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开国将军极力反对将中国核试验场设于敦煌
Posted 核试验
篇首语:学习如赶路,不能慢一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哪位开国将军极力反对将中国核试验场设于敦煌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哪位开国将军极力反对将中国核试验场设于敦煌
核心提示:据后来的核试验基地司令员张志善说:“张蕴钰同志问为什么选在这里,我说苏联专家定的,能搞2万吨。张蕴钰同志说,可真是麻子不叫麻子,叫坑人。” 张蕴钰 资料图 本文摘自:《北京日报》2017年08月22日13版,作者:米艾尼,原题为:《马兰惊雷》,本文系节选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之际,中央军委首次颁授军队最高荣誉“八一勋章”。中科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程开甲,是首批“八一勋章”获得者中最年长者——授勋两天后的7月30日,亲友为他庆祝了百岁寿辰。 >程开甲是中国核武器研究的开创者之一,核试验技术总体负责人。 >他的名字,与中国核试验基地紧紧联系在一起。 >位于死亡之海罗布泊腹地的这座基地,有着一个美丽的名字——马兰。马兰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野草,能在最贫瘠的土地上绚烂绽放;马兰基地是一座数十年不为人所知的隐秘所在,却爆响了震撼世界的惊雷。 >从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1996年中国进行最后一次核试验,30多年的时间里,包括程开甲在内,前前后后曾经在这片戈壁滩里参加核试验的基地官兵和技术人员不下10万人。这是一群默默无闻的“马兰人”,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数十年里,极少有关于他们的报道。 >但是,“马兰人”的功勋,人民不会忘记,共和国不会忘记。现在,随着档案的陆续解密,我们能够讲述一下“马兰人”和马兰基地的故事了。 >从敦煌到罗布泊 >“有一个地方名叫马兰,你要寻找它,请西出阳关,丹心照大漠,血汗写艰难,放着那银星,舞起那长剑,擎起了艳阳高照晴朗的天……” >这首《马兰谣》记录的就是被誉为“共和国原子城”的戈壁绿洲马兰的故事。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马兰爆炸成功。 >而在被确定为核试验基地之前,这里并没有专门的名字,只是一片荒无人烟的戈壁滩。 >中国核试验基地最初的选址,其实不是这片无名戈壁,而是早已闻名于世的敦煌。 20世纪50年代,新生的中国,一直被笼罩在核恐吓的阴云中。 1955年1月15日,李四光、钱三强等人被请到了中南海的丰泽园。 毛泽东主持召开了专门研究发展我国原子能事业的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他开门见山地说:“今天,我们这些人当小学生,就原子能有关问题请你们来上一课……”相关参考
核心提示:从1986年张玉华老将军离休至2017年,30多年来,他用自己大部分收入给全国各地贫困群众、学校捐款40多万元,捐赠大米近万公斤。2012年,张玉华荣获“中国好人”称号。本文摘自:《北京青年
核心提示:一战涟水,敌七十四师付出了7000余人伤亡的代价。张灵甫将失败归咎于王必成。据说,他当着部下发誓:下次打涟水,要用1000发炮弹打碎王必成。一战涟水,王必成也了解了敌七十四师的战斗力,他说:
核心提示:张贻祥二话没说,立即投入新任务的安排部署当中,等到工作处理完毕,马不停蹄赶到沈阳时,天已入夜,当晚已经没有开往北京的火车了。未能亲历新中国将军授衔这历史性的一刻,虽然成了张贻祥终生的遗憾,但
核心提示:其实党内军中,对王将军已有公论,诚如前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华夏名将,吾辈楷模”的题词。本文摘自:《我在不寻常年代的特别经历》,作者:王凡东平,出版:中共党史出版社“战将”,对中国
核心提示:曹里怀(1909-1998)是著名的开国中将、原中顾委委员、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他生前曾多次跟人谈起过,他在1931年到1935年间,曾两次蒙冤差点被自己人错杀,这两次冒险救出他的
核心提示:张震和儿子张海阳,同为上将,这一父子均为上将的情形在军中是唯一的。张震资料图本文摘自:中新网,作者:张伟,原题:最后一位开国中将张震去世曾订下三条家规>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
核心提示:记者曾多次拜访方老,聆听老人家讲述长征途中李先念一声断喝“疯啦!”救了他一命;上个世纪30年代陈云训斥他,要求他学飞行;新中国成立之初,刘亚楼教他当航校校长;朱德对他任师长的空四师作战斗动员
核心提示:解放战争期间,周希汉将军率部共击毙和生擒61名国民党将军,大多为生擒,其中有8名两星上将,如国民党第八兵团司令汤垚、“粤桂边剿总”司令喻英奇和黄正诚、邱行湘等著名将领。周希汉资料图本文摘自:
核心提示:1960年7月1日,贺炳炎将军因病去世,年仅47岁。7月5日,成都军区举行公祭,数万军民冒雨为将军送行。余秋里中将扶柩痛哭。贺龙元帅亲笔书写挽联:“卓越功勋传千秋,革命精神永长存!”贺炳炎资
文章摘自:《人民政协报》2013年5月16日第6版,作者:苏振兰,原标题:王必成和张灵甫的较量1912年,王必成出生于湖北省麻城县的一个贫苦农民之家,少年投身革命,1928年参加当地赤卫队和共产主义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