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恨水第一次返乡都发生些什么事
Posted 民国
篇首语: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张恨水第一次返乡都发生些什么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恨水第一次返乡都发生些什么事
作者简介:解玺璋,知名评论家、学者、近代史研究者。季我努学社顾问、季我努沙龙讲演嘉宾。从事报刊编辑、图书编辑二十余年,曾获多种全国及北京市文艺评论奖,著有《梁启超传》、《一个人的阅读史》、《喧嚣与寂寞》、《雅俗》等。 第一次大约是在民国四年(1915年)至民国五年(1916年)的冬春之际,张恨水年纪在二十到二十一岁之间,而非很多书、文所言之民国二年(1913年)。那时,张恨水亡父不久,失学在家,堂兄张东野邀他到上海读书,后报考苏州蒙藏垦殖学校被录取。二次革命失败,学校被迫停办,他不得已返回家乡潜山。这是他第一次出行,无果而返。 >张恨水 >这期间,母亲似乎还没有和他谈到婚姻问题。很快,他因求学心切,再次离开家乡,来到南昌,进了一家补习学堂,补习英语和数学,为考大学做准备。但由于经济上难以支持,他便离开学堂,借了一笔川资,到汉口投奔本家叔祖张楚萍(犀草)去了。他在汉口时间不很长,小报馆的工作并没把他留住,民国三年(1914年)岁末,张东野来汉口演戏,介绍他加入剧团,随后就去了湖南,并于半年后辗转来到上海。这时,郝耕仁、张楚萍都在上海,他们一同过着潦倒的生活,却也自得其乐。这一年的“七夕”之夜,他与张楚萍“落拓过金陵”, 散步江边,遂口占《七夕诗》一首:“一度经年已觉稀,参横月落想依依。江头有个凭栏客,七度今宵尚未归。” 诗中不仅感叹了张楚萍的身世,而且隐含着规劝之意,只是没有提到他自己,可见,当时他还是单身,还不存在婚姻问题。到了十月,秋风渐凉,他又害了一场病,在上海就住不下去了,于是,他便借了路费,再次打道回府。 >张东野 >他与徐文淑的婚姻,大约就发生在此次回乡之后,与民国五年(1916年)五月为营救张东野、张楚萍三赴上海之前。张恨水很少谈及自己的婚姻,他的长篇回忆录《写作生涯回忆》及《我的创作和生活》对此事都只字不提,只有《我的小说过程》提到一句,为了说明问题,我把这段文字都抄在这里: >徐文淑 >二十一岁,我重别故乡,在外流浪。二十二岁我又忽然学理化,补习了一年数学。可是,我过于练习答案,成了吐血症,二次回故乡。当然,这个时候中耗费了些家中的款子(其实虽不过二三百元,然而我家日形中落,已觉不堪了),乡下人对于我的批评,十分恶劣,同时,婚姻问题又迫得我无可躲避。乡党认为我是个不可教的青年,我伤心极了,终日坐在一间黄泥砖墙的书房里,只是看书作稿。我的木格窗外,有一株极大的桂花树,终年是青的,树下便是一院青苔,绝无人到,因此增长了我不少的文思。在这时,我作了好几部小说,一是章回体的《青衫泪》,体裁大致像《花月痕》,夹着许多辞章,但是谈青年失学失业的苦闷,一托之于吟风弄月,并不谈冶游。 谢玺璋:《张恨水传》 编辑:浙江大学近现代史硕士生 萧宸轩 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相关参考
作者简介:解玺璋,知名评论家、学者、近代史研究者。季我努学社顾问、季我努沙龙讲演嘉宾。从事报刊编辑、图书编辑二十余年,曾获多种全国及北京市文艺评论奖,著有《梁启超传》、《一个人的阅读史》、《喧嚣与寂寞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也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災難,是德意日法西斯發動了這場戰爭。在二戰中,南京大屠殺是我們永遠不能忘記日軍侵略者犯下的罪行,那個時候我們不夠強大,讓日本侵略者
朱元璋為何要處死七十多歲的李善長,看李善長做的這些事就知道了
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了明朝,朱元璋成為了明朝的開國皇帝。當然,朱元璋這個開國皇帝在後世的評價中,並不是特別好,主要是他濫殺無辜太多。在他晚年的時候,很多官員都被殺殺了,而且他對於貪官更是毫不手
1824年,陕西延榆绥道台颜伯焘倡议刻制了一块“官箴”石碑。石碑上镌刻着36个大字:“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意思是:衙吏不是惧怕我的
作者简介:解玺璋,知名评论家、学者、近代史研究者。季我努学社顾问、季我努沙龙讲演嘉宾。从事报刊编辑、图书编辑二十余年,曾获多种全国及北京市文艺评论奖,著有《梁启超传》、《一个人的阅读史》、《喧嚣与寂寞
作者简介:解玺璋,知名评论家、学者、近代史研究者。季我努学社顾问、季我努沙龙讲演嘉宾。从事报刊编辑、图书编辑二十余年,曾获多种全国及北京市文艺评论奖,著有《梁启超传》、《一个人的阅读史》、《喧嚣与寂寞
作者白柳中國人向來重視文化傳承,歷朝歷代都把著書立說視為精神之本。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民國當屬文脈中的一枝獨秀。在民國大師以文載道的歲月歷程中,他們的文字或慷慨激昂,或針砭時弊,曾喚醒過無數的仁人志
作者白柳中國人向來重視文化傳承,歷朝歷代都把著書立說視為精神之本。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民國當屬文脈中的一枝獨秀。在民國大師以文載道的歲月歷程中,他們的文字或慷慨激昂,或針砭時弊,曾喚醒過無數的仁人志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1894年,清光绪帝恸书挽联,奠祭在甲午黄海一战殉国的“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捐躯何止在战场,英雄报国有后人”,120年来,广州邓氏后代心系国运,投笔从戎抗日、办理遗体捐献...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1894年,清光绪帝恸书挽联,奠祭在甲午黄海一战殉国的“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捐躯何止在战场,英雄报国有后人”,120年来,广州邓氏后代心系国运,投笔从戎抗日、办理遗体捐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