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东交民巷是怎样逐步发展为使馆区的
Posted 使馆
篇首语: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晚清时期东交民巷是怎样逐步发展为使馆区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晚清时期东交民巷是怎样逐步发展为使馆区的
季我努学社 >整理出版中国近代史料,传播历史知识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张晶 >晚清时期,东交民巷因为成为使馆区而闻名。那么东交民巷是怎样逐步发展为使馆区的呢? >在元朝和明朝,东交民巷叫做江米巷。明成祖朱棣篡夺皇位后,将都城由南京迁往北京。江米巷此后逐渐成为各衙门的聚集地。明朝六部中除刑部外均设在东江米巷,此外还设有钦天监、詹事府、翰林院、会同馆等部门。其中会同馆隶属礼部,是明朝接待外国使臣的场所,此即为晚清东交民巷成为使馆区的滥觞。清朝基本上延续明朝的建制,会同馆仍然作为招待贡使的场所。康熙年间,根据中俄《尼布楚条约》,俄国使臣来到北京要求进行通商。清政府划定东江米巷距离会同馆不远的一处地方作为俄国贸易驻地,被称为俄罗斯馆。俄罗斯馆成为第一个在东交民巷设立的西方国家常驻北京机构。 (东交民巷) >鸦片战争后,英国与美国、法国等国家都提出在北京设立使馆以建立外交关系的要求,但道光帝仍处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拒绝与“蛮夷”平起平坐,因而严词拒绝。第二次 >鸦片战争后,逃往承德的咸丰帝被迫接受了英法在北京设立使馆的要求,《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都对此做出了明确规定。英国首先提出在怡亲王府和肃亲王府建立使馆,这一带有羞辱意味的请求当然被清政府拒绝,英国又提出在东江米巷的淳亲王府设立使馆,这一请求得到了清政府的同意。法国则在东江米巷庆公府建立使馆。此后,美国、西班牙、比利时、日本、德国、荷兰等国纷纷在东江米巷建立使馆,东江米巷也改名为东交民巷。当时东交民巷内还有一些衙门、官员府邸和居民住宅,各国使馆区只占很小的一块。 (清朝末年东交民巷使馆区图) >1900年,义和团围攻北京东交民巷,各国借口保护使馆出兵,此即八国联军侵华。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后,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将东交民巷化为使馆区,各国可以派兵驻扎,并禁止中国人进入。东交民巷至此成为“国中之国”,巷内的中国居民只得迁出。 (《辛丑条约》签订图)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各国都在南京建立新的使馆,东交民巷不再成为外国使馆区,但列强却拒绝放弃《辛丑条约》所规定的在东交民巷的特权。直到1949年北平解放后,外国在东交民巷的特权才最终收回。 >参考资料: >董良《东交民巷的变迁》,《中国地名》2017年第8期; >史小妹等:《东交民巷的历史沿革及其对近代北京的影响》,《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华 兴 春 秋 小编 :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施祺 杨培超相关参考
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任太后,隆裕太后虽没有慈禧太后出名,但在晚清时期,她也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后妃,她去世的消息一出,全国降半旗致哀,在京城的各国使馆也纷纷下半旗致哀! 隆裕太后本是光绪
候客室 英国公使的房间 英国公使馆的大厅 英国公使馆的入口 英国公使馆的外观
荡秋千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
:原始社会:旧石器时期人类居住方式主要有两种:天然洞穴和巢居。新石器时代分南北两大基本体系:南方地区从巢居发展为干阑式建筑;北方由半地穴居发展为地面木骨泥墙房屋;商周建筑:以夯土技术的使用为基本特征。
史前时期人类就已知道从鲜果、蜂蜜、植物中摄取甜味食物。后发展为从谷物中制取饴糖,继而发展为从甘蔗甜菜中制糖等。制糖历史大致经历了早期制糖、手工业制糖和机械化制糖3个阶段。在中国,最早记载甘蔗种植的是东
说起鸦片,相信很多朋友的第一反应就是鸦片战争了吧。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战败之后中国开始经受更深一层的苦难,中国人民也开始面临着更加复杂曲折的斗争。晚清政府也开始慢慢的称谓了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
说起鸦片,相信很多朋友的第一反应就是鸦片战争了吧。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战败之后中国开始经受更深一层的苦难,中国人民也开始面临着更加复杂曲折的斗争。晚清政府也开始慢慢的称谓了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
晚清时期八旗子弟生活怎样满清是满族人的天下,而其中最为尊贵的除了皇室爱新觉罗家族,就要数满清八旗家族了。大家都知道,当初满族人攻破明朝,建立了满清王朝,就将军事分布给了八旗,同时除了军事力量,八旗还拥
在晚清历史上,中国机械制造,近代的采煤、铁路、电报、轮船运输、纺织等工业,采矿和交通运输及信息企业,无一不与李鸿章的推动、支持有关。他所面临的,是资金的匮乏、人才的匮乏,在陌生事物面前的判断力,各种各
溥仪《退位诏书》发布的当晚,袁世凯剪掉了脑后的辫子,一夜之间,由清朝权臣变成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辫子被满清政府视为国体象征,当年入关时曾强横地要求“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到了辛亥革命风起云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