中奔走在最前面的羊呼之为“和硕"。这表明“和硕”在卫拉特人的语言中是一个形容词,以这个词来给和硕特人群体命名大约是在15世纪之后了。

  6、姓、人名说。

  以“和硕”词作为人的姓或名者最初见于《史集》。该书除了认为“和硕”是由“十中选二”的人组成的一支军队名称之外,又说这支军队以他的将官“豁沙一兀勒”(HOSA一woul)来称呼。

  《华才宗族谱》称巴儿忽巴特尔之子豁里歹二妾所生四子名“豁士惕”,其子孙凭借父名取为姓。很明显的是在蒙古人中确有人以“和硕”或其复数作为姓或名者。所以有人认为和硕特是以人名来用于部落名的。波斯人拉什特记记载了这一观点。而这一说法,其时代当在成吉思汗攻金的时候,应是对“和硕特”一词的各种释意中最为早期的一种。

和硕特文化

  和硕特是卫拉特蒙古的重要一支,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胞弟哈布图.哈撒尔(哈撒尔)的后裔,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和硕特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团结奋斗,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祖国边疆、维护统一、反对分裂、开发建设家园,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的壮丽史诗。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和硕特部的英雄儿女们都表现了无私奉献和大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对明清之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定打下了基础,乃至近代和硕特人游牧于青藏高原、甘肃肃北、新疆博斯腾湖地区,内蒙古阿拉善盟,在俄罗斯和今天的蒙古国也有和硕特的繁衍生息。和硕特人前赴后继,艰苦创业,开发新疆,在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和硕特部的起源与演变

  和硕特蒙古的祖先在蒙古高原北部及贝加尔湖西南、我国北方额尔古纳河下游和海拉尔河下游呼伦贝尔及科尔沁草原等广大的森林地带,同蒙古部落一起游牧生活。据我们考究和硕特部落起码有两千年的历史,其历史大概可划分为如下四个时期,即:1.起源与演变(公元5-15世纪初)。2.西迁加入卫拉特蒙古和强大盛兴(15世纪初-17世纪初30年代)。3.大迁移与分布各地区(17世纪30年代中叶-1949年)。4.翻身解放与大发展(1949-至今)。现在,和硕特蒙古主要分布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甘肃、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地区及蒙古西部科布多省,俄罗斯联邦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伏尔加河流域)等地区。

和硕特蒙古西迁加入卫拉特联盟

  公元15世纪初,和硕特蒙古西迁进入新疆,加入卫拉特蒙古联盟,一直到公元17世纪中叶游牧在乌鲁木齐一带。和硕特加入卫拉特,是卫拉特史上的一件大事,其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和硕特贵族取代绰罗斯氏的统治地位,始称“卫拉特汗”,和硕特部已势冠四卫拉特部。由于和硕特部为成吉思汗的直系血统,在四部中地位最高。自从它的创建人博贝买尔孜到鄂车尔图汗,前后经四代约100多年,博尔济吉特氏贵族和硕特首领一直担任“丘尔干”的“达尔加”(即盟主),统处四大部落事务。无论是政治史、文化史、军事史,尤其是青藏高原统一于祖国大家庭的历史,如果没有和硕特蒙古族,那都将失去它应有的光辉。当时,和硕特部落的游牧地推进到北自额尔齐斯河中亚古斯河、巴尔咯什湖东岸,南到塔拉斯、楚河一带,东部则与哈密为邻。

和硕特部的大迁移

大小金川之役

  由于历史原因,17世纪30年代和硕特部落的部分民众东迁进入青海,部分民众西迁进入伏尔加河流域。

历史事件

  在和硕特蒙古历史上,前后发生过好几次历史事件,在这里只选用了如下两个重大的历史事件。

和硕特蒙古进入青藏高原

  17世纪30年代和硕特部落首领顾实汗率领卫拉特联军,由今新疆地区攻取青海,继而统一青海高原,建立了和硕特汗廷,汗庭统治青藏高原长达80余年,时间上与清崇德、顺治、康熙三朝(1636-1722年)大体相当,由于和硕特汗廷的建立,青海至今成为卫拉特蒙古聚居区之一,对蒙藏社会政治、军事、宗教文化诸方面都有重要影响,这是卫拉特历史上重要的一页。  和硕特蒙古势力从进入青海到最后在西藏的结束,经历了顾实汗、达延额齐尔汗、达赖汗、拉藏汗四代人的经营。和硕特蒙古进入青海,统治青藏高原,这在青藏地区的历史上都是一件大事,它改变了原来属于青海一带的蒙古各部纷争的局面,统一了对青海地区的统治,而且也使蒙藏两在民族间发生了密切的关系,因此,和硕特蒙古进入青藏高原,其地位和作用应给予正确的评价。

和硕特西迁与东归

  据历史记载,和硕特蒙古大体分为四次(1628年、1663年、1669年、1676年)西迁,他们在伏尔加河流域联合土尔扈特和杜尔伯特的一部分,驻牧的140余年间,与沙皇俄国进行过控制反控制、奴役反奴役的激烈斗争,始终保持了自己的政治独立性,无时不念记自己的祖国。为了民族生存,乾隆三十五年冬(1771年)公历1月5日,土尔扈特部、和硕特部的英雄儿女们,举行反抗俄国压迫的武装起义,他们历经千辛万苦,牺牲了一半以上的人民,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是一部永远值得我们歌颂的英雄史诗,正如英国人德昆西所描述的:“从最早的历史记录以来,没有一个伟大的事业能象上个世纪后半期一个鞑靼民族踏越亚洲无垠的草原向东迁移那样轰动于世,和那样激动人心的了。”所以东归题材长期以来已成为蒙古史研究的热点课题。

  东归的和硕特大小首领共24名,其中为维护祖国统一、立下了战功的九名,他们是:根敦诺尔布、恭格、雅兰丕尔、诺海、博克班、蒙衮、巴雅尔拉湖、业林、腾特克等,我们不仅永远敬仰英雄渥巴西、恭格、雅兰丕尔等英雄们,同样也向为我们祖国立下不朽功绩的土尔扈特、和硕特英雄的子孙们致以崇高敬意。

历史人物

  和硕特历史上,曾涌现出许多在军事上、政治上、文化上卓有建树的著名人物。据历史记载,和硕特是蒙古博尔济吉忒氏族中、叫做贺术也骨部,此部就是现在的和硕特部落的祖先,当时,部族头目叫那仁达来可汗。当时,贺术也骨部族游牧在贝加尔湖西南的西角地带。到公元13世纪,演变成成吉思汗的二弟哈布图.哈撒尔的后裔。

和硕特部的祖先

  哈布图.哈撒尔(1164-1226年) 和硕特部落的祖先哈布图.哈撒尔名木赤,孛尔只斤氏乞颜部人,生于1164年(甲申年),是也速该巴图尔之正宫诃颜化夫人所生的次子。

  拉施德所著《史集》中载说“哈撒尔”为猛兽之意,因哈布图.哈撒尔十分勇猛而得此名,他从少年时期即能骑善射,因此亦称其为哈布图(神射).哈撒尔。他从少年时代起就跟随成吉思汗打天下,为蒙古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蒙古帝国的建立立下了不朽功勋。哈布图.哈撒尔是蒙古族历史上值得纪念的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以自己的神威统一了蒙古族各部落,创建了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帝国,在这过程中,哈布图.哈撒尔是其最可靠的亲人和最强悍的斗士,哈布图.哈撒尔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在危险时刻不止一次地挽救成吉思汗,建立了不朽功勋。成吉思汗说:“别勒古台的神力,哈布图.哈撒尔的神射,帮助我征服了世界!”诃颜化夫人也评价道:“我哈撒尔有力能射,故射降彼交而出者焉,远射降彼惊走而出者焉!”《黄金史》中说:“圣哈撒尔十五岁时起东征西讨,令诸多部落臣服,讨顽凶、安善良,使诸姓氏部落民众安康平和,为大元之建立始建奇功,其光辉业绩如天高、如地广......”这些评价可与成吉思汗并列之。《水晶注》中也将建立蒙古大帝国的功绩没有简单归结在成吉思汗一人身上,对其弟哈布图.哈撒尔的功绩做了充分的肯定,甚至 将成吉思汗和哈布图.哈撒尔形象地比喻为“并行的两个太阳”。

  和硕特的祖先哈布图.哈撒尔在蒙古帝国建立过程战功显著,概括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丙寅(1206年)袭夏,攻占乌鲁盖;▲丁卯(1207年)杀蔑儿乞惕脱黑脱阿汗,征服蔑儿乞惕部;▲己已(1209年)征服夏国孛安全;▲庚午(1210年)伐灭金,占领城池。

和硕特部杰出的四位名人

  在和硕特历史上贡献最大,国内外影响最深,在我国四位卫拉特人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的有杰出政治家、军事家顾实汗,民族英雄嘎勒丹拜,著名学者扎雅班迪达,东归英雄根敦诺尔布。为此,把他们的历史事迹作全面系统的介绍。

  顾实汗(1582-1656年) 史传为元太袓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图.哈撒尔十九世孙,生于公元1582年,他的祖父博见密尔咱,父亲哈尼诺颜洪果尔相继为蒙古卫拉特部汗(汗,即可汗,蒙古等诸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顾实汗为哈尼诺颜洪果尔第四子,本名图鲁拜琥,西蒙古卫拉特四部之一的和硕特部首领。

  明末率部由乌鲁木齐南徙到青海,顾实汗是当时卫拉特四部联盟的最高领导人“丘尔干”,崇祯15年(1642年)率兵进藏,灭藏巴汗,掌握西藏地方政权,扶持黄教,清顺治10年(1653年)受封为通行文义教慧固始汗,对我国西藏地方和清中央政府的关系起到过一定作用。

  顾实汗一生作了很多事,至少有三件事值得提出并予以肯定,第一,他统一了青藏高原,使明末以来青藏地区的战乱割据状态逐渐走向安定统一,给后来清政府进一步对青藏地区的统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二,伴随着他对青藏与西藏的统一,同时也加强了西北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蒙藏民族的关系,使蒙藏各民族之间的政治、文化、经济的联系更进一步加强,这对青藏地区的发展,无疑有着促进作用。第三,他加强了蒙藏地区与清中央政府的政治联系,特别是他使西藏地方政府在明末清初几十年战乱之后,又和中央政府建立了隶属关系,在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事业中是有历史功绩的。

  清初,我国作为多民族国家,日益走向统一与发展,这是我国历史发展必然趋势,在这一历史进程中,顾实汗不愧为一个有作为的少数民族的政治领袖。他一生的政治生涯,在客观上促进了国家统一,增强了民族间联系,在祖国的多民族国家历史上作出了贡献,这就是顾实汗的历史功绩。

  嘎勒丹拜,1635年出生,是和硕特部人,是当时掌握着四大卫拉特联盟最高权利的鄂齐尔图车臣汗之子,嘎勒丹拜是在四卫拉特中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他为我国各民族反抗压迫与维护民族团结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在我国民族关系史上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当时驻牧在中亚地区的异域游牧种族和部分土匪,当时他们占据着中亚地区的许多商业重镇,这不仅使四卫拉特商路受到某种阻隔,而他们还经常袭挠卫拉特人的牧场和家园。

  1652年他们兵戒相见,17岁的嘎勒丹拜也参与了征讨异域种族和土匪的战斗,在战斗中他表现英勇果敢,取得了辉煌的战绩,保卫了家乡,使部族民众得到安生,因而在卫拉特人中受到广泛赞扬和拥戴。

  1658年正月,布哈拉的军事首领阿卜杜素胡尔趁着卫拉特人过春节,带领三万八千军队进攻塔拉斯河上游的谷地,当时守卫这里的嘎勒丹拜动员附近的卫拉特、和硕特、及杜尔伯特青年约三千余人迎战,将盘踞在塔拉斯河上游河谷的敌人击溃,并将其首领阿朴杜素胡尔杀死,敌军中由萨嘎胡吉雅带领根敦诺尔布的三百人的一支队伍投降,嘎勒丹拜将他 们递解到乌兹别克边境一带遣散。

  卫拉特蒙古诸部虽然经过1640年的会议,但各部首领之间的矛盾、冲突,仍时有发生,嘎勒丹拜直接参与调解的重大冲突有两次,一次是巴图尔晖台吉与昆都仑乌巴什之间的武装冲突,另一次是鄂齐尔图汗.僧格与阿巴赖的战争,1657年,双方军队集结于额莫勒河畔,准备大动干戈,可是这时交战一方鄂齐尔图车臣汗和另一方阿巴赖台吉,其双方之子嘎勒丹拜和察罕却考虑到过去的友情,采取了与其父辈截然相反的态度,他们在战场上不是投入战斗,而是相互对弈象棋,这样使双方未能发生真正的战斗,平息了几次流血战争,因此,嘎勒丹拜是一位打击外来侵略者,维护四卫拉特内部团结,做出重大贡献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不愧为蒙古族杰出的民族英雄。

  根敦诺尔布,是和硕特部哈尼诺颜洪果的次子,昆都伦乌巴会什的第三子多尔济的后裔,根敦诺尔布东归的和硕特部中爵位最高,人口最多,其次,雅兰丕勒爵位高,和硕特部有名的台吉根敦诺尔布完成东归的历史使命之后,乾隆三十六年八月在新疆额琳哈毕尔嘎病故,恭格是根敦诺尔布亲弟,当年根敦诺尔布之子特讷克年幼,因根敦诺尔布的土谢贝勒爵位,由其弟恭格承袭,土谢图尔贝勒爵位是巴图巴特启勒图和硕特部最高爵位,根敦诺尔布病故后,其弟恭格承袭和硕特部最高爵位,负责扎萨克事务。

  和硕特台吉根敦诺尔布在伏尔加河时,原有村俗为1000余户,5000余口,回归渡过伊犁河者,计有762户,3158口,东归和硕特部全部人口的一半以上都是根敦诺尔布的村俗,他在伏尔加河时就人口多,爵位高,(在《满文土尔扈特档案译编》一书中记载:和硕特台吉根敦诺尔布村俗原为一千余户,五千余口,按村俗之数,虽够封郡王,但其身已殁。)当年根敦诺尔布不病逝,应当封为郡王。

  根敦诺尔布是和硕特部东归的倡导者、策划者和主要的领导者,在《满文土尔扈特档案译编》中记载(渥巴西、萧伯克多尔齐、巴木巴尔、根敦诺尔布、雅兰丕勒、罗布藏丹增等,八九年前,共同商议,始有役城大国之意。)这里可以看出,根敦诺尔布等西迁以后,更加眷念祖国,思念亲人,曾多次商议万里东归,均因连年战火,归途受阻,未能实现其宏伟计划,最后共同的努力,1771年1月,终于实现了和硕特人回归祖国的梦想,和硕特台吉根敦诺尔布在和硕特东归起义中,做出了自己应有贡献,他是一位爱国主义英雄。

  扎雅班迪达(1599-1662年),生于和硕特部落热青鄂特克,孔贵扎雅齐子巴布汗的第五子,后被拜巴嘎斯汗收为养子,日后成僧,由于他对社会发展,特别是对蒙古语言文化的发展贡献颇大,后人尊称其为扎雅.班迪达或同仁江布扎雅.班迪达。 

  他是一位卓有建树的伟大学者、黄教活动家、政治活动家、著名的语言学家、文学家、翻译家,17岁受戒于查干诺罕呼图格图,成了西藏喇嘛的沙弥。于是1617年前往西藏,他在西藏22年,由于语言犀利,深遂“王明”,特别是哲学,“不失一言,众皆服之”,使名气远扬,获得“同仁江布”学位。

  扎雅班迪达是著名的卫拉特蒙古学者,是托忒蒙古文字的创始人,有大量著作留传于后人,扎雅班迪达不仅致力于在卫拉特黄教的传播和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的作用。而且他一生中奔波于蒙古族各部,利用自己的影响,积极参与卫拉特的政治事务,在调解蒙古各部关系、促进卫拉特蒙古内部团结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1640年,在卫拉特四部落的聚会上,参与制定《卫拉特法典》,其中佛教律条部分由他撰写,他于1644年即着手翻译著名藏文《玛尼全集》(又名《玛尼噶奔》、《十万宝颂》),1646年在回鹘式蒙文的基础上,创造了托忒文,又称卫拉特文,奠定了卫拉特书面语言,这些著作大多为宗教书籍,也有一部分是伦理、历史、文学、语文学、医学等著作。

  扎雅班迪达一生有托忒文著述424种,420多万字,译著1200万字,有藏文转译托忒文,胡都木蒙文转译托忒文等,他还用托忒文记录了《西游记》、卫拉特蒙古著名史诗《江格尔》,他的不少著作流传至今,有的流传到美国、英国、俄国、日本、瑞典等国,在卫拉特和整个中亚蒙古地区,传播推广了古印度文化、西藏文化,将蒙古民族文化提高并推入世界文化巨流中。

  综观扎雅班迪达的一生,他不仅是一位热心宏扬宗教的佛教家和对本民族文化作出贡献的学者,而且是活跃于十七世纪中叶卫拉特蒙古历史舞台上的一位政治活动家。

“和硕特部393295” 9

相关参考

土尔扈特部东归

考研逃犯古代玄武门秦王春秋司马相如卓文君韩信经典

阻拦土尔扈特部东归最卖命的,为何不是沙俄,而是哈萨克呢

自明末清初,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的土尔扈特部,在首领和鄂尔勒克的率领下到达伏尔加河流域之后,经过数十年的休养生息,在水草丰美、资源丰富的伏尔加河流域,土尔扈特部迅速恢复元气并发展壮大,建立起了强盛一时的

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1771年)

明末清初,蒙古族分成漠南、漠北和漠西3部分,漠南蒙古分布于今内蒙古,漠北蒙古分布于漠南蒙占以北,漠西蒙古分布于阿尔泰山以西、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天山以北及青海的部分地区。他们先后臣服清朝。土尔扈特是漠

英雄萬里來歸,乾隆怒斥沙俄——記土爾扈特部東歸歷程

乾隆三十七年(1772),乾隆帝在上諭中說了一句十分硬氣的話:「”或以兵戎,或守和好,我天朝惟視爾之自取而已”。翻譯成白話文的意思就是:隨便是打是和,盡管放馬過來,我大清悉聽尊便。這句話是乾隆帝對俄國

英雄萬里來歸,乾隆怒斥沙俄——記土爾扈特部東歸歷程

乾隆三十七年(1772),乾隆帝在上諭中說了一句十分硬氣的話:「”或以兵戎,或守和好,我天朝惟視爾之自取而已”。翻譯成白話文的意思就是:隨便是打是和,盡管放馬過來,我大清悉聽尊便。這句話是乾隆帝對俄國

此地有26万人,其中有17万人回到中国,9万人成该国主体居民

明末清初的时候,卫拉特蒙古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熟悉历史的人,对准葛尔和土尔扈特两大部落不陌生。清朝出面,其中的准葛尔部强大起来,和清朝形成对峙的状态,而土尔扈特部不

渥巴锡

  渥巴锡(1743~1774),中国清代厄鲁特蒙古诸部中土尔扈特部首领。土尔扈特部自17世纪30年代迁至伏尔加河(今俄罗斯境内)下游以后,不断遭受沙皇俄国的政治压迫与经济掠夺。乾隆二十六年(1761

和硕敦恪公主简介 和硕敦恪公主是怎么死的

  和硕敦恪公主是与敬敏皇贵妃章佳氏的女儿,怡亲王、和硕温恪公主的同母妹妹,下嫁博尔济吉特台吉多尔济,次年病逝,年仅19岁。  和硕敦恪公主简介  和硕敦恪公主(1691—1709),清康熙帝第十五女

和硕公主资料,历史上的寿禧和硕公主真的喜欢太监吗

和硕公主资料历史上的寿禧和硕公主真的喜欢太监吗?  电视剧《大太监》里的寿禧和硕公主是道光皇帝的第八女,历史上也却有此人。只是在电视剧的寿禧和硕公主喜欢太监姚双喜。那么历史上的寿禧和硕公主真的喜欢太监

悲壮的东归英雄传

土尔扈特部:源出克烈惕部,其历史可上溯到八九世纪的九姓鞑靼。土尔扈特部始祖为翁罕。12世纪后半叶,翁罕为克烈惕部首领,其时人口众多,兵强马壮,在蒙古诸部中被尊称为「也可汗」,而此时的铁木真,童年丧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