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占田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户调制对于西晋政府财政收入有何影响

Posted 政府

篇首语:从困难中战胜出来的人 才是真正的赢家。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作为占田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户调制对于西晋政府财政收入有何影响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为占田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户调制对于西晋政府财政收入有何影响

西晋的占田制是在借鉴井田制和汉代限田说以及曹魏孙吴等政权所推行的屯田制的合理成分基础上,颁布的一项重要经济措施,对于西晋政府影响深远。占田制主要包含三项主要内容,其一是农民有权占有一定的土地,并就其所占有的土地缴纳部分税收,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占田和课田;其二是世家大族享有占田和荫客等方面的特权,这一点不难理解,毕竟占田制的本质是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其三便是针对赋税方面所指定的户调制。 曹操像 >那么户调制到底指的是什么呢?户调制起始于东汉末年,曹操为解决物资缺少的困境,在建安五年征收棉、帛之物,其中正式创立于建安九年,晋武帝统一全国后,又对曹魏政权时期的户调制进行改良颁布。 >西晋户调制 >《晋书·食货志》中记载:“丁男之户岁输绢三匹、绵三斤,女及次丁男为户者半输。其诸边郡或三分之二,远者三分之一。夷人输賨(cong,二声)布户一匹,远者或一丈。”根据《晋书》的规定,司马炎将全国纳调的人群分为汉族和夷族两大类别,分别征收户调;其中汉人分又为两类,即丁男户和次丁男、丁女户,享受不同的待遇;除了丁男的区别之外,还根据距离当时的中原地区远近调整纳调的比率,比较人性化的考虑到了不同地区的差异。 >晋武帝像 >许多读者可能对“绢三匹、绵三斤”的概念并非十分清楚,或许可以通过和建安时期的户调做一下对比,建安年间的户调一直维持在“绢两匹、绵两斤”左右,对比之下,西晋政府和曹魏政府时期相比,自耕农在户调方面的压力增加了二分之一。这是否意味着西晋政府对百姓的压榨更严重呢?或许不像表面数据反映的这样简单。历史学者们普遍认为,占田制下的户调制,虽然在户调数额方面和曹魏时期相比增加不少,但是占田制的推行,大量流民垦占荒田,一方面解决了社会流民的问题,同时,所占的荒田往往只需要缴纳定额的户调。所以和屯田制时期的户调相比,百姓的压力应该是缓解不少,反而从事生产的积极性也更加活跃。所以,西晋政府即便在征收户调数额上涨的情况下,社会的运作仍然稳定,西晋政府的财政收入在高额的户调下,也逐渐丰盈。 >参考文献: >1.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 >2.郑欣:《两晋赋税制度的若干问题》,《文史哲》,1986年第1期。 >3.郑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户籍制度》,《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 华 兴 春 秋 小编 :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胡一舟 郁花

相关参考

为何选择白痴儿子继承大统 司马炎有26个儿子

...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太康元年,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太康年间出现一片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

户调

  户调,中国魏晋时期按户征收的赋税。十六国、南北朝时继续沿用。户调制产生于东汉末年,献帝建安五年(200)。曹操在兖、豫两州征收户调,其征敛物为绵、绢。九年正式颁布户调令。规定每户征收绢2匹、绵2斤

财政学如何评价土地财政

土地财政,是指一些地方政府依靠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收入来维持地方财政支出,属于基金预算收入,属于地方财政收入的一种。土地财政,作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一种工具,可谓利弊互见。在中国,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的形成

三国时期赋税与徭役介绍

  时期出现了部分在当时行之有效的税赋制度,比如曹魏的屯田、户调制,东吴的租、赋、算、税四大类,蜀汉的口赋、算赋,还有这一时期因战事而确定的徭役性世兵制度等,所有这些,都比之汉代有了一些变化。>>  

度支使、支度使,唐代负责财政的重要官职,史书上都经常弄错

唐代由户部负责国家财政,户部尚书下有户部侍郎牵头负责,并有度支郎中、度支员外郎分别负责收入和支出。在地方州县,政府主官下属的六曹参军事负责具体的财政事务,其中户曹(司户)「”掌户籍、计帐、道路、逆旅、

度支使、支度使,唐代负责财政的重要官职,史书上都经常弄错

唐代由户部负责国家财政,户部尚书下有户部侍郎牵头负责,并有度支郎中、度支员外郎分别负责收入和支出。在地方州县,政府主官下属的六曹参军事负责具体的财政事务,其中户曹(司户)「”掌户籍、计帐、道路、逆旅、

土地财政历史形成

"土地财政"是如何形成的一、土地财政的形成:对“土地财政”依赖比较严重的应该是中部不发达城市和沿海还没有形成产业支撑的开发区,欠发达城市和新兴地区由于没有相关产业作为支撑,“土地财政”必然成为政府收入

曹魏田租户调制

如上所述,曹魏统治层所以扶植自耕农,主要是为了增强其服役纳税的能力。下面就谈谈曹魏政府加到自耕农身上的赋役负担。三国统治者加到自耕农身上的赋役等剥削,史无正面阐述,偶而有所涉及,亦殊简略。《三国志》卷

清政府对于日本侵台一事的处置,统治者们自己未始不知是可耻的屈

清政府对于日本侵台一事的处置,统治者们自己未始不知是可耻的屈辱,他们把原因归之于“海疆备虚”。他们开始觉察到日本“为中国永久大患”,于是提出“切筹海防”之议。但筹海防需要经费,而清政府的财政状况十分困

清末地方财政依靠鸦片种植支撑 产值超过中央财政

  1908年,四川的支柱产业“鸦片”大丰收,产值高达3500万两,其中2300万两,完全依靠省内就地销售,这极大地拉动了内需。这一产值,甚至超过了当年中央财政的收入。当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