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赞赏叶剑英 称其“疾风知劲草 板荡识诚臣”
Posted 周恩来
篇首语: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周恩来赞赏叶剑英 称其“疾风知劲草 板荡识诚臣”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周恩来赞赏叶剑英 称其“疾风知劲草 板荡识诚臣”
核心提示:周恩来除了同意毛泽东对叶剑英评价的两句话,即“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外,周恩来自己也用两句话赞赏叶剑英,即“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周叶剑英与周恩来资料图 本文摘自:中国新闻网,作者:佚名,原题:周恩来与叶剑英:52年扶持见证生死之交长征途中,周恩来与叶剑英互相关爱 长征途中,1934年11月,红军抢渡湘江、突破敌人第4道封锁线时,部队伤亡惨重。当叶剑英率领部队渡过湘江,正要通过一片开阔地向前面一座小山头挺进时,周恩来急切地赶上来提醒他说:“命令部队切勿休息,立即前进,防止敌人空袭。”叶剑英马上向部队传达注意防空命令。话刚说过不久,敌机便飞了过来,叶剑英立即大声命令部队就地卧倒。敌机向下俯冲并投下了大量的炸弹,叶剑英的臀部和大腿被炸弹炸伤。周恩来得知后,马上命令总卫生部部长贺诚迅速赶来救治,直到贺诚用担架把叶剑英抬走周恩来才算放心。在作战指挥极其繁忙的情况下,周恩来还抽出时间多次打电话询问叶剑英的治疗情况。遵义会议前后,叶剑英在军委总部协助周恩来、朱德指挥作战,工作十分繁忙。红军过草地前,周恩来突然发高烧,有时整天昏迷不醒。叶剑英陪毛泽东去看望周恩来,对此大家都很着急,而当时长征中最好的医生傅连暲跟着朱德在红五、九军团行动,因为距离太远无法赶回。当叶剑英听卫生部的工作人员说,他们这支部队里还有个医术较高的医生时,叶剑英立即吩咐人去请那位医生,经过几天治疗周恩来终于转危为安。 长征途中,当张国焘危害中央、分裂红军时,叶剑英始终站在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正确路线的一边,叶剑英还把张国焘危害党中央的“密电”送给毛泽东,才使得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带领红一、三军团迅速转移,脱离险境并先行北上。对此,毛泽东多次对人讲:“长征中叶剑英给我送了电报,立了一大功。”“他救了党,救了红军,救了我们这些人。”周恩来也曾多次赞美叶剑英在关键时刻所起的重大作用,说:“叶公大事不糊涂,总是在关键时刻起关键作用。”周恩来除了同意毛泽东对叶剑英评价的两句话,即“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外,周恩来自己也用两句话赞赏叶剑英,即“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相关参考
核心提示:叶剑英知道周恩来安排他出去走走、参加劳动的深刻用意。只有周恩来才会进退有度地将元帅一步一步保出来,又不被别有用心的人抓住小辫子,这就是周恩来过人的工作艺术。叶剑英资料图本文摘自:中国新闻网,
核心提示:当办事处驻房着火时,叶剑英的警卫员范希贤叫醒了叶剑英。危急时刻叶剑英没有立即逃命,他首先想到的是赶快把周恩来叫醒。叶剑英不顾个人生命危险爬上二楼跑到周恩来住室大喊:“着火了,快快起来!”并连
叶剑英和华国锋、胡耀邦在一起(资料图)本文摘自《共和国元帅:叶剑英传》,《叶剑英》编写组编著,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文史频道转载本文只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不代表认同其观点和立场1975年下半年,周恩来的病情
1973年11月下旬,已经患了膀胱癌的周恩来和叶剑英因为同美国国务卿兼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的一次会谈,受到毛泽东和政治局的严厉批评。一据《周恩来年谱》中记载:“1973年11月17日毛泽东依据不
1965年8月9日,在中南海西花厅,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的中央专门委员会会议上,钱学森提出了发展洲际导弹的初步设想。钱学森对毛主席和周总理说道:「”虽然新中国已经成功研制出了原子弹。但原子弹就好比枪上的
(电视连续剧《热血军旗》)叶剑英在发动起义前,亲自起草并领衔签署了反蒋通电。这份反蒋通电不仅使军政两界受到震动,而且也大出蒋介石的意料之外。部下前去向蒋介石报告,蒋介石居然不相信:「”叶师长不会反对我
核心提示:当蒋介石得知他率部起义后,极为愤怒,当天就悬赏重金通缉。不过,老蒋虽然恨他反叛,但对他仍然颇为赏识,曾向亲信交代,共产党中有两个人千万不要杀,一个是周恩来,另一个就是叶剑英。蒋介石资料图本文
核心提示:中央前委由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组成,代表中央,坚持在陕北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中央工委由刘少奇、朱德等领导,前往河北平山进行中央委托的工作;中央后委以叶剑英、杨尚昆为首,带领中央机关去晋绥根
毛泽东、邓小平、周恩来、林彪等在一起离开北京前,邓小平对前来家中话别的中办主任汪东兴提出一个问题:以前主席说过,有事情找你,到江西后是不是还可以给你写信?他得到了肯定的答复。于是,邓小平和夫人卓琳及继
1974年,毛泽东和周恩来、叶剑英、邓小平等老一辈领导人共同决策、指挥了我军在西沙海域的海上自卫反击战。这一战,不仅是海军舰艇部队第一次对外作战,更是毛泽东一生中决策的最后一仗。此时,毛泽东已是8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