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

Posted 郡县

篇首语:人的知识愈广,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顾炎武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顾炎武

顾炎武

  顾炎武(汉语拼音:Gu Yanwu;1613~1682),明末清初经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苏州府昆山(今属江苏)亭林镇人。初名绛,字忠清,清兵南下时改名炎武,字宁人,曾自署蒋山傭,世称亭林先生。19岁参加“复社”,遂放弃科举而专务经世致用之学。清兵南下时,曾参加昆山、苏州两次武装抗清斗争。抗清失败后,怀着国破家亡之痛,奔走于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等地,结交联络各地抗清复明志士,踏查中原地理形势,以图抗清复明大业。

  康熙七年(1668),为山东“黄培诗案”株连入狱,后经友人营救获释。其后清廷多次诱他参加纂修《明史》,均严词相拒。晚年定居陕西华阴,终老于山西曲沃。

  顾炎武著述颇丰,主要有《日知录》、《日知录之余》、《左传杜解补正》、《九经误字》、《石经考》、《求古录》、《天下郡国利病书》、《五经同异》及《亭林文集》、《亭林诗集》、《亭林余集》、《明季实录》等。《日知录》是他的代表作。

李之藻

  顾炎武学问渊博,深通经史百家,尤精于音韵训诂之学。注重现实社会民生,特别是在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等方面多有著述。他研究经学,反对空谈,注重据实证考,详核名实,辨别源流。晚年治经尤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

  顾炎武主张“气物”论,他认为“盈天地者,皆气也”,“气聚而有体,谓之物,散而无形,谓之变”,“聚以气聚,散以气散”。在道器关系上他主张“非器则道无所寓”,实存的是器,道寓于器之中。

  顾炎武提出“经学即理学”的著名命题,认为别无所谓理学。“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他以明心见性等学说为空言、清谈,力倡“经世致用”,主张实用实功。顾炎武阐发了圣人之道在于“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观点,提出圣人之道在于“博学有行”。自一身而至于天下国家都是当学之事,而耻者不在于恶衣恶食,而在于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提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离开“行己有耻”之本,而讲空虚之学,只能是口说圣人之学实际是离圣人之道愈来愈远。

  顾炎武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演进是有其必然性的。自汉以来,大多以为秦亡原因是废分封,立郡县,顾炎武则认为秦“不封建亡,封建亦亡”,因为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法则。分封与郡县都只适用于特定的历史阶段,二者都被历史淘汰的原因是“专”,分封制是由于封国专权,郡县制是君主专权,其根本的解决之策在于还政于民,兴民之利。顾炎武反对君主专权,主张“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他认为君主不是绝世之贵,而是天下的一个职分,不可妄自尊大,高高在上。君主的奉禄是完成自己职分的报酬,不可厚取民脂民膏而贪赃自享。顾炎武反对专制主义的法制,他认为集权使“法令日繁,治具日密”。专制主义的法制带来的后果是吏胥巧诈之徒“以法为市”,勒索民财,挟掣官府,则苛政如虎。他认为“徒法无用”,强调只有“正人心,厚风俗”,才是治天下的根本,这说明了其关于法制与道德关系的思考。在这个意义上,他提出“法古用夏”、“则古称先”的主张,他希冀民本、德政、法制相一致的理想社会。

参考条目

“顾炎武475242” 31

相关参考

顾炎武的学术思想

,,  顾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人,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本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

一篇文章让你全面了解顾炎武

第一节早岁行记>  顾炎武,名绛,一度更名继绅,字忠清,一字宁人。明亡后,改名炎武,以表示对南宋爱国志士王炎午的仰慕。在流亡生活中,曾使用过蒋山佣、顾圭年的名字,学者称为亭林先生。他是江苏昆山人,生于

大思想家顾炎武师承何人,其学问是自学的吗

每当想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名言,就想起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的顾炎武。顾炎武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是著名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他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小学、金石考古、

257 顾炎武著书立说

目从平定三藩之乱以后,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稳定下来了。但是,还有一点叫康熙帝不大放心,这就是怕有些明朝留下来的文人心里不服。于是,他采用一个办法开“博学鸿词科”,命令各地官员和朝廷大臣,把有学问的文人推

顾炎武因恶仆背叛背井离乡 家产被洗劫一空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自古以来便存在“恶奴欺主、强仆犯上”的事,清朝顺治年间,在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大儒顾炎武家也出了一名类似于“何天带”的仆人,给他带来许多麻烦与痛苦,导致他被迫背井离

康熙是如何对付明朝遗民顾炎武的

明万历四十一年,江东顾氏家族的顾同应夫人何氏生下一个孩子,取名顾绛。江东顾氏是当地世族,文风极盛。晚明时,文人结社风气盛行,顾绛也加入「”复社”,主张兴复古学,痛斥八股,认为八股对文化的摧残不亚于焚书

“黄培诗案”牵连到了大思想家顾炎武,惊动了康熙皇帝,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季我努学社整理出版中国近代史料,传播历史知识有清一代发生过不少大案要案,其中“文字狱”这个类别尤为引人注目,“黄培诗案”即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性案件,案情曲折复杂,最后甚至牵连到了大思想家顾炎武,惊动了康

明朝官员的工资真的很低吗

本文原载于《百家讲坛》红版,2009年第9期,原题为:“年薪32万元:明朝官员的工资真的很低吗?”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曾经感叹“自古百官俸禄之薄,未有如此者”。顾炎武的这一观点影响很大,后世几乎

清代杰出的思想家和著名的诗人

>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名绛,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杰出的思想家和著名的诗人。少年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后,参加昆山、嘉定一带人民的抗清斗争。入清不仕。治经重考

融合碑帖,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拙巧无痕

顾炎武(1613年―1682年),姑苏府昆山人,有名思惟家、史学家、说话学家、书法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在书法上,顾炎武是董其昌的入室学生,走董派路线。其书法融合了碑本,笔致秀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