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高山心自知——琴的故事|文史宴
Posted 孔子
篇首语: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流水高山心自知——琴的故事|文史宴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流水高山心自知——琴的故事|文史宴
原标题:流水高山心自知——琴的故事|文史宴 点击上方“公众号”可以订阅哦 琴在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琴不仅是文人雅士以风雅相尚的饰品,也是士君子砥砺节操、进德修业的宝器。 >《礼记·曲礼》说“士无故不彻(撤)琴瑟。”为什么呢?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著作《白虎通义》里说“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瑟者,啬也,闲也。所以惩忿窒欲,正人之德也。故君子无故不去琴瑟。”以琴瑟禁止淫邪,求其本心,这既是古人的美德,也是古人的智慧。 >古人深知修德的艰难,道德光靠抽象的教条和律令很难实现,于是古人发明了以情感净化情感,以欲望驯服欲望的智慧:音乐激发的是人们的高级情感,它可以压倒人们心中偏狭局促的低级情感,音乐体现的也是人们的高级欲望,它可以替代人们天性中声色犬马的低级欲望。这样,美德便在顺遂而不放任中实现,心性在节制而不恣睢中升华。 >琴的历史据说与文明人的历史一样久远。《世本》记载“伏羲作瑟,伏羲作琴”。伏羲是典籍中使人类告别野蛮走向文明的人文始祖,正是伏羲发明了琴瑟。另一种说法是神农削桐为琴,神农也是教人稼穑的三皇之一。可见在人们的观念中,琴瑟也是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还有一种说法是少昊为年幼的侄子颛顼制作琴瑟,希望这种高级的玩具能够陶冶侄子的情操。后来颛顼长大去国,少昊便把琴瑟弃掷东海之中。结果每当夜深人静之际,海上都会想起琤琤琮琮的琴声。只是不知弹者为谁了。 >《史记·封禅书》还记录了另外一位人文始祖黄帝与琴的故事:黄帝命素女弹奏五十弦瑟,瑟声过分悲怆,黄帝也受不了,于是黄帝将五十弦去掉二十五根,留下二十五根,悲声才稍稍缓和。 >史书中还记录了帝舜弹奏五弦琴,琴曲是《南风》,歌词有“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体现了圣王心系民瘼的情怀。在古人的理解中,琴的开端,便于政治文明密不可分。 >典籍中关于琴的故事不胜枚举。东汉蔡邕写过一本书《琴操》,便记录了不少与琴有关的故事。首先要讲的当然是圣人孔子《猗兰操》的故事。 >《琴操》中说:“《猗兰操》,孔子 所作。 孔子 历聘诸侯,诸侯莫能任。自卫反鲁,隐谷之中,见香兰独茂,喟然叹曰:‘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乃止车,援琴鼓之,自伤不逢时,托辞于香兰云。”孔子隐居深山中看到幽生的兰花,心生感慨,于是即兴弹奏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猗兰操》。 >兰花是隐逸的象征。它独处深山,与众草为伍,但不改其洁,不降其志,这和孔子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的情怀的一种投射。而“兰为王者香“也体现了孔子以道自任的自信。汉儒以孔子为“素王”,即有德无位的无冕之王,这也折射在幽居地僻的兰花身上。一曲《猗兰操》,也是孔子志存高远而又位卑任重的心声。 >我们最熟悉的琴典故莫过于“高山流水遇知音”了。这个故事最早见于《吕氏春秋》,说的是琴师俞伯牙弹琴,钟子期从琴中听出了“魏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的意境。伯牙引子期为知音。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于是终身不复弹琴。 >其实俞伯牙这个人更早见于《荀子·劝学》“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仰秣”就是马吃草时突然仰起头(一般马吃草都要低头)。这体现了伯牙的音乐对马的感召之强。 >在蔡邕《琴操》中还有一个关于伯牙故事:伯牙向琴师连成学琴三年后,连成说:“我只能教你基本技巧,但你若要进一步提升境界,便须找老师方子春。”于是伯牙随连成来到蓬莱岛,连成让伯牙在此等待方子春,自己回去了。但方子春一直没有出现,只剩伯牙一人在岛上。在风声和浪声中,伯牙忽然悟道:“原来老师给我请的名师就是大自然啊!”于是在涛声中参透自然,弹起了《水仙操》一曲。连成听到了琴声,觉得伯牙已臻化境,便将他接回。 >这个故事说明了,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琴师只能传授技艺,而只有在大自然中涵泳浸润,才能打开格局,提升境界。 >琴史上最著名的琴要数绿绮琴与焦尾琴了,因为这两把琴和两位大文豪司马相如、蔡邕有关。 >司马相如贫贱之际,遇到西蜀富商卓王孙之女卓文君,于是援琴挑之,一曲《凤求凰》迷住了卓文君,二人于是私奔。这便是家喻户晓的《琴挑》的故事。至于穷小子为什么能拥有名贵的琴,据说是因为梁孝王欣赏司马相如的辞赋,于是以私藏的绿绮琴赠之。 >而“焦尾琴”的故事更加传奇。《后汉书·蔡邕传》记录有人用火烧桐木做柴,蔡邕听到烧木的噼里啪啦声后,顿觉此木是制琴的好材料,于是马上阻止烧木,可是木已经烧焦了一部分,蔡邕还是以半焦的木头做了一把琴,于是称之为“焦尾琴”。 >《广陵散》是我们最熟悉的琴曲之一。嵇康从容赴死并弹奏《广陵散》,而后“《广陵散》于今绝矣”的故事家喻户晓。需要说明的是《广陵散》是一曲什么曲子,以及嵇康为什么会死。 >《广陵散》一曲表现的是《聂政刺韩王》的故事。聂政是战国时韩国贵族侠累的门客,侠累为刺杀韩王,找到了聂政。聂政为知己而死,在韩王宴乐之际杀死韩王,并为了免于牵连自己的姐姐和主人,聂政用刀将自己的脸刺得血肉模糊,让人们分辨不出自己是谁,然后自杀。而这首《广陵散》据说是一个无头鬼传授给嵇康的。 >关于嵇康之死,根本原因是嵇康反对司马氏篡位,他在给好友吕安的信中表达了这点,但吕安有一个邪恶的哥哥吕巽,吕巽看上了吕安的妻子并迷奸之,吕安一怒之下意欲诉讼其兄,然嵇康以为家丑不可外扬。吕安于是作罢。吕巽害怕自己事情败露,于是恶人先告状,诬告吕安不孝,吕安被捕。嵇康与吕巽绝交。吕巽又将嵇康反对司马氏的态度告知司马昭,于是嵇康被捕,于行刑前弹起《广陵散》,从容就义。 >其实《广陵散》也是嵇康内心的写照。嵇康渴望有聂政这样的血性侠客除彼害群,也愿意像聂政保护亲友一样保护至交,但暴君没有就戮,朋友也没有被保护,自己反而殉难。这让中正平和的古琴平添了几分血性和悲壮。 >琴是士大夫文化的载体,自然也免不了“士人风骨”的濡染。除了《广陵散》的故事,还有不少士人之琴的佳话。《晋书·隐逸传》就记录了陶渊明的“无弦琴”:“(渊明)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陶渊明看来,作为技艺的音乐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作为生活方式和诗性人格的音乐。 >另一位东晋隐士戴颙,他的父亲戴逵就是著名的《雪夜访戴》中的被访对象。戴逵去世后,戴颙不忍再弹父亲的旧曲,便自度新曲。中书令王绥听说后,便请戴颙为之演奏,戴颙不愿摧眉事权贵,于是拒绝。王绥愤愤而去。 >当然,这种“风骨”也不仅仅局限于士人。作为贱工的琴师也可以峻骨崚嶒。北宋初的琴师朱文济被召到宫中为宋太宗弹琴,太宗想把七弦琴增至九弦,因为古代圣王周文王、周武王都为古琴增弦,而太宗俨然以圣王自居。但朱文济认为这不符合艺术规律,表示反对,太宗不悦,逼其以九弦琴演奏,朱文济只好以九弦琴中的七弦演奏,表示对九弦的拒斥。朱文济于是也没有像其他善于献媚的乐师一样受赏。 >古人不仅重视弹琴人的境界,也重视听琴人的境界。桓谭《新论·琴道篇》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著名的琴师叫雍门周。孟尝君一次问他:“据说您弹琴能使人悲哀,不知是否能使我悲哀呢?”雍门周说:“听琴者必须有过悲伤的经历,才能从琴声中感受到悲伤。像您这样锦衣玉食的公子,是不会从我的琴声中感受悲伤的。”孟尝君承认的确如此。 >但雍门周这人不仅仅是个琴师,接着又说了一番见解:“您作为齐国公子,曾经攻打过秦、楚两个强国,现在秦楚强大了,你们的国家随时可能被秦楚灭掉。国破家亡之后,你的坟墓将生满荆棘,狐兔奔跑其间,牧童也会在上面嬉戏……”孟尝君听了,不由悲从中来。雍门周于是弹起琴来。一曲弹罢,孟尝君不禁感叹:“您让我如亡国之人一样啊。” >西方接受美学认为,阅读是一种再创作,文艺作品召唤读者在阅读中结合自身经验不断丰富作品的内涵,一部作品只有被读者听众欣赏了之后才算完成,读者的。而这个故事里,雍门周的一曲琴歌,毋宁是雍门周和孟尝君共同完成的作品。 >听琴人的境界,有时甚至关系到国家的兴衰。《韩非子》记录了一个故事:晋平公在一次与卫灵公的聘礼上,请了乐师师旷弹琴。弹了一半,师旷说:“我弹的是亡国之音,不能继续。纣王当年就是因为听了这样的音乐而亡国。君王您的德性还不足以承受这样的音乐。”晋平公执意要听,师旷只能从命。弹起后,有两只鹤集于庭前振翅而舞,延颈而鸣。但后来,晋国大旱三年,赤地千里。 >古人讲“德位相配”,同样,德与乐也应相配,因为音乐是国家秩序的外化,它必须在良善的环境中才能得其所哉。如果没有德性对音乐的呵护和节制,音乐便很容易流于情感的泛滥,于国于民皆有害无利。 >这些关于琴的故事或温情,或悲怆,或富于智慧的启迪,或充满道德的教义。琴是音乐的载体,而音乐又是情感的表达。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就是崇尚情感。《郭店楚简》中有“道始于情,情生于性”的思想,情已然是沟通人性与天道的桥梁。而著名的音乐文献《礼记·乐记》也指出了音乐具有“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作用。所以李泽厚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建立在“情本体”之上的“乐感文化”。 >“乐”既是“快乐”的“乐”,又是“音乐”的“乐”,但音乐不是靡靡之音,而是“乐以发和”的雅乐,快乐也不是淫邪之乐,而是灵魂的充实和宁静。而琴是这种“乐感文化”的承担者。三尺见方的琴,凝聚的是几千年的智慧和德性,值得后人认真继承和玩味。 欢迎参加本次征文大赛,奖金十分丰厚: >文史宴“名城巡礼”征文大奖赛,诚邀各位读者参加 >欢迎关注文史宴 长按二维码关注 >专业之中 最通俗,通俗之中 最专业 >熟悉历史 陌生化,陌生历史 普及化 >作者的公众号 典故里的中国,感兴趣的欢迎关注 微信:典故里的中国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相关参考
原标题:《西游记》之前的西游记,历史比神话更精彩|文史宴文/桓大司马许多读者问文史宴为什么很少晋史的文章,因为大司马正在写,等写好之后会集中连载。不过为了回报读者朋友们的喜爱,我们决定先做一期晋史专题
原标题:中日历史上第一次旷日持久的战争|文史宴文/文瑾万历援朝战争这几年已经是热点了,文史宴的明朝专题为此准备了两篇文章。今天这篇文章先用通贯的眼光谈一谈此战的具体过程,明天会有另一篇文章,在此基础上
原标题:三打白骨精之前,唐僧师徒竟是三毒的化身|文史宴陶心/文“文史宴”原意是文学、历史、休闲三驾马车一齐开动,今年以来过于侧重于“史”的方面了,近期会在“文”方面有所加强。《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
原标题:称霸欧亚的帖木儿帝国是从哪里来的|文史宴文/班布尔汗从今天起文史宴会发一系列威震欧亚的帖木儿帝国始末的文章,这些文章全部选自班布尔汗兄的新著《元朝之后的蒙古汗国》,班布尔汗兄是知名学者,天涯论
原标题:国营养猪:奇葩的大明朝宗室管理制度|文史宴明清史专题,欢迎投稿:朱元璋的祖制如何限制了明朝的变革>朱元璋对建文帝寄予厚望,从没想过传位朱棣>建文帝敢削藩是因为有一把好牌,可惜打烂了>建文帝没有
原标题:帖木儿“曹操梦”的破灭——从贤臣走向枭雄|文史宴文/班布尔汗本文选自班布尔汗兄的新著《元朝之后的蒙古汗国》,讲述西察合台汗国分裂、灭亡后,在帖木儿和大舅哥忽辛的奋战下复国的过程。东察合台统一的
原标题:南唐的内外交困与李煜的垂死挣扎|文史宴文/刘路在宋朝紧锣密鼓的图谋南唐的过程中,李后主一面拒绝宋朝的招降,一面又不认真备战,反而一再的伏低做小,指望宋朝看在这一点上放过他。那当然是不可能的,宋
原标题:怎样把三国读精读深——天津《滨海时报》专访大司马|文史宴日前,由滨海时报社、滨海新区图书馆、希望书店联合举办的“甚解悦读分享会”再度举办,此次活动邀请到《宿命三国》作者桓大司马为新区读者解剖了
原标题:一代枭雄帖木儿,是另一个枭雄培养出来的|文史宴文/班布尔汗本文选自班布尔汗兄的新著《元朝之后的蒙古汗国》,讲述帖木儿的出身及其获得第一桶金的过程。察合台汗国一分为二后,西察合台汗国再度分裂,帖
原标题:南唐的希望与绝望——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文史宴文/刘路从杨吴发展而来的南唐,是十国里面仅次于中原政权,首屈一指的大国,其实力连已经消灭数国的宋太祖赵匡胤也深为忌惮,南唐将帅亦颇不乏人,原有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