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辽帝国治下的契丹式生活
Posted 西辽
篇首语:观书散遗帙,探古穷至妙。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西辽帝国治下的契丹式生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西辽帝国治下的契丹式生活
西辽是之前聊过在新地理环境下的延续,其政治、经济、文化等都继承了先祖传统。同时,契丹人也恢复了旧时的草原作风,并且入乡随俗,采纳了很多内亚本地的文化传统与建筑工艺。西辽的政治结构
一路西奔并最终建立起西辽的耶律大石在政治制度上,耶律大石一面以东亚式的皇帝自居,自称天佑皇帝。然后对内亚的游牧民族自称为“古尔汗”,也就是汗中之汗。其源头无疑是古代伊朗式的万王之王。契丹人在官方层面重视汉文化和汉字,官职名称都是汉文名字。大部分人继续信仰佛教,避免完全被当地人同化。但是辽国的南北面官体系,在中亚世界出现了新的变化,体现了更多的草原色彩。比如西迁之后的南面官,似乎出现了萎缩。见于史料记载的主要是契丹武将职位,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北面官。与南面官和汉人官僚直接有关的记载和文物则并不多见。 七河流域与巴尔喀什湖周边是西辽的核心地带在都城方面,西辽首都其实更像辽国的四季行宫。比如都城虎思斡耳朵,在之前喀喇汗王朝的都城附近。但事实上该首都被分为了两部分。根据前往金国的喀喇汗人汇报,契丹人和伊斯兰教徒是不住一起的。在所谓的虎思斡耳朵中,一部分是被契丹人叫做 “移习览”的伊斯兰教徒,居住的巴拉沙衮。另一部分是城外的宫帐区,周长很大,需要骑行大半天才能绕玩一周。这才是契丹人的虎思斡耳朵! 之前的契丹皇族,一直保留着游猎和四季迁徙的传统。所以即使是国破家亡,天祚帝和耶律大石也能适应在大漠和草原中长途迁徙。西辽的都城模式,很显然是为了军事征战和统治的需要,回归了草原传统。到了西辽末年,由于屈出率的宗教迫害政策,巴拉沙衮的穆斯林居民甚至响应花拉子模的圣战号召,将西辽军队关在巴拉沙衮城外。西辽军猛攻16天才得以破城。可见西辽的统治机构位于伊斯兰城市之外。 西辽皇族经常居住在巴拉沙衮 却从不进城驻扎为了维持统治,西辽在中亚表现的更像一个草原帝国。这是因为契丹人在中亚的人口数量不占优势。1124年耶律大石在可敦城召集十八部开会时,按照一家出一兵的比例,1万精兵对应的是18部的1万帐人家。1130年,大石西征到七河流域,得到了早前来到此地的16000帐契丹牧民的响应。加上携带来的汉儿和沿途收编的蒙古等族的牧民,大约共有4万户。到了政权稳定后的西辽仁宗时期,经过人口调查发现西辽皇帝的核心领地上,共有84500户契丹人和契丹化外族。 契丹人的家庭组织不同于汉人三代聚居的大家庭制。作为游牧民族的他们,一般是父子两代的小家庭。男子成人以后从父亲帐篷里分出, 另成一帐。每帐平均约为5 人,是负担兵役的最小单位。 由契丹父亲与汉人母亲组成的一户契丹家庭按照这个比例,西辽皇帝依托的契丹人口大约为40万人。契丹的本民族武装,算上契丹化的牧民大约是8万人。算上西辽的汉军部队,总数也不会太多。因为人口有限,但又要统治广阔的疆土,所以西辽统治者吸取之前的亡国教训。注意保持本民族的游牧作风,以迁徙的方式保持战斗力,并防止同化于定居者之中。 所以回教作家伊本•阿西尔在记录了西辽契丹人游牧生活的情况时说: 契丹人按照自己统治中亚之前的习惯,生活在帐篷里, 他们居住在乌兹干、巴拉沙衮、喀什噶尔的郊区。 西辽人的帐篷与临时驻地除了契丹人,外围的葛逻禄人和回鹘人则归偏向游牧生活的北枢密院管理。至于更加外围的穆斯林本地政权,则必须按照中亚特色给予充分的自主权。所以,西辽派到几个本土穆斯林政权的监军,也不进入高昌回鹘等国的都城居住。而是在城外的宫帐区里居住,坐等着穆斯林城市长官给他们送保护费。 当然,西辽境内还有数目不少的汉人。这些人主要是追随契丹贵族的部属,还有辽国汉儿军及其家属。据伊本• 阿西尔记录,西辽军与塞尔柱苏丹桑贾尔军在卡特万会战时,耶律大石麾下有“有突厥军、汉军、契丹军等不同成分的军队。 亦敌亦友的突厥系部落集团 是西辽内部的一股重要势力因契丹人长于弓矢而拙于剑戟,汉儿军可以弥补契丹人的步战劣势。所以同样来自东方的他们,主要负责为西辽把守一些关键的要塞城市。当然,还有很多汉人和其他族群一起,在城市中过着定居的生活。到了成吉思汗的时代,这些人的后裔已经遍布天山地区和七河流域,乃至更远的河中地区。 与此同时,为了集中力量,大石在领地内也加强了中央集权。西辽在直属区域并没有继续分封大的地方军事贵族。而对追随他西来的部落,耶律大石因时制宜,废除了契丹贵族和部落首领对部民的领有权。部落首领成为皇帝直接任命的官员。部民由隶属于部落组织,变为隶属于国家的臣民。各部有固定的游牧地,国家按照地域,将契丹部民划分为不同的行政区域。这样一来,部族其实成为了类似于的汉人州县般存在。 西辽境内也有部分来自燕云地区的汉儿后裔经济生活与游牧习俗
美丽的伊塞克湖至今还是水草丰美之地西辽王朝的直辖领地,处于草原和农业区的交接地带, 是中亚最肥沃的地区之一。伊塞克湖周围与伊犁河流域都是优良的牧场。那里牧草丰美, 降水充沛,自古就是游牧民族生息繁衍的场所。 契丹人对畜群实行定期放牧-定期收回的办法。每年由4-8月放出马匹,让它们自己追逐水草,适应气候的变化。到8月末收回饲养,保护牧群集体过冬。所以阿西尔记载:契丹人夏天到不里阿耳地区放牧,冬天到巴拉沙衮过冬。 西辽的契丹人在牧马方面很有一套耶律大石在降伏了花拉子模后, 要求花刺子模人以牲畜抵扣贡金,充实其畜牧业的基础。由于契丹皇族的大力扶持, 加上中亚良好的自然条件以及契丹人的畜牧经验,西辽的畜牧业经济在建国不久很快得以恢复和发展。中亚契丹人继承了辽国的传统,最好的牧场归群牧司管理,为国家仰慕马匹。在放牧过程中也注重顺从牲畜的天性,从而增加它们的繁殖数量,为国家维持巨大的战马储备资源。 除了传统的畜牧,西辽契丹人依旧痴迷狩猎。狩猎是习武和保持游牧作风的重要活动。辽国灭亡时,辽天祚帝痴就迷于狩猎,带着部下行猎不止。后来也是因为知道辽天祚帝喜欢骑马和马球,所以完颜亮特意安排辽天祚帝打马球。然后在打马球时发动袭击,让他最终丧命。无独有偶的,在西辽灭亡的前夕,西辽的最后一位契丹皇帝耶律直鲁古也爱好狩猎。他在最后一次打猎时,遭到了屈出律的伏击而死。在某些细节上,历史居然有着惊人的一致。 西辽也继承了契丹人热爱狩猎的传统中亚契丹人平日通过打猎,获得食物和皮毛。契丹贵族还经常组织大规模的围猎,作为日常的军事操练。天山山脉和内亚草原上生长着众多野生动物, 如鹿、羚羊、野驴、野猪、野鸭、天鹅、狼、狐、熊等。各种丰富的猎物都是契丹人狩猎的对象。西辽契丹人的狩猎以骑射为主,但是对不同猎物, 也辅以其他工具。捕鹅鸭时用刺锥, 捕兔时用猎网,射鹿时用诱鹿的鹿哨。打猎者会披着鹿皮,带着鹿头,在天还没亮时就埋伏在草丛中。用鹿笛引诱鹿发情求偶,然后趁机猎杀。 为了和定居的穆斯林划清界限,西辽贵族的服饰大致保持着辽朝原有的传统。西辽契丹人依旧穿着左衽胡服、腰系皮带和圆领窄袖的国服。在发式上依旧是头顶中间剃光, 四周留发, 头部后面头发编成两根辫子。女子也保持着契丹和汉地的各种传统。 契丹人的传统发型不太符合今人的审美观念耶律大石来到西域建国之后,依旧喜欢穿戴中国的丝绸服装。而据志费尼记载,屈出律在篡夺实权以后, 强迫和田的穆斯林,要么信奉佛教或基督教, 要么穿上契丹人的袍子。可见, 直到西辽末年契丹的服饰是不同于穆斯林的。 在平民阶层中,契丹族与回鹘人和其他本地民族的影响则是双向的。比如早期西辽人的衣服尚黑,所以又被称为黑契丹。但是被征服地区的土著居民崇尚白色服饰。所以后来的旅行者看到,在平民中的契丹人和回鹘人,已经不太好区分了。 西辽的契丹妇女被要求穿着传统服饰城市生活
西辽对于西域和中亚城市做了保留 不干涉内部事务契丹人基于各种考量,保留了本地穆斯林的宫殿与城市,并注意保护领地内的农田和农民。契丹族早在辽朝时期对农业定居和半农半牧就已十分熟悉,燕云十六州和渤海都是农业区。到辽朝中后期,由于大批汉民和其他农耕民族被迁入北方,半农半牧的生产方式在北方游牧地区也十分普遍。 很多契丹贵族虽然游牧,但他们的很多部属和追随者却是汉儿。这些人本身也有比较强的定居意愿。所以到了长春真人西行的时代,他看到西辽城市内的汉儿、回鹘人和少量契丹定居者比邻而居,十分融洽。 西辽在西域发行的纸币早在契丹西迁前, 在新疆和河中地区就有各种突厥语的牧民,大规模地由游牧生活转化为农业定居,并与之前的印欧先民混血融合。西辽首都以西的锡尔河上游流域、塔拉斯河谷绿洲等地,早在西辽入主以前已经是农业区。锡尔河、塔拉斯河等水系为农业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具备发展灌溉农业的优良条件。后来的中原旅行者发现,当地人们用风车磨麦。各种各样的蓄水池生机勃勃。灌溉着葡萄、棉花和稻谷等农作物。现已发掘的西辽古城遗址,有复杂的水渠网络和有关设施。 这些水渠除灌溉城郊的农田以外,还供应城市居民用水。 锡尔河至今都是中亚地区的主要灌溉源泉受惠于发达的绿洲农业,西辽契丹人在饮食上兼具草原和绿洲的特色。作为游牧民族, 肉类和奶类是他们的主食。成为内亚的统治者后,果蔬、面食和肉食的比重发生变化。但肉和乳制品仍是契丹不可或缺的食物。在七河地区,汉人和本地农民可以种植和中原汉地一样的五谷作物。西辽控制的绿洲土质优良,出产葡萄、甜瓜、梨、石榴等优质水果。为契丹人的夏秋食谱增添了新的美味。 西域和中亚的葡萄种植与酿酒 可谓源远流长中亚地区的葡萄酒,自古就是当地的重要外销商品。西辽时期七河地区的葡萄酒的酿造业也较发达。目前在七河地区发现了多处西辽年代的葡萄酒作坊。西辽城市里的手工业作坊遗址里出土了大量玻璃器皿。玻璃器皿多为规范的高脚杯和长颈瓶,多用透明玻璃制成,少数用各种色彩作为装饰。可想而知,绿洲居民的水果汁和葡萄酒也是西辽契丹人喜爱的饮料。 西域的石榴在今天仍是上成的农产品西辽后期,一小部分契丹人转入定居,成为城市手工业者。当时西辽直辖地的土木结构房舍,受到定居的汉人与回鹘等民族的影响,一般是由墙和房屋圈成院落。富裕人家的住宅有一个内院, 作为整个房舍的中心。其四周有各种用途的房屋十多间, 窗户上装有玻璃。手工业者的房屋通常都有一个小院, 中间一条走廊把小院分成两部分。前面是作坊, 后面住家。源于汉地的砖瓦和泥塑,在契丹住宅和汉人住宅中被广泛采用。 为了应对冬季的严寒,华北民居里的暖坑和暖墙也出现了在西辽。它既不占房屋使用面积, 又可以保持室内清洁, 还可以充分利用余火的热量节约能源。很适合在严寒地区采用。 西辽也在自己的核心区域复刻了大量东亚式建筑风格但与汉地略有不同的是,西辽城市里普及了民用窗户玻璃。《西使记》和《北使记》中都记载了西辽建筑物有精美的木雕,并大量使用透明玻璃“白琉璃”。此外,当时河中地区的伊斯兰绿洲园林艺术比较发达, 耶律楚材和长春真人邱处机都留下了多首赞美河中园林的诗句。 由于战争和贸易的需要,西辽的金属冶炼和制造业也较发达。兵器的制造在其中占有突出的地位。西辽各城镇有许多箭矢、矛头、马刀出土,体现了西辽人的尚武之风。 从西辽城市遗址中出土的各类武器文化上,契丹人表现的比较宽容。一方面是因为很多游牧的契丹人文化水平不高,没有太重的文化包袱,所以容易对异域的文化持有宽容的心态。而上层则看中了尊重宗教带来的现实利益。获得贡金的同时,也可以获得穆斯林宗教领袖和世俗领袖的拥戴。所以除非是西辽人自己采用不宽容的宗教政策,中亚的穆斯林知识分子对于西辽的宽松统治还是赞美有加的。普遍认为前几任古尔汗比较公正,对伊斯兰教尊重有加。除此之外,比较小众的摩尼教和景教,也在西辽的宗教平衡政策下实现了新的小繁荣。 所以和之前的辽国一样,西辽有着两张面孔。一张属于汉文化。作为曾经的中原之敌契丹人凭借开阔的世界视野和强大的战斗力,推动了汉文化在汉唐之后的一次西传。但是西辽的另一面则是它的草原属性。为了适应中亚世界的规则,这个政权依旧有着草原的灵魂。 西辽的后裔还在波斯的克尔曼地区建立了自己的小国西辽于1218年亡于蒙古后,一个贵族八剌黑•哈只卜带领部众前往波斯的克尔曼地区,并皈依了伊斯兰教。1222年,八剌黑•哈只卜在克尔曼建立克尔曼王朝,领土大约在今伊朗东南部的克尔曼和呼罗珊一带。其后裔在1259年投降蒙古西征军,国王被授予库鲁汗的称号,成为蒙古汗国的附庸。但他们的东方色彩越来越淡。 1306年,这个小小的波斯化契丹国被伊儿汗国取消。西域的契丹血脉,最后融化于当地。(完)相关参考
如果不是今年冬春這場疫情,東京大學大學院綜合文化研究科教授綱野徹哉(AminoTetsuya)先生應該已經來北京大學做過講座了。去年這時候,見台灣地區清華大學的李毓中老師用他的《印加與西班牙的交錯》封
如果不是今年冬春這場疫情,東京大學大學院綜合文化研究科教授綱野徹哉(AminoTetsuya)先生應該已經來北京大學做過講座了。去年這時候,見台灣地區清華大學的李毓中老師用他的《印加與西班牙的交錯》封
幾千個士兵埋伏在玄武門外,此刻...只等待一個人的發令,他們的將領正是唐高祖之子:李世民!這一天對他而言,將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拼殺,他挑選了最得力的尉遲敬德等九名大將與他同戰,而他對戰的目標,竟然是自己
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廣稱帝,隋朝的建立結束了我國魏晉以來的長期分裂割據局面,但是這個統一的王朝只存在了37年。隋朝的亡國之君隋煬帝在位期間其實有很多的建樹,在政治上他改革官制,修訂《大業律》,將隋文
西辽的建立者耶律大石是辽代的贵族,曾经任节度使。由于同辽天祚帝君臣意见不和,在辽被金灭亡前夕,耶律大石带领一些部队向西迁徙。1124年,耶律大石到达可敦城,在这里他召集了契丹十八个部落的首领集会,号召
西辽(1124年~1218年)是中国古代契丹族建立的国家。亦称黑契丹,哈剌契丹。由辽贵族耶律大石在金朝灭辽后,于西北召集残部建立。后来扩张到中亚,首都虎斯翰耳朵,一时成为中亚强国,统治中亚94年。12
导语:在历史上皇帝很多,但以男性皇帝居多,女皇就属于稀缺物种了。今天要来说的就是号称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女皇的耶律普速完,一听名字就是契丹皇族的人,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她是曾经的辽国的后裔所建立王朝的女皇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扎兰丁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花刺子模也是一个新兴的帝国,它在12世纪中叶开始崛起,曾经先后臣服于阿拉伯人和契丹人。到了国王摩珂末继位后,终于摆脱了西辽的统治,并
耶律大石(1087-1143,一说1094-1143),字重德,契丹族,西辽德宗,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八世孙。通晓契丹、汉文字,擅长骑射,中亚史书中记为大石林牙,为西辽的创立者。1115年中进士,提升为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