铠甲看着这么霸气,那古代士兵打仗时有机会穿上吗
Posted 步兵
篇首语: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铠甲看着这么霸气,那古代士兵打仗时有机会穿上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铠甲看着这么霸气,那古代士兵打仗时有机会穿上吗
编者按:国庆节期间,在贵州海龙屯举办的“甲胄元年”活动,现在已经落下了帷幕。这场盔明甲亮的演武活动,无疑吸引了很多冷兵器爱好者的关注,也让铠甲这种以前相对小众的爱好更多的曝光在公众面前。对此,也有人提及这样的问题:虽然活动的铠甲都非常漂亮威武,但古代士兵有多少能穿到这样的铠甲呢? >一般来说,提及古代铠甲,以往骑兵铠甲更受关注,因为骑兵基本都是各国精锐,自然要装备最好的铠甲。而步兵才是战争中数量最多的兵种。即使是骑兵们在战场上大行其道的年代,也仍然离不开步兵在战场上的贡献。但步兵的廉价,使得他们相较于骑兵来说,无论是披甲率还是铠甲质量,都要相差不少。所以真正体现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往往是步兵的披甲率与状况。 >在古代各个文明的军队中,受制于军制以及经济和文化条件,步兵的发展往往是千差万别,因此在步兵的铠甲装备为方面,也就同样出现了极大的变动。比如说古典时代的古希腊和古罗马,由于他们本身就是拥有很强的步兵传统,以及适合步兵发展的军制,因此这些步兵往往都有较好的装备。与之相对的波斯地区,除阿契美尼德王朝时代的精锐“金苹果卫队”步兵装备较好以外,其他时期步兵水平参差不齐,以至于罗马人评价波斯人的步兵装备几乎是罗马角斗士的水平。 >在欧洲中世纪时期,欧洲天主教地区的政治体制,普遍都是贵族分封制,但是其军队的发展却出现了很大的差距。比如以骑士阶级作为核心战斗力的西欧国家,其本土步兵往往都是征召的农兵。这些士兵不仅没有多少战斗的经验,而且常常因为贫穷,很难保证有自费的装备能够有多高的水准,穿得如乞丐是常事。 >▲西欧民兵 >而在意大利和佛兰德斯的城邦地区,步兵的情况则有着极大的区别。虽然这些地区也有着来自加洛林王朝时代遗留的贵族分封制度,但是因为这些地区手工业和商业发达,因此孕育出了许多政治独立性很高的商业城邦。这些城邦在中世纪相当长的时间里,所依赖的都是城邦市民所组成的民兵。这些由市民组成的民兵地位,自然要比西欧那些跟在骑士老爷后面吃灰农兵高很多。况且这些民兵往往有财力为自己配备质量尚可的铠甲,这就使得这些城邦民兵战斗力自然要高于西欧地区的本土民兵,也使得这些城邦的民兵常常以雇佣兵的身份前往西欧为那里的封建主效力。比如佛兰德斯的长矛手和热那亚弩兵,都是中世纪有名的佣兵。 >▲13世纪时期的意大利弩手 >与欧洲同样的是,中国步兵披甲率在不同时代何地区,情况差距也是很大。从秦代兵马俑出土来看,整个军队的披甲率的比率在相当惊人的80%左右,而根据出土秦简来看,秦朝时期,边防戍卒也有着颇为不错的披甲率。(参见冷兵器研究所《二线部队披甲率超70%?解密里耶秦简里的秦军武备密码》一文) >▲西安兵马俑 >当然,秦朝的高披甲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整个战国时代的积累,以及与六国战争中的缴获。到了汉朝时期,铠甲的装备率出现了相对下滑,但从尹湾汉墓出土“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来看,至少在西汉中央辖区内的铠甲储备数量还是有相当大的基数,比如其中提到有甲(皮甲)十四万两千三百二十副,有铠(铁甲)六万三千三百四十副。对于一个隶属于中央的地方武库来说,这个铠甲储备数量可以说相当惊人。但与此同时,汉代各封国的步兵披甲率也就是地方部队,从出土的陶俑来看,比中央部队的披甲率要差很多。而到了汉末三国时期,则可以说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比如袁绍和曹操的“袁本初铠万领,吾大铠二十领,本初马铠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 >▲汉代步卒俑 >在之后的发展中,伴随着军队制度的变化,步兵铠甲的装备,往往会因为步兵所属不同的职属,以及面对敌人的情况,导致铠甲的配备几率有着较大的差异。比如根据《太白阴经》的说法,唐代部队的披甲率能达到六成。而宋代由于骑兵相对较弱,对步兵铠甲的重视度很高,比如著名的“步人甲”。所以一些精锐步兵军队披甲率很高,但也有许多部队则根本无甲。并且根据地方的不同,比如在一些与敌对峙的一线,以及守备京畿的军队,披甲率还算比较可观。但与之同时的,便是内地的戍卫部队披甲率极低。“今张浚军三万,有全装甲万副,刀枪弓箭皆备。韩世忠军四万,岳飞军二万三千,王燮军一万三千,虽不如浚之军,亦皆精锐。刘光世军四万,老弱颇众;然选之,亦可得其半。” >明代步兵的披甲率,情况也与此类似。边境精锐部队的披甲率很好,比如万历年间的蓟镇明军,总披甲率高达88%,总督直属的部队甚至超过了100%。(参见冷兵器研究所《他们说明军披甲率只有10%,你信吗?》一文)不过,明军披甲的主要是负责肉搏的士兵,而其他远程兵种,比如弓箭手或者是操作火器的士兵,则基本没有铠甲保护。 >▲宋代身穿铠甲的将领亲兵 >那么在各个文明之间,步兵的铠甲是否有着什么共同之处呢?刨除作为精锐的重步兵,在有限的条件下,普通步兵的护甲,往往会对会优先选择保护是士兵的头部和躯干。因为在实战中,相对于四肢,躯干其实是相对更容易受到攻击的部位。尤其是在长枪手互相搏杀中,其实最容易被攻击的部位便是躯干,而人的脖子因为目标较小,同时对这一区域的防护往往效果有限。因此除了重步兵之外,步兵铠甲大多不会对脖子进行保护。 >▲日本足轻甲,其主要保护的便是头部、躯干、大腿三处。 >另外,步兵容易受到攻击的部位便是大腿和上臂,尤其是大腿部位受到攻击,虽然不会迅速丧命,但是却也足以剥夺士兵的行动能力,因此大腿也是需要重点防护的部位。而对于双臂的防护,除了避免双臂受伤使得士兵丧失活动能力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对两腋的保护,因为这一地区血管密布,一旦遭到攻击,就会和躯干受到攻击一样危险。比如明末后金军就习惯近距离用弓箭攻击明军的面部和两肋而对头部的防御,则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防止士兵们死于敌军弓箭的投射。 >▲罗斯城邦时代的罗斯武士,他们的铠甲和后来的日本足轻甲有着共同之处,都是优先保护上半身的重点部位。 总的来说,虽然在古代战争的环境下,步兵时常被认为是一个相当廉价的兵种,但是这却并不意味着,步兵们全都得不到最基本的防护。在火器登场之前,拥有更多披甲步兵的一方,往往也就意味着这一方的步兵有着更加强大的战斗力。当然,以古代的生产力来说,全部都是金属铠甲实在是有点困难,所以纺织物甲、皮甲,乃至东亚的纸甲、木甲等等都是士兵们保护自己身体的重要防线。另一方面,即使是像中国很多强盛王朝,许多步兵们常常也需要自备装备,因此也使得步兵的披甲率从一开始,就已经带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在其中了。具体士兵的披甲率,还是要从具体记载来分析。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静默之鸮,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相关参考
解放军史上最 ”短寿”的军帽,正戴斜戴都不好看,遭士兵一致嫌弃
每个国家的军服都有自己独有的特色,现在我们看到很多人在进入部队后,一穿上军装就跟换了一个人一样,看着十分的有气质,都说人靠衣装马靠鞍,这句话果然是没错的,穿上军装后都会让人显得十分的有精神。众所周知,
俗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为了当上皇帝,争抢地盘成了常态。人是铁饭是刚,吃饭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是很重要的环节,对于军队来说那就是更重要的了。那么,在几千年之前中国古代,运输条件差,道路情况又异
在一些古装电视剧上,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战争的排场,士兵们骁勇善战,络续的攻城掠地。然则若是真的在古代,士兵们为什么明知是九死平生,还这么有勇气去向前冲锋陷阵。尤其是在前排的士兵们,岂非他们真的不怕牺牲
在一些古装电视剧上,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战争的排场,士兵们骁勇善战,络续的攻城掠地。然则若是真的在古代,士兵们为什么明知是九死平生,还这么有勇气去向前冲锋陷阵。尤其是在前排的士兵们,岂非他们真的不怕牺牲
,士兵们外出打仗大都是依靠步行。好点的可以骑着马,官员们一般都是乘车。所以只要是打仗都是非常艰苦的,不论是身体上心理上,还是生理上。凡是外出打仗的,肯定都不允许带家眷的。一是朝廷出于自身原因考虑,万一
战争年代,什么最重要呢?当然是粮食,但还有一个,那就是人口,人口就是生产力,在现代如此,古代更是如此,我国的经济之所以能发展得这么快,得益于庞大的劳动力,人口红利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生产工具
文|知更晓打仗,不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九死一生,危险至极的事情。古时候作战,虽然没有现代的军火弹药,但也是死伤惨重,尤其是队伍中站在第一排的士兵最容易送命。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的士兵甘愿
导语:中国历史上,战争是非常频繁的,朝代更迭频繁,自然需要战争。在古代的时候,也是有征兵制度。商朝的时期便出现了,根据当时的规定,每个部落的成员,只要遇到战争,都有当兵作战的义务。战国时期,有了常备兵
对古代士兵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我们都知道,古代的时候经常会打仗,真正处于和平的时期真的是很少。就比如说三国时期,那是群雄逐鹿天下的时候,可以说是个乱世,那是常年的征战,粮
编者按:“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这首唐代的边塞诗,想必那些正在寒风里瑟瑟发抖的广大读者是很有体会的。那么,在古代战场上遇到寒冷天气,士兵究竟会被冻到什么程度?真的会出现《吊古战场文》里“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