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如何发起大规模“清党”运动
Posted 蒋介石
篇首语:春衣少年当酒歌,起舞四顾以笑和。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蒋介石如何发起大规模“清党”运动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蒋介石如何发起大规模“清党”运动
本文摘自《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杨奎松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 南京国民党的“清党”运动 1927年春天,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南京方面的国民党人,发起过一个大规模的“清党”运动。此一运动的展开,以“四一二”事变为标志,前后两期,持续到9月,大部告一段落,历时不过半年左右时间。对国民党的“清党”运动的次数和经过时间,在学界有不同的说法。如黄金麟即根据居正《清党实录》(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1928年印行)之观点,认为“清党”运动发生过三次,第一次为1924年6月,即中央监察委员张继、谢持、邓泽如等力主弹劾共产党,引发国民党一届二中全会通过一相关训令了事。第二次为“西山会议派”于1925年11月所发动,结果与广州中央形成分裂与对抗。第三次则为南京国民党人发起的全国性的运动。见《革命与反革命——“清党”再思考》,《新史学》第十一卷第一期,2000年3月。但此说略嫌牵强。对此,笔者同意李云汉的说法,即张继等弹劾共党案、各地孙文主义学会的组织,以及西山会议的召开,包括中山舰事件,都可看作1927年“清党”运动之酝酿与发源。见李云汉《清党运动的再评价》,《中国国民党党史论文选集》第四册,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1994,第702页。南京政府取得较晚的其他省区,开始也晚,结束亦迟,是为余波或尾声。南京国民党“清党”运动开始时,两湖、江西及长江以北大部分省份尚不在其控制之中,一些省份甚至基本上还没有国民党的党组织。 “清党”运动的最大特征,就是它的血腥。它开创了中国20世纪历史上,夺取政权者用暴力,并辅之以群众检举的办法,在全国范围残酷地清除异己的先例。 “清党”运动的结果,是它成就了一个南京政府。没有“清党”的举措,南京的国民党人就难以独树异帜,自诩正统,更难以名正言顺地夺取各地的党政权力。也正是因为他们有了这样一个政府,牢牢地掌握了所占地区的权力,并且从此主导了国民党乃至于中国政治以后的发展。 “清党”发起之反复 “清党”运动,名为清除国民党内的共产分子,但其直接起因,却是由于蒋介石与苏联顾问鲍罗廷及武汉方面国民党左派矛盾冲突的公开化。由于鲍罗廷及其武汉方面意图通过召开二届三中全会的办法取消蒋介石掌控党权和政权的种种资本,从而迫使蒋不得不考虑夺取上海和南京,以便利用江浙和上海的资源,另起炉灶,与武汉分庭抗礼。关于蒋介石与鲍罗廷及武汉方面走向分裂之经过,可参见拙作《蒋介石从“三二”到“四一二”的心路历程》,《史学月刊》2003年第11~12期。 为此,就在武汉方面决定召开二届三中全会的1927年2月21日,蒋介石所在的南昌方面即相应召开会议。蒋介石手下陈果夫、陈立夫、温建刚等少壮派,在蒋的默许下做出决定,一面全力夺取其军力所及之各地的党政权力,一面加紧准备与武汉破裂的种种条件。其中关键一步,就是要从法理上取得北伐军所经过的各地的党权和政权。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随着这次南昌会议召开后,即相继发生了原本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占据优势的江西各地国民党部均被人捣毁的系列事件。身为共产党员的江西省总工会执行委员、赣州总工会委员长陈赞贤,亦于3月6日被蒋介石指挥的军队所枪杀。这股夺权的风潮,由江西,而安徽,而福建,而浙江,随着蒋介石指挥的军队向北向东推进,迅速扩展开来。 但是,相对而言,蒋介石这时军事上的进展毕竟是第一位的,因此其有限的军队不可能长时间驻留在占领的地方,结果往往是其部队前脚开拔,共产党人和左派国民党人后脚就推翻了亲蒋的国民党党部。再加上蒋的这种夺权由于还不具备合法性,做法相当迂回曲折,一些部队指挥官或政治部人员也并不十分赞同,因此,蒋介石此举并没有能够有效地达到其夺权的目的,不少地方党政权力的争夺只是愈演愈烈而已。 随着北伐战争的进展,从中央到地方,国民党人的内讧愈演愈烈,许多原本就对国共关系现状极端不满的老资格的国民党员,都倍感焦虑,坐卧不安。对于他们来说,武汉国民党人的态度倒在其次,共产党人全面控制国民党的危险更是迫在眉睫。时任国民党中央青年部长的邵元冲这时的日记,清楚地记述了他们一辈国民党人,以及蒋介石手下的军官们,这时因焦虑、激愤以至于暗中串联,急于推动蒋介石对共产党人采取断然行动的情形: 2月18日,访蒋梦麟谈,对杭州收复事已全证实,惟对于此后浙局整理办法殊难有望,而内部之不一致尤为可虑,殊不知所届也。 2月26日,访梦麟一谈,对于干部及各地之纷纠多所讨论,颇以为虑。余以历史上之关系,讵宜坐视。不日拟赴浙及赣中相机规诫,以尽微责,至于能悟与否,则听之而已。 2月27日,午前访(吴)稚晖、(钮)惕生等谈。稚晖对于两党间之轇輵及(张)溥泉之态度,有所讨论。……明日拟赴杭一行,与敬之有所接洽。 3月4日,九时至杭州,寓西湖饭店。午后访何敬之,兼晤蒋伯诚、王达天、顾祝同、鲁咏庵、潘宜之等……对于党务问题,敬之等意须(蒋)介石能拿出主张,一切始有办法,且谓介屡次游移,且事后每由他人受过,故现在不敢十分自己表示主张云云。 3月5日,午前访敬之,再以各方情形与之切谈,并望其对介石有所建议。 3月6~10日,在省垣与军界当轴及党务同志磋商此后救济之办法,同人等皆切望有一具体之步骤计划,并望余有所主张,余遂为草订一进行计划大纲,预备于南京收复后,即由军界同志请介石来宁商决大计,以期根本整理党务,军界同志以半年来之努力奋斗,其结果不过为造成共产党扰乱地方之基础,故多激昂唏嘘,此问题不解决恐军心解体矣。 3月11日,白健生自嘉兴返省垣与敬之会商总攻击计划,予亦以各方情形及此后抵沪后之措施有所陈述,健生亦以为然 。《邵元冲日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第306~310页。 由上不难看出,从南昌陈果夫、温建刚,到上海邵元冲、蒋梦麟、吴稚晖、钮永建(惕生),到杭州何应钦(敬之)、蒋伯诚、王俊(达天)、顾祝同、潘宜之及白崇禧(健生),即从蒋之亲信,到国民党元老级人物,一直到蒋手下的高级将领,这时都把矛头指向共产党,摩拳擦掌,只等蒋一声令下了。 3月6日,即在邵元冲前往杭州串联何应钦、白崇禧等高级将领之际,受命组建上海临时政治委员会的吴稚晖,与同被授为政治委员会委员的钮永建、杨铨与共产党领袖陈独秀、罗亦农约在钮永建办公室见面,试图商谈整理上海党务问题。结果,双方意见颇难一致,陈独秀并有不出20年中国即将实行列宁式共产主义的说法。吴转而找到同为监察委员的李石曾和蔡元培,怒气冲冲地转述了陈独秀的说法,结果“石曾最是慷慨激昂,蔡孑民也狠愤愤不平。” 转见《清党运动之概论》,上海中山书店,1927年6月,第30页。鉴于一届一中全会有“监察委员一人亦可行使监察职权”,“有二人以上到会即得开会”的规定,《第一届第一次中央全会关于监察委员会之决议案》,1924年1月,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第65页。12名正式监察委员中,已有7人可以断定立场,故吴等显然有意再开监察委员会会议来弹劾共产党了。12名监察委员中,这时可以确定立场的除吴稚晖、蔡元培、李石曾外,还有陈果夫、张静江、古应芬、邓泽如,合共7人。8名候补监察委员当中,已知可以站在反对武汉一方的,也有黄绍竑、李宗仁、李福林3人。国民党二大选举的中央监察委员名单可见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第377页。 在这种情况下,一切的一切,都要看蒋介石的最后决心了。相关参考
蒋介石多方努力,英印矛盾能否和平解决,中国抗战能否获得印方支援
蒋氏夫妇仍然竭力劝说甘地、尼赫鲁,缓和其反英情绪。5月,尼赫鲁通过中国驻印专员沈士华转告蒋介石:“最近甘地有发动大规模反英运动之可能,其反英情绪之高,为前所未有。该运动将包括工厂、交通工人罢工及其他不
蒋介石多方努力,英印矛盾能否和平解决中国抗战能否获得印方支援
蒋氏夫妇仍然竭力劝说甘地、尼赫鲁,缓和其反英情绪。5月,尼赫鲁通过中国驻印专员沈士华转告蒋介石:“最近甘地有发动大规模反英运动之可能,其反英情绪之高,为前所未有。该运动将包括工厂、交通工人罢工及其他不
胡适针对文学远离生活、充满陈辞滥调的状况,胡适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1917年1月1日出版)发表《文学改良争议》一文。胡适认为,文学改良应从8个方面入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
批林批孔运动——批判林彪和孔老二的政治运动1971年9月13日,林彪乘飞机外逃,机毁人亡在蒙古人民共和国温都尔汗。1973年7月,毛泽东指出:林彪同国民党一样,都是尊孔犯法的。认为法家在历史上是向前进
汪精卫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备受争议,这是因为他竟然能够在同一件事情上采取截然相反的两种态度,这不得不让人惊讶。这件事情就是清党分共。我们知道,“七一五政变”是汪精卫发动的旨在清党分共的一场反革
早在日本发起明治维新前的半个世纪,在地球的另一端,同是面临列强殖民侵略的东方国家——埃及为了应对「”千年未有之变局”,也曾发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近代化改革,力图富国强兵,救亡图存。然而,早早发起「”洋务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湖南长沙的国民党反动军官也开始密谋叛变,在湖南掀起返工清党活动。不久,同年5月21日,马日事变爆发。在马日事变中,一万多党员和革命群众受
1943年下半年,日军一面加强对国民党当局的诱降,一面驱使伪军实行大规模的“扫荡”“蚕食”,妄想变华北为其坚固的“兵站基地”。10月12日,数万日伪军直扑我冀鲁豫中心濮(县)范(县)观(城)地区。一场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中国史上的第一次农民起义,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秦始皇为了抵抗匈奴,建造长城,征集了民夫几十万人;为了开发南方,动员了军民三十万人,
中国民间故事里,一个非常能引发悲壮情怀的词,就是“反清复明”。说起这词,经常是一票慷慨激昂的英雄剧。那些相貌堂堂的仁人志士们,在黑暗残暴的清王朝里,回忆着明朝的灭亡,一个个涕泪交流,相当的沉痛无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