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年上庐山前毛泽东为何要讲秦将孟明视的典故

Posted 同志

篇首语:从某种意义来看,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见冬,就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有了生命。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59年上庐山前毛泽东为何要讲秦将孟明视的典故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59年上庐山前毛泽东为何要讲秦将孟明视的典故

核心提示:1959年上庐山前,毛泽东同志从湖北回家乡湖南韶山,王任重随行,王的日记里记下了毛泽东同志一路同他的谈话。毛泽东同志讲了秦穆公用大将孟明伐郑失败,自己主动承担责任,继续重用孟明,后来在伐晋战争中得胜的故事;引用《史记》“国乱思良将,家贫思贤妻”的话,称赞陈云对经济工作有研究,对没有趁着上半年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机会修改1958年公布的钢、粮产量数字和1959年的生产指标,表示后悔。 毛泽东 资料图 本文摘自:中国新闻网,作者:龚育之 韩钢,原题:党报:从两个27年看《毛泽东传(1949-1976)》 >人们期盼已久的《毛泽东传(1949—1976)》,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的时候终于出版了。它的前篇《毛泽东传(1893—1949)》,是在纪念毛泽东同志逝世20周年的时候出版的;在这之后,又经过7年的时间,中央文献研究室的同志们完成了它的后篇(上下两册)。至此,一部完整的《毛泽东传》面世。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 >《毛泽东传(1949—1976)》(以下简称《毛传后篇》),写的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和活动,时间跨度是27年。该书的出版,又是在毛泽东同志逝世27年之后。这里刚好有两个27年! >从两个27年来看《毛传后篇》,它的特点是什么呢? 第一个特点:科学性和政治性统一的指导方针,非常明确 >写传记,是写历史,是写传主一生的历史,写历史中的传主的一生,写传主在历史中的作用和影响。而历史是一门科学,历史科学的第一原则是忠实于历史事实。 >按照这样的原则,写这部《毛传后篇》,就要如实地写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同志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写、所说、所作、所为,并把这些摆到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中,他所处的历史变化中,写出其前因和由来,写出其历史的后果。就是说,需要跟随传主的步履,走过他这一生的后27年,不虚构,不夸张,不回避,不掩饰。实事求是,写传记的科学基础就在这里。 >历史、后人、传记作者对传主的评价,是传记中所不可缺少的,虽然这种评价可以展开地写在传记中,也可以隐约地含在传记中。毛泽东同志是一个政治人物,是中国共产党很长时期内的最高领袖,对他的历史评价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这部《毛传后篇》对毛泽东同志这27年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这27年的历史,努力按照事实来说话,大量运用材料来说话;同时对这27年的评价,又是努力遵循《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结论,遵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经验不断深入总结的精神,按照邓小平同志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和毛泽东同志功过的评论,按照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的有关论述,并且参照了中央批准出版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和《中国共产党简史》的论述来进行的。 >读这部《毛传后篇》,我们既跟随毛泽东同志一同走过了他一生的后27年,又跟随党走过了重新评价毛泽东同志的这27年。从“两个凡是”到实践标准,从拨乱反正到改革开放,从确认中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到确认社会主义还要搞市场经济,从形成邓小平理论到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经过27年的历史沉淀和冷静反思,全党和全国人民对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的27年的历史,达到了毛泽东同志在世时不可能达到的新的认识高度。《毛传后篇》努力体现了这个新的高度。这是《毛传后篇》的第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搜集和引用的第一手资料,特别丰富 首先是公开文献的引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陆续编辑出版了毛泽东同志的各种专题文集10余种(大都包含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3册、《毛泽东文集》8卷(后3卷为建国以来的文章)。20多年来公布的文献数量很大,成绩斐然,但卷帙浩繁,不要说一般读者,就是专门研究者也大都未能全读。这部《毛传后篇》充分引用已公布的文献,把它们贯穿在对毛泽东同志这27年的叙述中,读起来使人有强烈的实在感,并且时有新鲜感。 其次是内部档案的引用。这是中央文献研究室的一大优势,《毛传后篇》充分发挥了这个优势。书中引用大量未曾发表过的档案,包括中央会议记录、毛泽东同志在党内外各种场合讲话的记录和与各方面人员谈话的记录,还包括若干按体例应当编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而由于某种原因失收的文稿。这样,就第一次披露了一些人们知之不详或不曾知晓的史实,厘清了一些不确切的传言,使该书具有同类书难以比拟的可靠性和权威性。毛泽东同志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两篇重要作品,一篇是《论十大关系》,作这篇报告事先听取了国务院34个部门的汇报,《毛传后篇》几乎逐日披露了毛泽东同志听取汇报时的谈话和插话的记录,人们可以从中看出“十大关系”思想形成的详细过程;另一篇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篇讲话是经过多次修改才公开发表的,《毛传后篇》根据原始档案,逐次叙述毛泽东同志自己4次修改和7次征求意见后修改的情况,这个过程正好反映出毛泽东同志在反右前后的思想变化,为人们了解和研究整风反右的历史提供了难得的资料。 再次是档案之外资料的引用。历史上发生的许多事情未必都有档案记载,即使有记载也未必都囊括于档案馆中。1959年上庐山前,毛泽东同志从湖北回家乡湖南韶山,王任重随行,王的日记里记下了毛泽东同志一路同他的谈话。毛泽东同志讲了秦穆公用大将孟明伐郑失败,自己主动承担责任,继续重用孟明,后来在伐晋战争中得胜的故事;引用《史记》“国乱思良将,家贫思贤妻”的话,称赞陈云对经济工作有研究,对没有趁着上半年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机会修改1958年公布的钢、粮产量数字和1959年的生产指标,表示后悔。看似闲谈,却反映出了毛泽东同志初步觉察“大跃进”问题以后的反思。这样的谈话,一般不会有正式记录,有心的当事人写了日记,成为今天追溯历史的重要材料。同正式记录比起来,日记还有一个特点,即不仅记录谈话的内容,而且写下场景、神态、心情,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氛围。《毛传后篇》引用了杨尚昆日记:毛泽东同志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长叹了一声之后,他说:牺牲的成千上万,无法只顾及此一人。事已过去,不必说了。精神伟大,而实际的打击则不小!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有下乡休息之意。”寥寥数语,情景交融,语者的神情和听者的心态兼备,令人慨叹。

相关参考

1959年庐山会议彭德怀谏毛泽东“万言书”

   56年前的今天,1962年6月16日,在1959年庐山会议上被打成“反党分子”的前国防部部长彭德怀,给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写了一封长达8万字的信,申述自己遭受错误批判的

知道蒋介石惦记大陆房产 庐山给蒋养老

毛泽东与蒋介石合影资料图本文摘自:新华网,作者:佚名,原题:蒋介石临终前两个月秘密邀请毛泽东访台内幕(本文为截选)在毛泽东、周恩来的“一纲四目”中没有提到让蒋介石回住庐山的问题,而在1965年7月蒋氏

蒋介石庐山谈话 毛泽东因何高度肯定

 蒋介石的庐山谈话是一次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的谈话。当时正值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华民族处于内忧外患之中,蒋介石通过庐山谈话要表明的就是国民党的抗战决心,所以,这份谈话实质上相当于中国的抗战宣言,

庐山会后哪位开国将军引用毛泽东诗句反驳批彭的人

核心提示:即使在政治运动的风口浪尖上也从不屈服于任何压力,与那些趋炎附势甚至落井下石的人形成鲜明的对照,有着云泥之别。如1959年庐山会议之后,是鲜见有人敢为彭德怀说句公道话的,爱萍同志勇敢地站出来,

庐山会议谁作证为彭德怀澄清毛泽东对彭的一点怀疑

原题:遵义会议后彭德怀因何被指定为前敌总指挥,代替前敌司令部政委毛泽东指挥红军?张雄文1935年遵义会议后不久,彭德怀因为林彪一个无心之举,被毛泽东误会了数十年。毛泽东重新出山的第一仗是一渡赤水后的土

庐山会议毛泽东说了什么致与彭德怀分歧到势不两立

核心提示:不料毛泽东听了大为恼火,认为彭德怀“从打击斯大林后,服从赫鲁晓夫”,“要鞭我的活尸”。甚至说:“如果解放军不跟我走”,“我就跑到农村去”,“另外组织解放军”。一下子把他和彭德怀之间的分歧,推

毛泽东为何始终无法超越他内心滋长的骄傲

毛泽东在庐山关于毛泽东晚年探索出现的失误,有学术研究认为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不应从他自身找原因。然而,客观地讲,这种观点带有机械的历史决定论的倾向。诚然,在毛泽东的探索中,某些客观事件和他所

蒋介石曾表示愿回庐山养老

原标题:揭秘国共隔海对峙时的三次秘密和谈">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国共两党曾经有过三次高规格的秘密和谈。>壹第一次秘密和谈:毛泽东邀蒋介石回老家看看>50年代中期,中共中央的台湾政策发生了重大

孟明视一连打了几个败仗

孟明视是春秋时期秦国武将,也是秦相百里奚的儿子。秦穆公十分重用孟明视,虽然孟明视领军和晋国交战总是屡战屡败,但秦穆公依然没有将他弃用。最后孟明视通过背水一战终于打败了晋军一次,给晋国造成重创,也让秦国

秦将王离为何被俘

王离为何被俘秦将王离与楚军交战,秦军战败,全军覆没被降。为何王离率领的秦军会战败,无外乎以下这几个原因:各诸侯国认识到赵国的重要性、楚军奋勇杀敌的勇气、天气状况及秦军将领关系不融洽。秦二世灭六国,派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