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越过红线杀谁头
Posted 周恩来
篇首语:不要让世界改变你的微笑,用你的微笑改变世界。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谁越过红线杀谁头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谁越过红线杀谁头
核心提示:毛泽东、周恩来关注的重点,是出境作战在国际上的政治影响,会不会在东南亚其他国家引起惊恐和不安?会不会以为中国借口打击国民党残军,炫耀武力?会不会给予国际上的反华势力诋毁中国的口实?因此力求将冲击强度压低,把20公里的出击范围用红线标出,发给突击队。毛泽东的话分量相当重:谁越过红线就杀谁的头! 毛泽东资料图 本文摘自:人民网,作者:王凡 东平,原题:王尚荣:最高统帅部的作战参谋周恩来、陈毅召见昆明军区副司令员,了解逃入缅甸的国民党残军情况/毛泽东在一份情报上批示:引起警惕,军委应派员去云南布置对策/缅甸将国民党残军盘踞金三角的材料端到联合国的桌面上/并不是所有的残军,都登上了开往台湾的飞机 >当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叛乱武装的清剿接近尾声之际,一场人民解放军从未经历过的山地丛林战,又悄悄地在中缅边境孕育。 >从1957年开始,缅甸边防军就几次明求或暗示,希望中国边防部队,在缅军对盘踞在缅甸境内金三角一带的国民党残军进攻时,进入缅甸境内给予协助。但这跨国界的军事行动,不是边防部队能予定夺的,只能等待双方最高决策层的决断。 >1960年4月末,周恩来结束对缅甸、印度、尼泊尔的访问,继而赴柬埔寨、越南访问,在此之前,曾在昆明短暂停留。就在这停留期间,他和陈毅副总理,召见了昆明军区副司令员鲁瑞林等,了解逃入缅甸的国民党残军的情况。 >周恩来等此次了解逃入缅甸的国民党残军的情况,原因之一是在周恩来等访问缅甸期间,缅甸国会批准了刚刚签订的中缅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中缅关于两国边境问题的协定。依此协定两国将共同勘定边境,而勘界过程中有可能会遭受国民党残军骚扰。再者是早在1959年5月4日,毛泽东对一份关于蒋介石接见在缅国民党残军总指挥,令其准备窜扰云南的情报,做了“引起警惕,准备应付可能的叛乱”;“军委亦应派员去云南布置对策”的批示后,中央和军委便对盘踞缅甸金三角地区的国民党残军,更加关注。 >这批国民党残军属原国民党第8军93师278团、237师709团,是在人民解放军的打击下,于1950年3月逃入缅甸金三角地区的。这一地区重峦叠嶂,民居寥落,大部分处于原始森林的覆盖之下,缅甸军队几乎没有设防,这千余败兵便在此扎下脚跟。 >缅甸军方发现了这支国民党军后,勒令其撤离缅甸国土。但这只走投无路的溃败之师,似乎除了盘踞金三角外,难觅立足之地。于是缅政府决定以武力驱赶国民党残军。可绝境求生的残军,竟顶住了万余缅军正规部队的攻击。 >此情形传到台湾,蒋介石惊喜异常,中缅边界居然还有如此能打的国军。便立即召见原国民党第8军军长李弥,命他赴金三角统率旧部。李弥带去了一些部属,使该地区残军渐渐扩充到近2万人,占据了比台湾还大的地盘。 >主权国家缅甸,难以容忍自己的国土被异国军队长期盘踞。1953年春季,缅方调集了8000名剽悍骁勇的刻钦族将士,近4000名用重金招募的国际军团印度兵,对金三角地区的国民党残军发起新一轮清剿,可作战又一次失利。 >然而军事上的胜利,并没有使李弥在金三角站稳。缅甸政府将国民党残军侵犯缅甸主权的照片、文件、实物,以及新闻媒体的各种报道,统统搬到了联合国的台面上。世界为之震惊,纷纷谴责台湾当局和美国粗暴侵犯缅甸主权的行径。美、蒋迫于各国压力,决定将残军全部撤往台湾。 >1953年11月18日,美机开始运送残军赴台。大部分残军被运走了,但仍然有一部分残军潜留了下来。两年后,蒋介石再次想到利用中缅边境一带的残军,从云南进犯大陆,委派曾经担任过自己卫队副队长的原第8军副军长柳元麟,潜入缅北,搜罗残部。他苦心经营了两年,残军又扩充到3000余人。 >1959年,蒋介石召柳元麟到台湾,亲命他设法策应云南、西藏等地匪特暴乱,并告以将增加对残军的经费和补给的供应,使之巩固和扩充实力。柳返缅后积极部署,声称:“不仅缅敌找上门来要打,而且要打进云南,以击引暴,以暴致乱。”他还拟订了袭扰云南的“突击计划”。我有关方面获取了这些情报,送报中央。毛泽东看后,批示中央军委秘书长、总参谋长黄克诚,关注中缅边界,警惕国民党残军。 >1960年春,台湾向缅北残军驻地空投了400人的“特种部队”,柳元麟亦加紧了窜扰云南的准备,培训了2000多名窜扰骨干。周恩来、陈毅正是在这个时候,于出访缅甸后逗留云南,要昆明军区介绍在缅甸境内的国民党残军情况的。显然,国民党残军的存在,不仅对缅甸如芒刺在背,中国亦感到是个必予割除的隐患。 缅甸代表说:周恩来总理把问题看透了/王尚荣拟写了中缅边界勘界警卫作战报告:力争歼敌一两千人/毛泽东的话很重:谁越过红线就杀谁的头 >1960年6月27日至7月5日,根据中缅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成立的中缅边界联合委员会,在缅甸首都仰光举行第一次会议,就对边界进行必要的勘察、竖立新界桩和修订、改立旧界桩等事宜,商讨具体细节,确定日程安排。委员会中方的首席代表是前驻缅甸大使姚仲明,代表之一总参作战部边防处处长成学俞,是王尚荣亲自委派的。 >在谈到勘界的警卫问题时,姚仲明根据周恩来的授意指出:云南解放之际,国民党残部千余人窜逃缅甸,盘踞掸邦地区,声称等待第三次世界大战反攻大陆。他们不时骚扰中国边境,对缅甸居民更是胡作非为,还可能在帝国主义的唆使下破坏中缅勘界。为了保护勘界人员的安全,必须给他们予必要的打击。 >缅方代表们听了姚仲明的这番话,非常受感动,说周总理把问题看透了,我们也对国民党残军干扰破坏勘界深感忧虑。此刻,中缅对携手打击缅方境内的国民党残军,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王尚荣在得到军委和总参领导的指示后,立即召集作战部连续开了几次紧急军事会议,并亲自执笔,以总参作战部的名义,拟写了中缅边界勘界警卫作战的报告。 >它在报告中提出:需在与缅方达成协议后,对盘踞金三角地区的国民党残军,实施打击。这对确保安全勘界,巩固云南边防,具有重大意义。王尚荣认为:此次非常机密的爆发行动,必须充分做好各项准备,仔细侦察敌情、地形,制定周密作战方案,对部队进行反复训练合演习,加强干部配备,加强武器装备,凭借准确的情报和优势火力重创残军,力争歼敌一两千人。 >11月初,王尚荣派成学俞前往昆明,和云南省军区副司令员丁荣昌一起,同缅军代表举行中缅边界联合委员会警卫问题专门小组会议。4日,他们联合签署了勘界警卫问题的协议。 >协议规定:对盘踞在第4勘察队工作地段,对勘察、竖桩工作有威胁的国民党残军,由中缅双方部队共同负责加以补歼清除。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滇部队负责捕歼清除旧30号界桩(孟遮以西)至62号界桩(南腊河与澜沧江交汇点)地段附近的国民党残军。中方部队,为执行警卫作战任务,根据需要可进入缅甸境内20公里。清楚残军的行动,双方应同一时间进行,暂定于1960年11月20日左右。 >协议签订后,昆明军区立即拟制了警卫作战方案,以三个战群22个突击队,奔袭国民党残军的16个据点。然后将此方案送中央军委、总参审议。 >虽说这次只是对国民党几千残军的作战,但毕竟是第一次出境与邻国军队协同作战,而且是从未经历过的突击队山地丛林战。毛泽东、周恩来都对之十分关注,几位老帅、总参谋长罗瑞卿先后参加了作战方案的审议。王尚荣参与了审议的全部过程,亲耳聆听了周恩来及由周恩来转述的毛泽东的指示、几位老帅的意见,并将有关内容,一一传达给坐镇昆明的昆明军区司令员秦基伟。 >毛泽东、周恩来关注的重点,是出境作战在国际上的政治影响,会不会在东南亚其他国家引起惊恐和不安?会不会以为中国借口打击国民党残军,炫耀武力?会不会给予国际上的反华势力诋毁中国的口实?因此力求将冲击强度压低,把20公里的出击范围用红线标出,发给突击队。毛泽东的话分量相当重:谁越过红线就杀谁的头! >在作战方案审议过程中,中央军委和总参确定了国民党残军设在孟瓦、阵马、孟育、踏板卖的据点,为重点打击对象;还拟订了重点捕歼的6名敌军、师级军官的名单。 令毛泽东、周恩来担忧的一件事/攻击不得不在红线处终止/缅军被国民党残军挤压在狭长的山谷间,陷入困境/聂荣臻认为:入缅作战部队显得单薄了些/罗瑞卿说:要去就快去,送人情要早送 >按预定的作战方案,战斗应在11月22日打响。然而20日,总参接到周恩来的指示,通知王尚荣,要他向秦基伟转告毛泽东和周恩来在看了最新材料后,产生的一些担忧。 >王尚荣电话通知昆明军区:毛主席今晨看了昆明军区报送的材料,发现红线南侧的缅军兵力过于单薄,难于履行堵截配合作战的任务。要秦基伟赶快同负责与缅军联络勘界保卫的丁荣昌联系商议,在适当的场合,以妥善的方式,把我方的关注转告缅方。昆明军区毫不迟疑地将这一信息传达给缅军,缅军对中方的提醒表示感谢。 >21日晚21点30分,22支突击队,迅速向残军的16个据点移动。据侦察,总参要求重点捕歼的敌军、师级军官,有5名在红线附近,而周恩来“谁活捉柳元麟谁就可以当将军”一句玩笑中说的敌首柳元麟,却不在红线区域内。 >秦基伟向昆明军区设在勐海的前线指挥部发出新的指示:“打响后,如敌逃跑,命令部队,马不停蹄,跟踪追击!” >按预定计划,战斗应该在22日凌晨6点30分打响,然而,这场对解放军来说十分新鲜的山地丛林战却没能全按计划行事。扑击的16个据点,最早的4点50分就接火了,最晚的7点50分才交火。由于解放军的扑击实出残军意外,16个扑击点,只有两个扑空。 >最早打响的踏板卖据点,战绩最佳,全歼守敌,所谓云南人民反攻志愿军1军2师师长蒙宝业被击毙;5点40分打响的曼俄乃,虽然据点扑空,但在追击中,击毙了敌4军5师师长李泰。但我军伤亡也较大。 >残军不敢与解放军恋战,稍一接触就向密林深处溃逃,很快都退离到红线区域以外。解放军由于在红线内作战的命令很死,只好在红线处停止追击。秦基伟得到战报后,一面命令突击队在红线内清剿残军;一面向总参请求与缅方协商,同意我军越过红线追击敌4军主力。但中央的决定依然如故,攻击不得不在红线处终止。 >直到1961年新春,缅甸军方才开始实施打击国民党残军的“湄公河战役”。缅军调集了9个营约10000人,沿湄公河以西,由西南向东北推进。号称丛林游击战专家的柳元麟,决意以“引蛇出洞,将缅军诱入王南昆狭窄低洼地带伏击”方略,瓦解缅军的攻势,先佯装节节败退。1961年1月2日至9日,周恩来、陈毅、罗瑞卿等率领400人的庞大的代表团,在仰光参加缅甸联邦独立13周年庆典时,听到的还是捷报频传。可是没过几天,缅军就落入柳元麟圈套,被国民党残军挤压在王南昆至芒林的狭长山道间。远程大炮难施威力,飞机的战术动作受到限制,缅军陷入孤立无援境地。 >此时,周恩来、罗瑞卿等已经离开缅甸,只有陈毅还在继续访问。缅方向陈毅提出:请中国人民解放军越过红线,南下百余公里,协助缅军作战。19日,缅方得到周恩来来自北京的回复:我们愿意参加这一联合作战的讨论。 >在这同时,中央军委已经在商讨在缅甸的作战问题。军委副主席贺龙、聂荣臻元帅等聚集一堂。贺龙认为:我军在缅甸作战展开的过宽,兵力分散。聂荣臻认为:入缅作战的力量,从整体上看,显得单薄了些。军委常委罗荣桓提议:作战力量应当加强。然而在短期内,在中缅边界地区集结更多的兵力,是相当困难的。1961年,中国正处在中苏关系交恶、被逼还债,和三年自然灾害的重重困厄之中。 >出席了军委作战会议的王尚荣,在会后向指挥出境作战的昆明军区传达了周恩来的指示:下一步作战问题比较大,必须把敌情、友军力量、我军力量、作战方针、作战方法、作战时间等问题研究透彻再说。 >然而,缅军的求援之声越来越急迫。1月21日下午,缅军方代表飞抵设在孟育的中国突击队指挥部,请中国人民解放军越过红线,攻击国民党残军的梦百了、江拉重要据点,打掉残军的3、5两军,以解救王南昆、芒林被困缅军。 >缅方的要求迅速传往北京,总参随即就此进行研究。总参谋长罗瑞卿说:“我们在缅甸访问期间,缅甸向我们介绍的都是胜利的情况,现在几次三番催促我们参战,可见他们现在处境困难。我以为要去就快去,送人情要早送。如果缅方吃大亏,受蒋残军重创,就会对我方有意见。在国际上,缅甸方面不怕,我们怕什么?马上通知前边部队抓紧准备。” >在罗瑞卿的意见报中央定夺的同时,王尚荣给昆明军区打电话传达了罗瑞卿的部署:按照缅方提供的情况准备,敌约4000,我们使用8个营、2个便衣队。孟百了2个营2个便衣队,孟百了以西2个营,索永2个营,重点孟百了。 >22日凌晨3点,昆明军区接到作战部传达的罗瑞卿指示:“已经原则上同意配合缅军作战,但需要时间准备一下,我军尽量迅速出动。请缅军在芒林、王南昆咬住敌人,以待我军南下配合歼灭之。” >当天下午,周恩来批准了中国部队越过红线,解救缅军的作战计划。15点,罗瑞卿要作战计划。15点,罗瑞卿要作战部通知昆明军区。他还指示:孟百了以西2个营不去了,以免口张的过大。争取25日打响。 >王尚荣在打电话的同时,再次重申了作战纪律:一切行动一定要按双方协议的范围实施;力求不杀害居民;一定不要到老挝边境作战;抢、炮弹不能过湄公河,湄公河的汽艇不能打,靠岸的确系蒋残军的可以打。 >自25日开始的第二阶段作战,不如第一次顺利。因为纵深地段的地形不熟,容易迷失方位,原始山林阻滞了奔袭的速度,而残军则正相反。 >经受了解放军第一次打击的残军,在逃出红线时,便制订了遇解放军攻击即逃,在逃中顽抗,以顽抗掩护逃脱,如果解放军穷追不舍,就退入老挝境内暂避的“保山计划”。因此,当国民党残军获悉解放军继续南下进击的情报后,便主动放弃了对王南昆缅军的围困,渡过湄公河,向老挝境内逃窜。柳元麟的总部,在此后被迫迁往台湾。 在两个阶段的作战中,解放军共歼敌740人,击毙敌师长2名,活捉敌副师长1名,捣毁了逃缅股国民党残军经营了10多年的巢穴,协助缅甸方面解放了拥有30多万人口、3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保障了勘界工作的顺利进行。 特别引起军方注意的是,这是解放军经历的一次前所未有的山岳丛林突击战。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总参都非常重视对这次作战中的经验及教训的总结。1月29日,周恩来亲自主持了有贺龙、聂荣臻、陈毅、刘伯承、叶剑英及王尚荣参加的会议,听取作战情况的汇报,并决定军委派工作组赴昆明,帮助总结此次作战的经验、教训。 2月刚过,一支总参副总长张爱萍牵头的工作组,奔赴云南。王尚荣带着极大的兴趣和关注,随工作组一同前往。不想刚到重庆,他就因心脏病突发,失去了对现代突击作战调研的机会。相关参考
关羽是个大英雄,个人武力值极高,相比吕布,关羽谋略过人,关羽夜读春秋就是一大佐证。但是和项羽一样,关羽也是个骄傲自满,刚愎自用的悲剧人物。当初马超投奔刘备,关羽就写信给诸葛亮,询问马超武艺如何。诸葛亮
林黛玉虽然出身于官宦之家,但是,林家同她外婆家的百年侯门相比,难免显得寒碜。特别是父母双亡后,黛玉感觉自己成了漂泊于风雨之中的一叶孤舟。外婆家显赫的门第不但没有为她带来荣耀和快乐,反而成了笼罩在她心中
在大唐的婚姻风俗中,女性的地位仍旧沿袭了古代封建王朝的“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这与森严的等级制度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唐朝的法律规定,婚姻必须在各个等级之间婚配,不得跨越等级。比如,如果有贱人娶良人为妻
林黛玉虽然出身于官宦之家,但是,林家同她外婆家的百年侯门相比,难免显得寒碜。特别是父母双亡后,黛玉感觉自己成了漂泊于风雨之中的一叶孤舟。外婆家显赫的门第不但没有为她带来荣耀和快乐,反而成了笼罩在她心中
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图霸业,首先要维稳,确保大小集团起码在名义上服从中央。淮南袁术称帝,维稳底线告急,曹操起兵讨伐。行军途中,颁布一条纪律,不得损坏庄稼,谁违纪,杀谁。偏偏他的马儿受惊,踩坏了一大块麦
此时,日本军部针对上海地区的作战目标就是要消灭中国军队的主力,并没有攻占中国首都南京的计划。11月7日,日本华中方面军成立时,东京参谋本部规定“华中方面军之作战地区大体为连接苏州、嘉兴一线以东。”松井
日本军部针对上海地区的作战目标就是要消灭中国军队的主力,并没有攻占中国首都南京的计划。11月7日,日本华中方面军成立时,东京参谋本部规定“华中方面军之作战地区大体为连接苏州、嘉兴一线以东。”松井石根也
老话说的好,“积善之人必有余庆,积不善之人并有余殃”!一个人如果是多做好事,积善行德,那么福报将会享之不尽,反之,则会殃及整个家族!“天道之数,至则反,盛则衰”为谋圣鬼谷子所说,人生的福祸之事就是遵循
...阳伦因为私贩茶叶,罪不至死,结果被逼自尽。谁贪污就杀谁,是历史上贪官杀得最多的一位皇帝。在《大诰》等法令中,有成百上千的人被凌迟、枭示、种诛,死刑弃市以下达1万人。越到后来,朱元璋的脾气越臭,杀官员陷...
...阳伦因为私贩茶叶,罪不至死,结果被逼自尽。谁贪污就杀谁,是历史上贪官杀得最多的一位皇帝。在《大诰》等法令中,有成百上千的人被凌迟、枭示、种诛,死刑弃市以下达1万人。越到后来,朱元璋的脾气越臭,杀官员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