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袁绍二子,陷高句丽国都,“恃远不服”的公孙康究竟是何人
Posted 公孙
篇首语: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斩袁绍二子,陷高句丽国都,“恃远不服”的公孙康究竟是何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斩袁绍二子,陷高句丽国都,“恃远不服”的公孙康究竟是何人
作者:李力,内蒙古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在三国时期,一提到“公孙”二字,人们立刻会想到威武的“白马将军”公孙瓒。但是在三国时期,还有另外一个著名的“公孙”,就是公孙康。 >东汉辽东地图 >公孙康,是东汉末年辽东地区的一方诸侯,其实他跟“白马将军”公孙瓒没什么关系。因为非常明确,公孙瓒是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人,公孙康是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人,他们两个地方相隔了近500公里。 >如果一定要在公孙康和公孙瓒之间拉扯点关系,那他们的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对外折冲御侮的英雄。公孙瓒曾打得鲜卑、乌桓等北方胡人闻风丧胆;公孙康则在建安十四年(209年)出军进攻高句丽,攻破了它的都城。这个高句丽,就是在隋唐时期数代人拼尽全力征伐的国家,就连雄才伟略的唐太宗也在高句丽吃了败仗。 >袁绍(网络图) >公孙康还有一件为人所熟知的事情,就是杀了袁绍的两个儿子袁尚和袁熙,将他们人头送给了曹操,后来被拜为左将军,封襄平侯。这个左将军可是个重号将军。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左将军,就是刘备刘玄德了。刘备在“三顾茅庐”时的自我介绍说的就是,“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由此可见这个左将军的分量了。 >隆中对(网络图) >参考文献: >1.范晔,《后汉书》。 >2.陈寿,《三国志》。 3.司马光,《资治通鉴》。 编辑: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赵培文相关参考
袁绍之子袁谭、袁尚在袁绍死后争权相攻,被曹操各个击破。建安十年(公元205年),袁谭被杀,袁尚与二兄袁熙逃亡辽西乌丸。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定乌丸,袁尚、袁熙败走辽东,被公孙康所杀。袁绍共
核心提示:欢迎访问本站网中华上下五千年官渡之战袁绍逃的故事。 公元200年,曹操斩袁绍大将颜良、文丑后,主动撤兵,退屯官渡,深沟高垒,坚壁不出,等待战机,如此阻扼袁绍十万大军达半年之久。十月,袁绍谋
根本原因:冀州之争——公孙瓒替袁绍做嫁衣冀州并非一开始就是袁绍的地盘。公元189年,董卓把持朝政,任命韩馥为冀州牧,袁绍只不过是其手下的渤海太守;同时期,公孙瓒则也不过是幽州刘虞手下的北平太守。韩馥曾
>易京之战>中国东汉末年,割据冀州等地的率军于汉献帝建安二年至四年(197—199)攻灭易京(今河北雄县西北)公孙瓒军的作战。汉献帝建安三年(198年),袁绍率兵攻公孙瓒。公孙瓒只守不攻,袁绍遂设下伏
说起公孙瓒,有个很威风的绰号,叫“白马将军”。当时的幽州,范围广泛,大致在现在的河北、辽宁一带。游牧民族如乌桓经常突袭汉朝边疆,劫掠人口财物。乌桓人擅长骑兵,来往如风,让以步兵为主的汉王朝很痛苦。当时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时期,袁绍与公孙瓒为争夺冀州而开打的战争,为各地诸侯争夺地盘明显化的第一次会战。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年)冬,公孙瓒屯兵磐河,袁绍在界桥应战。此战之后双方仍然争战不断,如龙凑之战、巨马
二袁投公孙康,曹操利用二袁与公孙康之间的矛盾而隔岸观火,不久便等来了公孙康送来二袁的人头。当对方内部矛盾显现时,宜坐观其变,甚至促其恶化。待形势有利于我方时顺时而动,一举而成。>> 一、曹操隔岸
古代中国地大物博,四方小国都称臣纳贡,只有高句丽不服,中国自隋朝以来历朝历代都对高句丽兴师动众、这个高句丽败了就请罪,饶了他过几年又开始发狂与中原抢地盘攻打辽东,高句丽到底是什么民族如此的凶悍,中国至
乐进(?-218),字文谦,阳平卫国(今河南清丰)人。东汉末年曹操部将。以胆识英烈而从曹操,随军多年,南征北讨,战功无数。从击袁绍于官渡,奋勇力战,斩袁绍部将淳于琼。又从击袁绍子谭、尚于黎阳,斩其大将
东汉末年的三大战役各有各的历史价值:官渡之战成就了曹操,使其有了一统河山的可能;赤壁之战则彻底碾碎了这种可能,初步架构了三国鼎立之格局;随着夷陵之战(或叫猇亭之战)刘备的惨败,三方均元气大伤,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