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反叛清朝的可行性报告

Posted 湘军

篇首语: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曾国藩反叛清朝的可行性报告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曾国藩反叛清朝的可行性报告

    1864年,曾国藩的湘军攻克了了长江下游的重要目标天京。这不仅意味着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势力被击败扑灭,也让南方汉人的势力在清朝的军政结构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至于很多人后来的文人都有一丝浪漫的幻想,希望曾国藩在如日中天之时,起兵反清。 然而,以儒家大义为武器的曾国藩,根本没有任何这样的意愿。哪怕坊间流传着部众们想拥戴他的流言,也是无动于衷。那么,我们后世人从全局角度去看当时的具体情况,是不是能发现曾国藩如此忠于清朝的秘密?

颓废的清军

   正在攻打天京城的湘军从绝对军事实力来说,曾国藩在某个时刻,还真的拥有推翻清朝统治的实力。平定太平天国的1864年,对于大清自身而言,的确是个微妙的年份。原有的军政结构设计,在当时降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低谷。而曾国藩率领的湘军,则刚好处在实力的巅峰。 清朝原有的军事体制,主要由两部分组成。20万八旗军作为国防力量核心,平时分驻重要城镇,战时抽调作为远征军的骨干。60万绿营作为辅助兵力,分别驻守城乡和险要隘口。平时巡逻捕盗,战时跟随八旗行动。这是清初统治者为可能爆发的未来战争,设定的战略筹划。    清军最初是以八旗带绿营的结构应对战争但是在实际的战争中,清朝皇帝越来越不希望抽调和消耗作为国本存在的八旗部队。绿营就成为了各种内外军事行动的绝对主力。根据统计,1767年进攻缅甸之战,绿营出兵22000人,八旗出兵仅有3000人。1787年平定台湾天地会之乱,绿营出动10000人,八旗出兵才区区100人。到太平天国爆发的前夜,清军出动的人次中,八旗仅占9%,绿营则占了九成以上。 同时,随着岁月的变迁,承担主要战斗任务的绿营也日渐腐化。在嘉庆年间爆发的川楚白莲教起义中,绿营前后出动20多万,花费白银近一亿两千万两,却师老无功。最后不得不大量临时雇佣乡勇,四处堵击白莲教军。    鸦片战争中的各地绿营都表现极差到了道光咸丰年间,绿营更加暮气沉沉。鸦片战争时抽调内地绿营赴沿海抗敌,沿路抢劫喧哗,到了战场空发数炮,随即卷旗遁走。太平军在金田初起之时,连家属在内只有10000多人。当时仅广西境内的绿营就有22000多人。但在太平军连续机动和打击之下,竟然一筹莫展,不吃败仗就是万幸。 从实际作战中看来,绿营的弊病多如牛毛。本着死道友不死贫道的原则,部队常常坐望友军遭难不救。平日里衙门气息渗入骨髓,以粉饰自身武德为拿手好戏。临阵则专捡便宜,论功则百般钻营,打输了还要互相甩锅。训练废弛让士兵们不愿意肉搏,只图在远处施放枪炮。等敌人迫近,则弃枪炮奔逃。 虽然绿营的战斗力差,却是打架斗殴的高手。各地绿营之间,经常因口交琐事大动干戈。如果待遇稍有缺乏,就可能全营立刻喧哗闹事。    虽然打仗不行 绿营兵的斗殴水平却是有保障的

清朝的中央军被重创

   清军最后有战斗力的中央军都位于京师附近此时,清朝最大最精锐的预备机动集团是京师驻军。包括京师八旗和直隶一带驻防的绿营,是清朝凭为国本的支柱兵团。即使到了咸丰年间,也拥有超过地方部队的战斗力。 从阻截太平军北上的战斗就可以看出,他们任然有着不错的战斗力。他们不仅用绿营和八旗军的火器阻挡了太平军精锐的猛攻,还有以骑兵为主的蒙古八旗帮助,向北上太平军四面猛攻。结果在天津等地多次战斗中,大败太平军。最终将北上太平军全部歼灭。    面对联军的进攻 清军的精锐也没有还手之力但这支清朝任为栋梁的精锐兵团,却在1860年遭遇了可怕的英法联军。从大沽口到张家湾和八里桥,清朝最富战斗力的马步军被先进的近代军队所击溃。这场突如其来的大战,对于北方清军精锐来说,的一次沉重打击。 《北京条约》签订后,面对安徽等地声势不断壮大的捻军,清军北方集团的主帅僧格林沁,率领直隶兵马10000余人,会同五省军队进行征剿。虽然仍保留了一定的战斗力, 但实力已经无法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的水平相提并论。    清军精锐被重创 客观上促成了湘军的地位进一步上升

湘军实力不宜高估

   可与曾国藩齐名的蒙古王爷 僧格林沁如果曾国藩真的决定在攻下对旧主反戈一击,他面临的最大对手正是这位清朝最后倚重的蒙古亲王--僧格林沁。由于个人的发迹全凭皇帝赏识,僧格林沁对于清廷异常忠诚。他自己也就成为了当时和曾国藩齐名的统帅。 从在大沽口开炮袭击英法外交船队,到在谈判桌上摔杯俘虏联军的谈判团队。僧格林沁在为清廷效力的时,已经达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在经历了八里桥的决定性惨败后,他依旧在1862年督阵主持对安徽山东等地捻军的进攻。但麾下的五省兵马,大都由临时招募的乡勇和蒙古牧民充当。不过,正是这么一支良莠不齐的大军,却有着让湘军异常忌惮的力量--骑兵。    旧照片上的僧格林沁湘军对骑兵的忌惮,由来已久。早在三河镇之战中,就是因为太平军数千骑兵的突然出现,导致湘军全线崩溃,6000湘军全军覆没。后来清军调查这些骑兵的来源,发现不就是从北方匆匆赶来的捻军弟兄。所以,若是曾国藩的湘军执意北上,遇到实力更强的蒙古和察哈尔骑兵,后果难以预料。 同时代的湘军,则达到了纸面实力的巅峰。从最初以500楚勇被班底,编练出的17000陆军和10000水军,已经扩张了4倍有余。在攻克天京城时,全部的湘军系部队加起来,足有120000人的规模。为了强化作战能力,他们还大量购入西洋武器,仅水师就有船只一千余号,炮位两三千位。放在长江流域的南方战场,近乎没有敌手。    湘军的大部分武器还停留在几百年前但也是在表面辉煌的1864年,湘军开始面临的重大的士气问题。湘军虽在组织系统上有所革新,其本质仍然属于战时临时组织的一种雇勇性质的民兵。由于士兵都来自于特定地区,一旦遭遇重大伤亡,容易造成对士气的极大打击。 在经历了长期的出省作战后,湘军和各地绿营兵联合作战,也逐渐被传染了官军的油滑风气。在进攻太平天国的后期,湘军也出现了各种原本只有绿营才有的现象。包括缺额不补、败绩不报、骚扰地方、友军不救、私自离营等等。这也表面湘军正在整个清朝的官僚和军事体制中,快速堕落。    在北方战场上 清军用骑兵非常得心应手清朝想要驱使这支军队去承担保卫家乡之外的任务,所用的办法无非高官厚赏。在湘军将领方面,大量军功积累带来的是全体将官的飞速升迁。根据不完全统计,在攻占天京前,清朝31个总督、巡抚一级的地方重镇官员,湘军大将已经占据了其中的19个。除此之外,还有大量因为没有实缺职位而以记名提督、记名道台等记名职务统领军队的编外官员。所以,有多少已经身居高位的人愿意跟随曾国藩起兵造反?实在是一个难以马上知道答案的问题。 打下天京城后,湘军还获得了数量惊人的财物。由于太平天国实行公有制,私人不能拥有财产,所有财物大都存放在圣库之中。但湘军上缴给清朝政府的缴获却寥寥无几。另一方面,却有人目睹湘军在长江江面驾驶船只,满载财宝和妇女向西返回家乡。 所以,1864年开始的湘军,已经人心思归,无心恋战。这种情绪甚至连曾国藩都不能控制。当皖北捻军再度集结,曾国藩竟然调拨不动一兵一卒北上阻挡捻军。次年,曾国藩受命北上剿灭捻军时,还有十八营湘军没有裁撤,可竟无一人愿意跟随老帅出征。最后竟只有一营勉强跟随曾国藩北上。此时湘军已经到了不能战且不愿战的地步。    湘军在攻克天京城后 也掠夺了大量的财务

更强的竞争者

   李鸿章的崛起 就有牵制曾国藩的意思如果曾国藩决定逆势而为,那么他很快就会面对一个比自己后劲更足的竞争者--李鸿章。作为曾的幕僚出外掌兵的李鸿章,原本只是曾国藩希望在上海保持势力的谋划。希望李鸿章可以看守住这个每月可供饷银六十万两的聚宝盆。但没想到李鸿章抵达上海后,对老帅要求协饷的书信一再拖延。反而利用上海获得惊人的财富,迅速扩张自己的势力。    大量装备新式武器的淮军到天京被攻克时,李鸿章建立的淮军在已经扩充到70000人,配有英法教官,行军都用洋操。全军装备了前装单发洋枪,并用榴弹炮、臼炮、加农炮、康格里夫火箭等重火力武装起来。这是清朝最早的踏入近代化门槛的军队。尤其是英国军官戈登率领的常胜军,拥有30多门榴弹炮和其他炮队4个营,在当时是攻克城池的第一利器。当使用老式火炮的曾国荃率领50000湘军在天京城外一筹莫展之时。李鸿章借助戈登的洋炮队在苏浙一带所向披靡。太平军重兵把守的城池,几乎不能抵挡现代化炮火的轰炸。 清朝也看准这一点,着重拉拢李鸿章作为牵制曾国藩的一招大棋。不但默许他疯狂扩军,更封为一等伯,赏双眼花翎。作为低效湘军势力的重要棋子,想要淮军和湘军一起反叛清朝,可能性微乎其微。一旦曾国藩的湘军图谋不轨,就势必被来自东面的淮军重创。根本不可能有从容进军北京的机会。    由英国人戈登组建的常胜军也归属李鸿章的控制

国际社会也不答应

   大量条约的签订 让清朝成为了暂时维持国际格局的棋子最后,湘军的造反能不能成功,还跟洋人的态度息息相关。当时留驻上海的英法军队不多,却足以影响整个战局。最大的杀手锏就是控制湘军的武器供应。 早在进攻太平天国的后期,湘军各部在兵将的强烈呼吁下,都不同程度开始主动用洋枪换装清朝普遍装备的火绳枪。所购买的洋枪型号繁杂,但大多数是恩菲尔德M1853年式或老实的贝克式前装枪。这些火帽枪的优势就连老式燧发枪都无可比拟,自然胜过古董兵器级别的火绳枪。    湘军与淮军的武器零部件都需要从国外进口但大量洋军火的使用带来一个问题,军械、零件、发火铜帽、火药等应用物品,湘军全部不能自造。无论是湘军还是淮军,所用军械都是委托商人在香港代为采办。随着洋枪数量增加,后勤消耗也急剧增加。以曾国荃赠送其他部队洋枪1000杆,随枪运送的火帽讲究多达200万颗。 在湘军和淮军广泛采购洋枪后,北京的清政府也建立了自己的洋枪队。从1862年起,清政府就陆续选拔京旗官兵,由英国军官训练,组建了京旗营兵洋枪队。后来又以这支洋枪队为基础,扩编成半用刀矛、半用洋枪的直隶练军15000人。 可以想见,如果曾国藩真的打算反戈一击,清政府必定向英法等国大举借债而扩编使用洋枪洋炮的新军。那时,除了考验传统的肉搏战能力外,战场上取得优势的关键将会是谁能更加充分的发扬近代化武器威力。更取决于近代武器的外购渠道是否能保持始终如一的顺畅。    谁拥有的武器供应充足 谁就可以主宰远东的战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和英法等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沟通渠道。英法不但直接出兵参与到太平天国战争中,还派人协助清政府组建新式军队。相比之下,南方的太平军就只能通过走私等途径,获得有限的西洋军火。如果湘军反清,自然也遭遇到同样的补给困难,可能不得不捡起老式的火绳枪和抬炮,来面对源源不断装备洋枪和大炮的清军。 正是这些至关重要的因素,使得曾国藩举兵对抗清朝的可能性变得微乎其微。这位一心要“为天地立心”的儒家官僚,想到在事毕后全面裁撤一手创立的湘军来避祸,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完)

相关参考

张国焘南下方针的不可行性 毛泽东北上战略的合理性

 俄界会议上,中央就张国焘的“奉行南下”和毛泽东的“坚持北上”再次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以期确立一个统一的战略,而当时也确实做到了。党中央在俄界会议中充分分析了张国焘南下方针的不可行性以及毛泽东

大清朝历史上荆州的满蒙八旗如何由来

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81年),平西王吴三桂联合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其起兵反叛。吴三桂率军从云南出发,挥师北上,湖南很快被攻陷,反叛兵攻下了岳阳。这直接威胁到了长江北岸的重阵――荆州,清王朝的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否可行

蜀汉后期,人才出现凋零的情况,叱咤风云的五虎将均已去世,好在诸葛亮智谋过人,精力也还可以,苦苦支撑着刘备留下的烂摊子。此时的诸葛亮,事无大小亲力亲为,恨不得一天有四十八小时,幸亏还有一位名将可用,他就

请问清朝时满汉大臣对皇帝自称为何不同?

按清朝规矩,奏折有奏事折、密折、请安折、谢恩折等分别。办公归办公,公事奏折称臣;拍马屁归马屁、小报告归小报告,私事奏折称奴才。这一分际,做主子的,要求至严。在清圣祖康熙的朱批中,就有"知道了

曾国藩的故事:揭秘清朝大臣曾国藩的人生

曾国藩的故事《曾国藩的故事》用比较轻松的叙述方式介绍了曾国藩的一生,介绍了曾国藩是如何让从一个农村出生的傻小子,到考中进士,如何十年七迁,仕途坦荡,如何成为军队统帅,最后又怎么会被称作卖国贼,郁郁而终

历史清朝名臣曾国藩一生为何有三次自杀

曾国藩是清朝的明臣,在旁人眼中曾国藩是个近乎完美的人。被慈禧太后称为“天下第一正人”,而且曾国藩的家训严格,对于自己的弟弟一样的用心良苦。可实际上表面看似风光的曾国藩一生战战兢兢,更令人意外的是曾国藩...

历史清朝名臣曾国藩一生为何有三次自杀

曾国藩是清朝的明臣,在旁人眼中曾国藩是个近乎完美的人。被慈禧太后称为“天下第一正人”,而且曾国藩的家训严格,对于自己的弟弟一样的用心良苦。可实际上表面看似风光的曾国藩一生战战兢兢,更令人意外的是曾国藩...

周公之礼可行不可复,他们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公元前1046年摆布,假寓在岐山一带的周人突袭攻灭商人竖立的商朝,庖代帝辛竖立周朝,然后大封世界,将功臣勋旧和宗室后辈分封到各地,用来拱卫周王室。周武王姬发逝世之后,原封于商地的武庚在三监的协助下兵变

周公之礼可行不可复,他们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公元前1046年摆布,假寓在岐山一带的周人突袭攻灭商人竖立的商朝,庖代帝辛竖立周朝,然后大封世界,将功臣勋旧和宗室后辈分封到各地,用来拱卫周王室。周武王姬发逝世之后,原封于商地的武庚在三监的协助下兵变

为清朝累死累活,还给曾国藩做嫁衣

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躲在背后的永远都是人生赢家,而率先冒头的一般都会被打死。就拿被成功学家吹捧的中兴名臣曾国藩来说吧。笔者并不否认曾文正在消灭太平天国,为大清续命50年,所立下之功劳,是曾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