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忧臣辱,主辱臣死”,明亡后遗民们为何又重新讨论“永乐迁都”

Posted 遗民

篇首语: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主忧臣辱,主辱臣死”,明亡后遗民们为何又重新讨论“永乐迁都”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主忧臣辱,主辱臣死”,明亡后遗民们为何又重新讨论“永乐迁都”

作者:胡一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在有明一代的历史中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件,其对明代政治以致社会文化之风气都有极大的影响,这一点自不需多言。在迁都之前,时人对于迁都利弊就有过很多争论,无论朝野,意见均不统一。最终永乐皇帝乾纲独断,排众议行迁都。而关于迁都的功过讨论以“都燕之辩”的题目贯穿于明代始终。在一些特殊时刻,这一问题又显得尤其尖锐,比如“土木之变”,则有人指斥其为都燕之弊,而明亡之后,处境尴尬的明遗民则又重拾这一话题,并给了它新的内容。 >崇祯皇帝 >明代士夫论争好“借题发挥”,“都燕之辩”给了他们评论当时政治的良好素材。其时,李自成攻入京城,时论有议请崇祯皇帝迁都南方,徐图再起,“都燕之辩”就在这样的背景重被提起。而最终崇祯帝选择了煤山自缢,不论是出于真的要以身殉国,还是为当时言论所逼迫,但为人所知的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那么问题又回到了“都燕之辩”上,因为这种形式的“守国门”也好,“死社稷”也罢,都是朱棣的预设价值。 >京剧《明末遗恨》剧照 >崇祯“殉国”了,但南明的政权却前仆后继。亡国遗民自然就陷入反思,时论有认为劝崇祯殉国为“弑君”的说法,主张迁都;有人则认为迁都就是怕死,就是投降,国亡就应归罪于这辈“降臣”。沿着这一说法进行逻辑回溯自然就回到了迁都的利弊上(永乐是往北迁,明亡是往南迁)。 >煤山上的“老歪脖子树” >此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所谓“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在这样的价值观下,崇祯殉国,而遗民苟存本是“不合法”的,那么“都燕之辩”在某种意义上就成了对遗民生存合法性的论辩了。 >参考文献: >1.《明实录》 >2.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 3.王夫之:《宋论》 编辑: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赵培文 欢迎订阅季我努沙龙!

相关参考

崇祯皇帝殉国后,明朝遗民为何再次讨论“都燕之辩”

季我努学社>整理出版中国近代史料,传播历史知识本文作者为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胡一舟。>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在有明一代的历史中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件,其对明代政治以致社会文化之风气都有极大的影响,这一点自不

孝庄色诱洪承畴投降,那晚他俩究竟发生了什么?

...本不足信。根据这些民间传说,我们可以想象到,也许是明亡后,遗民痛恨满清故而在贬低洪承畴和贬损庄妃。事实上,按照惯例,庄妃是不可能独自一人去看望洪承畴的,起码会有宫女随从;而且,沈阳的清宫院落不是很大,...

75岁仍被清朝凌迟 明朝最后一位皇子朱慈焕

明亡后,崇祯的皇子们都何去何从了呢,他的最后一个儿子,在七十五岁的高龄,竟然仍然被清帝下令凌迟!崇祯十七年,燕京易主,李自成所部自南城的广安门入城,守军或降或散。崇祯皇帝只好“御驾亲征”,亲自上马持枪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成废帝,后来他为何又能重新夺得帝位?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成废帝,后来他为何又能重新夺得帝位?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亲自挂帅,率领二十万精锐大军北征瓦刺。明英宗想重演明成祖的辉煌事迹

饮酒题对

  金圣叹(1608—1661),名采,字若采,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一说本姓张。江苏吴县人,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入清后,因哭庙案被杀。喜批书,曾批改《水浒》、《西厢》,有《沉吟楼诗选》。>>  饮

宋应星

  宋应星(1587~?),中国明末科学家。字长庚。奉新(今属江西)人。万历四十三年(1615)举于乡。崇祯七年(1643)任江西分宜教谕,十一年为福建汀州推官,十四年为安徽亳州知州。明亡后弃官归里,

胤i被康熙废后又重新立为太子,为何还是夺嫡失败

太子,一个离皇位无限接近的人,正常情形下,只要四平八稳,熬到老爷子登天就“吃力尽甘来”。然而上天总有意外风云,汗青上很多太子都没有顺利继位。《雍正王朝》中,胤i的两废两立,也反映出君与储君之间的微妙关

胤i被康熙废后又重新立为太子,为何还是夺嫡失败

太子,一个离皇位无限接近的人,正常情形下,只要四平八稳,熬到老爷子登天就“吃力尽甘来”。然而上天总有意外风云,汗青上很多太子都没有顺利继位。《雍正王朝》中,胤i的两废两立,也反映出君与储君之间的微妙关

金氏的历史名人

1.历史上的金姓名人金圣叹(1608—1661),名采,字若采,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一说本姓张,名喟。苏州吴县人。享年五十四岁。清初文学家、文学批评家。[编辑本段]生平、思想与创作金圣叹幼年生活优

清代画坛四僧之―弘仁

清代画坛四僧之―弘仁弘仁,少年孤贫性癖,事母以孝闻。自小就喜欢文学,绘画一生从不间断。他是明末秀才,明亡后,有志抗清,离歙赴闽,入武夷山为僧,师从古航禅师。云游各地后回歙县,住西郊太平兴国寺和五明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