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朱元璋后期为什么处心积虑处死蓝玉?
篇首语: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明朝朱元璋后期为什么处心积虑处死蓝玉?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明朝朱元璋后期为什么处心积虑处死蓝玉?
蓝玉,明朝初建时期一员骁勇善战的猛将,战功仅次于常遇春、徐达。此人身材高大,面如重枣,看上去有点像蜀将关羽的样子。他是常遇春的妻弟(小舅子),“临敌勇敢,所向皆捷”,常遇春多次向朱元璋称赞这员部将。常遇春去世后,蓝玉追随徐达、傅友德,在征战中,屡建奇功。
南征北战的大将军徐达去世,蓝玉脱颖而出。多次统率大军北伐、西征,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洪 武二十年,他被提升为大将军,驻扎在长城边的蓟州。逃亡蒙古的元顺帝孙子脱古思帖木儿,不甘心失败,经常南下骚扰。朱元璋命令蓝玉统领15万大军前往征讨。蒙古军队退至捕鱼儿海(贝加尔湖)附近,满以为蓝玉的军队缺乏水草,不可能长驱直入,毫无防备。明军在沙尘暴的掩护下,如同神兵天降,突然袭击,蒙古全军覆没,脱古思帖木儿与太子,在几十名骑兵保护下逃跑,其余8万人被俘。朱元璋得到捷报,大喜过望,把蓝玉比喻为汉朝的卫青、唐朝的李靖,进封他为凉国 公。
战功显赫的蓝玉是个粗人,没有文化,性情暴躁,刚愎自用,得到皇帝的赏识宠信,愈加骄横恣意,做出种种目无法纪的事情。
—他蓄养了奴仆、义子几千人,作为随从亲信。这批人依仗主人权势,横行乡里,霸占民田。负责纪律检查的御史,接到民众投诉,要依法惩办这些奴仆、义子。蓝玉藐视王法,恼羞成怒地把御史赶走。
—他北征回师,连夜赶到长城喜峰关。此时关门已经紧闭,守关官吏在关城上查明情况,没有及时开门,他竟然纵容士兵毁关闯入。
— 他北征回来,贪污缴获的大量珍宝,把元朝的皇妃据为己有。朱元璋获悉后勃然大怒:蓝玉如此无礼,怎么配得上大将军的称号?那个皇妃听说皇帝动怒,惊惶自尽。蓝玉上朝时,朱元璋当面严厉责备,要他今后加强道德修养,痛改前非。朱元璋本来打算进封蓝玉为梁国公,鉴于这些劣迹,改为凉国公。
更 为严重的是,他竟然无视皇帝的威权,恣意骄纵。皇帝召见,赐坐交谈,或随侍宴饮,他一言一行总是傲慢而粗鲁,一点没有“人臣之礼”。他带兵在外,常常超越权限,擅自决定将校的升降,不向朝廷请示报告。为了显示自己的威权,任意对军士施加黥刑—在脸上刺字,以此来挟制部下,使军队成为自己的私家武装。西征回来,皇帝赏赐给他“太子太傅”的头衔,其实这个大老粗根本不可能成为太子的老师,只不过是一个荣誉而已。蓝玉居然不识相,大发牢骚:难道我还不配当“太 师”吗?
这 就激化了将权与皇权的矛盾,是朱元璋绝对不能容忍的。早在洪武六年,朱元璋目睹开国元勋飞扬跋扈,倚功犯法,特地命工部铸造铁榜,写上申戒公侯的条令,警告他们不得倚仗功劳过于放肆。这个禁令已经隐约透露了然后铲除的方针,胡惟庸党案爆发后,蓝玉自然难逃一劫。当时就有人揭发蓝玉属于“胡党”,朱元璋没有予以理睬。《明史纪事本末》的作者谷应泰解释其中的原因:皇上因为他功劳大,不予追究。其实,内中另有隐情。
洪武四年,常遇春的女儿被册封为太子妃,常遇春成了太子的岳父,蓝玉以常遇春妻弟的身份成了太子的舅舅。蓝玉的女儿则被册封为蜀王妃(蜀王是朱元璋十一子朱椿)。因为这些关系,朱元璋投鼠忌器,暂时不对蓝玉下手。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英年早逝。太子一死,朱元璋已无所顾忌,决意对蓝玉下手。一向与太子以及蓝玉有矛盾的燕王朱棣,要父亲继续清洗异己分子,说:在朝诸公,恣意妄为,将来恐怕尾大不掉。含沙射影地指向蓝玉。
于是,一张陷人于法的罗网悄悄地向蓝玉袭来。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八日,早朝时,锦衣卫指挥蒋某突然控告蓝玉谋反,说他勾结景川侯曹震等公侯,企图趁皇帝到郊外举行“藉田”仪式时,发动兵变。蓝玉当场被拘押,次日,连同家属一并处死。被蓝玉株连处死的高官,有公爵1名,侯爵13名,伯爵2名,连坐处死的功臣及其家属达15000人。朝廷专门公布《逆臣录》,以显示“蓝党”谋反证据确凿。其实全是诬陷不实之词。朱元璋要处死骄横跋扈的蓝玉,就如同处死胡惟庸一样,易如反掌。但是要株连一个庞大的“蓝党”,必须罗织“谋反”的罪状不可。然而《逆臣录》编得仓促,漏洞百出,反而露出了罗织罪状的马脚。
《逆臣录》搜罗了近千人的口供,唯独没有凉国公蓝玉、景川侯曹震的口供,也就是说,这两个主犯根本不承认“谋反”。据野史记载,蓝玉不仅为自己声辩,而且没有诬攀其他人,所谓“蓝党”完全是凭空虚构的。
细 细翻看《逆臣录》,当时罗织罪状的伎俩实在拙劣得很。由于审讯者心思不够细密,留下了许多破绽。比如,一个证人蒋富招供:蓝玉出征回来,在酒席上对他说:“老蒋,你是我的旧人,我有句话和你说知,是必休要走了消息。如今我要谋大事,已与众头目们都商量定了,你回去到家打听着,若下手时,你便来讨分晓,日后也抬举你一步。”这个老将是蓝玉家“打渔网户”。另一个证人张仁孙招供:蓝玉对他们说,要成大事,吩咐他们置备军器,听候接应,日后事成都让你们做大官。这个张仁孙是乡里的染匠。蓝玉身为统领三军的大将军,如果要谋反,断然不可能和无足轻重的“打渔网户”、“染匠”之流去商量。《逆臣录》的胡编乱造于此可见一斑。
半年以后,朱元璋下了一道诏书:“自今胡党、蓝党概赦不问。”其实杀了4万多人,功臣宿将死得差不多了,“概赦不问”云云不过是一句显示皇恩浩荡的废话而已。
明朝历史 蓝玉案杀了多少人
古代剥皮,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刑罚,其残酷程度与凌迟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个刑罚并不在规定的处刑之列,但是在历史上却有很多朝代都行使过这种刑罚,明朝皇帝朱元璋处死功臣蓝玉就用了剥皮的刑罚。剥皮的方法就是从脊椎处下刀,使得背部的皮肤分成两部分,再利用刀把皮肤和肌肉慢慢地分开来。最初剥皮是人死后再进行剥皮,但在后来逐渐演变成活剥皮。
蓝玉本是朱元璋最信任的臣子,他也为朱元璋打了不少的胜仗,但为何最后却被剥皮,他的人皮还被巡回展览?除他以外受牵连的人数达到1.5万人,让人不寒而栗,这也算是历史上一大惨案。
蓝玉在明朝时期是一代名将,跟随开平王征南讨北,所向披靡,是开平王最重视的将士,也时常在朱元璋面前夸奖他,朱元璋也愈来愈信任他,封他为太傅。但是蓝玉却愈发变得嚣张,三番几次在大会上说出大逆不道的话,而且还在朱元璋没有应允的情况下擅自非法占有百姓的田地,蓄养家奴和干儿子。朱元璋看在眼里,觉得不治蓝玉,蓝玉都要骑到自己的头上了,况且在那个敏感的年代,太子刚死,皇太孙又还只是个孩童,皇位岌岌可危。于是,蓝玉以谋反的罪名被捕,虽然他一口否定他没有造反的心,但是皇上要让臣子死臣子不得不死。蓝玉遭到被剥皮的悲惨下场,人皮还进行全国巡演,最终是他的女婿向皇上奏请,才使他的人皮留在了四川。
蓝玉案杀了多少人
蓝玉案指的是明朝时期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提高自己的震慑力而诛杀了一代功臣蓝玉的重大事件。蓝玉是陪着朱元璋打天下的能臣之一,但是到了后期蓝玉自信心过度膨胀,不仅触犯了许多的律法,对于朱元璋来说也成了一个随时可能爆炸的毒瘤。蓝玉案在明朝也算是非常重大的事件了,不仅影响范围比较广,而且杀的人的数目也是巨大的,那么蓝玉案杀了多少人呢?
蓝玉案杀了多少人就同时代表着蓝玉案的牵连范围有多大,根据历史相关的记载蓝玉案杀了大概一万五左右的人,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了,虽然说满朝文武百官再加上地方上的官员等等并没有如此多的人数,但是朱元璋却是连和蓝玉相关的所有人都杀掉了,因为他所提出的借口是蓝玉想要篡位谋反,这是一个相当严重的罪名了,再加上朱元璋是真的想要将蓝玉斩草除根,所以才下令将一切和蓝玉有关的被称为蓝党的人,全部斩杀殆尽,虽然看似残忍,但是却在一定的程度上更好的加强了中央的权力。
除此之外蓝玉案杀了多少人同时也代表着朱元璋铲除异己的决心,一万五左右的人数全部都是因为他的一句命令而失去了性命,其实在这其中很大程度上都是被牵连被影响的,但是在古代封建统治之下,皇帝的命令无人可以反抗,蓝玉案杀了多少人也大部分都是出自朱元璋的命令。
蓝玉案的影响
蓝玉案是明朝时期一场非常重大的历史事件,蓝玉作为战绩赫赫的朝中重臣,虽然为明朝做了许多事出了许多力,可是到底还是臣子,身为臣子总是要有着自己的原则,任何自己不能做的事儿都是应该不去做的,可是蓝玉却不一样,他的脾气性格随着权力而越来越大,同时对于朱元璋的敬畏之心也越来越小,这样一来朱元璋不得不下力气将他铲除,于是才发生了范围广影响大的蓝玉案,那么蓝玉案的影响是什么呢?
说到蓝玉案的影响,首先还是要从朱元璋说起,朱元璋为了政权的稳定性,同时铲除一切对于自己不利的因素,这才策划了蓝玉案,而蓝玉案的影响根本上还是在于加强了朱元璋的中央集权。作为一个帝王重视权力是无可厚非的,朱元璋绝不允许他人威胁到自己的权力地位,而蓝玉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触犯了这一点,蓝玉案的影响可以让朱元璋稳定政权,朱元璋当然要这么做了。
其次蓝玉案的影响还在于对其他大臣还造成了引以为戒的影响。当时蓝玉案牵连的范围还是非常大的,一些平时和蓝玉有关联的大臣都被统一称为蓝党,在朱元璋的高压政策下这些人同时都被一同诛杀,这样一来就为之后的官员起到了震慑的作用,相信有这样的例子摆在前面,之后的大臣凡是有任何不轨之心都要仔细考虑清楚的。
但是蓝玉案的影响也不一定都是正面的,蓝玉毕竟是陪着朱元璋打天下的元老级别的大臣,对于这样的大臣却最后被他用谋反的罪名诛杀,对于朱元璋来说也算是不好的影响吧。
胡惟庸案与蓝玉案
胡惟庸案与蓝玉案都是我国明朝中国的奇冤案件,在明朝朝廷中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意义,胡惟庸案和蓝玉案都是朱元璋为了加强自己的政治统治,同时也是强化皇权至上的政治手段。胡惟庸案发生于朱元璋成为皇帝的第十一年,而蓝玉案则发生于洪武二十六年,可以说这两起案件都是发生于朱元璋的统治时期,并且都是由朱元璋发动的,对于明朝的江山有着极大的巩固统治的作用。
胡惟庸案与蓝玉案有着异曲同工的相似之处,但是也有些许的不同。胡惟庸案发生于朱元璋与宰相权利之间的矛盾中,可以说胡惟庸案中的胡惟庸是因为自己的宰相权利的过高而触怒了朱元璋,因此得到了谋图不轨的株连九族的惩罚。
而蓝玉案则是因为大将军蓝玉作为明朝的开国元勋的地位威胁了朱元璋的统治地位,因此而遭到了朱元璋的迫害。胡惟庸案和蓝玉案中的主要的相同点在于历时时间短,但是具有毁灭性的的破坏能力。胡惟庸案和蓝玉案有着相近之处,都是在得知罪行之后立即进行了杀害,没有留给胡惟庸或是蓝玉为自己辨白的机会。并且都有相继的余波影响,胡惟庸案和蓝玉案都牵扯了大量的朝中大臣。但是蓝玉案中伤亡人数不及胡惟庸案。
胡惟庸案与蓝玉案都是明朝初年的奇冤案件,过程基本上是相似的,胡惟庸案和蓝玉案的发生基本上铲除了明朝的开国元勋的势力。
相关参考
蓝玉墓 蓝玉本是赫赫有名的将领,屡次得到朱元璋的赞赏。但由于蓝玉日渐嚣张并且目中无人,朱元璋对他十分失望。最后蓝玉怎么死的?死后墓在哪里? 蓝玉怎么死的 对于蓝玉是怎么死的,众人说法不一。有
蓝玉案是朱元璋晚年的一桩大案,凉国公蓝玉被以谋反罪处死,他的家族同僚乃至亲朋一万五千多人被处决,蓝玉的皮被剥下来,剥皮实草,当做教材送往全国各地展览,并命令蓝玉唯一幸存的女婿收藏这个标本。蓝玉是明初功
蓝玉是明朝开国名将,有胆有谋,勇敢善战,屡立战功。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拜大将军、凉国公。蓝玉为常遇春的妻弟,而常遇春是太子朱标岳父,所以作为太子妃舅父,蓝玉极力维护太子的储君地位;看在朱元璋眼裡
蓝玉,安徽定远人,开平王常遇春之妻弟,早年在常遇春部下为偏将,英勇善战,屡立战功,在军中颇有名望。《明史》称赞他“临敌勇敢,所向皆捷”。常遇春经常在朱元璋面前夸奖他,因而得到了朱元璋的器重,由管军镇抚
...海中大破北元,基本摧毁其职官体系而名震天下。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正月,凉国公蓝玉图谋不轨,被杀。其实蓝玉之死早就有征兆了,当初宰相胡惟庸造反,就有人供出蓝玉和胡惟庸有密谋,不过当时朱...
...海中大破北元,基本摧毁其职官体系而名震天下。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正月,凉国公蓝玉图谋不轨,被杀。其实蓝玉之死早就有征兆了,当初宰相胡惟庸造反,就有人供出蓝玉和胡惟庸有密谋,不过当时朱...
明朝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第一次一共封了6位公爵,分别是李善长、徐达、常茂、冯胜、李文忠、邓愈。这6人享受了明朝臣子的最高待遇,其中,常茂在这六人中最为特殊。在洪武二年,年仅40岁的常遇春在北伐归
蓝玉,明朝战功赫赫的大将军,苗族人,出生于丹口镇上的一个小山村。后因战乱而北征,跟随父亲定居于安徽定远。蓝玉的姐姐是常遇春的妻子,常遇春是朱元璋手下的起义军首领,蓝玉从此跟着常遇春起兵打仗。常遇春十分
在各朝中,开国的功勋都是深受皇帝信赖的大臣,很多人是从年轻的时候就追随皇帝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当江山坐稳后,这些功臣也会被一一封赏,并被授予高官厚禄。而在明朝时,朱元璋信奉“治乱世用重典”
蓝玉与胡惟庸一样,也是定远人,乃明朝开国大功臣常遇春小舅子。此人长身赤面,仪表堂堂。是个勇略双全的大将材料。他最早录于常遇春帐下,“临敌勇敢,所向皆捷。”后来,他跟从傅友德代蜀地,从徐达北征,与沐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