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传统的商业街道,骑楼建筑1980年

Posted 建筑

篇首语:黑暗带来恐惧。知识可以点亮你,驱逐恐惧。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广州传统的商业街道,骑楼建筑1980年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广州传统的商业街道,骑楼建筑1980年

原标题:老照片:广州传统的商业街道,骑楼建筑1980年    >广州骑楼形式多样,保存完整,是粤派骑楼的代表。广州骑楼的特点是把门廊扩大串通成沿街廊道。廊道上面是楼房,下面一边向街敞开,另一边是店面橱窗,顾客可以沿走廊自由选购商品,楼上一般住人。骑楼街可以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骑楼内的店铺可以借用柱廊空间,便于敞开铺面、陈列商品以招徕顾客。 >   >1912年,也就是民国元年,陈炯明当上了广东都督。陈炯明甫上任,即下令拆城墙、开马路,要求城门附近之居民在一月内上报业主住户业权、位置材料。陈炯明在下令拆墙建路的同时,将广州城的骑楼正式列入城市管理条例之中。颁布《广东省警察厅现行取缔建筑章程及施行细则》。 >   >《广东省警察厅现行取缔建筑章程及施行细则》第14条有规定:“凡堤岸及各马路建造铺屋,均应在自置私地内留宽八(英)尺建造有脚骑楼,以利交通。”这是“骑楼”第一次出现在官方文献上,文中的“铺屋”即是昔日铺廊之意,而“有脚骑楼”则十分形象地说出了骑楼的样子。 >   >1921年,广州市政府公布《广州市促进马路两旁空地骑楼地建筑规程》,进一步规定修筑马路时必须预留空地给两旁兴建骑楼时使用。广州市组织成立“建筑审美会”,由市长担任会长,会员由市长聘请建筑、美术专家担任。日后广州市政厅所属各局之建筑规划,如公园、桥梁、校舍及其各种公共建筑物在动工兴建之前,都要将建筑规划图案送交该会审定。 >   >1923年,又公布了《广州市市政章程例规》和《广州市催迫业户建筑骑楼办法》、《本市新辟各马路承领骑楼地征费办法》,从而加快了广州骑楼建筑的兴建速度。短短10年间,广州市建成了近40公里长的骑楼街。骑楼的商业空间,被房地产商充分利用,下铺上居,前铺后居,骑楼建筑,好睇好用,风行一时,成了广州城市街景的显著特色。 >   >1929年,时任国民革命军广东编遣区特派员的陈济棠强调“建设为先”。1932年的《广州市修订取缔建筑章程》,专门公布了市内不准建骑楼之马路名单,其中有白云路、盘福路、长庚路、文德路、广卫路、广仁路、吉祥路、德宣西路等。上世纪30年代之后的广州,再没有大规模兴建骑楼建筑了。 >   >新中国成立后至二十世纪70年代,广州城市建设发展速度较慢,城市基本维持旧有格局,商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骑楼建设大大减少。这一时期建设的骑楼街主要有越华路和豪贤路。这个时期的骑楼街建筑在体量、风格和街道功能方面都与上世纪20至40年代的骑楼街有明显差异。 >   >沿街建筑多为住宅,首层为商店,商业功能较弱,服务范围仅限于街坊;建筑多为7—9层(22—30米),街道空间更为狭窄压抑;建筑保留了骑楼的形式,但以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取代了传统骑楼的“洋式店面”,立面基本无装饰,沿街建筑整齐划一,街道景观比较单一。    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广州市经济迅猛发展,老城区面临着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和基础设施改造。这一时期广州基本没有兴建新的完整的骑楼街,而是在一些原有骑楼街的更新改造过程中拆除旧骑楼,建设新骑楼。但由于不是整条街道实施整体改造,在一些路段形成了新老骑楼交错并列的景象。【广州骑楼,1980年。motohak】

相关参考

20世纪20年代广州香港社会缩影 从香港的搬砖工人到广州的商业街

   120世纪20年代,香港。一个建筑工人正在搬砖,一次搬运四十块砖。  220世纪20年代,广州。沙面溪和英国桥  31921

广州市商业繁华区之一,荔湾区1991年

原标题:老照片:广州市商业繁华区之一,荔湾区1991年  >荔湾区,广州市市辖区,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西部,东与越秀区相连,北部、西北部与白云区水陆相通,西部与佛山市南海区接壤。荔湾,

推荐一下青岛市内有特点的景观、建筑、街道和人文场所

以下都是我自己写的:鸟瞰当然选信号山,沿海景色尽收眼底~~~还可以去太平山登电视塔,那看的更清楚,下面有榉林公园,可以溜达下。八大关一定要去,有很多你所说的特色建筑,什么花石楼之类,而且八大关的行道树

陈家祠简介

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陈氏书院筹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二十年(1894)落成。陈氏书院是广东规模最大、装饰华丽、保存完好的传统岭南祠堂式建筑,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明珠”,它

广州1975年,广交会国外采购商街拍

广州东方宾馆建成于1961年。广州东方宾馆坐落在繁华的城市商业中心流花商圈,位于地铁出口,交通极其便利。30分钟内车程辐射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广州火车站、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琶洲展馆以及第十六届亚运会会

美国摄影师镜头下1972年的广州,你想象不到的样子

1972年广州市区。摄影:威廉.约瑟夫1972年广州市区的居民区。摄影:威廉.约瑟夫1972年广州,远处的建筑是广州「”五仙门”发电厂。摄影:威廉.约瑟夫1972年的广州,远处的建筑上隐约看到「”毛主

厦门中山路的六大特色

中山路保存下来的骑楼街道历史文化遗址和闽南街市风情,见证了厦门城市历史发展的过程,留存了城市宝贵的文化记忆。如今的中山路,经过近百年来的培育和打造,已经成为一条历史积淀深厚、经营品类齐全、名店名品云集

关于“海珠60年”发展的故事是广州人的都进来看看

60年前的海珠区没有太多的高楼大厦,当年的海珠区不叫海珠区,叫河南区,而当时的海珠区处处都是农田,只是在靠近今天海珠桥南华路和同福路的地方是比较多楼房和建筑,而且比较有钱的建筑,所以至今那里广州最多骑

商业化历史文化资源

传统文化是否应该商业化其实,我是支持传统文化商业化的有时候,我们会看到一个乞丐偶尔捐款做慈善,或者有个乞丐专门捡破烂,把捡破烂的钱全部捐给公益机构等等类似的报道。不管这些真实与否,我们会发现,从表面上

牛市口历史

成都牛市口的来历在清代,成都农耕商业兴盛。成都形成了较多以商业集市为名的街道。例如金鱼街出售金鱼和鱼饵,钟鼓楼市即为鼓楼街。楼主提到的牛市口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地名,顾名思义,是交易牛的市集。同理,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