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和琵琶有什么关系
Posted 琵琶
篇首语: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枇杷和琵琶有什么关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枇杷和琵琶有什么关系
枇杷和琵琶有着相同的读音,但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一个是水果,一个是乐器。那这两者在取名方面到底有没有借鉴关系呢?历史上枇杷的出现要比琵琶更早,所以如果有借鉴,也是后者借鉴前者。不过它们的外形似乎并没有相似之处,琵琶干嘛要借用枇杷的读音呢?其实这完全是一个误会,下面就为大家揭秘枇杷和琵琶的真正关系,以及琵琶的取名故事,赶快来了解看看吧。
每年公历五月,是江南地区枇杷上市的日子。我是北方人,小时候没有吃过枇杷;等大了再吃到时,坦白地说,觉得不过如此——虽然有些清凉甘甜,但一来要扒皮,二来要吐出硕大的核,而果肉相对来说只是较薄的一层,靠内一面的口感还硬硬的不太舒服。然而,在枇杷短暂的上市期间尝一尝这种南方佳果,确实是一种很有时令感和趣味的体验。
说起枇杷的名字,有两则江南地区的古代笑话是非提不可的。明末有个“浮白斋主人”,编了一部笑话集叫《雅谑》,其中记载说,有个叫莫廷韩的人,去名士袁履善家拜访,正好碰上乡下人献来枇杷果,献单上却误把枇杷写成了乐器名“琵琶”,两人看了大笑。这时又有一位县令(据说是青浦令屠隆)来访,见两人满脸笑容,就问是怎么回事,袁履善便把刚才的事情讲了一遍。县令于是随口吟出两句打油诗:“琵琶不是这枇杷,只为当年识字差。”莫廷韩马上接道:“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县令对莫廷韩的急智再三欣赏称赞,由此便和他成了朋友。
清初文学家褚人获在《坚瓠首集》中也写道:有人送给明代画家沈周一盒礼物,盒子外面写着“琵琶”。沈周打开一看,却是枇杷,于是在答谢信中调侃道:“承惠琵琶,开奁视之,听之无声,食之有味。乃知司马挥泪于江干,明妃写怨于塞上,皆为一啖之需耳。”翻译成现代文,就是:“谢谢你送我‘琵琶’,打开盒子一看,听上去没有声音,吃起来味道却不错。白居易当年贬为江州司马时曾为琵琶落泪,王昭君远嫁塞北后曾用琵琶抒发怨恨,原来都是因为想吃上一口啊。”
枇杷和琵琶,两个词完全同音,字形上也有相似之处,都用“比”、“巴”作声符,自然难免让人怀疑它们是不是有同源关系。本草学界的传统观点是:琵琶一名出现在先;枇杷一名出现在后,是因为叶子的形状像琵琶而得名。把今天的乐器琵琶和枇杷的叶子放在一起,确实可以看出二者的形状有相似之处,所以这个观点似乎很有道理。然而,如果仔细考证的话,就会发现真实情况并非如此。
在传世典籍中,“枇杷”要比“琵琶”更早出现。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上林赋》中有“枇杷橪柿”一句,是作为植物名称的枇杷的最早记载。《上林赋》据考证定稿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那时候张骞才刚刚开始通西域。直到东汉刘熙所著的《释名》,才出现了乐器琵琶的最早记载,然而这部著作用的并不是“琵琶”两字,却恰恰是木字旁的“枇杷”两字:“枇杷本出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枇,引手却曰杷,象其鼓时,因以为名。”由此可见,植物名枇杷决不是由乐器名琵琶而来,乐器琵琶一开始反而是借用了“枇杷”一名,后来才专门为它造了“琵琶”两字。
如此说来,不是枇杷因为叶子像琵琶而得名,而是琵琶因为形状像枇杷叶而得名了?事实仍然不是这样。音乐史界对琵琶的历史已经做了非常详细的考证,发现“琵琶”实际上是中国古代竖式弹拨乐器的统称,可以分成秦琵琶、汉琵琶和曲项琵琶三大类。秦琵琶本来叫“弦鼗”,鼗(táo)是拨浪鼓,弦鼗就是在类似拨浪鼓的琴身上捆绑琴弦之后做成的简单乐器,是后世三弦的前身。
汉琵琶的起源有两说,上面所引的东汉刘熙《释名》是一说,认为它是从“胡中”(西域)传入的乐器。刘熙还认为这种乐器之所以叫“枇杷”,是因为它的两种主要弹奏手法分别叫“枇”和“杷”。另一说则见于魏晋文学家傅玄的《琵琶赋·序》:“汉遣乌孙公主嫁昆弥,念其行道思慕,使工人知音者裁琴、筝、筑、箜篌之属,为马上之乐。以方语目之,故云琵琶,取其易传乎外国也。”这是说,西汉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汉武帝把侄孙女刘细君封为公主,嫁给西域乌孙国国王,临行前请乐师参考琴、筝等四种乐器,为她专门制作了一种适合骑在马上时弹奏的新乐器,还用“方语”(西域语言)给这种新乐器起名为“琵琶”,因为这个名字能让乌孙国人感到亲切。
对于这两种说法孰是孰非,音乐史界一直争论不休。在我看来,最大的可能是刘熙和傅玄各说对了一半。正如刘熙所说,汉琵琶应该是从西域传入的乐器,很难想象中国的乐师在短短的时间内就能把四种和琵琶颇不相像的乐器揉合在一起做出一种全新的乐器,而且这种乐器的形制还和西域以至西亚的“巴尔巴特琴”(波斯语barbat)特别相像。然而,也正如傅玄所说,“琵琶”之名也应该是西域语言的音译,并不是两种弹奏手法的合称。事实上,如今有不少学者相信,“琵琶”就是barbat这个词的音译;因为它的发音恰巧和汉语中的现成词汇“枇杷”相近,所以一开始人们就管它叫“枇杷”。这就好比“霓虹灯”中的“霓虹”本是neon的音译,但“霓虹”正巧也是汉语中的现成词汇一样。
汉琵琶是后世乐器阮(阮咸)的前身,它的特点是圆盘(共鸣箱为圆形)直项(共鸣箱以上的柄部直而不弯)。如果王昭君果然弹过琵琶的话,那么她弹的就是这种类似阮的汉琵琶。显然,这样的形状和枇杷叶一点都不像。受“琵琶”一名的影响,中国原产的本名“弦鼗”的乐器便也被称为“秦琵琶”。直到西晋以后,从西域又传来了巴尔巴特琴的另一个变种——曲项琵琶,其共鸣箱为梨形,柄部弯曲,这才是后世通称的“琵琶”。白居易被贬时所听的琵琶,便是这一种。
现在可以把上面说的简单概括一下了:“枇杷”一名早在汉武帝初年就有记载了。虽然这个名字词源不详,但考虑到它的原产地在今四川地区,或许可以猜测是一个西南夷来源的语词。汉武帝通西域之后,巴尔巴特琴(barbat)的圆盘直项类型从西域传入,中国人把它音译成“枇杷”,正好利用了这个现成的植物名称,后来又用专门的汉字写成“琵琶”。西晋以后,巴尔巴特琴的梨盘曲项类型也从西域传入,抢占了“琵琶”一名,而原来的汉琵琶则改称“阮”。本草书中说枇杷“叶形似琵琶,故名”,只是因为看到晚近传入的曲项琵琶和枇杷叶形状有些相似,而做了望文生义的解读罢了。
说完了枇杷和琵琶的关系,最后要顺便一提的,是枇杷的学名和英文名。枇杷原产中国,但学名却叫Eriobotrya
japonica,种加词japonica的意思是“日本的”。这是因为枇杷在唐代就传入日本,成为一种广泛栽培的植物。18世纪的植物学家、林奈的学生通贝里(Carl
Peter
Thunberg)到日本采集植物时,把很多中国原产、日本栽培的植物也采了回去,结果就用“日本的”一词来命名了。这虽然是天大的误会,但如今我们也只能无可奈何。
受学名影响,枇杷也有Japanese medlar甚至Japanese
plum之类英文名,但最常用的是loquat。虽然这个词是广东话“卢橘”的音译,表面上正确暗示了它的中国原产地位,可惜又犯了另一个张冠李戴的错误。原来,“卢橘”一名也见于司马相如《上林赋》,和枇杷显然不是一物,后世本草学家考证它应该是金橘。但北宋的著名吃货苏轼才不管这些,坚持把枇杷叫成“卢橘”,还在他著名的《食荔枝》一诗中写道:“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受苏轼的影响,广东一些地区的人后来也就习惯管枇杷叫卢橘了。
从古至今,枇杷就是这样一种不断纠结在各种名称混乱中的植物。
相关参考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这句话相信有很多人都不陌生,这句话出自高中语文课本中的《项脊轩志》,其作者是明朝时期的一位文学家,名字叫做归有光,不知你是否还记得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曹魏和北魏有哪些共同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自东汉之后,我国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魏国,就是曹魏与北魏。这两个魏国有什么共同点和区别?我们今天就讲这个话题。东汉末年群雄逐鹿,而分天下
《论语》:子见南子,一个女人的名字就此出现在公众的视线里,而在前几年上映的大片《孔子》,以子见南子大做文章,一时间感情戏、三角恋等等各种街边传闻炒得沸沸扬扬,赚足了各方的眼球。抛开这部影片,究竟南子又
越南人和赵佗的南越国是否有关系?今天越南人是不是南越国的后人?首先,我们要知道一个概念,就是我们在古代的时候,把所有的南方不属于我们的土地都叫做越地,当地的人都叫做越人。而越人并不只有一个民族,所以我
柴绍 柴绍出身于将门,年少有名,补隋为太子千牛备身,娶唐高祖女平阳昭公主为妻。他参与定襄之战,从灭东突厥,是战功显赫的一员将领。 柴绍和柴荣有关系吗 后周世宗柴荣是柴绍的八世孙。 后周世宗
宣太后和秦始皇的关系,芈月(宣太后)和嬴政(秦始皇)有关系没
芈月(宣太后)和嬴政(秦始皇)有关系没?芈月就是赫赫有名的秦宣太后,又称芈八子,她是秦惠文王的妻子。从惠文王到秦始皇秦国世系表秦惠文王(公元前338年~前311年)在位,名嬴驷,秦孝公之子。秦武王前3
秦宣太后和秦始皇的关系,芈月(宣太后)和嬴政(秦始皇)有关系没
芈月(宣太后)和嬴政(秦始皇)有关系没?芈月就是赫赫有名的秦宣太后,又称芈八子,她是秦惠文王的妻子。从惠文王到秦始皇秦国世系表秦惠文王(公元前338年~前311年)在位,名嬴驷,秦孝公之子。秦武王前3
李白,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才华盖世。杨贵妃,大唐第一美女,有“羞花”之貌,天姿国色。后世很多人硬要暧昧地将两人拉到一起,给这对作古千年的才子佳人造点诽闻。最新开拍的电视剧《杨贵妃秘史》,就很煽情
王昭君是我国古代着名的“四大美女”之一。有关她的故事,在《汉书》、《后汉书》等正史文献中都有着大量的记载。然而,在长达六十余年的汉朝和匈奴之间和亲的时间里,众多肩负“和亲”重任的汉室公主们没有一个在历
孙夫人,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人,东汉末年讨虏将军孙权之妹,曾为左将军刘备之妻。《三国志》称之为孙夫人。为巩固孙刘联盟,孙夫人嫁给刘备三年,后来大归回吴,之后事迹不详。史料并无生育记载。夹在两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