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
Posted 汉书
篇首语:好人的天生欲望是知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汉书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汉书
《汉书》书影,汉 班固撰,唐 颜师古注,清同治十二(1873)年岭东使署校刊本《汉书》(汉语拼音:Han Shu;英语:Han Dynasty Historical records),中国纪传体西汉断代史,为“二十四史”之一。共100篇,其中包括纪12篇、表8篇、志10篇、传70篇,后人析为120卷。东汉班固撰。其父班彪撰写《后传》65篇,作为《史记》续篇。班固以此为基础着手撰写《汉书》。班固死后,其妹班昭续补8表,马续补修《天文志》。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该书首创断代为史的编纂方法。同时,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书”改曰“志”;又不用“世家”,载入《史记》“世家”的陈涉、外戚和汉代诸王一律编入“传”内;“列传”简称为“传”。这些体例上的变化,对后来的一些纪传体史书影响很大。同时它是研究西汉历史的重要史籍,就保存西汉历史资料来说,现存的史籍以《汉书》最称完备。
《汉书》第一次创立了《古今人表》和《百官公卿表》。《古今人表》收录人物从传说时代的太昊到秦朝的吴广,区分为9等,加以评价。《百官公卿表》篇幅不多,却比较清楚地反映了当时的职官制度和官僚的变迁。《汉书》的志尤为人们所重视。由《史记》八书演变来的一些志,内容与《史记》也多有不同。在八书内容之外,《汉书》又创立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刑法志》系统地记载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体的律令规定,兼述了古今兵制的沿革。《五行志》专载五行灾异,剔除其中天人感应的迷信色彩,志中保留的有关自然灾害、地震、日月蚀的记载,是研究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地理志》记录了当时的郡国行政区划、历史沿革、户口数字以及各地物产、经济概况、民情风俗。《艺文志》考证了各种学术派别的源流,载录了存世的书籍,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汉书》的志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又在篇目上有所创新,扩大了历史研究领域,因而受到后人的推誉。但由于它喜用古字古训,比较难读,东汉末年,服虔、应劭已开始注音释义。唐颜师古汇集了前人23家的注释,纠谬补阙,完成了《汉书》新注。至清末又有王先谦作《汉书补注》,征引的专著和参订者多达67家。颜、王的注本,是《汉书》旧注的代表作。
《汉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汉书》阅读:gt;gt;gt; 汉书·目录
目录
版本
《汉书》的版本很多,唐朝以前的版本多已佚失。
清朝乾隆年间,武英殿刊印了“殿本”,又称“武英殿本”。
清朝同治年间,清政府又刊印了“局本”。
清朝刊印的“殿本”和“局本”都是《汉书》较好的版本。
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刊印的“百衲本”,系影印北宋时期的“景佑本”而成,其中很少错误,是《汉书》的善本。
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标点铅印本(共十二册),是经过了专家学者的精校,又为之标点,读起来更为方便,是目前的通行本。
体例与篇目
《汉书》的记载,以西汉一朝为主,上起汉高祖元年,下终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体例上全承袭《史记》,只是改“书”为“志”,把“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凡一百篇,共八十余万言到了唐代,颜师古认为《汉书》卷帙繁重,便将篇幅较长者分为上、下卷或上、中、下卷,成为现行本《汉书》一百二十卷。
《汉书》的史料十分丰富翔实,书中所记载的时代与《史记》有交叉,汉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汉历史,两书都有记述。《汉书》的这一部分,多用《史记》旧文,但由于作者思想的差异和材料取舍标准不尽相同,移用时也有增删改动。
汉武帝以后的史事,除吸收了班彪遗书和当时十几家读《史记》书的资料外,还采用了大量的诏令、奏议、诗赋、类似起居注的《汉著记》、天文历法书,以及班氏父子的“耳闻”。不少原始史料,班固都是全文录入书中,因此比《史记》更显得有史料价值。
纪
《汉书》中的“纪”共十二篇,是从汉高祖至平帝的编年大事记。虽写法与《史记》略同,但不称本纪,如《高帝纪》、《武帝纪》及《平帝纪》等。由于《汉书》始记汉高祖立国元年,故将本在《史记》本纪中的人物如项羽等,改置入传中;又由东汉不承认王莽之政权,故将王莽置于传中,贬于传末。
卷一上 高帝纪第一上(汉高祖刘邦)
卷一下 高帝纪第一下(汉高祖刘邦)
卷二 惠帝纪第二(汉惠帝刘盈)
卷三 高后纪第三(汉高后吕雉,汉少帝刘恭,汉少帝刘弘)
卷四 文帝纪第四(汉文帝刘恒)
卷五 景帝纪第五(汉景帝刘启)
卷六 武帝纪第六(汉武帝刘彻)
卷七 昭帝纪第七(汉昭帝刘弗陵)
卷八 宣帝纪第八(汉宣帝刘询)
卷九 元帝纪第九(汉元帝刘奭)
卷十 成帝纪第十(汉成帝刘骜)
卷十一 哀帝纪第十一(汉哀帝刘欣)
卷十二 平帝纪第十二(汉平帝刘衎)
表
《汉书》中的“表”共八篇,多依《史记》旧表而新增汉武帝以后之沿革。前六篇的记载包括汉初同姓诸侯之《诸侯王表》,异姓诸王之《异姓诸侯王表》,高祖至成帝之《功臣年表》等,藉记录统治阶层来达到尊汉的目的。后二篇为《汉书》所增,包括《百官公卿表》和《古今人表》,其中《古今人表》一门,班固把历史的著名人物,以儒家思想为标准,分为四类九等,表列出来;《百官公卿表》则详细介绍了秦汉之官制。
卷十三 异姓诸侯王表第一(刘氏以外诸侯王)
卷十四 诸侯王表第二(刘氏诸侯王)
卷十五上 王子侯表第三上
卷十五下 王子侯表第三下
卷十六 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
卷十七 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第五
卷十八 外戚恩泽侯表第六
卷十九上 百官公卿表第七上
卷十九下 百官公卿表第七下
卷二十 古今人表第八
志
《汉书》中的“志”共分十篇,是专记典章制度的兴废治革。由于《汉书》已用“书”为大题,为免混淆,故改“书”为“志”。
《汉书》十“志”,是在《史记》八“书”的基础上加以发展而成的:并《史记》的“礼书”、“乐书”为“礼乐志”,“律书”、“历书”为“律历志”;改“天官书”为“天文志”,“封禅书”为“郊祀志”,“河渠书”为“沟洫志”,“平准书”为“食货志”。又新增刑法、五行、艺文、地理四志。其中如《地理志》详述战国、秦、汉之领土疆域、建置沿革、封建世系、形势风俗及高门大族与帝王之奢靡等。《五行志》集有关五行灾异之说而编成。但从另一角度看,却保存了大量的自然史资料。《天文志》则保存上古至哀帝元寿年间大量有关星运、日月蚀等天文资料。《刑法志》则概述上古至汉之刑法及点出文、景用刑之重,更指出武帝进用酷吏而导致之恶果。《食货志》则详述上古至汉代之经济发展。《沟洫志》则言上古至汉之水利工程,并言治河之策。各志内容多贯通古今,而不专叙假述西汉一代事迹。
卷二十一上 律历志第一上(邓平的“太初历”)
卷二十一下 律历志第一下(刘歆的“三统历”)
卷二十二 礼乐志第二
卷二十三 刑法志第三
卷二十四上 食货志第四上
卷二十四下 食货志第四下
卷二十五上 郊祀志第五上
卷二十五下 郊祀志第五下
卷二十六 天文志第六
卷二十七上 五行志第七上
卷二十七中上 五行志第七中之上
卷二十七中下 五行志第七中之下
卷二十七下上 五行志第七下之上
卷二十七下下 五行志第七下之下
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
卷二十八下 地理志第八下
卷二十九 沟洫志第九
卷三十 艺文志第十(根据刘向的《别录》、刘歆的《七略》写成)
传
至于《汉书》中的“列传”共七十篇,仍依《史记》之法,以公卿将相为列传,亦以时代之顺序为主,先专传,次类传,再次为边疆各族传和外国传,最后以乱臣贼子王莽传居末,体统分明。至于传的篇名,除诸侯王传外,一律均以姓或姓名标题。《汉书》列传于文学之士的传中,多载其人有关学术、政治的文字,如《贾谊传》载《治安策》;《公孙弘传》载《贤良策》等,此皆《史记》没有收录的。而列传中的类传有《儒林》、《循吏》、《游侠》、《酷吏》等,此外又新增《外戚列传》、《皇后列传》、《宗室列传》,此亦为《史记》所没有的。在四裔方面,有《匈奴》、《西南夷两粤朝鲜》、《西域》等三传。“列传”最后一篇是《叙传》,述其写作动机、编纂、凡例等。又“列传”各篇后均附以“赞”,说明作者对人或事的批评或见解。“列传”以记载西汉一代为主。“列传”各篇后均附以“赞”,即仿《史记》篇末“太史公曰”的体例。此外,又仿“太史公自序”之意,作“叙传”,述其写作动机、编纂、凡例等。
卷三十一 陈胜项籍传第一(陈胜,项籍)
卷三十二 张耳陈馀传第二(张耳,陈余)
卷三十三 魏豹田儋韩王信传第三(魏豹,田儋,韩王信)
卷三十四 韩彭英卢吴传第四(韩信,彭越,黥布,卢绾,吴芮)
卷三十五 荆燕吴传第五(荆王刘贾,燕王刘泽,吴王刘濞)
卷三十六 楚元王传第六(楚元王刘交,刘向,刘歆)
卷三十七 季布栾布田叔传第七(季布,栾布,田叔)
卷三十八 高五王传第八(刘肥,刘如意,刘友,刘恢,刘建)
卷三十九 萧何曹参传第九(萧何,曹参)
卷四十 张陈王周传第十(张良,陈平,王陵,周勃)
卷四十一 樊郦滕灌傅靳周传第十一(樊哙,郦商,夏侯婴,灌婴)
卷四十二 张周赵任申屠传第十二(张苍,周昌,赵尧,任敖,申屠嘉)
卷四十三 郦陆朱刘叔孙传第十三(陆贾,朱建,刘敬,叔孙通)
卷四十四 淮南衡山济北王传第十四(淮南厉王刘长,衡山王刘赐,济北贞王刘勃)
卷四十五 蒯伍江息夫传第十五(蒯通,伍被,江充,息夫躬)
卷四十六 万石卫直周张传第十六(石奋,卫绾,直不疑,周仁,张欧)
卷四十七 文三王传第十七(梁孝王刘武,代孝王刘参,梁怀王刘揖)
卷四十八 贾谊传第十八(贾谊)
卷四十九 爰盎晁错传第十九(袁盎,晁错)
卷五十 张冯汲郑传第二十(张释之,冯唐,汲黯,郑当时)
卷五十一 贾邹枚路传第二十一(贾山,邹阳,枚乘,路温舒)
卷五十二 窦田灌韩传第二十二(窦婴,田蚡,灌夫,韩安国)
史记卷五十三 景十三王传第二十三(临江闵王刘荣,河间献王刘德,临江哀王刘阏,鲁共王刘馀,江都易王刘非,
胶西于王刘端,赵敬肃王刘彭祖,中山靖王刘胜,长沙定王刘发,广川惠王刘越,
胶东康王刘寄,清河哀王刘乘,常山宪王刘舜)
卷五十四 李广苏建传第二十四(李广,苏建)
卷五十五 卫青霍去病传第二十五(卫青,霍去病)
卷五十六 董仲舒传第二十六(董仲舒)
卷五十七上 司马相如传第二十七上(司马相如)
卷五十七下 司马相如传第二十七下(司马相如)
卷五十八 公孙弘卜式儿宽传第二十八(公孙弘,卜式,儿宽)
卷五十九 张汤传第二十九(张汤)
卷六十 杜周传第三十(杜周)
卷六十一 张骞李广利传第三十一(张骞,李广利)
卷六十二 司马迁传第三十二(司马迁)
卷六十三 武五子传第三十三(戻太子刘据)
卷六十四上 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第三十四上(严助,朱买臣,吾丘寿王,主父偃,徐乐,严安,终军,王褒,贾捐之)
卷六十四下 严硃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第三十四下
卷六十五 东方朔传第三十五(东方朔)
卷六十六 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第三十六(公孙贺,刘屈牦,田千秋,王?,杨敞,蔡义,陈万年,郑弘)
卷六十七 杨胡朱梅云传第三十七(杨王孙,胡建,朱云,梅福)
卷六十八 霍光金日磾传第三十八(霍光,金日磾)
卷六十九 赵充国辛庆忌传第三十九(赵充国,辛庆忌)
卷七十 傅常郑甘陈段传第四十(傅介子,常惠,郑吉,甘延寿,陈汤,段会宗)
卷七十一 隽疏于薛平彭传第四十一(隽不疑,疏广,于定国,薛广德,平当,彭宣)
卷七十二 王贡两龚鲍传第四十二(王吉,贡禹,龚胜,龚舍,鲍宣)
卷七十三 韦贤传第四十三(韦贤)
卷七十四 魏相丙吉传第四十四(魏相,丙吉)
卷七十五 眭两夏侯京翼李传第四十五(眭弘,夏侯始昌,夏侯胜,京房,翼奉,李寻)
卷七十六 赵尹韩张两王传第四十六(赵广汉,尹翁归,韩延寿,张敞,王尊,王章)
卷七十七 盖诸葛刘郑孙毋将何传第四十七(盖宽饶,诸葛丰,刘辅,郑崇,孙宝,毋将隆,何并)
卷七十八 萧望之传第四十八(萧望之)
卷七十九 冯奉世传第四十九(冯奉世)
卷八十 宣元六王传第五十(淮阳宪王刘钦,楚孝王刘嚣,东平思王刘宇,中山哀王刘竟,定陶共王刘康,中山孝王刘兴)
卷八十一 匡张孔马传第五十一(匡衡,张禹,孔光,马宫)
卷八十二 王商史丹傅喜传第五十二(王商,史丹,傅喜)
卷八十三 薛宣朱博传第五十三(薛宣,朱博)
卷八十四 翟方进传第五十四(翟方进)
卷八十五 谷永杜邺传第五十五(谷永,杜邺)
卷八十六 何武王嘉师丹传第五十六(何武,王嘉,师丹)
卷八十七上 扬雄传第五十七上(扬雄)
卷八十七下 扬雄传第五十七下(扬雄)
卷八十八 儒林传第五十八
卷八十九 循吏传第五十九
卷九十 酷吏传第六十
卷九十一 货殖传第六十一
卷九十二 游侠传第六十二
卷九十三 佞幸传第六十三
卷九十四上 匈奴传第六十四上(匈奴)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匈奴)
卷九十五 西南夷两粤朝鲜传第六十五(南越,卫氏朝鲜)
卷九十六上 西域传第六十六上(西域)
卷九十六下 西域传第六十六下(西域)
卷九十七上 外戚传第六十七上(外戚)
卷九十七下 外戚传第六十七下(外戚)
卷九十八 元后传第六十八(王政君)
卷九十九上 王莽传第六十九上(王莽)
卷九十九中 王莽传第六十九中(王莽)
卷九十九下 王莽传第六十九下(王莽)
卷一百上 叙传第七十上(班家历史,班固序文)
卷一百下 叙传第七十下(班家历史,班固序文)
作者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东汉历史学家班彪之子,班超之兄,字孟坚,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卒于东汉和帝永元四年,年六十一岁。班固自幼聪敏,“九岁能属文,诵诗赋”,成年后博览群书,“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著有《白虎通德论》六卷,《汉书》一百二十卷,《集》十七卷。
和帝永元元年,班固随从车骑将军窦宪出击匈奴,参预谋议。后因事入狱,永元四年死在狱中。那时《汉书》还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写成,汉和帝叫班固的妹妹班昭补作,马续协助班昭作了《天文志》。班昭是“二十四史”中绝无仅有的女作者。
由于《史记》只写到汉武帝的太初年间,因此,当时有不少人为其编写续篇。据《史通·正义》记载,写过《史记》续篇的人就有刘向、刘歆、冯商、扬雄等十多人,书名仍称《史记》。班固的父亲班彪(公元3年~公元54年)对这些续篇感到很不满意,遂“采其旧事,旁贯异闻”为《史记》“作《后传》六十五篇”。班彪死后,年仅22岁的班固,动手整理父亲的遗稿,决心继承父业,完成这部接续巨作。不料,工作开始几年,有人上书汉明帝,告发班固“私作国史”。班固被捕入狱,书稿也被全部查抄。他的弟弟班超上书汉明帝说明班固修《汉书》的目的是颂扬汉德,让后人了解历史,从中获取教训,并无毁谤朝廷之意。后来无罪开释,汉明帝更给了班家一些钱财,帮助他们写下去。
汉明帝颇赏识班固的才能,召为兰台令史,秩俸为二千石,后转迁为郎。当时兰台令史傅毅是他的同事,二人皆以文闻名,班固与弟班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此即“文人相轻”的典故。班固又奉诏完成其父所著书。
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窦宪率兵伐匈奴,班固随其出征,任中护军,行中郎将事,大破匈奴后,勒石燕然山的铭文,即出自班固手笔。
班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洛阳令种竞被班固的家奴醉骂,怀恨未忘。汉和帝永元四年窦宪失势自杀,班固受牵连而被免官职,种竞利用窦宪事败之机,逮捕班固,日加笞辱。班固死在狱中,年六十一岁。此时所著《汉书》,八“表”及“天文志”均未完成。
班固著《汉书》未完成而卒,汉和帝命其妹班昭就东观藏书阁所存资料,续写班固遗作,然尚未完毕,班昭便卒。同郡的马续是班昭的门生,博览古今,汉和帝召其补成七“表”及“天文志”。
影响
《汉书》开创了断代史体例
《汉书》开创了断代史的叙史方法,体例为后世沿袭。自秦汉以来,均为君主本位政体,本朝人往往不敢直接评论本朝政治,忌讳甚多,而断代史则合乎作者的心理,因为前朝已灭亡,评述前朝政事,危疑较少,较易发挥。故《汉书》一出,此后历朝官修“正史”均以断代为史。
《汉书》继承了纪传体优点,此后正史均沿用纪传体的体例。纪传体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虽然各自独立成篇,但彼此间又互有联系,因此全书可以合成一整体。它既能扼要列举历史发展的大概,又可以详细记述有关的史事。既便于查看个别人物活动的情况,又能顾及典章制度的历史沿革,其优点极多,使纪传体能为后世史家所采用。史学家章学诚曾在《文史通义》中说过:“迁史不可为定法,固因迁之体,而为一成之义例,遂为后世不祧之宗焉。”
《汉书》扩大了历史研究的领域
《汉书》十“志”中,《食货志》为经济制度和社会生产状况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沟洫志》有系统地叙述了秦汉水利建设;《地理志》是中国第一部以疆域政区为主体的地理著作,开创了后代正史地理志及地理学史的研究;《礼乐志》、《郊祀志》、《刑法志》分别记载政治、军事、法律和有关的典章制度;《五行志》、《天文志》和《律历志》,都是研究古代自然科学的宝贵资料。《艺文志》论述古代学术思想的源流派别及是非得失,是一部极珍贵的古代文化史资料。
《汉书》开创了目录学
在《艺文志》中采用了刘歆《七略》的分法,将古代的学术著作区分为六大类三十八小类,加以论述,使人们对各学术流派的演变与发展,有更清楚的了解。加上,又保留了《七略》的大概面貌,成为人们研究上古至西汉末年旳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著作,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图书目录及学术文化史。
《汉书》确立了书志体
十“志”规模宏大,记事丰富,对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都有较详细的记载,特别是有关汉化部分更为详细。书志体始创于《史记》,《汉书》加以发展,后代正史的志,大抵以《汉书》十“志”为依归。书志体也成为后世典章制度史的编著所模仿,如唐朝杜佑所著的《通典》。
相关作品
注补
《汉书注补》(清朝·王先谦)
《汉书》多用古字古义,文字艰深难懂,以至于班固同时代的人,竟必须为《汉书》作音义的注解方可读懂。据《隋书·经籍志》记载,自东汉至南北朝期间,为《汉书》作注的大约就有近20家,而其中以注释音义居多。
关于《汉书》的注本,唐朝以前诸家所注都已失传。清朝的王先谦仿经疏体例注释旧史的代表作《汉书补注》,该书旁采诸家之说,经多年穷究,使疑难不解之处得以通晓,因而至今仍受国内外史学界推崇。这些注释,对于《汉书》中的字音、字义和史实等均有详细考证,为我们阅读《汉书》提供了便利,成为今天使用《汉书》的重要工具。
另外,近人杨树达的《汉书管窥》及《汉书补注补正》,都可以参考阅读。
考订
《汉书新证》(陈直)
《读汉书杂志》(清朝·王念孙),《汉书注校补》(清朝·周寿昌),长于音训和文义。
《汉书疏证》(清朝·沈钦韩), 《汉书辨疑》(清朝·钱大昭),《汉书管见》(清朝·朱一新),《汉书琐言》(清朝·沈家本),精于考证,训诂和校勘也颇有可取。
《汉书窥管》(民国·杨树达),长于训诂校勘。
《汉书新证》(现代·陈直),系统利用居延和敦煌出土的汉简、汉碑、秦汉铜器、漆器等古器物文字,秦汉印玺、封泥和瓦当等文字,以作新证,多所发明。其中对《百官公卿表》的发伏疏证,尤为精当。
此外,金少英的《汉书食货志集释》是研究汉代经济的重要参考书。岑仲勉的《汉书西域传地里校释》则是研讨西域地名沿革的必读书。
清末的王先谦,集六十七家考订之作的精华,撰《汉书补注》。其个人发明虽不多,但综合抉择能力极强,成就斐然,至今无可替代,是阅读《汉书》最基本的参考书。其缺点是对钱大昭、周寿昌等人的观点,采摭均有未备。所以清代学者的考订之书仍不可轻废,而近现代学者的新成果,更需格外重视。
清人有关《汉书》表志的校补之作甚多,成就亦较大。有代表性的佳作多收入《二十五史补编》及《史记汉书诸表订补十种》二书中。其中夏燮的《校书八表》、梁玉绳的《人表考》、杨守敬的《汉书地理志补校》、姚振宗的《汉书艺文志拾补》最为重要。
参见条目
“汉书691819” 26相关参考
《汉书》又称《前汉书》,和《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也是二十四史之一。记录了汉高祖到新朝王莽之间230年的历史,总共80万字。汉书的诞生过程经历了
《后汉书》,为纪传体断代史著作,为二十四史之一。南朝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范晔(398-445年)作。所记史事起自光武帝建武元年(25),终至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凡195年。全书120卷
一、助读资料班固是东汉第一流的文学家和史学家。他所编纂的《汉书》是中国数千年历史长河中不容错过的瑰宝。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的《汉书》,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官修史书的典范。《汉书》是继《史记》之后出现
本站网导读: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图】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后汉书【图】”的详细内容!纪传体史书后汉书,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它的作者范晔更是才华出众,以一家之言深得人心。《史书》《汉书》《三
核心提示:欢迎访问本站网中华上下五千年班固班昭写《汉书》的故事。 公元64年,刘庄诏令班固撰写汉代国史。班固是东汉历史学家。班固出身于有良好家学渊源的史学世家,自幼博学群籍,九流百家著作多有涉猎,学
《汉书》,又称《前汉书》,一百二十卷。其主要记述起于汉高祖元年(前206年),止于王莽地皇四年(23年),囊括了西汉一代(包括短暂的王莽政权)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明正统十四年,英宗朱祁镇亲率五十万大军前去征讨瓦剌,因轻敌战败,突围不成,他下马盘腿而坐,成为了瓦剌的俘虏,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变”。消息传到京城,朝廷一片恐慌,侍讲徐珵提出应当南迁京师,
渭城令胡建,此胡建不是彼福建,生平职级不过县令而已,却被汉书立了的传的少数的几个人之一,有我朝一共之风范。汉朝版图胡建,字子孟,是河东郡人。武帝天汉年间,作为代理军正丞(军法官下面的小吏.),家贫无钱
季我努学社>整理出版中国近代史料,传播历史知识本文作者为季我努学社青年会员李蕾。>《续汉书》是西晋时期的史学家司马彪所著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彪是西晋宗室,出身高贵,但由于后来失去了继承权,便潜心经史
认为最给劲的(历史)书籍、在这里给你分三个阶段喔..~~第一阶段——1·《史记》(含《史记人名索引》)2·《汉书》(含《汉书人名索引》)3·《后汉书》(含《后汉书人名索引》)4·《三国志》(含《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