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边境线上的秘密通道 止戈出品
Posted 通道
篇首语:学习如钻探石油,钻得愈深,愈能找到知识的精髓。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越边境线上的秘密通道 止戈出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越边境线上的秘密通道 止戈出品
原标题:中越边境线上的秘密通道 | 止戈出品 这是止戈传媒出品的第 4 篇战争故事 没时间看文字,那就听听呗~~ 制作:张泽雄 >直到抵达墓地那天,困扰母亲王成支39年的担忧终于放下了,她听来迎接他的儿子的战友说,子弹是从脑门正中穿过去的,“身体是全的。” >这是在3月30日,我以一名志愿者的身份陪同王成支前往广西宁明烈士陵园。一路上,她不停地念叨,说黄家的那个孩子,最后只找到一条腿。 >82岁的王成支,从听说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愿意帮她去给儿子扫墓后,就没睡好一个整觉。 >这种难眠在3月28日晚上达到顶峰。第二天就要出发了,窗外,初春的白水河哗啦啦作响,临近十五,月亮把屋内照得明晃晃。尽管儿子的照片早已遗失,但这几夜,懂事的儿子都会回到王成支的脑海里。 >王成支老妈妈。党建为摄 >儿子汪忠付要去参军的想法,最早告诉了母亲王成支。 >那是1977年元旦,刚刚经历了10年浩劫,“他不出去闯一下,全家人只有等着饿死!” “不敢回想,饿,饿得不行,6个孩子加上大人,一家10多口人,每人一天分到2两饭。一把苞谷烧出来,一个孩子只能抢到几颗。老大不行,老三胆子小,只能指望老二出去闯条路,救救一家人的命。”王成支说。 >1977年1月8日,汪忠付如愿以偿。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共有249人,和汪忠付同一天入伍的,大多是农村兵。对于他们来说,参军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 >那个时代,当兵无上光荣。别说地处深山的汪忠付,就是昆明城里的下乡知青唐胜跃,在刚刚恢复的高考和参军的抉择中,毅然选择了入伍。 >穿上军装的他们不会知道,真正崇尚军人和英雄的情结,将在两年后到达一个新的高峰。 >白水河的晨雾还未散去,黎明已被屋外飞驶而过的汽车声叫醒。王成支起床,换上多日前备好的新衣服,把白头发使劲藏进黑色的帽子里。 >一个月前,王成支还住在洛旺乡洛旺村,儿子当年出征的家。很多农村的烈士妈妈,即使政府为他们盖了新房,她们依然舍不得离开破旧潮湿的老宅,似乎住在那里可以等到孩子回来。 >我曾采访过同在云南的烈士母亲赵斗兰,她在今年2月去世,至死都没有离开儿子当兵走时的土屋。那天去采访时,赵斗兰突然指着屋子里一直亮着的灯,对我激动地说,“你看,这是儿子帮我开的灯。” >赵斗兰老妈妈。党建为摄 >儿子牺牲20年那年,赵斗兰去麻栗坡烈士陵园为儿子赵占英扫墓,她趴在墓碑上痛哭的照片,再配上一首网友制作的诗《妈妈,我等了你二十年》,戳痛无数人的心。 >这件事情也推动了中国优抚制度的改革,此后烈士家属每三年可以报销一次去扫墓的路费。 >在家人的劝说下,王成支在一个月前搬到了小儿子的新家,房子目前只建起了个框架,但这已经是她的孙子们举家外出多年打工的成果。 >“买地13万,盖房子20多万,一家子都背债咯,你们能不能帮我给政府反应一下,多少给我点补助。”这是王成支见到外地来的陌生人,最先说的一句话。 >如母子俩最先的期望,汪忠付当兵后,确确实实救了一家人的命。家里不仅少了一张吃饭的嘴,每年还有50斤的苞谷补助。 >部队离家山高路远,在王成支的记忆中,她曾收到过儿子的一封信。至今,她都坚信那是从飞机上空投下来的,不然那么远怎么到得了家。 >1979年2月17日,新华社发布消息:“越南无视中国方面的一再警告,最近连续出动武装部队,侵犯中国领土,袭击中国边防人员和边境居民。中国边防部队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被迫奋起还击。” >关于这场战争中牺牲的中越双方军人的数量,至今都是一个谜。 >战争开始后,村民们一见王成支就问,老二来信没?刚开始王成支还能耐心回应,最后只是轻描淡写地说:“ 怕是早打死了,哪还有什么信。” >有一天,王成支抱着一捆柴火准备生火做饭时,政府的人送来了白布,还没等他们开口,王成支一头晕到在地。 >资料照片 >汪忠付牺牲后,政府给了王成支500元抚恤金,每个月还会给8元钱。那时候,国家干部一个月的工资也才9元钱。这些钱,让母亲带着家人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 >在1979年之前,抚恤金的标准只有180元。 在战争爆发前17天,政府突然将抚恤金调高了两倍多。 >30多年来,王成支领取优抚金已经从每月8元涨到了2000多,在当地农村,如果不生病,已经足够生活了。 >每天起床,王成支都习惯性摸摸枕头下面的一个硬本子,那是儿子的烈士证书。这本证书算是和儿子唯一的物证连接。尽管她不识字,但并不妨碍她发自内心为儿子骄傲。 >一千多公里路,一天之内要辗转摩托车、乡村公交、城市公交、商务车和飞机,这对于一个82岁的老人来说,不管身体再健朗,都是一场硬仗。 >广西宁明县是广西和越南接壤的诸多县、市之一,和我国南方大多数边境县城一样,山高壑深,峰峦重叠,无数个谷底和坡地交错相连。 >前往儿子的墓地,对于王成支来说,即使有了政府的路费补贴,没有别人的帮助,她也很难前往。 >儿子从军那年,政府敲锣打鼓送来红花和绿装,到后来牺牲,她一直是英雄的母亲。 >因为儿子是和越南对仗牺牲的,王成支就对越南的新闻很关注。 1991年初,王成支听说,中越关系开始全面恢复。似乎从那时起,再也没有人说她是英雄母亲。 >王成支说,当年儿子当兵时,经过了很多政审,村子里的玩伴们都很羡慕。再后来,那些玩伴们大多去了深圳打工,家里的房子开始贴上瓷砖,也用上了洗衣机,而她,依然住在破旧的土坯房里。靠着儿子的抚恤金过了一生的王成支,开始向外人叨叨,“如果儿子还在,我也会过上好日子。” >与此同时,她的优抚金,开始远远赶不上国家干部的工资涨幅。 >王成支和小儿子住在一起。党建为摄 >儿子在王成支的生活中,渐渐地远去,即使在梦中,也很少再见到他。而在母亲的内心里,她又很恐惧忘掉儿子,她把儿子的烈士证书压在枕头下面,似乎这样,他们依然在一起。 >这一次我陪着王成支出发广西之前,她的小儿媳妇的叔叔,竟然才知道她是一位烈属。 >没有怨言,没有回忆,母亲们独自舔舐着历史留下的斑斑伤痕。 >在烈士陵园的门口,王成支遇上了来自广东的车队,上面挂着“缅怀先烈”的条幅,他们是来自广东茂名市的越战老兵。在这场战役中,茂名市有80多位战士牺牲,只有一个安葬在宁明。 >当年的运输兵林月胜现在也是车队的义务驾驶员,不管多么忙,每年他和战友都要跑遍茂名籍烈士的墓园,驾车来回9天。 >来迎接王成支妈妈的“战友”。党建为摄 >从2011 年起,每年清明节前后,全国各地的越战老兵都会自发前往云南和广西,坚持先祭英烈再祭父母,为长眠在中越边境的战友扫墓。 >队伍中的叶宗秘摸着耳朵下面的一个白色小疤说:“子弹从这里打穿过去,血堵住喉咙不能呼吸,在喉咙这里开个洞,把血引流出来,捡了一条命。” >闲聊时,林月胜说起来刚刚热映的《芳华》,他和战友都去看了,“拍的好,特别是后面反映退伍军人被遗忘欺负的事,这就是我们这代人的真实写照。” >1979年因战致伤的“二等、三等革命伤残军人”,退役后都由政府安排工作,比如叶宗秘。这是计划体制下由基层企事业组织承担起把他们养起来的任务,一旦吸纳他们的企业遇到关停并转,保障就不复存在。 >就这点小小的真实,让《芳华》在广大退伍老兵中产生了奇妙的共鸣。 >另一个让他们关注的是,在今年“两会”上,退役军人事务部正式组建,它的职能,就是维护退伍军人、军属合法权益,让军人受到全社会应有的尊崇。 >但也有敏感的网友联想到1979年2月1日突然提高抚恤金的政策。 >陵园门口放着一个大大的花圈,王成支不识字,但她还是好奇地看,上面写着“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四八师昭通彝良籍参战老兵敬挽”的字样。 >这是汪忠付的战友们提前准备好的,他们从云南一路祭扫过来。路上得知王成支要来宁明,大家特别多留了一天,替战友慰问一下母亲。 >这份情谊,不是当事人,无法感同身受。 >在采访的过程中,我无数次听到这样的生死约定:一方牺牲了,活着的人就替他为父母行孝。 >王成支曾经接待过无数来看望她的陌生面孔,他们说,是儿子的战友。 >20多个老兵们统一穿着崭新的65式军服,青春不再,但脸上的沧桑似乎更配这身军容。 这身让他们曾经至上荣光的军装,这些年一度引起别样的关注和争议。他们成为这个社会最为庞大的一个特殊群体。 >而对于母亲们来说,他们对儿子最后的印象,就是一身戎装。 >我曾采访过在1979年2月17日当天就牺牲的唐胜跃烈士的母亲刘友凤,她家里的墙上挂着两张人像,一张是毛主席,一张就是穿着军装的儿子。 >刘友凤老妈妈。党建为摄 >唐胜跃是去救班长返回的途中牺牲的,因为背着受伤的班长,体重增大,踩爆了地雷。班长活下来了,而唐胜跃牺牲了。 >这位老班长曾多次去过唐胜跃的墓地,他也一直想当面向刘友凤表示感谢,但是不知道该如何面对。 >时至今日,中越边境一带,依然随处可见骷髅图标:雷区,禁入!这里,仿佛就是生命的禁区。 >而在边境一线的村民,即使在战争结束若干年后,依然被战争所困扰,很多上山种地的百姓,被炸断了腿。 >越南一方,也是如此。 >在儿子战友的簇拥下,王成支走进陵园。陵园倒数第二排的倒数第二个墓碑,红色的五角星下写着“汪忠付烈士”。站在墓碑前,憋了几天的泪水涌了出来,她告诉儿子,“你的外甥来看你了,你的弟媳妇来看你了,你咋不回来看看我……” 在儿子的墓前。党建为摄 >王成支已经82岁,已经不是当年可以独自决断儿子是否参军的年轻妈妈,她克制住眼泪,把从家里背来的冥币认真烧了,并对儿子说:“你用不完的,要记得存银行,慢慢用。” >所有在场的老兵都记得1979年初春:他们剃光了头,照了相,写了遗书,把事务包的钥匙留在宿舍,在军旗下宣完誓,喝了首长敬的壮行酒,含泪唱着《再见吧!妈妈》,踏上布满地雷、竹尖陷阱和疯狂炮火的征程。 >紧挨着汪忠付墓碑的是黄继聪烈士,也是洛旺乡人。当年一同出征的249个昭通彝良青年,汪忠付和黄继聪牺牲在战场上,追记了二等功,还有两个在退伍回乡的途中出车祸死了,什么也没有。 >这其中,还有8个农村兵因为受伤安排了工作,都是当时县里最好的单位,不是供销社,就是粮食局,但是 后来,他们都下岗了。 >从儿子战友的口中,王成支才得知,儿子当年是炊事班班长。这个消息让她有些激动,“那应该不会挨饿了。” >汪忠付就是在给战友送饭途中,被敌人的机枪射中,正中脑门心,没来得及留下一句遗言就光荣牺牲了。 >从这些彝良老兵的口中,得知儿子牺牲时留了个全尸,王成支终于松了口气,她自从听说同乡黄家的娃儿,牺牲后只找到一条腿,就再也不敢过问儿子的详情了。 >历史与命运的神秘,总是通过某些个体和群体的奇特际遇,得到不可思议的凸现与表述。幸运抑或是灾难,都将选中一些人,代表人类去承受。这些安息在异乡的英魂,生前身后所承载、所代表的,正是一段特殊的中国历史切片。 >宁明之行原计划在陵园结束,得知老兵们要重返板烂前线,王成支表示她也想去看看儿子战斗过的地方。 >地图显示板烂离县城只有60公里,但山路崎岖,车队行驶了近3个小时才抵达位于板烂的中国界碑。 >王成支跟着老兵的步伐,快步爬上最高的山顶,这里已经能看到越南的边防哨所。他们的脚下,茂盛杂草覆盖下,就是当年儿子和战友们保命用的猫耳洞。 >被荒草掩盖的猫耳洞。刘霞摄 >熟悉那场战争的人都知道,自卫反击战开始5天后,越军以一个营的兵力向宁明县板烂地区发起反攻,并占领了几处战略性山头阵地,成为当时中越边境唯一被越军突进国门4公里的地方。 >在危急时刻,宁明县组织了三个民兵连赶赴板烂支援,毙敌71名。后来, 中国军队把越军的尸体摆放在544高地下面一个小山头,让对面的越军来搬走。越军在板烂对面为他们修建了革命公墓。 >越军的沙巴烈士公墓。LUCK路客提供 越军反攻的道路,修建于上世纪60年代,当时是为了抗美援越而修建的一条秘密公路,大批的中国援越战略物资由这里运往越南。 >与战略物资一起抵达的,还有32万名中华儿女。官方的报道称:“有1400余名优秀指战员长眠在越南国土上,用年轻而宝贵的生命筑起了中越友谊的不朽丰碑。” >如今,这条见证历史反转的道路再次派上了全新的用场,成为当地边贸的主要交通道。 >宁明县板烂边民互市点正在紧张建设中,轰鸣作响的大型挖掘机正在推平昔日战场的所有痕迹。 >重返战场的老兵们,热烈讨论着当年猫耳洞里腐臭的气味、干咸的压缩饼干和渴望热饭的迫切心情,而王成支却像是没有听见一样,在那里自说自话:“老二葬得地方风水好,要是能留下个孩子就好了。” 制作:保山七子影视 (全文完)长按二维码,关注“龙哥的战场” 过去的故事 >3、35年后,他终于等来了妈妈 >2、两岸军方接力护送他回家,50年前曾被定为叛徒 >1、父亲葬在三八线北,他只能对着谷歌地图祭拜 >0、致广大读者的一封道歉信 声明 >因评论功能尚未开启,请添加微信止戈读者群进行互动(选一)。对于活跃读者,我们将赠送小礼物,并邀请参加线下活动。 以笔为戈,为生命而歌相关参考
我是一名女记者,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讲我和三个杀人逃犯的故事。第一个杀人犯的故事一 王锡会曾是兰州西固有名的混混,因为眼睛长得小,人送外号“尕瞌睡”。>当小偷对王锡会来说简直就是小儿科,但从19
地雷是世界上最廉价的防御性武器,因地雷导致的雷患在很多国家和地区至今犹存。如何排雷也成为世界性的难题。非洲国家津巴布韦曾经有一个排雷探索,颇有意思。津巴布韦(1980年建国前叫罗得西亚),是英国在非洲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近五十年来总共发生了三次边境冲突,其中一以1962年的中印战争和1979年的中越战争规模最大。然而,这两场战争的结局和影响却是完全不一样的。60年代初期的对印反击自卫战,我国取得了辉
中越战争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宣告结束,这场战争是我国发起主权维护的反击战,因为越南不断的侵犯我们的土地,骚扰边境人民,因此我国不得不对越南发起反击。越南因为受到苏联的蛊惑对我国出手,全然忘记当初是
哈喽,各位小伙伴好呀!中国幅员辽阔,与十四个国家接壤。今天要说的这个地方,位于云南省瑞丽中缅边境上,它有着一个好听的傣族名字「”畹町”,蕴意为「”太阳当顶的地方”。那么,为什么说它是历史上最能打的边境
联通东西方的古丝绸之路如同一棵大树,盘根错节的根系延伸于中亚和西亚。在所有丝路古道中,即有千年沧桑的天山古道,也有极限险峻的夏特古道,但没有哪条古道能比号称「”葱岭古道”的瓦罕走廊更富神秘色彩,它藏身
1941年6月22日,对于苏联边境线上的士兵来说,满满的全是噩梦。很多基层官兵,在1939年8月23日苏联和德国秘密签署“臭名昭著”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之后,内心深处是认为战争已经结束,和平就在不远的将
广西旧时的中心—龙州龙州位于广西崇左市,与邻国越南接壤,地理位置险要,有184公里的中越边境线,历来均为边防重镇,是兵家必争之地。1885年中法战争后,广西提督署由柳州移驻龙州。广西提督署是广西最高军
為了求生存及應變戰亂的時局,春秋時期激蕩出許多戰略思想,培育出許多傑出的軍事專家。如輔佐齊桓公當上霸主的管仲;在“城濮之戰”助晉國打敗楚國的先軫;以及春秋末期吳國的軍事思想家孫武等。軍事思想是影響戰爭
雖然絲綢之路是因為張騫初十西域而被載入史冊,但早在張騫西行之前就已經有中西貿易往來(圖159)。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絲綢之路」的定義,中原與西方往來的通道有四條:北方(草原)通道;西北(沙漠)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