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
Posted 章太炎
篇首语:没有知识就不可能对生活作出正确的解释。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章太炎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章太炎
(章炳麟)章太炎(汉语拼音:Zhang Taiyan,1869~1936),中国民主革命思想家,学者。即章炳麟。又名绛,字枚叔,号太炎。浙江余杭人。早年从朴学大师俞樾受业。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投身变法运动,参加强学会,任《时务报》撰述。政治思想倾向改良主义。他不同意康有为神化孔子,再加上在学术上他是古文经学派,康有为、梁启超是今文经学派,不久即分道扬镳。戊戌政变后,章太炎遭通缉,避地台湾,任《台北日报》记者。1899年春,他把自己有关经学、史学、哲学、文学和音韵等方面的散论辑成 《訄书》。同年夏,东渡日本,结识孙中山。1900年7月,在上海参加唐才常发起的张园国会,因反对既排满又勤王的宗旨,脱离改良派,走上推翻清王朝的革命道路。1902年再次逃亡日本,与孙中山正式结交。为了宣传排满思想,和秦力山等人在东京发起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1903年3月,重至上海,任教于蔡元培创办的爱国学社。6月在《苏报》上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直斥光绪皇帝为“载湉小丑 ,未辨菽麦”,对革命则大加赞颂,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同改良派的大论战拉开了序幕。清统治者和上海租界的工部局相勾结,查封《苏报》,逮捕章太炎,判其监禁3年(见《苏报》案)。1904年与狱外蔡元培等人联络,鲁迅发起光复会。1906年刑满出狱,由孙中山派人接到日本东京,加入同盟会,任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主编。1908年,《民报》被日本政府查禁,乃专事讲学和著书。后因不同意孙中山的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与孙中山分裂。1910年他和陶成章在东京重组光复会,并担任会长,从此和同盟会脱离关系。武昌起义后归国,与黎元洪及立宪官僚广通声气,鼓吹革命军起,革命党消,要求解散同盟会,并组织中华民国联合会,出任会长。1912年,中华民国联合会改为统一党,任理事。先后被袁世凯任命为总统府高等顾问、东三省筹边使。刺杀宋教仁的案件发生后,宣布辞职,参与筹划讨袁。从1913年8月起,被袁软禁在北京。1917年7月随孙中山南下护法,任护法军政府秘书长。旋因护法军内部矛盾重重,失去信心,于1918年10月退隐上海,后迁苏州设国学讲习所。其思想日趋保守,反对新文化运动,反对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九一八事变后,他主张坚决抵抗日本侵略,强烈反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章太炎著述甚丰,被尊为经学大师,著作辑为《章太炎全集》。1936年6月14日卒于苏州。
“章太炎475273” 23相关参考
陈永忠著邹容写完《革命军》后,就拿给章太炎看。章太炎越读越兴奋,激动地说:“我的反清文章,阅读和理解的人都不太多,大约是因为我的文字太艰深了。邹小弟写得这样通俗易懂,激动人心,真是好文章。”章太炎立即
副标题:章太炎与中国传统思想的更生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版次:2019年字数:230千字关于如何读历史,晚年章太炎如是说章太炎晚年表彰王学、提倡读经,所侧重者,多为「”修己”之道,鲜有涉及「”治人”之方。
稍有近代史知识的人都知道,二次革命失败之后,章太炎被袁世凯囚禁了。这件事,在历史上,既算是章太炎反袁的光荣,也算是袁世凯虐待党人的暴行。不过,章太炎的这份光荣,实际上却是他自己找上门去,从袁世凯手里逼
国学大师章太炎堪称一代名士,他学问渊博、性情怪异,常有非常之举,因而一生留下了数不清的逸闻趣事。章太炎的名声很大,常有慕名者前来听其讲学,但大多失望而归。原因是章太炎口齿不清,讲话漫无层次。“九一八”...
有人说,鲁迅非常能骂人,那是因为他不知道章太炎!章太炎,国学大师!本来搞国学的,应该是温润尔雅,章太炎先生反其道而行之,一副「”狂生”的形象。狂魔从袁世凯到国父孙先生,都被章太炎骂的狗血喷头!袁世凯知
那是1913年8月,从东北筹边使署御任的章太炎来京。“时危挺剑入长安,流血先争五步看。”看清了袁世凯真实面目的章太炎正准备对袁世凯展开口诛笔伐时,听到风声的袁世凯抢先下手,把章太炎软禁在北京,限制了章
...沪上专访了黎元洪的长子黎绍基,他给我讲述了黎元洪与章太炎的一段患难情——那是1913年8月,从东北筹边使署御任的章太炎来京。“时危挺剑入长安,流血先争五步看。”看清了袁世凯真实面目的章太炎正准备对袁世凯展开...
...沪上专访了黎元洪的长子黎绍基,他给我讲述了黎元洪与章太炎的一段患难情——那是1913年8月,从东北筹边使署御任的章太炎来京。“时危挺剑入长安,流血先争五步看。”看清了袁世凯真实面目的章太炎正准备对袁世凯展开...
章太炎先生是清末民初的国学大师,这位学界泰斗,在小事上却常犯糊涂。太炎先生喜欢研究古字,十分入迷,她的三个千金全用古字命名,名字都是四叠字,分别是四个(音lǐ)、四个又(音zhuó)、四个工(音zh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