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衍

Posted 元年

篇首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萧衍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萧衍

(梁武帝萧衍) 梁武帝 萧衍

  萧衍(汉语拼音:Xiao Yan;464-549年),梁武帝,南朝梁的建立者。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字叔达,小字练儿。庙号高祖。萧衍是南齐宗室,亦是兰陵萧氏的世家子弟,出生在秣陵(今南京)。父亲萧顺之是齐高帝的族弟,封临湘县侯,官至丹阳尹。母张尚柔。南齐中兴二年(502年),齐和帝被迫禅位于萧衍,南梁建立。萧衍在位时间达四十八年,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

  父萧顺之为齐高帝萧道成族弟。初为巴陵王南中郎法曹行参军,旋迁卫将军王俭东閤祭酒。竟陵王萧子良开西邸,他与沈约、谢脁、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等文士交游,号称竟陵八友。建武四年(497)率兵驰援雍州,齐军尽被魏军歼灭,唯他独全,迁雍州刺史。南齐末年,皇族互相残杀,朝政紊乱,他趁机招兵买马,扩充实力。中兴元年(501),他与宗室萧颖胄拥南康王萧宝融在江陵(今湖北江陵)称帝。迁尚书左仆射,加征东大将军,率军东下,势如破竹,攻占京师建康(今江苏南京)。雍州刺史王珍国杀齐帝,迎萧衍,以宣德皇后令废齐帝为东昏侯,迁其为大司马、中书监、录尚书事。次年,迁相国,封梁王。齐和帝被迫禅位,萧衍称帝,建立梁朝,改元天监。封和帝为巴陵王,旋杀之。即位后,任命大臣,分封王侯,大赦天下。颁布诏令,不分贵贱选拔人才,调和士族与寒门关系。重视教育,多次亲临明堂、国子学,诏令设立五馆,置五经博士。劝课农桑,赈助饥荒,体恤民情。平定内乱,巩固统治。尊儒崇佛,大兴佛寺,重用僧尼,曾三次舍身同泰寺。删定律令,颁布《梁律》。新置霍州、东扬州、南梁州。先立萧统为太子,统死后改立萧纲。统治长达40余年。太清二年(548)河南王侯景反叛,引兵渡江,攻破都城。次年,萧衍困饿而死。生前招纳文士,辩论儒、佛义蕴,议定五礼,合著《通史》。精通佛学,善讲佛经。擅长诗赋,文笔酣畅。善书法,精乐律。学问渊博,著述颇多,均早散佚,今存明人所辑《梁武帝御制集》。

目录

生平

  梁武帝是多才多艺,学识广博。他的政治、军事才能,在南朝诸帝中堪称翘楚,不在另三位开国皇帝之下。在南齐武帝永明年间,他经常在当时的文化中心、竟陵王萧子良的西邸出入,与沈约等人合称“竟陵八友”,在这期间,发表了很多诗作。他在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上的成就更为突出。史书称他:“六艺备闲,棋登逸品,阴阳纬候,卜筮占决,并悉称善。……草隶尺牍,骑射弓马,莫不奇妙。” 他很好学,从小就受到正统的儒家教育,“少时习周孔,弱冠穷六经”,即位之后,“虽万机多务,犹卷不辍手,燃烛侧光,常至午夜”。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为他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梁武帝不仅是一位帝王,也是一个学者。

建国

  南齐末年,由于东昏侯暴虐无道,各地皆起兵造反,不过都被平息,当中最为得力的是萧衍的兄长、时任雍州(今湖北省襄阳)刺史的萧懿。可是,后来连萧懿亦被东昏侯毒杀。之后,萧衍承继兄长接任雍州刺史。非常喜好乐府诗的萧衍一方面派人搜集当地的民歌,并恢复了自魏晋以来就已停止的民歌搜集工作。

  另一方面,萧衍亦寻找机会举兵推翻东昏侯。中兴元年(501年),萧衍领兵攻郢城,围攻两百余日,城破,“积尸床下而寝其上,比屋皆满。”不久,萧衍发兵进攻首都建康,改立南康王萧宝融于江陵称帝,是为齐和帝;而东昏侯就在政变中被将军王珍国所杀。之后萧衍受齐和帝禅让,于天监元年(502年)登基。

  登基之后,萧衍对乐府诗的兴趣也仍然不减当年,仍有参与乐府诗的创作及编修。与此同时,昔日的好友沈约、范云等世族出身的名门后人亦在梁朝当上宰相。期间,政府推动各种改革,把南齐时的种种问题改正。

  在梁武帝的影响和提倡下,梁朝文化的发展达到了东晋以来最繁荣的阶段。《南史》作者李延寿评价说:“自江左以来,年逾二百,文物之盛,独美于兹。”这句话颇能反映当时的实际。

侯景之乱

出家

  520年,梁武帝改元普通,这一年被中国历史学家视为南朝梁发展的分水岭。在这年开始,梁武帝开始笃信佛法,多次舍身出家,普通八年(527年)三月八日,第一次前往同泰寺舍身出家,三日后返回,大赦天下,改年号大通;大通三年(529年)九月十五日,第二次至同泰寺举行“四部无遮大会”,脱下帝袍,换上僧衣,舍身出家,九月十六日讲解《涅槃经》,二十五日由群臣捐钱一亿,向“三宝”祷告,请求赎回“皇帝菩萨”,二十七日萧衍还俗;大同十二年(546年)四月十日,萧衍第三次出家,这次群臣用两亿钱将其赎回;太清元年(547年),三月三日萧衍又第四次出家,在同泰寺住了三十七天,四月十日朝廷出资一亿钱赎回。

侯景之乱

  侯景原为东魏的将领,由于他与东魏丞相高澄的矛盾,于太清元年(547年)正月据河南十三州叛归西魏,但西魏宇文泰对其不信任。迫于无奈,侯景致函萧衍,许愿献出河南十三州来投奔南朝梁。萧衍接纳了侯景,并任命他为大将军,封河南王。不久,东魏攻击侯景,萧衍派萧渊明支援,结果战败,萧渊明被俘。高澄假意提出和解,其目的是刺激侯景。而萧衍不听臣下劝告,与东魏使者往来,侯景感到恐慌。

  此时,侯景假托东魏名义写信给萧衍,提出用萧渊明交换侯景,萧衍居然表示接受。侯景十分气愤,遂起兵叛变。他在公元549年三月围攻建康。城中久被围困,粮食断绝,饥病困扰,人多浮肿气急,横尸满路,能登城抗击者不到四千人。南梁诸王手握重兵,却彼此猜忌,按兵不动。十二日,侯景攻入建康,纵兵洗劫,灭尽萧家宗室、世族琅琊王氏、陈郡谢氏,是为侯景之乱。

  城陷之后,侯景的武士进出皇宫很随便,还佩带武器。萧衍见了很奇怪,问左右侍从,侍从说是侯丞相的卫兵。萧衍生气地喝道:“甚么丞相!不就是侯景吗!”侯景听说了,非常生气,于是派人监视萧衍,萧衍的饮食也被侯景裁减。萧衍口苦干渴,索蜂蜜水,未得实现,忧愤成疾。

  五月,萧衍被活活饿死在台城,死时86岁,葬于修陵(今江苏丹阳市陵口)。谥号武帝,庙号高祖。

家庭

评价

  萧衍登位天子,民望所归,敢革时政,颇得人心,初期国家兴旺繁盛,为一明君。后期太过信仰宗教,企图以佛治民,学者有此评价:一,太过慈悲,不力法治,导致官吏贪污搜刮,百官“缘饰奸谄,深害时政”,奸邪小人纷纷以正人君子的面目出现,官场风气败坏,民间疾苦,国力衰败,而民怨终于为眼光锐利的侯景所利用。二,外交失败,不能知人,导致侯景之乱,侯景之乱彻底打击了江南的经济基础、人口基础。

  毛泽东对萧衍有两段著名的评论“萧衍善摄生,食不过量,中年以后不近女人。然予智自雄,小人日进,良佐自远,以至灭亡,不亦宜乎。”“‘专听生奸,独任成乱’,梁武有焉。

  钱穆于《国史大纲》云:“独有一萧衍老翁,俭过汉文,勤如王莽,可谓南朝一令主。”

  王夫之于《读通鉴论》亦云:“梁氏享国五十年,天下且小康焉。”

“萧衍400880” 14

相关参考

萧衍是怎么死的

   萧衍是怎么死的?梁武帝萧衍,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中都里(属今江苏常州)人。其父萧顺之,为齐高帝萧道成的族弟,故萧衍为萧道成族侄。萧衍自幼聪颖,博学多才,特于文学方面更有天赋,早年游

萧衍简介 南北朝时期梁朝高祖武皇帝萧衍生平

梁高祖武皇帝萧衍(464年-549年),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今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孟河镇万绥村)人。大梁政权的建立者,庙号高祖。萧衍是兰陵萧氏的世家子弟,为汉朝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父亲萧顺之是齐

含着金汤匙出生的梁武帝萧衍 梁武帝萧衍显著政绩

  萧衍  在古今开国帝王里面,梁武帝萧衍算是衔着金汤匙出生的。他的父亲萧顺之是齐高帝萧道成的族弟,为萧齐代宋及政权的巩固起了积极的作用,因此深为萧道成与萧赜所倚重。  萧氏一族的兴起与宋武帝有莫大干

萧衍废和帝建梁

  萧衍,字叔达,齐高帝萧道成族人,其父萧顺之曾助族兄萧道成创齐,官至领军将军、丹阳府尹。萧衍博览群书,有文武之才干,曾被齐竟陵王萧子良召人西邸,与沈约、谢x等合称“西邸八友”。萧衍后因助齐明帝杀齐武

萧衍为什么要出家

   萧衍为什么要出家?梁武帝萧衍是南北朝时期最有名的皇帝。作为南梁政权的开创者,萧衍一生有很多传奇之处。他多才多艺,是中国历史上最博学的开国皇帝;他在位四十八年,是南北朝时期执政时间最长的

南朝在位最久的皇帝梁武帝萧衍 梁武帝萧衍有何作为

  萧衍  (464年-549年),在位时间达四十八年,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在位颇有政绩,在位晚年爆发“之乱”,都城陷落,被侯景囚禁,饿死于台城,享年八十六岁,葬于修陵,谥为武帝,庙号高祖。  少

萧衍四十年“不与女人同屋”

中国的皇帝都好色,这是事实,但也有一位皇帝以高寿和不近女色闻名,他就是梁武帝萧衍。《梁史》记载,萧衍“五十外便断房室”,天监十二年(公元513),萧衍始“不与女人同屋”。如果以他86岁去世来算,近40

南齐开国皇帝萧道成和萧衍的共同点是什么

萧衍的父亲萧顺之和萧道成是同一个宗室族兄弟的关系。萧道成和萧衍有一定的亲戚关系,但是关系不是很牢固。萧衍的父亲和萧顺之在南齐朝廷为官,萧衍长大后也是南齐朝廷的一位官员。俩人的相同点在于,萧道成和萧衍都

梁武帝萧衍--喜欢做和尚的皇帝

萧衍见各路齐军全部逃走,只得整齐队伍,且战且走,也向襄阳方向退去。由于平日约束得法,尽管值此败军之际,部队伤亡甚大,萧衍却仍然全师而归。这次战役后,齐明帝以萧衍为辅国将军,代理雍州刺史。这是永泰三年(

言而无信惹的祸! 侯景为何反叛萧衍

这人是谁呢?南梁武帝萧衍。他的大位得来不太光明,南齐和帝虽然在位期间昏事做了不少,但是对萧衍却是没二话。萧衍的好友沈约和范云先逼迫和帝写禅让诏书,然后装模作样,领了117个人请求萧衍称帝。而萧衍很不情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