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书省
Posted 中书省
篇首语:第一个青春是上帝给的;第二个的青春是靠自己努力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书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书省
中书省(汉语拼音:Zhongshusheng),中国古代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汉武帝以主管文书的尚书掌握机密要政。为便于出入后宫,用宦者担任,称为中尚书,简称中书,又因兼谒者之职,故又名中书谒者。其长官有令、仆射。成帝时废除由宦者担任中书之制,此后至东汉末,改以士人为尚书。东汉末,曹操设立秘书令,典尚书奏事。曹丕改秘书为中书,设监、令各一人,监、令之下置中书郎若干人,于是中书省正式成立。此后,诏令文书起草之责由中书省官员担任,故机要之权逐渐移于中书省。西晋以后,历代都沿袭曹魏立中书省。隋代废六官制,置内史省,即中书省。唐初亦名内史省,武德三年(620)始复名中书省。自魏晋以后,中书省是与尚书省、门下省鼎立的三省之一。中书省的组织,历代均有变化,其员额历代不同。中书省最重要的职权是撰作诏令文书。中书令在唐前期与侍中、仆射同为真宰相。政事堂初设于门下省,高宗死后,移至中书省。此后,中书令执政事之笔,有出令之权,遂居宰相之首。由于翰林学士逐渐成为重要诏令的起草者,到了唐代后期,中书省也大权旁落。北宋前朝,中书省仅存空名,所掌只是册文、复奏、考帐等例行公事。宰相办公处称中书门下,尚书省简称中书(习称政事堂),置于皇城之内,不再设于中书省。南宋时,中书省与门下省合并为中书门下省,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改称右丞相,中书侍郎改称参知政事。辽以南面官治汉人,其南面朝官亦沿唐制有三省之名。中书省初称政事省,兴宗时改。金熙宗完颜亶官制改革,掌诏敕者为翰林院,故中书省徒有虚名。后罢废。蒙古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即位后,始采用中原官制,设立中书省以总理全国政务,为最高行政机构,其设官沿袭金尚书省之制,长官中书令由皇太子兼任,未立皇太子时则缺。中书省领六部。在统一全国过程中,各地区相继分立行中书省,总隶于中书省;山东、山西、河北及内蒙古部分地区,则由中书省直辖,称为“腹里”,即内地的意思。明初沿袭元制,置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领辖六部,职权甚重。洪武十三年(1380),朱元璋杀丞相胡惟庸,乘机废中书省,以六部分掌庶政,直接受命于皇帝,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中书省368377” 5相关参考
行中书省(汉语拼音:Xingzhongshusheng;英语:BranchSecretariat),中国元朝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并为一级政区名称。简称行省,或只称省。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设立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除了是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更广为人知的身份是文学家。陶弘景有哪些作品流传下来?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什么内容?陶弘景的诗有哪些?马上为你揭晓。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
岭北行省,中国元代十行中书省之一。全称岭北等处行中书省,治和宁(见和林),统辖漠北诸地。皇庆元年(1312)始称。行省辖境,东至哈剌温山(今大兴安岭),接辽阳行省;西至也儿的石河,接钦察汗国和察合
1.“至魏晋以来,中书、尚书之官(汉时设立,级别较低)始真为宰相,B试题分析:秦汉(西汉)时期,太尉、丞相(或相国)、御史大夫合称为“三公”,皆为宰相之职,由他们分管全国最高的军、政、司法监察大权。汉
中书政事堂记【唐】李华【原文】政事堂者,自武德以来,常于门下省议事,即以议事之所,谓之政事堂。故长孙无忌起复授司空,房元龄起复授左仆射,魏徵授太子太师,皆知门下省事。至高宗光宅元年,裴炎自侍中除中书令
明朝建立之初,基本上沿用了前朝的制度,设置了中书省,徐达和李善长分别为左右丞相,位居百官之首。丞相虽然由朱元璋亲自任命,但由于武将出身的徐达,是个难得的统帅,但对于朝廷事务却不擅长,中书省的大权逐渐被
高允(390年487年),字伯恭,渤海县(今河北景县)人,南北朝时期北魏大臣。历仕郡功曹、中书博士、侍郎,修国记,以经授太子,以修史暴露国恶罪将受极刑,太子营救获免。后拜中书令、封咸阳公。高允历仕北魏
想请问这个官职,主要掌管的事物,以及某种如何?与司马迁后来写的“史记”有直接的关系吗?又,司马迁在被武帝宫刑之后出任中书令。还是,司马迁的史记是私人杜撰的,还是官方杜撰的呢?汉武帝时以宦官担任,掌传宣
众所周知,我国省制划分源于元朝的行省制度,而行省则是「”行中书省”的简称。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合称三省,三省六部制初创于隋朝,兴于唐朝,也就是大名鼎鼎的三省六部制。然而「”省”这个称呼究竟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