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一生指挥的战役中哪场是“最得意一战”?
Posted 土城
篇首语:生也有涯,知也无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毛泽东一生指挥的战役中哪场是“最得意一战”?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毛泽东一生指挥的战役中哪场是“最得意一战”?
1960年5月,二战名将蒙哥马利来华访问。在受到毛泽东的亲切接见时,他说:“阁下指挥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伟大的战役相媲美。”而毛泽东却以他特有的幽默,微笑着摇摇头,说:“‘四渡赤水’才是我一生的‘得意之笔’!”殊不知,这“得意之笔”却是因情报错误遭遇失利的情况下写就的。
data-filtered="filtered" 蒙哥马利 毛泽东
《长征组歌》中有这样一句人们再熟悉不过的唱词——“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的确,四渡赤水确是毛泽东高超军事指挥艺术的突出体现。但你可能并不了解,成就毛泽东这“得意之笔”的却是以青杠坡战斗为核心的土城战役。
土城战役是毛泽东重新回到红军领导岗位后亲自指挥的第一个战役。由于情报失误,土城战役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但正是由于土城战役的失利,才有了后来的四渡赤水。
根据刘伯承、聂荣臻的建议,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分析了黔北地区是否适合建立根据地的问题。经过讨论,大家认为这里人烟稀少,少数民族又多,党的工作基础薄弱,不便于创建根据地,于是决定中央红军北渡长江,同四方面军会合,在川西或川西北创建根据地。
与此同时,蒋介石加紧对红军的围追堵截作了重新部署,除分别以湘鄂、川陕敌军各一部对付红2、6军团和红四方面军外,集中国民党中央军薛岳兵团和黔军全部、川滇军大部、湘桂粤军一部共17个师又13个旅150个团近40万人,妄图将中央红军37000多人围歼于乌江西北地区。红军周围的局势变得更加严峻了。
临危受命的毛泽东急欲在惊涛骇浪中杀出一条生路。他力主放弃原定与红2、6军团会合的计划,改为北上渡过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这一主张,得到大家的一致赞成。于是,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决定率领部队撤出遵义城,逐次向北转移,在川黔交界的赤水、土城地区集中,准备渡江北上。
1月19日,中央红军分3路从松坎、桐梓、遵义地区向土城方向开进,并于27日全部进抵赤水河以东地区。然而,川军郭勋祺部也尾追而至。行军途中,毛泽东同朱德、周恩来、刘伯承等共同察看了沿途地形,发现道路两侧均系山谷地带,如果追兵孤军深入,红军便可以利用两边山谷的有利地形,集中优势兵力,合围夹击歼灭该敌。
data-filtered="filtered" 潘文华
这个时候,军委二局截获了川军潘文华的26日电令,获悉尾追之敌只有郭勋祺部4个团的兵力,跟进潘佐部2个团。毛泽东当即下决心,命令在土城镇以北的红2师继续北上,同先头已抵达旺隆场的红1师相机夺取赤水城;以红3军团3个师,占领土城东北5公里的607。5至杨柳庄一线南面高地,以红5军团2个师占领青杠坡至一碗水一线北面高地,从南北夹击歼灭郭勋祺部;干部团在土城以东两公里处的白马山作预备队,对尾追之敌展开一场“歼灭战”。
28日凌晨,细雨蒙蒙,寒风刺骨。红3、5军团在彭德怀、杨尚昆的指挥下,从土城镇外水狮坝分两路向进占枫村坝、青杠坡地区的川军阵地发起进攻。敌郭勋祺部凭借有利地形拼死顽抗,红军官兵拼死争夺,往复冲杀。战斗异常激烈,交战双方陷入胶着状态,成了一场名副其实的“拉锯战”“消耗战”。
更严重的是,红军从俘虏的番号中发现原来的情报有误,川军不是4个团6000多人,实为6个团万余人,还有后续部队,且装备精良,战斗力很强。据当年在军委总部任作战参谋的孔石泉同志回忆:“我们在土城那一仗没有打好,因为对敌人估计不足。敌人的发报我们收到了,但把‘旅’翻译成了‘团’,因此估计敌人是两个团的兵力。如果知道是旅就不会打的。以后伤亡很大,不能不走了,是我们自己撤退的,只打了个击溃战。”
data-filtered="filtered" 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对于此事,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有过这样的评价:“毛和他的部下意识到他们正在进行一场危险的战斗。敌人并不是不堪一击的黔军,而是驻守宜宾的川军总司令刘湘手下的精锐部队,前线指挥官是外号叫‘熊猫’的郭勋祺。”敌人的兵力总数“至少1万人,而且训练有素,纪律严明,指挥有方。毛因失算使红军遇上了长征中最关键的一次战斗。他得到的情报错得不能再错了。”
“旅”和“团”一字之差的情报失误,让毛泽东痛心疾首、刻骨铭心,但从来都不墨守成规的他迅速从不利战局中寻找有利因素,急令红1军团红2师火速返回增援,以求变被动为主动。在增援部队尚未赶到的两三个小时内,敌军的反攻更加凶猛,阵地一度被攻破。敌人抢占部分山头后,步步进逼,甚至打到了位于大埂上东南方向一个叫“漏风垭”的地方,而那正是中革军委指挥部前沿。山后就是赤水河,无险可守,战局于我十分不利。
在这紧急关头,毛泽东果断命令陈赓、宋任穷率军委纵队干部团发起反冲锋。临危受命的干部团猛打猛冲,打得敌人失了神,连滚带爬地溃退下去。毛泽东在白马山上用望远镜看到这个情景,兴奋地对身边人员说:“打得好!打得好!陈赓行,可以当军长。”
红2师返回后,中革军委认真分析了形势,重新调整了进攻部署,决定再次向青杠坡敌军发起总攻。战事危急,朱德总司令亲临前线统一指挥,指战员备受鼓舞,士气大增。下午2点,总攻开始,一场殊死搏斗在青杠坡山梁及两翼峡谷展开。红2师担任正面作战,主攻青杠坡山腰川军指挥所永安寺。川军凭借有利地形,布置了3层防卫火力,红军多次进攻都未能奏效。红2师从两翼发起猛烈攻击,正面佯作后退之势,诱敌转向两侧防卫。红2师5团突击队一跃而起,直扑永安寺,经一场白刃战,终于将永安寺占领。
此时,大量占据着临时工事的敌军依然负隅顽抗,且敌后援部队独立第3旅迅速增援上来,教导师第2旅由古蔺向土城方面迂回堵截,赤水的第5师2个旅及第1师第3旅第7团也从西北向红军侧后攻击,其余增援部队还源源而至。当晚,毛泽东提议召集中央政治局几个领导人开会。会议根据各路国民党军正汇集而来进行围堵的新情况,判明原定在这里北渡长江的计划已不能实现,决定迅速撤出战斗,西渡赤水,向川南古蔺、叙永地区转移。
1月29日,红军在土城、猿猴两地一渡赤水,进入川南古蔺、叙永地区。继而放弃了北渡长江的计划,迅速转向川滇黔三省边境国民党军设防空虚的云南扎西地区集结,跳出了国民党军的包围圈。毛泽东以一当十,声东击西,瞒天过海,导演出一部“四渡赤水”的千古绝唱,写下了自己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创造出了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
♦ 毛泽东烟瘾有多大:写《论持久战》一天抽六十根
♦ 毛泽东是如何评价开国大将谭政的?
♦ 毛泽东政治口号的独特魅力,为何深入人心?
长按右图识别二维码一键关注
相关参考
导读:喝酒也是一门技术活,他不仅可以增进朋友之间的友情,为自己招揽生意,它还可以用作杀人的场合。在历史上就有这样十场著名的酒局,哪一个才是你心目中最喜爱的呢? 1、十大酒局之第十:醉打金枝醉打金枝是
核心提示:粟裕在整个战役中,及时建议举行淮海战役,并促成指挥领导的统一,以及在战役中的深谋远虑和指挥艺术,为最终夺取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毛泽东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粟裕资料
古代四面楚歌的典故出自哪场战役四面楚歌,是中国经典的成语,用来形容处境危机,陷入了孤立无援的窘困境地。四面楚歌这个成语典故最自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其中有描写“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
春秋时期的诸侯王大多都与周王室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也不例外,据《左传》记载,晋文公本名姬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后来的晋国国君,也是春秋时期有名的政治家。除了任用管仲顺遂朝野而称霸的齐
核心提示:在指挥三大战役时,毛主席、朱老总、周恩来当然是最重要的决策者,但三人的身边总是不能少了李涛,有什么问题都要随时向他咨询。三大战役时,各野战军收到的中央军委的指示电令,其实大多数都是李涛起草的
四面楚歌的故事,最早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其中记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是描写公元前220年,楚汉争
天目山战役献礼 ”七大”,毛泽东认为 ”粟裕可指挥四五十万军队”
1945年初,粟裕奉命率队开赴苏浙,担任苏浙军区司令。中央赋予苏浙军区总的战略任务是:在江南大发展,以便在战略反攻时,我军能够「”破敌、收京、入沪,配合盟军登陆”。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视新四军
本文摘自《林彪的这一生》,少华游湖著,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林彪率领的红一军团先后参加了毛泽东直接指挥的吴起镇、直罗镇战役,并取得辉煌战果。尽管林彪和他在长征途中一样机智灵活,指挥若定,但他的情绪阴沉、性
田忌赛马这个故事是耳熟能详,这个故事的主人公田忌也给我们后人留下无限的思考。田忌,生卒年不详,田氏,名忌,字期,又曰期思,封于徐州(今山东滕县南),故又称徐州子期。战国初期齐国名将。田忌以田齐宗族的身
一、长沙战役:“火牛阵”也失败了1930年夏,以李立三为首的中央提出“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的口号,命令各路红军进攻中心城市。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一军团攻打长沙。此前,彭德怀指挥的红三军团已进行了第一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