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罗荣桓率部突围 为何选择日军大本营方向
Posted 敌人
篇首语: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1941年罗荣桓率部突围 为何选择日军大本营方向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941年罗荣桓率部突围 为何选择日军大本营方向
核心提示:而罗荣桓的意见恰恰是向南,向南到临沂,到敌人的大本营去。他认为,那里是敌人的后方,敌人主力出动,其后方必然空虚,也是敌人最容易忽视的方向。最后,这支3000多人的部队,利用晚上悄无声息地没费一枪一弹,没有牺牲一个人就穿过了封锁线,跳出了包围圈。 罗荣桓资料图 本文摘自:中国新闻网,作者:张棻,原题:罗东进忆父亲罗荣桓:“留田突围”创造奇迹,节选“留田突围”创造奇迹 在长期的军事生涯中,罗荣桓以他的用兵如神创造了很多奇迹,其中“留田突围”就是其中之一。 1941年11月初,日军聚集了5万多日本兵和伪军,开始对沂蒙山区进行大“扫荡”,并盯住了留田村(位于现沂南县张庄镇)。当时115师的师部及“战工委”(相当于省政府)都在留田村周围,而当地的作战部队只有一个警卫营,总人数共有3000多人。敌人在飞机、坦克、大炮的配合下,由临沂、费县、沂水、莒县等地,兵分11路气势汹汹地向留田扑了过来。很快敌人就把留田团团围住了,而且还在逐渐缩小包围圈,情况万分紧急。 当时115师的陈光、山东分局的朱瑞等同志都在,大家就讨论向哪个方向突围,共提出了四条意见:一是东过沂河、沭河,进入解放区的滨海地区,但是这个方向或许正是敌人埋伏的一个口袋。再一个是向北,因为当时山东纵队也突围出去了,在北边蒙山一带,但是这个方向是国民党部队的防区。皖南事变后,国共关系比较紧张,突围到那里也容易受到日军和国民党军的夹击。再一个就是向西进入蒙山,但这个方向有铁路线和封锁线,敌人力量很强。第四条就是分散突围。当时大家提了这四条意见,唯独没提向南,因为南面是临沂,是敌人的后方,而且据说当时驻中国的派遣军队司令畑俊六就在临沂。 而罗荣桓的意见恰恰是向南,向南到临沂,到敌人的大本营去。他认为,那里是敌人的后方,敌人主力出动,其后方必然空虚,也是敌人最容易忽视的方向。最后,这支3000多人的部队,利用晚上悄无声息地没费一枪一弹,没有牺牲一个人就穿过了封锁线,跳出了包围圈。 当时随部队一起走的有一个德国进步记者,也是德国共产党员,叫汉斯·希伯。他出去以后,对罗荣桓精湛的军事指挥艺术赞叹不已,就把这件事写了下来,题目就叫《无声的战斗》。相关参考
核心提示:为什么选择邓华等人?据说,毛主席曾亲自对邓华说:“你去了我放心。”有一种观点认为,在解放战争中的指挥水平,尤其是解放海南岛战役中的出色指挥,是中央选择邓华为首的15兵团指挥员的重要原因。邓华
服部卓四郎,二战结束时,为日本陆军大佐。他长期任职于参谋本部,两次出任大本营陆军作战科长,深度参与了1931-1945年的战争历程。战后,他根据相关资料(包括很多新公开资料)写成《大东亚战争全史》一书
服部卓四郎,二战结束时,为日本陆军大佐。他长期任职于参谋本部,两次出任大本营陆军作战科长,深度参与了1931-1945年的战争历程。战后,他根据相关资料(包括很多新公开资料)写成《大东亚战争全史》一书
北洋水师降服始末劝降信《致大清国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信函原文用英文书写,后译成日文上报大本营备案,现馆藏国立公文书馆,全文如下:仅呈一书致丁汝昌提督阁下。时局变迁,吾等不幸成为敌国,然今日之战乃国与
梁思永在梁家几个子女中是较少让梁启超操心的,这也许和他的性格中沉着稳重、善解人意的特质不无关系,再有就是,他的恋爱、婚姻少有波折。夫人李福曼是李蕙仙的侄女,也就是他的表妹,比他小三岁,八岁以后一直住在
部署七一七团的兵力部署中,主要的作战部队包括一面坚盾,一口快刀和一张大网——出了飞狐峪,到涞源一线地势相对平坦,预料日军中伏之后,其主力必然拼死向涞源方向突围。因此,刘转连在明铺村摆了全团最精锐的一连
山西省五台县的豆村位于台怀镇的西南,是守卫晋察冀边区领导机关的西部前哨,和日军占据的五台县城咫尺相对。1939年春,120师359旅717团转移到豆村休整。但是日军是不会让八路军安安稳稳休整好后又来大
夜色如魅,流矢如蝗。1943年3月18日子夜,遭日军重兵偷袭的新四军第七师及皖中行署机关,突围奔袭被困银屏山。逶迤相连的篝火带宛如虎视眈眈的“火赤练”盘踞山麓,指挥部决定趁夜从东西两翼杀出血口突围。皖
核心提示:1937年春,罗荣桓被任命为后方政治部主任。一天,对罗荣桓一向器重有加的毛泽东冲罗发了一次脾气。原来,有个外国人要到延安来。负责后方供给工作的罗荣桓看到毛泽东用的被子已经十分破旧了,感到让外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为普罗大众展示了一个精彩纷呈的争霸时代。尽管它与史实存在较大的差异,但不可否认的是,小说的流行使得很多人成为了三国迷,而三国时期也给大家留下了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今天要和大家探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