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

Posted 年表

篇首语:月与灯依在,不见去年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三国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国志

《三国志》书影

  《三国志》(拼音:sān guó zhì),二十四史之一。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历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陈寿曾任职于蜀汉,蜀汉灭亡之后,被征入洛阳,在西晋担任了著作郎的职务。

  陈寿是晋代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只有传,没有纪。

  《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绘制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非常生动。《三国志》最早以《魏志》、《蜀志》、《吴志》三书单独流传,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书已合为一书。

  《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前四史”。

  《三国志》阅读:gt;gt;gt; 三国志·目录

目录

简介

  魏文帝黄初元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20—280年),是中国历史上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时期。《三国志》是记载这六十年历史的比较完整的史书。唐代以前,本以《史记》、《汉书》、《东观记》为“三史”,后来《东观记》失传(现存的《东观汉记》是后人辑佚书),就称《史记》、《汉书》、《后汉书》为“三史”,后人推重陈寿的史学和文笔,于是又加上《三国志》,称为“四史”。

  《三国志》继承《史记》、《汉书》而作,成书远在后汉书以前。司马迁的《史记》是通史体,班固的《汉书》是断代史体,《三国志》把三国分成三书——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在断代史中别创一格。

  陈寿死后约一百三十余年,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至宋文帝元嘉六年(公元四二九)告成。一般注释古书,大都专门注意训诂,裴注的重点则放在事实的增补和考订上,对于原文的音切和解释并不详备。裴注多过陈寿本书数倍,明以前人若王通、刘知几都讥其繁芜,叶适至认为“注之所载,皆寿书之弃余”(文献通考一九一)。清代学者虽然推重裴注,但也有人指责他有的应注而不注,有的不应注而注,引书有改字等等(见赵翼陔余业考六、四库提要四五及卢文弨的批注)。其实这些都是小缺点,并不能因此掩没它的长处。裴注引用的魏、晋人著作,多至二百十种,著录在隋书经籍志中的已经不到四分之三,唐、宋以后就十不存一了。而且裴注所引的材料,都首尾完整,侭管说它“繁芜”,说它“寿之弃余”,单就保存古代资料这一点说,也是值得重视的。

  现在最通行的《三国志》刻本有四种:

  1.百衲本,据宋绍兴、绍熙两种刻本配合影印;

  2.清武英殿刻本,据明北监本校刻(铅印石印各本都据武英殿本翻印);

  3.金陵活字本,据明南监冯梦祯本校印;

  4.江南书局刻本,据毛氏汲古阁本校刻。

  这四种刻本,除百衲本影印外,其余三种虽然在重刻时还不免增加了一些错字,但都经过认真校勘,并改正了原本的不少错误。

政治立场

  陈寿为晋代官员,故而尊被迫禅让给晋的曹魏为正统。

  《魏志》中对魏国皇帝各立了本纪,且还为生前无帝号的曹操写了本纪。而魏国称王、称帝、治丧等相关的文告皆阙,仅引用一篇较短的《汉献帝禅让策文》,其他的只能见于裴注。

  而相反称帝了的刘备,则立篇名为《先主传》,不直称名讳,死时则使用与“崩”字同等地位的“殂”字。而刘备称王、称帝、治丧等相关的文告皆详细记载,可能与故国情愫有关。蜀汉第二任皇帝刘禅,则称《后主传》。

  《吴志》中则称呼吴国皇帝的名讳,如《孙权传》、《孙亮孙休孙皓传》,而现今则称《吴主传》、《三嗣主传》则是后人所改的。孙权宣布称帝,《吴主传》中仅有“南郊即皇帝位”的文句,其登坛告天的文书,传中也没有著录,只出现在裴注之中。

  同时为了尊重晋朝统治者,书中并未为被晋武帝司马炎追谥为帝的祖父司马懿、伯父司马师、父亲司马昭立传记。此外,作者还略去了由于被曹操加上重大罪名而处死的知名人物孔融。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三国志》简介

  《三国志》六十五卷,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寿事迹具晋书本传,松之事迹具宋书本传。凡魏志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吴志二十卷。其书以魏为正统,至习凿齿作汉晋春秋始立异议。自硃子以来,无不是凿齿而非寿。然以理而论,寿之谬万万无辞;以势而论,则凿齿帝汉顺而易,寿欲帝汉逆而难。盖凿齿时晋已南渡,其事有类乎蜀,为偏安者争正统,此孚於当代之论者也。寿则身为晋武之臣,而晋武承魏之统,伪魏是伪晋矣。其能行於当代哉?此犹宋太祖篡立近於魏,而北汉、南唐迹近於蜀,故北宋诸儒皆有所避而不伪魏。高宗以后,偏安江左,近於蜀,而中原魏地全入於金,故南宋诸儒乃纷纷起而帝蜀。此皆当论其世,未可以一格绳也。惟其误沿史记周、秦本纪之例,不讬始於魏文,而讬始曹操,实不及魏书叙记之得体,是则诚可已不已耳。

  宋元嘉中,裴松之受诏为注,所注杂引诸书,亦时下己意。综其大致约有六端:一曰引诸家之论,以辨是非;一曰参诸书之说,以核讹异;一曰传所有之事,详其委曲;一曰传所无之事,补其阙佚;一曰传所有之人,详其生平;一曰传所无之人,附以同类。其中往往嗜奇爱博,颇伤芜杂。如袁绍传中之胡母班,本因为董卓使绍而见,乃注曰“班尝见太山府君及河伯,事在搜神记,语多不载”,斯已赘矣。锺繇传中乃引陆氏异林一条,载繇与鬼妇狎昵事;蒋济传中引列异传一条,载济子死为泰山伍伯,迎孙阿为泰山令事;此类凿空语怪,凡十馀处,悉与本事无关,而深於史法有碍,殊为瑕类。又其初意似亦欲如应劭之注汉书,考究训诂,引证故实。故於魏志武帝纪沮授字则注“沮音菹”,獷平字则引续汉书郡国志注“獷平县名属渔阳”,甬道字则引汉书“高祖二年与楚战筑甬道”,赘旒字则引公羊传,先正字则引文侯之命,释位字则引左传,致届字则引诗,绥爰字、率俾字、昬作字则皆引书,纠虔天刑字则引国语。至蜀志郤正传释诲一篇,句句引古事为注至连数简。又如彭羕传之革不训老,华佗传之旉本似专,秦宓传之棘革异文,少帝纪之叟更异字,亦间有所辨证,其他传文句则不尽然。然如蜀志廖立传首忽注其姓曰补救切,魏志凉茂传中忽引博物记注一繦字之类,亦间有之。盖欲为之而未竟,又惜所已成,不欲删弃,故或详或略,或有或无,亦颇为例不纯。然网罗繁富,凡六朝旧籍今所不传者,尚一一见其厓略。又多首尾完具,不似郦道元水经注、李善文选注皆翦裁割裂之文。故考证之家,取材不竭,转相引据者,反多於陈寿本书焉。

裴松之作注

  东汉以来,受经学简化风气的影响,史学领域中也出现了崇尚简约的潮流。在这个背景下,产生了内容简略的《三国志》。陈寿治学严谨,收集来的材料凡是觉得可疑的,宁肯不用。陈寿死后百余年,三国史料大量出现。《三国志》内容精洁,三书很少重复,然南朝宋文帝认为太过简略,故诏令裴松之作注。松之收集各家史料,“绘事以众色成文,蜜蜂以兼采为味”,弥补《三国志》记载之不足,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将其所用方法,分析为六类:“一是引诸家之论,以辩是非;二是参诸家之说,以核伪异;三是传所有之事,详其委曲;四是传所无之事,补其阙佚;五是传所有之人,详其生平;六是传所无之人,附以同类。”

  裴松之作注所根据的史料,可考者多达二百四十余种,较《三国志》原书多出三倍。马念祖编《水经注等八种古籍引用书目汇编》认为,裴注引书二百零三种。虽然一直有学者认为注文从真实性、分析水平上并未超过正文,但是裴注无疑为后世三国研究保留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宋文帝当时惊叹为“不朽”之业,后代学者如北宋司马光在五百多年后编写《资治通鉴》时,所描写《赤壁之战》就是综合陈寿《三国志》中各有关人物传记和裴注所引的史料编撰而成。

裴注《三国志》目录

  晋·陈寿 原撰 南朝宋·裴松之 注解

  卷一 魏书一 武帝纪第一

  卷二 魏书二 文帝纪第二

  卷三 魏书三 明帝纪第三

  卷四 魏书四 三少帝纪第四

  卷五 魏书五 后妃传第五

  卷六 魏书六 董二袁刘传第六

  卷七 魏书七 吕布张邈臧洪传第七

  卷八 魏书八 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

  卷九 魏书九 诸夏侯曹传第九

  卷十 魏书十 荀彧荀攸贾诩传第十

  卷十一 魏书十一 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第十一

  卷十二 魏书十二 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第十二

  卷十三 魏书十三 钟繇华歆王朗传第十三

  卷十四 魏书十四 程郭董刘蒋刘传第十四

  卷十五 魏书十五 刘司马梁张温贾传第十五

  卷十六 魏书十六 任苏杜郑仓传第十六

  卷十七 魏书十七 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

  卷十八 魏书十八 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第十八

  卷十九 魏书十九 任城陈萧王传第十九

  卷二十 魏书二十 武文世王公传第二十

  卷二十一 魏书二十一 王卫二刘傅传第二十一

  卷二十二 魏书二十二 桓二陈徐卫卢传第二十二

  卷二十三 魏书二十三 和常杨赵裴传第二十三

  卷二十四 魏书二十四 韩崔高孙王传第二十四

  卷二十五 魏书二十五 辛毗杨阜高堂隆传第二十五

  卷二十六 魏书二十六 满田牵郭传第二十六

  卷二十七 魏书二十七 徐胡二王传第二十七

  卷二十八 魏书二十八 王毌丘诸葛邓钟传第二十八

  卷二十九 魏书二十九 方技传第二十九

四民月令

  卷三十 魏书三十 乌丸鲜卑东夷传第三十

  卷三十一 蜀书一 刘二牧传第一

  卷三十二 蜀书二 先主传第二

  卷三十三 蜀书三 后主传第三

  卷三十四 蜀书四 二主妃子传第四

  卷三十五 蜀书五 诸葛亮传第五

  卷三十六 蜀书六 关张马黄赵传第六

  卷三十七 蜀书七 庞统法正传第七

  卷三十八 蜀书八 许麋孙简伊秦传第八

  卷三十九 蜀书九 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

  卷四十 蜀书十 刘彭廖李刘杨传第十

  卷四十一 蜀书十一 霍王向张杨费传第十一

  卷四十二 蜀书十二 杜周许孟来尹李谯卻传第十二

  卷四十三 蜀书十三 黄李吕马王传第十三

  卷四十四 蜀书十四 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

  卷四十五 蜀书十五 邓张宗杨传第十五

  卷四十六 吴书一 孙破虏讨逆传第一

  卷四十七 吴书二 吴主传第二

  卷四十八 吴书三 三嗣主传第三

  卷四十九 吴书四 刘繇太史慈士燮传第四

  卷五十 吴书五 妃嫔传第五

  卷五十一 吴书六 宗室传第六

  卷五十二 吴书七 张顾诸葛步传第七

  卷五十三 吴书八 张严程阚薛传第八

  卷五十四 吴书九 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

  卷五十五 吴书十 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第十

  卷五十六 吴书十一 朱治朱然吕范朱桓传第十一

  卷五十七 吴书十二 虞陆张骆陆吾朱传第十二

  卷五十八 吴书十三 陆逊传第十三

  卷五十九 吴书十四 吴主五子传第十四

  卷六十 吴书十五 贺全吕周钟离传第十五

  卷六十一 吴书十六 潘凯传第十六

  卷六十二 吴书十七 是仪胡综传第十七

  卷六十三 吴书十八 吴范刘惇赵达传第十八

  卷六十四 吴书十九 诸葛腾二孙濮阳传第十九

  卷六十五 吴书二十 王楼贺韦华传第二十

后人补充的志表

补志

  姚振宗《三国艺文志》及侯康《补三国艺文志》。

  洪饴孙《三国职官表》。

  洪亮吉《三国疆域志》、《补三国疆域志补注》。后有吴增仅《三国郡县表附考证》、杨守敬《三国郡县表补正》、金兆丰《校补三国疆域志》。

  王欣夫《补三国兵志》。

  陶元珍《三国食货志》。

补表

  谢钟英《三国疆域表》、《三国疆域表疑》。

  周嘉猷《三国纪年表》。

  谢钟英《三国大事表》,张守常《谢钟英〈三国大事表〉补正》。

  万斯同《历代史表》中有《三国大事年表》、《三国汉季方镇年表》、《三国诸王世表》、《魏国将相大臣年表》、《魏将相大臣年表》、《魏方镇年表》、《汉将相大臣年表》、《吴将相大臣年表》。

  黄大华《三国志三公宰辅年表》。

  周明泰《三国志世系表》,陶元珍著《三国志世系表补遗附订伪》。

评价

  陈寿著《三国志》一书,受到大臣张华的称赞,《三国志》在当时是私人撰述,陈寿死后,尚书郎范頵上表说:“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朋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

  缺点方面,《三国志》没有撰述典章制度等方面的志和表,是个缺失。唐朝房玄龄撰写的《晋书·陈寿传》,承认陈寿“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又认为陈寿因为私仇而在书中有所表现。说“丁仪、丁廙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至于《三国志》对于晋朝皇室的叙述时有曲笔、粉饰,则属事实,备受批评。

  宋代唐庚则批评《三国志》以“蜀”称呼刘备、刘禅的政权,认为终此政权,自己从未使用过“蜀”字,而陈寿为了显示魏晋的正统,故意使用蜀而不用其正式国号“汉”,是前所未闻的史家不书国号的怪例。并认为作者用意如此,则其书中褒贬也不可信。

  《三国志》魏志卷二十载有“曹冲称象”的故事,清人何焯对此事表示怀疑,陈寅恪认为:《三国志》“本文往往有佛教故事,杂揉附益于其间,特积象隐晦,不易发觉其为外国输入耳。”不过这一质疑主要依据是清代、近代较片面的自然地理、生物学常识,就直接质疑成书与事件相距仅几十年的《三国志》正文的记载。现代历史地理学、生物学研究并不支持陈寅恪等人的这一理论。现代自然科学研究说明亚洲象在公元前200年至公元580年的活动北界在秦岭淮河一带,公元580年至1050年间的北界仍在杭州湾、钱塘江,即使晚到1450年其活动北界仍可以包括福建省内的武夷山。孙权接掌江东时就被朝廷封为会稽太守,东汉会稽郡辖境南括今天福建省三明市、漳州市、龙岩市、南平市等地区,发现大象是完全正常的。

影响

  《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引用王沈《魏书》和鱼豢《魏略》的资料,记载由中国前往日本这个“带方东南大海之中,依山岛为国邑”的国家。全文总字数不过两千字,却是现存对于古代日本的情况最早的纪录,是研究日本古代历史的重要史料。

三国演义

  元人罗贯中在民间传说、话本、戏曲的基础上,依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加上他自己的才学和经验,写成影响巨大的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又名《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事作和人物,大都是真实的。但其中也有不少内容和情节来自诸多传奇、戏曲、民间说法。所谓“七实三虚”。但《三国演义》对民间的影响远高于《三国志》。

  由于陈寿编著的时间距三国很近,《三国志》被认为是比较真实地记录了三国历史的史书。罗贯中编撰的小说《三国演义》便以此书为蓝本。但同时应该注意小说演义与正史记述的不同,这使得人们对一些三国人物的印象和评价产生差异。

“三国志692452” 25

相关参考

三国志历史原

1.为什么说三国志是正史而三国演义却是野史三国演义不是野史,而是小说。第一,三国志是当时官方支持修编的文史资料。(古时的史官,基本都是有自己的原则的,而且当时也不会有太多的人敢对史官的编史工作做手脚。

谈谈陈寿的《三国志》

《三国志》是我国封建史书「”二十四史”中的一部。《三国志》有它的长处,但是也有缺陷及应当批判的地方。《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公元二三三至二九七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市)人。在蜀汉时,作东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区别 两书有关系吗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熟知三国历史的人必然会读过这两本书,前者是正史,后者是小说,这是两书最大的区别。《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有什么不同

《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历史

《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哪本书更贴近真实的历史

最早完整记载周瑜史实的《三国志》作者陈寿(233―297)本身就是三国时代的人,在蜀汉时期和蜀汉灭亡后,他曾先后担任著作郎、治书御大史等官职,对“当代历史”相当熟悉,而且亲闻笔录史实甚多,由于年代相近

《三国志》: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全貌

>  《志》是记载了魏、蜀、吴三国史事的纪传体断代史书,最初《魏志》《蜀志》《吴志》三书是单独流传的,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书才合为一书。其中,《魏志》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吴志》二十

三国志13历史时间有还是无

一、三国志13历史事件触发条件汇总怎么触发所有历史事件《三国志13》历史事件,想要触发所有剧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剧情触发时间到了后才能触发,可以推迟不可提前。2、剧情涉及的武将必须在相应阵营!3、

三国志曹操是个奸贼吗 曹操坐骑是什么

三国志曹操不同于《三国演义》中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在《三国志》里的曹操却是一个文武双全,志在四方的英雄,并不是大家通常所认为的奸贼坏人形象。曹操像《三国志》的曹操存有不同于一般诸侯的

三国志11历史武将补丁

1.求三国志十一新古代武将补丁就是这些人吧孔丘北平43仁政7368848785CCCCCC男184140212800孙膑天水126虚实701987969CCCCCC男184152217801张仪武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