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
Posted 史学
篇首语: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黄宗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黄宗羲
黄宗羲黄宗羲(汉语拼音:Huang Zongxi;1610~1695),明清之际思想家、哲学家。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他为梨洲先生。浙江余姚黄竹浦人。父黄尊素为东林党人,在与魏忠贤阉党的斗争中死于诏狱。他19岁入京为父讼冤,以铁椎击伤仇人。后阉党余孽图谋再起,宗羲与复社领袖顾杲为首签署《南都防乱揭》,揭露阮大铖等人的罪行。清兵入关后,阮大铖等在南京拥福王监国,对复社进行镇压,宗羲被捕。清兵攻陷南京,宗羲逃回家乡,成立“黄氏世忠营”,武装抗清。失败后,隐居著述,辗转讲学,屡拒清廷征召。
黄宗羲博览经史,对天文、算学、地理、音律、诸子百家及释道之书均有研究,尤长于史学,开创可以上溯到吕祖谦的浙东史学派,开清代史学研究新风。他强调经世致用,多读书以明事理之变化,主张以经术治世,籍史应务。
顾炎武黄宗羲师事刘宗周,哲学上沿着批判程朱学派、修正阳明学派的路子,创立了“理气心性”相统一的世界观和以“一本万殊”为指导、以“会众合一”为方法的哲学史观。他反对“理先气后”说,认为宇宙间只有“一气充周”,“理为气之理”,理只是气的充周流转之“序”;他也不赞同陆王学派的“心即理”观点,指出“心即气也”,心也是“一气充周”,不过是“气”的精灵处,具有主动性的特点;主张“在天为气者,在人为心,在天为理者,在人为性”。他又说:“我与天地万物一气流通,无有隔碍,故人心之理即天地万物之理”,从这一意义上讲,“盈天地皆心”,故“穷理者,穷此心之万殊,非穷万物之万殊也”。表明其固守心性之学的局限性。他反对悬空想象良知本体,“圣人教人,只是一个行”;重视修养,“心无本体,工夫所至,即其本体”。在历史观上,强调道德意识尤其是统治者思想动机的作用,又主张“从民生起见”。在哲学史研究上,他提倡学贵创新,保存一偏之见甚至相反之论,网罗了广泛史料而又纂要钩玄,通过辨别异同,揭示各家宗旨,达到分源别派、清理学脉的目的,具有一定的方法论意义。
黄宗羲从多方面总结了明亡的历史教训,提出一系列有关学术、政治、经济、法律、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主张。他揭露君主专制,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批评君臣之间的奴仆关系,认为君臣应“为万民”,而不在“为一姓”;主张恢复“天下之法”,废除“一家之法”。他提出了近似议会的以学校为议政机构的设想,一切大政方针应由学校来决定,“公其是非于学校”,而不是“天子”一个人说了算。他还明确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这些启蒙思想在中国近代初期民主运动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黄宗羲一生著作70余种,1,000余卷,重要的有《明夷待访录》、《孟子师说》、《易学象数论》、《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南雷文定》、《南雷文案》、《南雷文约》等。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点校本《黄宗羲全集》。
“黄宗羲475240” 27相关参考
生活在明清之际的黄宗羲,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文人、学者、思想家。种种内忧外患,让他的一生历尽劫难,在百折不挠、颠沛坎坷之后,终于成长为一代大师。生活在明清之际的黄宗羲,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文人、学者、思想...
黄宗羲是中国历史上的伟人之一,伟人大多出生于动荡的时代,黄宗羲就是在这样的年代里成长为一代思想大家。晚年的黄宗羲提出裸葬自己引起了家人的不解,但黄宗羲最后还是以裸葬入土,那黄宗羲为何坚持要裸葬自己呢?
作为中国思想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黄宗羲最有价值也是在历史上最有光彩、影响最大的是其政治思想,而最集中、最精彩地体现其政治思想的著作是《留书》和《明夷待访录》,这两部书,是黄宗羲强烈的反清民族主义
黄宗羲从解说阳明学中提炼出来的“圣人教人只是一个行”、“致字即是行字”、“必以力行为功夫”的哲学思想,虽对王阳明“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说而言,不免有转移学说重点之嫌,但十分契合其师刘宗周“良知为
忠臣
本站网: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逃不掉的黄宗羲定律,赋税改革只会越改越重”的详细内容,方便你详细了解!黄宗羲是著名的明清三大思想家之一,他对于历代的税法改革总结出了“积累莫返之害”,也就是如今我们所说的黄
生活在明清之际的黄宗羲,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文人、学者、思想家。文人学者有很多,但能称得上“伟大”的,少之又少。由于家世的关系,黄宗羲很早就开始卷入晚明残酷的政治斗争之中,他是在血海深仇中成长起来的。中...
黄宗羲的科学思想与其科学著作一样,都是中国科学史上一笔值得珍视的精神财富,他的科学思想中最精彩也最值得重视的创见与特色,我认为有如下三点:>> 一是提出了“会通归一”的兼容多元思想主张,在如何对
第一节从少年“党人”到“蕺山”门徒> 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学者尊其为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他是明末清初一位杰出的政治思想理论家,又是一位成就卓著的文学家、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他在前期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