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打白骨精之前,唐僧师徒竟是三毒的化身|文史宴

Posted 悟空

篇首语:智者不为愚者谋,勇者不为怯者死。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三打白骨精之前,唐僧师徒竟是三毒的化身|文史宴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打白骨精之前,唐僧师徒竟是三毒的化身|文史宴

原标题:三打白骨精之前,唐僧师徒竟是三毒的化身|文史宴 陶心/文 “文史宴”原意是文学、历史、休闲三驾马车一齐开动,今年以来过于侧重于“史”的方面了,近期会在“文”方面有所加强。《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是一个关键点,在这前后,唐僧师徒产生了质变,古小说达人陶心从多个方面为大家解读。 >请输入标题 bcdef 该内容为腾讯独家合作内容,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戏剧中沿用“罗生门”剧名,意指剧中不同的人物角色,由于身处不同的境地,出于不同的动机、目的,对同一桩事件做出不同的表述,令真相愈发难辨。 >如果我们来个纳博科夫式的文学游戏,把“不同的人物”置换成心境领域的不同状态呢?这就形成了不同的心境,面对同一桩事件的“心境的罗生门”。 >罗生门——不同的视角看到不同的事件 >该如何定义不同的状态呢?引入佛教中的三毒(贪嗔痴)、五毒心(贪嗔痴慢疑)、七罪(贪嗔痴恨爱欲恶)等概念。笔者也犯难,倒是选三重、五重,还是七重的? >对教义或可如此理解,五毒心、七罪,溯源起来终究能归结于“三毒”:贪、嗔、痴;也是三大根本烦恼。 >如果我们再把心境领域贪、嗔、痴这三个状态,分派给明代小说《西游记》的几个主要角色,以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作为场景进行分析,会获得怎样一种体验呢?下文逐一定位。 欲念之贪,道义之嗔,律法之痴 心境的罗生门 >笔者不是佛教徒,所学所积更浅薄,对印度哲学与印度教、佛教理论中的幻、幻像māyā(不知道和王阳明提过的“幻相”是否存在关联),幻化mahāmāyā等概念,只是得闻词条,不解内涵。 >故而对白虎岭尸魔三戏唐三藏故事,还是用咱常规的思路、客观存在的视角去观察、思辨;而无法认为,这不过是行路人(修行者)在修炼旅程中,自身心魔给自己设的阻障、对自己的考验。 >简而言之,“心”固然是行路人自己的,“魔”还是外在的、确实存在过的。 >《西游记》中的取经师徒五个,有信念坚韧但处事固执、缺乏果敢的高僧——唐三藏;有神通广大、不贪凡尘诸样但易动嗔火的仙猴——孙悟空;有贪财好色、喜搬口舌、不点不亮,但关键时刻也肯奋勇出力的前世神今世妖——猪八戒。 >还有勤恳本分的谪神——沙僧,他任劳任怨,是个老好人;化身白驹的南海龙王三太子——小白龙,多数时间他是一匹马,领导的代步工具。 >后二者无论在整部小说,包括在第二十七回中,都远不如前三位活跃。 欲念之贪 >1 >通俗地说,贪就是人的欲念、欲望、七情六欲,是每个人都存在的本真弱点。需要用情感伦理观、法律控制体、道德自制力等方方面面来约束、规劝、教化,逐渐控制、戒除、排移出过度、过分的欲望。引《大乘义章》卷五云: “ >于外五欲染爱名贪。”佛教认为,众生生活于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觉。这些感觉能引起众生的利欲之心,因此叫做五欲。于此五欲执着并产生染爱之心,就成为贪。戒除“贪”的方法是“戒”。 ” >第十九回“云栈洞”,猪八戒自述:“投在个母猪胎里,变得这般模样。”他前世已灭,真灵重投,再行修炼,如今乃妖仙之体。悟空评价他“其实性灵尚存”。 >八戒自评“自小生来心性拙,贪闲爱懒无休歇。不曾养性与修真,混沌迷心熬日月。” >三毒之“贪” >取经全程中,八戒这厮确实存在着懒、馋、色、惑、妒、诳、谄等诸多缺点,七情六欲全沾。用“贪”来定义八戒的缺点,是恰如其分的了。 >不过八戒的确性灵尚存,关键时能耐、意志倒不含糊。第二十三回唐僧也评价八戒“那呆子虽是心性愚顽,却只是一味憨直,倒也有些膂力,挑得行李。” 道义之嗔 >2 >但若果滥用武力,过分相信自己的判断力,过于武断,听不得劝解,就是佛教所云产生烦恼、毒性的“嗔”。 >孙悟空乃天产石猴。总之起点已是异能人士,哦不,猴士。第二回菩提祖师点拨他的那首妙诀,其实就是以内丹之法调息,修悟长生之妙道,练就内在之“金丹”,通法性,会得根源,已注神体。又为躲避雷、火、风三灾,炼成地煞七十二般变化、筋斗云。 >简单说来,嗔是出于一种对主观好恶的偏执情绪,从而易恼火、急躁。这需要修行者反复修心练气,懂静心之道,能不逞一时之快、能忍一时之辱,关键时刻才能引转正途,方能就成证果。引《成唯识论》曰 “ >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与贪相反,嗔是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和情绪。《大乘五蕴论》所云:“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佛教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等精神作用,对修行是十分有害的。戒除“嗔”的方法是“定”。 ” >但对于“嗔”,又要一分为二去看待。我佛尚要作狮子吼,显法相来惩恶,何况一个修行者、行路人。 >三毒之“嗔” >人出于德、道、义、理观念,对邪恶事物产生憎恨、对立情绪,自信自己的辨别判断,要用武力消除邪恶,匡扶正义,原本是正途的“嗔”。 >但若果滥用武力,过分相信自己的判断力,过于武断,听不得劝解,就是佛教所云产生烦恼、毒性的“嗔”。 >孙悟空乃天产石猴。总之起点已是异能人士,哦不,猴士。第二回菩提祖师点拨他的那首妙诀,其实就是以内丹之法调息,修悟长生之妙道,练就内在之“金丹”,通法性,会得根源,已注神体。又为躲避雷、火、风三灾,炼成地煞七十二般变化、筋斗云。 >下文映述这猴王“原来人得仙体,出神变化无方。”第三回大闹森罗殿后,阎王也承认他“不知这几年在何方修炼成仙”。太白长庚星表述是: “ >上圣三界中,凡有九窍者,皆可修仙。奈此猴乃天地育成之体,日月孕就之身,他也顶天履地,服露餐霞;今既修成仙道,有降龙伏虎之能。 ” >悟空早期修道练功能够突飞猛进,除仙师指点之力,还和他自身资质(天产仙石所孕育,采集天地日月之精华)有关。这无形中与宋、明心学存在微妙关联,陋文不作详细讨论。 >到了第二十六回“三岛求方”中,福禄寿三星明确指出了悟空仙格的果位:“你虽得了天仙,还是太乙散数,未入真流,你怎么脱得他手?”请看“天仙、太乙散数”。 >换句话说,职称达到了天仙(金仙、大罗天仙)辣么高,都高级工程师(说教授级高工也不很过分)了!但没有高级别职务,散编着;其实还是戴罪之身,干着苦差事。 >没办法,《西游记》不是道教或佛教典籍,虽然将修行者的果位和仙佛系统的职级分开,但地位一般还是绑定在职级上,仍旧是官大一级压死人。难怪行者灰常介意别人骂他是“弼马温”——他心头的痛诶! >也正因他在道家的果位高,职位却低,加上他天生的某些新儒学道德观,难免有些愤青。也难怪,我们的孙行者容易嗔怒、动气、发火。 >让他秉持沙门修禅,好比让一个擅长进攻搏杀的象棋特级大师改学围棋,悟性不是问题,问题是自己的思维惯性。 >故而,悟空有嗔的特质,也有嗔的理由,而且一眚不掩大德,憎恚不影响他整体的英雄形象。他为道义率性而嗔,只是不善控制。 律法之痴 >3 >概括地说,痴是一种对凡尘的事理、现象过分执着,从而无法参透宇宙的本相、内质,继而因愚钝而派生虚妄、浮躁、固执等类似于贪、嗔的情绪。某些情况下,需要放下种种的迂腐思维的束缚,才能参悟真如。引【《俱舍论》曰: “ >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佛教认为,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于是产生我执、法执,人生的种种烦恼,世事之纷纷扰扰,均由此而起。《成唯识论》卷六云:“于诸理事迷暗为性,能碍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因此“诸烦恼生,必由痴故。”在佛教看来,痴为一切烦恼之所依。戒除“痴”的方法是“慧”。 ” >那么“痴”者究竟是谁呢?难道会是沙僧吗?前面讨论过,沙僧在整个故事中,活跃程度是远不如行者、三藏、八戒的。 >第二十二回“流沙河”沙僧形象“项下骷髅悬九个”、“乃是卷帘大将临凡”,首先他前世未灭,依旧是天庭神将之体,只是被贬下凡尘。 >同时,形象上有几分古代藏传佛教的元素,这可能有《西游记》成书前话本、杂剧素材的影响因素,也可能是暗示他遭贬后与佛教的因果。 >取经全程,牵马的沙僧和化身为马的小白龙,更像是取经领导者的肉盾(牵引力)和足力(代步工具),组成了领导者的另一个更强有力的躯体。他们不是事理、法执的制定者,更谈不上执念者,只是顺从者、说情者。 >那么谁是事理、法执的制定者呢?必须是团队的领导者,不是吗?取经一路上,组长、家长,都是这位中土大唐的御弟高僧唐三藏法师。他佛教理论修为与学养深厚,而且是金蝉子转生十世修行的不俗之人。 >三毒之“痴” >说白了,是集团董事长对某子公司选定的储备精英。他取经弘扬大乘之法的信念是坚定的,对小乘佛法的造诣也是高深的,奉观音的指点收了三个徒弟加一个侍从。但他当世毕竟还是个人,凡人,还没有涅盘成佛,连地仙、异能人都不是。 >所以在仙佛神道系统内,他只是个佛学院的博士生导师,他自己修道的格、果位、段位暂时还远不如他的四个手下。这个团队看来蛮逗,其实普遍存在。唐长老像多数当家人那样,重视内部律法的创建与执行。 >我之所以说“律法”而不是“法律”,因为前者涵义更宽,包括法律法规、伦理纲常、公序规矩、规章制度等。 >唐僧执着于此,并籍此管理团队内部;甚至对外部环境的判别,都采用这种思维、这套体系。于是,唐僧陷入了“程序正确的闭环”。 >程序当然很重要,许多情况下是相当可贵的。但如果“唯程序思维”,会使人迷失于事物的表像、执念于被事物表象影响的固定思维,参不透事物的内在、本质。 >唐僧的种种表现,正是囿于这种思维惯性,迷于事理表象,这正是“痴”的显著特征。唐僧之“痴”,正是律法之痴,虽有可取之处,更多迷离之时。当你一僧人堪破事物本质时,连构设的法则都是虚幻的了,何况相像、义理呢? >八戒欲念之贪、悟空道义之嗔、玄奘律法之痴,谁说三个老爷们不能搭就一台戏、一台贪嗔痴的罗生门?白虎岭到了,好怕! 现在我们把自己精神世界都可能有的贪、嗔、痴,分派到这师徒仨身上,来一次心境上的罗生门体验吧。 大司马的新书《宿命三国》,解析出现三国时代的前因后果,实际上是以三国为切入点,考察从汉到唐的历史演变,敬请支持。看了觉得不错的朋友,方便的话请到平台上给个好评。

相关参考

《西游记》中天宫人员因何多擅离职守下凡

...的能量啊,那咱还得看他真正的身份。却说孙悟空因三打白骨精惹恼了师父,便被写了个断绝师徒关系的声明书,从此各走各的路,互不干涉对方的私事,悟空负气出走。那唐僧呢,在西行途中,是饥肠辘辘,久等不到八戒的斋...

《西游记》中天宫人员因何多擅离职守下凡

...的能量啊,那咱还得看他真正的身份。却说孙悟空因三打白骨精惹恼了师父,便被写了个断绝师徒关系的声明书,从此各走各的路,互不干涉对方的私事,悟空负气出走。那唐僧呢,在西行途中,是饥肠辘辘,久等不到八戒的斋...

西游记绘本三打白骨精,西游记三打白骨精原文

西游记三打白骨精原文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

《西游记》之前的西游记,历史比神话更精彩|文史宴

原标题:《西游记》之前的西游记,历史比神话更精彩|文史宴文/桓大司马许多读者问文史宴为什么很少晋史的文章,因为大司马正在写,等写好之后会集中连载。不过为了回报读者朋友们的喜爱,我们决定先做一期晋史专题

白骨精的前世,巩俐三打白骨精的前世为什么说是妖孽

巩俐三打白骨精的前世为什么说是妖孽白骨精变成老妇人的时候说过,前世曾经嫁给一家富贵人家,后来有了疫情,人们便说是她妖孽,是她带来的,于是把她绑着山上,让秃鹫啃噬她的骨血,只剩下一副白骨,她怨念丛生,千

揭秘孙悟空和猪八戒的友谊的小船是怎么翻的?

三打白骨精是西游记中的重要桥段,其间唐僧的糊涂、八戒的阴损、悟空的被逐,让人印象深刻,而大反派白骨精因为本领太过低微,反而被沦为死跑龙套的背景帝。唐僧是个七情炽烈、六欲旺盛的正常人,除了发型,其他和芸...

京津冀竟有这么多汉代古城遗址,你有兴趣吗|文史宴

原标题:京津冀竟有这么多汉代古城遗址,你有兴趣吗|文史宴作者|云翳>编者|陈露今天的太行山东麓的平原西缘,曾是河北地区最重要的文明发祥地、隋唐之前北方最发达的经济带之一,也是华北通往其他地区的古老通道

唐僧师徒,唐僧师徒伵人最后的封号是﹖

唐僧师徒伵人最后的封号是﹖唐僧被封为“旃檀功德佛”。孙悟空为“斗战胜佛”。猪八被封为“净坛使者”。沙僧为“金身罗汉”。白龙马为“八部天龙广力菩萨”。扩展资料:唐僧师徒过凌云渡,乘无底船,终达彼岸,得以

唐僧师徒四人,唐僧师徒四人性格特点

唐僧师徒四人性格特点唐僧:崇信佛法,严守戒律,目标明确,立场坚定,勇往直前的精神很值得学习,但有时又贤愚不分,是非不辩,发慈悲发过了头孙悟空:桀骜不驯,敢作敢当,富有反抗精神,有勇有谋,爱憎分明,疾恶

唐僧师徒四人简笔画,唐僧师徒四人简笔画很急

唐僧师徒四人的简单动画人物画法《西游记》唐僧一行人该怎么画?画出他的样子。《西游记》唐僧一行人该怎么画?画出他的样子。为你找到几幅简笔画供你参考。资料来源于《百度图片》图片(百度图片)唐僧师徒四人纹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