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面不得罪,两面都得罪

Posted 民盟

篇首语: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两面不得罪,两面都得罪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两面不得罪,两面都得罪

  众所周知,在抗日战争结束前夕的1945年7月初,社会活动家、中间派人士黄炎培到延安访问期间与中共领袖毛泽东有过一段关于“兴亡周期率”和“民主新路”的著名对话。近来有人还将它媲美于传颂千古的“隆中对”,并称之为“窑洞对”。“窑洞对”之后,“窑洞对”不间断地成为政坛学界和媒体所津津乐道的常谈常新的甚至时尚的话题。

  人们在谈到“窑洞对”之后的黄炎培时,一般都会说“窑洞对”成为黄炎培一生的转折点,从此他倒向中国共产党。此说法大体来说都没有错,但难免有些流于表面化而未能进入历史的深处。

  感情天平倾向于毛泽东

  延安之行确实使年近七旬的黄炎培的感情天平倾向于毛泽东。

  当时与黄炎培同行的对毛泽东很有成见的傅斯年就非常看不惯黄炎培等人的亲共举止,他讽刺地说:“章伯钧是由第三党去归宗,最无耻的是黄炎培等,把毛泽东送他们的土织毛毯,珍如拱璧,视同皇帝钦赐饰终大典的陀罗经被一样。”

  回到重庆后,黄炎培以万分激情和罕见速度写成《延安归来答客问》,连同其访问延安的五天日记,以《延安归来》为书名出版。《延安归来》从延安观感、延安人物印象、延安政治作风、延安会谈情形等多个层面对中共大唱赞歌,让长期接受国民党舆论洗脑的国统区读者耳目一新。例如在国民党媒体中被描绘成杀人放火、共产共妻的“匪徒”的共产党人,在黄炎培的笔下却是那样的温文尔雅:“毛泽东先生,依我看是一位思想丰富而精锐又勇于执行者。朱德先生一望而知为长者,此外,轰轰烈烈的贺龙、彭德怀、聂荣臻、林彪、刘伯承……诸位先生(徐向前先生在病中没有能相见)在一般人的想像中,一定脱不了飞扬跋扈的姿态。料不到,这几位先生都是从沉静笃实中带着些文雅,一点没有粗犷傲慢样子。真是出于意外。”

  不仅如此,一向谨慎稳健的黄炎培,以前所未有的果断和勇敢,用《延安归来》打头阵,发动一个拒绝国民党从1931年以来开始实行的报刊图书审查制度的“拒检运动”。国民党专制,大权在握,随时可以依“法”查封任何图书、杂志、出版社。发动拒检运动,委实是对庞然大物的国民党作力量极端悬殊的挑战。黄炎培大义凛然地说:“这叫做‘吃了砒霜药老虎’,一定会拼个鱼死网破的!”

  黄炎培登高一呼,国统区各大城市的新闻文化团体纷纷响应,经过与国民党近两个月目不转瞬的相持,竟然取得胜利,迫使国民党撤销对新闻和图书的检查。自然,国民党不会就此罢休,蒋介石的特务机关伺机找黄炎培的麻烦。正如黄炎培后来回顾这段经历时说:“国民党政府对我忌恨很深;因此,在一九四六年一月二十六日出现了特务搜查住宅的事件。”

  是日上午,当黄炎培兴致勃勃地在国民政府大礼堂参加政协会议时,他在重庆的寓所“菁园”却受到军警特务的非法大搜查,并用枪胁迫女佣、男仆,喝问他们黄炎培藏枪何处。在经过半个小时的折腾而一无所获后,这批有恃无恐的大胆妄为之辈,竟又追至国府路300号民盟代表团宿舍黄炎培的临时下榻处。这起轰动一时的“菁园事件”,就是延安归来使黄炎培左右为难的第一回合:感情上倾向共产党,国民党却不高兴。

data-filtered="filtered" 毛泽东、黄炎培在延安机场

  在毛、蒋之间左右为难

  1946年1月31日下午,蒋介石宣告政协会议胜利闭幕。而就在这天上午的综合组会议上,黄炎培敏感地问吴铁城:本会各条规定相当周密,唯施行区域是否包括东北在内?吴答:东北尚另定办法。黄炎培喟然长叹:这将是一个很大的漏洞。

  2月,黄炎培回到阔别近十年的上海。3月底,东北内战的烽火已弥漫天空。这就引起了一段让黄炎培左右为难的风风雨雨的和平谈判的活剧来。

  “中华又见战云开,谁为生灵请命来。”

  悲天悯人的黄炎培作为热心于国共和谈的著名中间人士之一,经过长时间的考虑后指出:“解决国共问题,只有四种方式:第一,国消灭共。第二,共消灭国。第三,国共分治。第四,国共合作。再不会有第五种方式。”他认为第一第二种不可能实现,分治则成不了统一国家,只有合作的方式才能解决国共问题。因此,黄炎培寄极大的希望于国共和谈。他和民盟诸中间人士穿梭于国共之间,费尽心血,祈望能在国共谈判的齿轮上起到润滑剂作用,使谈判机器继续运转。

  在夹缝中做工作是不好做的。在国共中间充当斡旋的第三者,本不符合黄炎培躁动、火爆和顶撞的性格,这大概是他由教育转向政治以后接受政坛撞击、磨练而渐渐被迫改变作风的结果。

  一边是凭借手握朝柄而蛮横强硬的国民党,一边是认为真理在手并拥有一支军队而态度坚决的共产党。相形之下,黄炎培及走第三条道路的朋友们却显得疲软无力。黄炎培找王世杰等人疏通,国民党方面毫无通融,坚持收回察、热;找周恩来等人谈,周力陈利害关系,原则不变。黄炎培一事无成,深为国民担忧,大哭一场。

  1946年5月21日,当国共双方激战东北,黄炎培和张君劢、沈钧儒、章伯钧、梁漱溟联名致电蒋介石、毛泽东请求双方立即停战:“特为下列建议,吁请即刻停战:一、中共军队撤出长春;二、中央不再进兵长春;三、东北政务委员会驻长春,主持政务,就地组织警察行使职权……”其时,中共在东北十分困难,长春无法保住,因此毛泽东认为可以接受,于是立即复电,解放军22日撤出长春;蒋介石却十分恼火,对电报置之不理,在下令国民党军队随后进驻长春后,携夫人宋美龄到东北劳军。

  蒋介石而且使出其惯用的特务手段,在派出特务于南京下关车站殴打从上海前往南京请愿的民主人士的同时要挟恫吓黄炎培:上海警察局的电话经常于深夜打到他住宿的民盟总部蓝家庄,说某某打人的“请愿团”天明将到蓝家庄,某某东北负伤国军代表要驻进蓝家庄疗养。黄炎培对于此种情形的出现,除由民盟诸友四处打电话请求保护外,别无办法,只有坐以待旦。

  对毛泽东有利的和谈方案使蒋介石不高兴,那么对蒋介石有利的方案,毛泽东、周恩来是什么态度呢?

  1946年10月26日,国民党军队攻占东北解放区的安东的第二天,黄炎培和梁漱溟、章伯钧、罗隆基到南京梅园新村同周恩来、董必武等商谈。黄炎培力劝周恩来暂时不要回延安,以免不明真相的人误解,并表示第三方面今后有什么重要主张和行动,民盟必先同中共协商,并征得同意。但黄炎培等第三方面人士因求和心切而未能自觉遵守承诺。

  28日,黄炎培等人提出一个方案,其中包括即日下令全国军队就现地一律停战等等。该方案复写三份,由罗隆基、黄炎培、梁漱溟等分别送达马歇尔、孙科和周恩来。这时国民党军队刚从一连串攻势中抢占了张家口、长春、安东和苏北、山东等大片土地,就地停战等于承认既成事实,显然对国民党有利。

  当梁漱溟等到梅园新村向周恩来解释这个方案时,刚讲到“就现地一律停战”这一条时,周恩来脸色骤变,用手制止说:“不用再往下讲了,我的心都碎了。怎么国民党压迫我们不算,你们第三方面亦一同压迫我们?”并且气愤地说:“我是信任你们的,你们为什么不事先关照一下?”梁漱溟自知理亏,急忙又把黄炎培、章伯钧、罗隆基找来梅园新村商量,大家一致决定将已送出的方案收回,并立刻分头赶去。

  当黄炎培等赶到孙科那里时,国民党已对方案进行过讨论,并表示同意。黄炎培只好借口方案中漏抄一条,需要补上,才将文件拿到手带回来。10虽然风波告息,但梁漱溟和黄炎培都觉得已焦头烂额。举步维艰的黄炎培痛心地写下《苦口》诗:“苍生痛哭岂无人,苦口哓哓又一旬。梦逐河边新万骨,觞歌白下醉千春。才驱敌去思劳止,复为谁来点卒频。缫出和娘丝已熟,受降城月尚如银。”

data-filtered="filtered" 黄炎培

  “中间偏左” 拒绝参加“国大”

  此时蒋介石的如意算盘是希望继军事胜利之后,赢得政治上的辉煌,将所有第三方面的党派都拉入国大,形成除共产党之外的举国一致。因此,国民党对第三方面加紧拉拢,不惜软硬兼施,恩威并用。国民党大员和各界名流走马灯般地轮番来做黄炎培的工作。继陶希圣衔蒋介石命以征询对时局的意见专程拜访黄炎培后,陈立夫、潘公展等都来要求黄炎培脱离民盟单独参加国大,并放出风说:黄任之先生正考虑参加国大,当局拟以教育部部长一席倚重任老,任老已有所考虑云云。黄炎培只好两次接见记者辟谣,把无意参加政府或国大的态度公之于世。

  11月11日,蒋介石为了拉拢第三方面下水,决定国大延期三天召开。而随着国大召开的日子越来越逼近,第三方面的阵脚出现了松动、解体的危险,青年党已决定单独与会,张君劢的民社党也可能分裂出去。黄炎培意识到,民盟对于是否参加国大已到了不容回避的关头。当天他起草了《民盟对参加国大问题之态度》。次日,民盟中央通过了他起草的这个声明:“民盟历次宣言,拥护政协决议。一切行动,以此为唯一的依据。同人愿竭尽最后一切努力,以求政协决议关于国大开会以前各项手续之完成。完成之后,即一致参加国大。未完成之前,决不参加。”两天后黄炎培对外宣布时,交给主持人的纸条上写着“民盟暂不参加”与决议的“决不参加”虽只一字之差,却将黄炎培进退维谷的处境暴露无遗。

  为摆脱多方纠缠,黄炎培于国大开幕之际偕夫人去杭州躲避,不料三天后回家时,依旧要面对络绎不绝的说客。黄不得不重申数月前已明确的态度:“一、我不能同意于不统一、不团结之下通过宪法;二、此路不能通,我不能助朋友走不通之路;三、欲我离民盟,我不能自毁人格。”

  蒋介石对此极为不满,而周恩来谈及此事却充满欣喜。11月17日,周恩来等在梅园新村宴请黄炎培等民盟领导人,并摄影留念。12月18日,周恩来在延安这样评价:“他们内部大部分很动摇,我们也料到青年党、民社党一定要参加‘国大’,只要把民盟拉住不参加,‘国大’开了就很臭。这个目的达到了,这是八年抗战和最近一年谈判的成果。第三方面大部分居然敢于反对蒋记‘国大’,跟我们这条路走了。”

  黄炎培当然清楚,是否参加国大,无疑是一个与谁结盟的问题。尽管他一再强调不偏不倚的中立性、独立性立场,但国共的关系一旦破裂,可供他们回旋的中立地盘几乎狭窄到荡然无存。如果说,延安归来时,黄炎培的“中间偏左”还停留在思想的层面,那么,抗战结束后国民党政权的加速腐败,则促使黄炎培在行动中落实“中间偏左”,直至最终归于共产党,而这一切正是以国共和谈正式破裂为契机的。

data-filtered="filtered" 1945年7月1日,延安机场,前排右起:毛泽东、黄炎培

  解散民盟 两面不讨好

  1947年农历九月初六黄炎培七十寿日那天,是白色恐怖笼罩上海的日子。国民党新闻局局长董显光公然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民盟是“中共的附庸”,“民盟分子破坏总动员,参加叛乱,反对政府”。七十寿辰刚过,10月27日,国民党政府发言人宣布“民盟为非法组织”,与此同时,国民党军警把南京的民盟总部围困起来。

  在民盟和全体盟员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身为民盟创始人和首任主席的黄炎培,受民盟中央的重托,从上海赶赴南京会同罗隆基做最后的挽救工作。在极为残酷的气氛中,黄炎培只好以个人的名义与国民党有关方面协商,并最终无可奈何地与国民党方面达成协议,即以国民党当局“免除民盟盟员登记”、“对无共产党党籍的民盟盟员”不采用《后方共产党处置办法》为条件,“民盟自动宣告解散”。

  巨大的压力使黄炎培一病不起。在他一生中,尽管不乏淫威下的委曲求全之举,但如此屈辱的违心事却是罕见。他的理智与情感、忍耐与抗争、世故与正直在内心激烈地冲突着,他的精神承受着痛苦的折磨。他在病中以“黄花心事有谁知”为题借花抒志。

  这时,毛泽东对黄炎培也很不满意。1947年底,中共得到消息:“民盟解散前,黄炎培在与国民党谈话时,表示对蒋极敬仰,赞颂党国领导抗战,对我在苏北之各种措施攻击甚力。”当时中共在各根据地进行土改,出现了一些过火的行为,引起黄炎培的不满。

  民盟被迫解散,中共方面一度对黄炎培颇有指责。就是到了中共建政以后,中共对1947年的民盟解散也不能原谅。1949年12月6日,周恩来对出席民盟四中全会扩大会议人员的讲话中两次提到民盟解散是错误的:“民盟停止活动,有点遗憾。即便是策略,也使人民感到不可理解。人民对一个政党的看法,不取决于它的动机,而取决于它的行为的好坏。”“最后民盟面对国民党的压迫,宣布解散,这虽是形式上的取消,但对民盟在人民中间的影响是有损害的。不管当时的想法是什么,一个进步的政党本来是领导人民工作的,哪能一压迫就不工作?民盟解散以后国民党还不是到处抓人吗?就是在民主运动高潮的时候,也有闻一多、李公朴的死难。所以收回旗帜是有损失的。”

  被国民党推入共产党怀抱

  黄炎培政治立场虽然偏左,但对国共战争双方仍持第三者的批评立场。1947年3月,国共和谈正式破裂,黄炎培为民盟起草的宣言对国共双方都有所批评。

  黄炎培七十大寿,他谢绝了祝寿,在与亲友团聚时发表谈话,再次说到左右为难的问题即他主观上两面不得罪,而客观上却两面都得罪。两面不讨好,他很苦恼:“两人相打,我处于两者之间,左边人责我不帮右边,右边人骂我不帮打左边,两边不讨好,只不过讨好了自己良心。”

  黄炎培是被国民党推入共产党怀抱的,正如《观察》主编储安平在《中国政局》里深刻指出:“是谁驱使大家不满,反对国民党,痛恨国民党的?不是别人就是国民党自己。今日国民党脑子里所想的是如何消灭共产党,然而他两只手所做的却无一不是在培植共产党,替共产党制造有利于共产党的政治形势。”

  随着民盟被迫解散,国民党给予黄炎培以相应的“待遇”:外出时,总有四名特务形影相随;居家时也受到特务的监视。而且,随着内战形势的变化,国民党军队溃败,共产党军队胜利,国统区日趋恐怖。黄炎培不仅受特务监视,还上了“黑名单”的首位。就在这时,中共上海地下组织传来毛泽东欢迎黄炎培北上参加新政协的邀请。

  1949年2月15,黄炎培化装摆脱特务的控制,并在中共地下党组织护送下登上一艘开往香港的轮船。一个月后,黄炎培从香港北上。3月20日,他作新诗《海行·香港天津途中》:“看哪,/海浪那么汹涌!/他在憧憬了,/张开着有力的翅膀,/从阴沉沉雾罩下,/几时迎取一轮新的太阳,/红!红!”

  在黄炎培北上后,他的次子黄竞武依旧留在上海,最后惨死在蒋介石国民党的屠刀下。

  毛泽东为何看重黄炎培?

  开国前后,毛泽东十分看重黄炎培。

  1949年3月25日,黄炎培抵达北平,受到热烈的欢迎,被中共有关负责人董必武、李维汉和先期到达北平的民主人士李济深、沈钧儒等迎入六国饭店,并随即单独与李维汉商谈欢迎毛泽东进城的仪式。下午,黄炎培和陈叔通、马寅初、郭沫若等至西郊机场欢迎毛泽东,并陪同毛泽东阅兵。

  第二天晚上,在众多等待晤谈的各界民主人士和老友新朋中,毛泽东选择黄炎培作为第一位来到他所下榻的香山双清别墅的客人。黄炎培日记载:“夜,毛主席单独招餐于其家香山双清别墅,毛夫人、周恩来四人同餐。我畅述所见。”毛泽东在谈话中,向黄炎培吐露了若干重要的大政方针,包括他所设想的国家前景,黄所领导的民建及黄本人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角色,等等。开国之初,毛泽东为黄炎培在新政权中安排了一个重要政治角色: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

data-filtered="filtered" 毛泽东和柳亚子

  同是著名民主人士,为什么柳亚子向毛泽东写信要官做,毛泽东不仅回信泼冷水,而且还劝他安静休养不要“牢骚太盛”;相反,黄炎培则在周恩来两次登门动员的情况下,出任可谓在民主人士中最有实权的高官。

  按说,论反蒋态度和行动,柳亚子比黄炎培积极、坚决得多。柳亚子时常赤膊上阵,把蒋介石骂得狗血淋头,被称为国民党左派的激进人士。皖南事变后,国民党五届八中全会前,国民党中央海外部部长吴铁城奉蒋介石之命,自南洋赴重庆途经香港,面邀柳亚子赴渝出席全会。柳亚子严词拒绝,怒斥国民党当局的反共行径,最后拍着桌子说:“我宁可像史量才那样被他(指蒋介石)暗杀,绝不参加这样挂羊头卖狗肉的会议。”紧接着,国民党五届八中全会以“违反国策”罪开除他的党籍。柳亚子闻讯拍案大骂,怒不可遏,当即发表针锋相对的谈话,说早该以中央监察委员身份,提议开除蒋介石的党籍。

  论与毛泽东的交情,无论私交和诗交和对毛泽东的推崇,柳亚子也在黄炎培之上。早在革命处于低潮,毛泽东尚未成为领袖的时候,柳亚子就已对毛大力推崇了。1929年,左倾路线当权派把毛泽东排斥在领导层之外,远在上海的柳亚子从报上看到敌人造谣的“毛泽东遭到不幸”的消息,悲痛地写下了一首悼念毛泽东的七律:“神烈峰头墓草青,湘南赤帜正纵横。人间毁誉原休问,并世支那两列宁。”诗后自注:两列宁即“孙中山、毛润之”。1932年,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蒋介石加紧对中央苏区的大规模“围剿”。柳亚子写了《怀人四截》的诗篇,其开头一截就是写毛泽东的:“平原门下亦寻常,脱颖如何竟处囊。十万大军凭掌握,登坛旗鼓看毛郎。”诗中对毛泽东所从事的事业,予以热情的赞扬和殷切的期望,尤其对毛泽东个人的寄望之高,更是溢于言表。

  毛泽东对柳亚子也很赞赏。1936年6月,毛泽东致函何香凝,称柳亚子“有骨气”,是“人中麟凤”,要她“便时乞为致意”。1944年11月,毛泽东致函柳亚子很动感情地说:“广州别后,十八年中,你的灾难也受得够了,但是没有把你压倒,还是屹然独立的,为你并为中国人民庆贺!”直到1946年1月,毛泽东还致函柳亚子:“相期为国努力。”

  论年龄,柳亚子比黄炎培小9岁,1949年柳亚子63岁,黄炎培72岁。

  为什么弃柳亚子而不用呢?应该说像柳亚子这样性格的人,当共产党在野与国民党作斗争的时候他的作用确是难以替代的,而当中共执政,那样的性格便没有价值。黄炎培就不同,尽管1949年以前,毛泽东、周恩来对他有不满意的时候,但在建国初期他却很有政治价值,而这种价值是诸如友情、年龄、革命态度所不能相比的。

data-filtered="filtered" 黄炎培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发言

  中共建政之初,中共党内也有一些人对安排那些民主人士、起义将领当高官,中共领袖与民主人士频频往来,也感到很不理解,有怨气,甚至说“早革命不如晚革命,晚革命不如不革命,不革命不如反革命,小反革命不如大反革命”。

  1952年6月19日,周恩来在全国统战会议上,谈到毛泽东与黄炎培的关系时说道:“我看了一个同志的发言,他好像认为跟资产阶级做统一战线就是讲‘外交’、应付、说空话。这是不对的。难道毛泽东同志是在那里闲着没事做,把黄炎培找去聊天讲闲话吗?大家晓得,毛泽东同志没有这样的闲工夫。他找一个人去总是有目的的。毛泽东同志向黄炎培讲清道理后,黄炎培就给资产阶级写信,首先是给上海资产阶级写信,用他自己的口气向资产阶级转达毛泽东同志的指示,这有什么不好呢?”“为什么说黄炎培是进步分子哪?有的人还不大懂。我们说他是资产阶级的进步分子,就是因为他跟资产阶级有来往有交情,能够把他们的话说出来,又能够把我们的话经过他说给资产阶级。”

  晚年薄一波回忆说:“毛主席常说,我们不能再长征了,我们要千秋万代长坐北京,没有党外人士进入政府不行。安置他们(如傅作义、程潜)要各得其所,要用大位置才能安置。我还说过安排民主人士好处很多:第一,可以‘赚人’,各方面的非党人物都有当副主席、部长、司令员的,‘朝里有人’,国民党不打自垮。……第二,可以‘赚’来四万万人民,赚来土地改革。第三,可以‘赚’一个社会主义。这叫做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所以要反对‘麻烦说’、‘捣乱说’、‘吃饭说’,要反对关门主义。”

  毛泽东1959年8月11日在庐山批判彭德怀时谈到右派代表性人物:“反革命要改造,如杜聿明、康泽、宣统皇帝。至于罗隆基、龙云他们现在还有官做,那些人实际上是反革命,所以摆他们的位子,无非是以示宽大。因为有三十多万右派,我们摆他们几个,那些右派说,咦,我们朝中有人啊!这样有利于改造那些右派。(安子文:现有45万)好多?哈哈?队伍不少!”

  黄炎培就是这样的一个可以树立为“对立面”(不等于“反面”)的代表性人物。

  应该说黄炎培作为民主建国会主任委员和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始人,作为具有很强组织能力的社会活动家,在中共建政前后,确实有些力量。而柳亚子尽管天下闻名,也只不过是一个以笔当枪的诗人。他单枪匹马,没有自己的圈子,只有几个气味相投的诗友。中共建政前后,民盟头面人物之一罗隆基曾经对叶笃义说过:“我们也应当组织起来。统战部怎样对待我们就看我们有多少‘本钱‘(意思就是说有多少人)。”

  政治“朋友”的一个含义,就是强有力的有大“本钱”的对手,毛泽东视黄炎培就是这样有着特定涵义的政治对手,他是地主阶级总代言人和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因此毛泽东看重他的一个重要政治原因就是要消灭他所代表的阶级,而不是在感情上喜欢谁讨厌谁的问题。

  更鲜为人知的是,在毛泽东眼中,黄炎培是一个不戴帽子的右派。1959年8月16日,在庐山中共八届八中全会闭幕会上说:“我喜欢交几个右派朋友,这是黄克诚说的,周围要有几个右派朋友,左中右都要,有道理。同章士钊、黄炎培我都谈得来,有个比较;连右派都不知道,那怎么行。在中国社会做工作,没有几个右派朋友,我看你首先就不正确。”

  黄炎培至死也不会知道,原来毛泽东是把他当成右派朋友的,只是不戴帽而已。假如不是当年出席庐山会议的李锐把毛泽东的话记录下来,后人很难推理出这个结论来。(选自《摸史集》文/袁小伦 有删减)


♦ 鲁迅先生葬礼:自发吊唁场面空前,全中国从未有过!

♦ 鲁迅:“合群的爱国的自大”是中国人的悲哀!

♦ 不好惹的大作家萧军:一个回合打趴张春桥


长按右图识别二维码一键关注

相关参考

得罪关羽挨顿骂,得罪张飞顶多挨顿揍,那么得罪诸葛亮会怎样

关羽、张飞都是刘备的得力助手,二人能力都很出众,武艺高强,但是二人性格却大不相同。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若是得罪了他俩下场会怎样呢?首先来看关羽,关羽这个人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自傲,这主要是源于他的实力太

千年前石刻见证越南开国君主两面派统治手段,对中国称臣对内称帝

从966年原来中国的郡县之地越南土豪丁部领建立丁朝开始,历代越南封建王朝君主虽然需中国皇帝册封才「”名正言顺,但是历朝越南君主实行双轨制,对内称帝建国,且使用独立的年号,而这一切都是沿袭了丁朝建立之初

李鸿章为保政治地位甘做“两面派”

清末的官场形式十分复杂,各种力量之间的斗争互相交织在一起。怎样在政治激流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李鸿章来说,是成败存亡的关键。甲午战争失败,李鸿章因为丧权误国,遭到满朝文武和全国百姓的唾弃,威望一落千丈。

孝文帝改革的两面性,发展北方经济是其中之一

孝文帝改革是历史上一场非常重要的改革,北魏也由此巩固了其在北方的统治,但是也难免有其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孝文帝改革的正面1、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产量

智慧化身的诸葛亮在历史进程中的正负两面

陈寿的《三国志》让诸葛亮名垂青史;杜甫一声诸葛大名垂宇宙让诸葛亮名扬四海;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更赋予诸葛亮能掐会算、呼风唤雨之异能,让诸葛亮超凡入圣,出神入化。经过千百年的口手相传渲染附会,今天的诸葛

得罪无耻文人的下场有多惨

得罪无耻文人的下场有多惨?——三位被严重黑化的历史人物告诉你。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宁得罪君子,勿要得罪小人,尤其是会写字的小人,唾沫星子可以淹死人,笔杆子杀人功效更加厉害!下面给举三个例子:武

出于公心不惜得罪刘备一事证明赵云不属蜀国核心

《三国演义》里各种关于忠义的故事和描写让我们印象深刻,但是所谓的义罗贯中也进行了一些批评甚至批判,因为这个义如果把握不好就会带来义气之害。比如说刘备为关羽报仇,竟然置国家大局于不顾,反映出忠义观念的内

连蒋介石都敢得罪

季我努学社整理出版中国近代史料,传播历史知识  杜月笙杜月笙是非常厉害的人物,整个民国时期当之无愧的黑社会的头把交椅。别的不说,单单其组织的恒社就是帮派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庞大组

做好事得罪众人

《三国志。传》里写了这么一个故事,“益州既定,时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云駮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令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

西汉有一位女列侯,伤过刘邦的心,刘邦还一辈子都不敢得罪她

西汉开国以后,刘邦一共加封三个女性当了列侯,这三个,一个是功臣之母,一个本身就是功臣,唯独她,这个伤过刘邦的心,让刘邦一生都不敢得罪的女人,也不用人家要求,刘邦就乖乖的把列侯之位送过去,没有办法,两个