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亲王奕訢已是大清皇帝 如果不是那个小太监
篇首语:我认为人生最美好的主旨和人类生活最幸福的结果,无过于学习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恭亲王奕訢已是大清皇帝 如果不是那个小太监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恭亲王奕訢已是大清皇帝 如果不是那个小太监
清朝道光晚年,道光皇帝在选择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上犯了难,两个竞争者,道光皇帝一直无法确定到底由谁来继承大统。
四阿哥奕詝(就是后来的咸丰皇帝)不是太讨道光喜爱,但奕詝的母亲孝全成皇后却是道光最爱的女人。而人称“鬼子六”的六阿哥奕訢文武双全,睿智过人,道光最想传给他。道光为此事犹豫了很久,最终还是念在亡妻孝全皇后,立了四阿哥为太子,把奕詝的名字秘密写在传位诏书上,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的背后。
不过道光又对没能当上皇帝的奕訢心怀愧疚,加封为亲王。奕訢虽然没能当上皇帝,却也成为晚清官场权力显赫的大人物之一,做了摄政王,推行洋务运动,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史的走向。
可是大家知道吗,其实正大光明匾后面的诏书中,原来写的继承人名字就是六阿哥奕訢,根本不是咸丰。但为什么后来继位的是咸丰,难道咸丰也学习他的老祖宗雍正皇帝如传闻所说暗中篡改传位诏书了吗?当然不是,将原来诏书的奕奕訢改为奕詝的,不是别人,正是道光皇帝本人。
既然定好了皇太子人选,为什么还要更换?是奕訢失宠了,不受道光喜欢了吗?这个倒也不是,这和奕訢本人没有直接关系。
奕訢平白丢掉了皇位,说来真是天意,导致道光更改诏书的,竟然是一个小太监。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且听在下慢慢道来。
道光既然确定了奕訢即位,那就必须按老祖宗的规矩,秘密建储,然后将皇储的名字写在诏书上,藏在正大光明匾后头。可谁都没有想到,就在道光皇帝拿起笔,写传位诏书的时候,就在他身后不远处,有个小太监在偷窥。
这个小太监在道光身后,根本看不清道光写的什么,但他却看到道光放下笔之前的那最后一笔拉的比较长,是很长的一竖。
要说这小太监聪明呢,他知道四阿哥奕詝和六阿哥奕訢必然会有一个继位,而名字最后一笔能拉长的,只有奕訢那个“訢”字。而奕詝的“詝”字最后一笔是个勾。
这个小太监在无意间窥见了大清朝最核心的机密——秘密建储人选,那还了得!按常理来说,乱传这种事情是坏了大清的规矩,要掉脑袋的,但小太监特别八卦,他知道了,却实在憋不住,慢慢的就到处传播,说道光皇上已经立六阿哥为太子了。
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万,没过多久,至少半个北京城都知道六阿哥大局已定了,社会上说什么的都有。
出口转内销,道光皇帝很快就知道了这件事情,把老皇帝震惊的说不出话来,他完全不知道这事是怎么泄露出去的。
不清楚道光是否严厉追查此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奕訢不能再成为继承人了。所以道光忍痛割爱,取下传位诏书,把奕訢的名字划去,写上了传位于四阿哥奕詝。本来已经没有机会的四阿哥,喜从天降,平白捡到一个大宝贝,成为统治大清帝国的皇帝。而本来可以威加四海的六阿哥,却平白躺枪,丢掉了属于自己的帝国。
对于换马一事,奕訢的母亲孝静成皇后是知情的,但她又不能干政,只能徒呼奈何。后来成皇后病重昏迷,已经成为咸丰皇帝的奕詝前来探望,成皇后却把他当成了奕訢,拉着奕詝的手说“当初你皇阿玛已经立了你为太子,可后来发起了泄露机密机会,才换成了你四哥上位。唉,这一切都是命啊!娘不行了,以后你好自为之吧。”说了一通心腹话,孝静成皇后才发现面前站着的是奕詝,而不是自己的儿子奕訢。
恭亲王奕訢是如何断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北京紫禁城里,道光皇帝的病情日渐加重,这一天,他下旨分别召见四阿哥和六阿哥。六阿哥先被召见,他在道光皇帝面前侃侃而谈,从时弊到对策,头头是道。待四阿哥进宫前,他的老师对他说,如果讨论时政,你恐怕不如别人,所以你见到皇帝,就趴在那儿哭,以此表达你的孝心就可以了。于是,四阿哥奕詝扑倒在父皇面前,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相传,这次召见是道光皇帝有意考察两位皇子,结果是四阿哥奕詝继承大统,成为咸丰皇帝。有人评价咸丰皇帝是著名的“四无皇帝”,无远见、无胆识、无才能、无作为。甚至有学者认为,道光皇帝选咸丰继承皇位,是最大的错误。如果选了咸丰的弟弟六阿哥奕訢,那么,清朝不可能那么快没落,甚至,中国的历史都要被改写。那么,奕訢为什么会与皇位失之交臂呢。
奕訢是道光皇帝的第六个儿子,他出生时,道光皇已经年过半百,老来得子,格外高兴。当即赐名“奕訢”,“訢“字就是高兴的意思。奕訢长大后,更让道光帝高兴了,因为奕訢聪慧过人,能文能武,尤其口才了得。说起话来口若悬河,头头是道。在众多阿哥中,道光帝最喜欢的就是奕訢。然而,喜欢并不等于信赖,尤其在择储托付江山社稷这样的大事上,单单喜欢还远远不够。道光帝喜欢奕訢,但他更器重和信赖的是另一位阿哥奕詝。奕詝排行老四,与奕訢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四阿哥奕詝与奕訢性格截然不同,他遇事寡言,喜怒不形于色。要说这兄弟俩自小就感情很好,四阿哥奕詝十岁时,生母就去世了,他由奕訢的母亲静皇贵妃抚养。
静皇贵妃对奕詝视如己出,非常疼爱他。奕訢和奕詝年龄相仿,每天都一起去上书房学习、玩耍,兄弟二人相处融洽。两个儿子,到底选择谁来谜承大统,道光帝一直都很矛盾。关于他为什么选择了四阿哥奕詝而没有选样六阿哥奕訢,民间有着诸多的传说。其中最著名的说法就是我们开篇说到的龙榻前的考察,看着哭得肝肠寸断的四阿哥奕詝,道光帝感情的天平,最终倾向了四阿哥。这次病榻前的考察,是不是最终的结论,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从道光帝对他两个儿子的评价,也可以看出他些许的内心世界。
道光帝认为,六阿哥奕訢聪明有余,城府不足,能为干练之臣,而不能做人主之材;而四阿哥奕詝,仁孝敦厚,旁人看来是平庸无能,而在道光帝的眼里,却是稳重老练,足堪大任。为此,道光皇帝开创了立储金匣中“一匣双谕”的先例,封四阿哥为太子,封六阿哥奕訢为亲王。道光皇帝用心良苦,他让四阿哥继位,延续大统,六阿哥精明能干,为栋梁大臣。道光皇帝企盼这样的”绝配”,能使他身后的大清江山永固。“一匣双谕"也开启了二人不同的命运。
命不久已的道光皇帝,尽力做出了他认为最理想、最妥当的安排。以老四为人主,以老六为股肱大臣,那么兄弟二人成为一君一臣,他们是否还能相处融洽呢?
四阿哥继位成了咸丰皇帝,按照先皇遗命封六阿哥奕訢为亲王,先皇遗命不能违背,咸丰御赐奕訢为和硕恭亲王。这个“恭”字大有讲究,咸丰帝的意思很明确,不管你奕訢多么才华出众,现在,你就是我的臣子,你得恭顺老实,得服从我才行。
咸丰将北京什刹海附近的一座王府赐给奕訢,更名“恭王府”。虽然住着豪宅,享着美食,但是咸丰皇帝并没有交给奕訢重要的差事做。奕訢被任命为中正殿、武英殿主管,其实就是皇家图书馆馆长,资料馆巡视员。管事是多事,不管事是正好的闲差。就这样,咸丰先给了奕訢一个下马威,让心高气傲的奕訢,坐上了华丽的冷板凳。一晃三年过去了,咸丰皇帝觉得奕訢的脾气改得差不多了,可以给点正事干干了,奕訢被任命为署理领侍卫大臣,办理京城巡防事物。奕訢的确精明能干,没多久,京城防务被管理的井井有条。当时由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直隶也有少数农民发动起义,欲犯京师,恭亲王奕訢精于用兵,很快将叛军歼灭。咸丰皇帝龙颜大悦,又封奕訢为军机大臣。恭亲王奕訢审时度势,表现不同凡响,屡立大功。咸丰皇帝一高兴,立即下诏:恭亲王战事有功,着宗人府从优议叙。也就是说,让宗人府组织宗室本家坐在一起,为奕訢评功摆好,这可是莫大的殊荣了。
兄弟齐心,合力断金,咸丰和六弟奕訢似乎又回到了快乐的少年时光,二人配合默契。然而俗话说,月盈则亏,水满则溢,正当恭亲王奕訢踌躇满志,想再一展拳脚的时候,一个不小心,又断送了自己的美好前程,被送回到冷板凳上。那么,奕訢又是怎么得罪了咸丰皇帝呢?
咸丰五年,恭亲王奕訢的母亲博尔济吉特氏皇太妃病重,眼见得母亲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奕訢心急如焚。还有一件事让他着急,那就是他希望母亲被封为皇太后,了却其一生的夙愿。于是,奕訢为母亲向咸丰讨封,但是,奕訢几次提及此事,咸丰皇帝都顾左右言他,不置可否。原来,咸丰皇帝虽然非常敬重博尔济吉特氏皇太妃,对她曾经的照顾也心存感激。但是,奕訢是亲王,如果封他的母亲做了皇太后,那么,皇帝和亲王的关系如何相处,恐怕自埋祸端。奕訢本来就才华出众,威望很高,咸丰不得不有所忌惮,分封之事被一再搁置。咸丰五年六月,博尔济吉特氏皇太妃病危,咸丰皇帝闻讯急忙赶往内宫探望,途中正好碰上恭亲王奕訢,咸丰询问奕訢皇太妃的病情如何了,恭亲王奕訢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哭着说额娘生命垂危,若再不封皇太后,恐死不瞑目啊。咸丰皇帝听罢,哦、哦了几声,然后匆匆赶往内宫。不知是奕訢误以为“哦、哦”便是应允,还是母亲即将离世的悲痛,令其方寸大乱,也或许是他一心想让母亲,在闭眼前享受皇太后这一荣耀,以尽他最大孝心。奕訢认为咸丰是答应了他的请求。很快,咸丰皇帝恩封博尔济吉特氏皇太妃为皇太后的圣意就散布出去了。咸丰皇帝骑虎难下,不得不违心传旨,封了奕訢母亲皇太后的封号。然而,咸丰皇帝窝了一肚子的气,咸丰下决心伺机报复。
很快,咸丰免去了奕訢军机大臣的职务,让奕訢又坐回了冷板凳。才华出众的奕訢,个性张扬,城府不深,他忘记了自己和四哥的微妙关系,也忘记了四哥何以封他为恭亲王。讨封事件,让他和咸丰之间出现了隔阂,又一次断送了自己的美好前程。“一匣二谕”让兄弟二人有了不同的命运。原本是从小玩到大的手足,却在封建皇家权利欲望的泥沼中走向悲剧。
相关参考
想知道的历史,不得不说的真相。大家好!我是史道驿站x,感谢关注与点评。爱新觉罗·奕䜣(1833~1898年)是道光皇帝的第6个儿子,咸丰帝(奕詝1831~1861年)是道光皇帝的第4个儿子。这二人是同
...清时期虽然国家政权一手掌握在慈禧一个人的手里,但是恭亲王亦欣也是一个重要人物。他长期主持军机处个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那他为什么没有能挽救大清朝的命运呢?奕訢是道光皇帝的第六子,和咸丰皇帝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在很多部影视剧中,太后与恭亲王总是有着耐人寻味的亲密关系。那么,历史上的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訢究竟有没有私情呢?下面带着这个问题,跟随小编一起去看看。首先,慈禧太后与恭亲王,或者说那拉氏与奕訢,或者说兰
就在这哀戚之中,道光迎来了他在位三十年的新年,也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年。他已经69岁了,在人均寿命35岁的清朝,这应该是高寿了。皇太后灵柩的终点是易县的清西陵。正月初五,道光帝终于答应了大臣们的一再请求
奕訢的一场号啕大哭,连肃顺等人也被些许感动。不过,奕訢心里也清楚,热河是人家的地盘,自己在这里还是要小心谨慎,夹起尾巴做人;不然,稍有不慎便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于是,奕訢在祭奠完后,他在载垣、肃顺等人面...
奕訢的一场号啕大哭,连肃顺等人也被些许感动。不过,奕訢心里也清楚,热河是人家的地盘,自己在这里还是要小心谨慎,夹起尾巴做人;不然,稍有不慎便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于是,奕訢在祭奠完后,他在载垣、肃顺等人面...
少年同治帝刚亲政 为何差点杀了奕訢恭亲王? 都是洋鬼子惹的祸
清朝同治十二年(1873年),17岁的少年同治载淳开始亲政。由于第二年便遽尔驾崩,因此在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并没有太多值得称道之处,相反倒是惹出一桩大风波。刚刚亲政没多久的同治居然打算重修圆明园(这是同
导读:咸丰皇帝去世后,年仅6岁的同治继承皇位,原本咸丰安排了八位顾命大臣,辅佐小皇帝处理朝政,但慈禧和慈安两宫太后,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了政变,废掉了顾命八大臣,夺取了大权,从而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
在清朝的一些影视剧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选秀女的场景。选秀女是清朝皇帝招纳妃嫔的主要途径,只不过被选中率是非常非常低的,最终被选中者不是凤毛麟角,也必是人中之凤。不过,那些被皇帝撂牌子的也并非完全没有机
道光去世前留下两道圣旨 一是立咸丰为皇帝 另一道让大清走向灭亡
道光皇帝有两个出色的皇子,一个是四皇子咸丰,另一个就是六皇子恭亲王奕䜣。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两个人的封号都跟道光皇帝有关系。清朝时期,一般亲王不是老皇帝封的,而是新皇帝继位后册封的。但是也有例外,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